餐桌上的变迁

金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创:徐金玉</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家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经济的宽裕,年轻人没经历过苦日子,一些年长的人也忘记了过去苦难,许多人为了面子助长了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如今学校、单位逐响应号召,逐一发起了“光盘行动”,提醒与告诫人们: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勤俭节约才是美德!</p><p class="ql-block"> 在七十年代初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大多数人能吃饱饭就是过上最好的生活了。那时候,我们家是普通工人阶级,计划内的地瓜丝米饭有月初没月尾,但还是可以勉强维持每日生计,饭桌上常年保持的特色菜是一大盆清炒咸菜,其它菜品的变化要根据自家开发的自留地上长有什么蔬菜,如永远比不上市场卖相还迟到的豆角、空心菜、小白菜、包菜、牛皮菜、地瓜叶、盖菜等,但一碗没有油水的咸菜是永恒不变的主菜,偶尔会有白嫩嫩的豆腐或者豆酱就是加餐了,母亲经常和邻居开玩笑地说;猫爬上桌都看哭了。</p><p class="ql-block"> 每年自家开垦的菜地都会种上许多盖菜,母亲把收获的盖菜晾晒一天,拿个大大的木盆用很多的盐把盖菜搓软至刚要出水的样子,然后整齐地摆放入一个个缸子,放一层菜再撒上一把盐,如此重复把缸子装的严严实实再封口,美其名曰酸菜,因为怕坏而用了过多的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咸菜。整齐地摆放在阴凉处的三四个咸菜坛子,它是保证我们常年餐桌上的供给菜。</p><p class="ql-block"> 母亲曾带着我去永安铁路一个职工阿姨家,正遇吃晚饭的时间,一股鲜香味让我不禁地偷偷瞄了他们的饭桌,昏暗之中见桌面上放了一大盆黑绿色的炒海带丝,兄弟二人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嬉笑着,大口大口地享受着!虽然我已经吃饱了饭,但那时候感觉真的好馋啊,没志气地吞咽着口水,管不住的眼睛不由自主地多瞟了几眼饭桌,没心思听大人们在说的话,一心默默地贪婪地吸食着海带的香味。生在山区且贫穷的年代,海带那可是稀有物,自知是奢求的东西,所以这海带的故事就一直没和家人提及。</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初,日子还很艰难但过年是例外,过年前单位会发放福利,加上平时省下来的限购票采购来诸如冻猪肉、冻带鱼、剥皮鱼、芋头、豆腐、小河虾、面粉等,这时候是家里一年来最有油水的日子。所有的食材用油炸好后,分别放在一个个竹编的篮子里,用撕开的纱布口罩盖上,再用勾子把它们整齐地悬挂屋顶的斜梁上,每天拿一些一直到年后个把月的餐桌都很丰富。</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期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日子慢慢地好过了,家里的餐桌上同样的菜也随之变化,咸菜变成了可口的五花肉炒酸菜;豆腐不再是单纯的白豆腐黑酱油,而是不同的油煎豆腐、五香豆腐或者肉末豆腐。</p><p class="ql-block"> 不知从何时起,餐桌上的菜品越来越丰富,荤菜比素菜多了。从地瓜饭到白米饭再到各种不同的香米饭;从咸菜到酸菜再到酸汤肥牛;还有以前从未能想象到的水煮三鲜、剁椒鱼头、红烧狮子头、番茄牛腩、红烧排骨等等数不胜数,不再单一的菜肴还追求色香味俱全。</p><p class="ql-block"> 今天桌上一盘凉拌海带,我又笑着和姐妹们说起海带的故事,因为海带故事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抹不去的深刻。生活条件好了之后,海带不再是稀有物,我曾把埋在心里许多年的记忆化为一个自嘲的话题和母亲倾述着,婚后时常念叨和老公分享着,孩子长大了便和孩子追忆那个年代的不易。</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虽然身处富足的年代,但是需要遵守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坚持拥护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