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مصرالعربيّة ,英语: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简称”埃及“。埃及位于北非东部,领土还包括苏伊士运河以东、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埃及既是亚、非之间的陆地交通要冲,也是大西洋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及是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也是一个非洲的强国,是非洲大陆第三大经济体。<br></h3><h3><br></h3><h3>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王国。但是如今的埃及阿拉伯人并不是古埃及人,文化也完全不同;科普特人是皈依基督教的古埃及人的混血后裔,科普特语由古埃及语发展而来。埃及境内拥有很多的名胜古迹,例如国际知名的金字塔、帝王谷。</h3><h3><br></h3><h3> 埃及经济的多元化程度在中东地区名列前茅。各项重要产业如旅游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有着几乎同等的发展比重。埃及也被认为是一个中等强国,在地中海、中东和伊斯兰信仰地区尤其有广泛的影响力。</h3><h3><br></h3><h3><br></h3><h3> 庞贝石柱是矗立于埃及古都亚历山大城塞拉比斯神庙遗址上的一根孤零零的石柱,由于地处一座光秃秃的山丘之上,远远望去25米多的庞贝石柱很是有些擎天一柱的气势。<br></h3><div> 这根由一整块大理石制成的石柱总重达500吨,是为了纪念古罗马戴克里先大帝而树立的,在罗马统治时期戴克里先大帝曾亲自率兵包围亚历山大讨伐驻守亚历山大的罗马叛军,八个月后攻入亚历山大立即调拨粮食发给城内百姓,为感谢戴克里先大帝对城内百姓的恩德,埃及执政官波思吐莫斯下令于公元297年在塞拉比斯神庙中树立了这根石柱。</div><div><br></div><h3><br></h3> <h3> 塞拉比斯(Serapis)神庙是公元前200多年由托勒密二世兴建的,神庙的柱廊里耸立着为数众多的石柱,门口还有2 座人面狮身像,但这根新建的石柱要比柱廊高出许多,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根航船上的桅杆。阿拉伯人于公元641年占领了亚历山大城,很直观地称这根石柱为“桅杆”,阿拉伯语就是“萨瓦里”,慢慢地石柱就成了萨瓦里石柱。</h3> <h3> 塞拉比斯神庙最终是被信奉基督的狂热分子所捣毁,到了1167 年柱廊的石柱又被萨拉丁大帝抛入海中用以抵御欧洲十字军的船只靠岸,从此塞拉比斯神庙就不见了踪影,只剩下门前的那对人面狮身像和这根高高的萨瓦里石柱。</h3> <h3> 亚历山大灯塔是世界著名的第七大奇观之一。遗址在埃及亚历山大城边的法罗斯岛上。灯塔约在公元前280~278年建成,巍然屹立在亚历山大港外1500年,但因在两次地震中极度受损,最终于1480年完全沉入海底。</h3><div> 公元前280年秋 ,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驶入亚历山大港时,触礁沉没了,船上的皇亲国戚及从欧洲娶来的新娘,全部葬身鱼腹。这一悲剧,震惊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处,修建导航灯塔。经过40年的努力,一座宏伟的灯塔竖立在法洛斯岛的东端。它立于距岛岸7米处的石礁上,人们将它称为“亚历山大法洛斯灯塔”。</div><div> 当亚历山大灯塔建成后,它以400英尺的高度当之无愧为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它的设计者是希腊的建筑师索斯查图斯。1500年来,亚历山大灯塔一直在暗夜中为水手们指引进港的路线。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笔记中这样记载着:“灯塔是建筑在三层台阶之上,在它的顶端,白天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div><div> 1303年和1323年的两场地震摧毁了灯塔。1480年,当埃及国王玛姆路克苏丹为了抵抗外来侵略,使用灯塔遗留下来的石料在灯塔的遗址上建造了盖特贝城堡。</div><div> 埃及独立之后,城堡改成了航海博物馆(Naval Museum)。1996年11月,一组潜水员在地中海深处发现了据说是亚历山大灯塔的遗留物。</div> <h3> 亚历山大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295年托勒密一世(约公元前367-前283年)时期,盛于托勒密二世、托勒密三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h3><div> 图书馆馆内藏书70万册,收藏了贯穿公元前400-前300年时期的手稿,拥有最丰富的古籍收藏,曾经同亚历山大灯塔一样驰名于世。可惜的是,这座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中心,却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div><div><br></div> <h3> 亚历山大图书馆曾是人类文明世界的太阳,它与亚历山大灯塔一起,是亚历山大城各项成就的最高代表。该图书馆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它到底是什么模样却无人知晓。今人只能从历史文献的零星记载中了解,因为它甚至连一个石块实物也没有留下;而大量考古发掘似乎也无确凿线索。</h3><div> 今天的亚历山大图书馆矗立在托勒密王朝时期图书馆的旧址上,俯瞰地中海的海斯尔赛湾,现在的图书馆馆藏图书800万册,有2000个座位,每天可供一万人进馆学习。</div> <h3> 阿斯旺是位于埃及的尼罗河第一瀑布下的城市,阿斯旺水坝(英文:Aswan Dam),分为阿斯旺低坝(又称阿斯旺旧坝、小阿斯旺坝)和阿斯旺高坝(又称阿斯旺大坝),两座大坝在此跨过尼罗河,英国人在1898年兴建了旧坝,于1902年完工,长1900米,高54米,属于中型重力坝,由于原设计的不足,旧坝已于1907-1912年和1929-1933年两次加高,但在1946年时洪水却几乎漫坝,使得人们决定在旧坝上游6.4公里处建造新坝,而非再次加高旧坝。</h3><div> 在埃及总统纳赛尔革命后,在1952年开始了新坝的设计,起初美国答应就此贷款2.7亿美元,但由于埃及在1956年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取消了这项资助,1956年,埃及人计划建造阿斯旺水坝,因为国内财力不足,便向英、法两国提出贷款要求。英、法两国则想借此机会大敲一笔,从埃及身上多捞些"实惠",便提出了种种苛刻条件,胁迫埃及人接受以作为回报,全遭到严辞拒绝,于是英、法同埃及的关系开始恶化。</div><div> 1956年7月份,埃及总统纳赛尔在亚历山大发表演说,宣布将英、法资本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以运河收入来修建阿斯旺水坝。英、法两国十分恼怒,因为埃及此举将直接影响到它们的经济利益,便决定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 </div><div>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军事行动,即第二次中东战争,11月5日以色列全部占领西奈半岛。英法以三国的行动遭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指责。美苏两国均介入此事件,并对三国施加压力。11月6日,在强大的国际压力下英法两国被迫接受停火决议,以色列也在11月8日同意撤出西奈半岛。英法两国的军事冒险最终以失败告终,只有以色列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身目的。这场战争也标志着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成为真正主宰中东乃至全世界的力量。</div><div> 战争结果是埃及失败,英法以战胜。但埃及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在美苏的干预下赢得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主权。</div><div> 埃及政府用苏伊士运河的收入来继续这项工程,新水坝耗资10亿美金,在1958年时苏联加入,提供了大约三亿美金资金,以及400名工程师和重型机械,阿拉伯国家出资3亿美金,埃及出资4亿美金,共同修建了阿斯旺大坝。新坝施工从1960年开始,于1970年7月21日完工,其水库在1964年一期工程结束后便开始蓄水,为抢救水库区内的埃及文物及古迹,196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示下,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抢救工作,24项古迹被迁移或赠送他国,1976年水库达到设计水位。</div> <h3> 阿斯旺水坝位于埃及境内的尼罗(Nile)河干流上,在首都开罗以南约800km的阿斯旺城附近,是一座大型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具有灌溉、发电、防洪、航运、旅游、水产等多种效益。<br></h3><div> 站在111米的阿斯旺水坝上,脚下波涛翻滚的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被拦腰截断,放眼南望是宽15公里长500多公里的纳赛尔湖,这座世界第二大人工湖吞下尼罗河的全年径流,实现河水多年调节,使1964年的洪水,1972年的干旱,1975年的特大洪峰和1982年以来的持续低水位都化险为夷。在几乎全非洲都在闹饥荒的时候,埃及的粮食基本自给自足。<br></div><div> 阿斯旺水坝由主坝、溢洪道和发电站三部分组成。大坝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约4300万立方米,其体积相当于开罗西郊胡夫大金字塔的17倍,堪称世界七大水坝之一。大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大坝高111m,当最高蓄水位183m时,水库总库容1689亿m3,电站总装机容量210万kW,设计年发电量100亿kW·h。工程于1960年1月9日开工,1967年10月15日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1970年7月15日全部机组安装完毕并投入运行,同年工程全部竣工。其60%发电供埃及自用,40%输送给约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div><div><br></div> <h3> 弧形拱桥式的大坝,高111米,长3830米,坝底宽980米,顶部宽40米,动用土石4300万立方米.将尼罗河拦腰截断,从而使河水向上回流,形成面积达5120平方公里、蓄水量达1640亿立方米的人工湖-纳赛尔湖。远处是莲花状的大坝建成纪念碑。</h3><h3> 埃及的阿斯旺大坝曾经是埃及民众和政府的骄傲,可是这个大坝建成之后不久,它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就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它的评价。首先大坝拦截导致泥沙沉积库区,库容量减小,大坝拦截肥沃冲积土导致下游土壤肥力下降,定期泛滥受大坝拦截导致下游土地盐碱化,下游径流量减少导致水质下降,库区水系富营养化导致水草蔓延,泥沙补给被大坝拦截导致三角洲缩小,水量大量蒸发致使下游汇入水量大量减少,使得河口三角洲海岸线退缩,海水倒灌,土壤盐渍化,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减少,阻碍经济发展。 </h3> <h3> 距阿斯旺市区两公里处有一个古埃及的采石场遗址。采石场沿尼罗河而建,约有6公里长。这里专门出产一种粉红色花岗岩,据说古埃及的石料都是从这里开采后通过水路运输到各地的,在几乎所有的埃及古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这种花岗岩。</h3><div><br></div> <h3> 采石场遗址中有一块著名的方尖碑,制作于新王国时期。这是一块没有完成的碑,由于在石头顶部发现裂缝,就停止碑刻,将它遗弃在采石场里。其实只要将其竖立起来,它将是全埃及最大的方尖碑,长41米,超过了十层楼的高度,重达1267吨。</h3> <h3> 拉美西斯二世神庙(也叫阿布辛贝神庙)面向尼罗河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堪称众多埃及神庙中最富想象力的一座。神庙建于3300年前——确切地说是“开凿”,因为整座神庙不是土石所建,而是在山岩中雕凿而出,它本身就是一座巨大而精美的雕刻作品。1964-1968年,为了免遭因建造阿斯旺大坝而上涨的尼罗河水淹没,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神庙被切割成2000多块,分别编号,在距离原址200多米的地方拼合还原,并建造了一座假山来覆盖它。</h3> <h3> 阿布辛贝神庙面向尼罗河,正立面为四尊高达20米的巨型拉美西斯二世坐像,其中一座被整体切下,现存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在他的膝边和身旁还围绕着数座小型雕像,是他的妻子儿女们。这四尊雕像兼具支柱的作用,支撑着30米高的神庙。神庙中的主体部分是一个60米长的长方形大厅,16尊雕像分两行左右排列,同样全部是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墙上也满布描绘拉美西斯二世武功的壁画和浮雕。大厅尽头是一间作为圣坛的石室,四座神像并排而坐,分别是黑暗之神、天空之神、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和太阳神。堂而皇之地将自己平等地列于众神之间,这恐怕是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曾有过的大胆之举。种种迹象都说明,这座神庙与其说是为了供奉太阳神而建,不如说是为了体现法老如神般至高无上的地位。</h3> <h3> 阿斯旺拉美西斯二世神庙以一个近乎奇迹的现象闻名于世。每年2月21和10月21日(这两天正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登极日和出生日)的日出时分,从大门射入神庙内部的阳光会穿过60米长的大厅,直射圣坛上的神像,但永远不会照射到最左侧的黑暗之神,他注定永远藏在黑暗中。这项精巧的设计令现代人也不能不甘拜下风,搬迁后的神庙,因为角度计算不够精确,太阳照入的时间延迟了一天,角度也没有那么精准了。</h3> <h3> 哈素女王神庙位于卢克索帝王谷东岸,是埃及唯一的一所三层神庙,背靠乳白色的石灰岩山崖,面向尼罗河,蓝天之下一片圣洁景象。3500多年前,哈素女王在位时主持建造此神庙,奉献给太阳神,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振兴国家经济。</h3> <h3>哈素是埃及第18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的女儿,丈夫图特摩斯二世死后,她作为太后,为年幼的图特摩斯三世处理朝政,之后自立为女王,她向男法老一样统治15年,让埃及成为太平盛世。在她死后其养子图特摩斯三世对她采取了报复行动</h3> <h3> 在埃及,除了蜚声世界的金字塔外,还有一处令无数旅游者向往的地方,那就是“帝王谷”。</h3><div> 在开罗以南700公里,尼罗河西岸岸边7公里,与卢克索等现代化城市隔河相望的一大片沙漠地带就是古代埃及都城底比斯的所在地。帝王谷就坐落于离底比斯遗址不远处的一片荒无人烟的石灰岩峡谷中。在那断崖底下,就是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70年~前1090年)安葬法老的地点。几个世纪以来,法老们就在尼罗河西岸的这些峭壁上开凿墓室,用来安放他们显贵的遗体,同时这里还建有许多巨大的柱廊和神庙。这里曾经是一处雄伟的墓葬群,一共有60多座帝王陵墓,埋葬着埃及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间的64位法老,其中有图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最著名的法老。在这些陵墓中最大的一座是第19王朝塞提一世之墓,从入口到最后的墓室,水平距离210米,垂直下降的距离是45米,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下宫殿,墙壁和天花板布满壁画,装饰华丽,令人难以想象。墓穴入口往往开在半山腰,有细小通道通向墓穴深处,通道两壁的图案和象形文字至今仍十分清晰。<br></div><div> 著名的图坦卡门(第十八王朝的法老)的木乃伊仍安置于墓室之中。墓室正面的墙上,绘有以奥塞里斯神形象出现的图坦卡门王,以及其继位者阿伊王。图坦卡蒙的陵墓是目前帝王谷中最后被发现的也是唯一一座未遭盗掘的法老墓。</div> <h3> 科翁波神庙(Temple of Kom Ombo),Kom Ombo在古埃及语中意为“金城”。它位于尼罗河边的一座小山丘上,建造于托勒密王朝。和别的神庙一样,它也有高大的石柱和因残破而显得苍凉的庙殿,但与众不同的是,它同时供奉着鹰神荷鲁斯和鳄鱼神索贝克,它有两个大门,一个大门是专为鹰神荷露斯(Haroeris)所建的,另一个是专为鳄鱼神(Sobek)所建,因此科翁波神庙又被称为“双神殿</h3> <h3> 科翁坡神庙是供奉鹰神荷鲁斯以及鳄鱼神索贝克(Sobek)的双神庙。一条中轴线把它分成互相对称的两部分,各供奉一个神。从进大门开始,会发现左、右两边无论是建筑还是雕刻都自成体系,互不相干。科翁波神殿中,处处都有相关的鹰首神与鳄鱼神壁画。</h3><div><br></div> <h3>古埃及人相信鳄鱼是Sobek的活化身,它的神力很高,也是法老权威的象征。在古埃及神话里,鳄鱼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凶残、危险的象征,另一方面又是亲切的保护者。当一位法老死去,祭司会下令制作鳄鱼木乃伊引导他到达冥界之神Osiris面前。古埃及的鳄鱼木乃伊数目有百万之巨。</h3><div><br></div> <h3> 鹰首神Horus是埃及九大主神之一,在人间的地位至高无上,象征神圣的王权,历任法老都被看做“活着的Horus”。他的父亲Osiris被弟弟Seth所杀,在接下来的统治权争夺战中,年轻的Horus最终打败自己的叔叔Seth,获得了永久的统治权。他和妻子Hathor时常共同出现在法老的拜祭画面中。</h3> <h3>埃德福神庙(Temple of Edfu,又称荷鲁斯神殿,Temple of Horus)是位于埃及尼罗河西岸城市埃德福的一座古埃及神庙。它是继卡尔纳克神庙后最大及保存得最好的一座神庙,除了用作供奉鹰头神荷鲁斯之外,神庙也进行宗教祭祀活动。此外,庙内墙壁的铭文也为学者提供了不少古埃及在希腊罗马时期关于语言、神话及宗教方面的资料。 </h3><h3> 时至今天,埃德福神庙几乎完好无缺,这是因为神庙多年来长埋沙土之下,令它得以好好保存下来。整座神庙面积约为8400平方英尺,神庙塔门高36米,入口处两侧置有以黑色花岗岩雕成的荷鲁斯鹰像,塔门上有4个供插旗的凹槽。 <br></h3> <h3> 卢克索神殿(LuxorAmonTemple),坐落在卢克索高中心的尼罗河东岸,长达260米,它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九个法老(公元前1398-1361年在位)艾米诺菲斯三世为祭奉太阳神阿蒙、他的妃子及儿子月亮神而修建的。在十九王朝时,又经拉美西斯二世扩建,形成现今留存下来的规模。</h3><h3> 卢克索神殿,神庙长262米,宽56米,由塔门、庭院、柱厅和诸神殿构成。塔门是神庙的主要入口。在塔门两侧矗立着六尊拉美西斯二世的巨石雕像,其中靠塔门两侧的两尊高达14米。进入塔门的东北角是太阳神阿蒙庙。</h3><div> 卢克索神殿后来又经修葺和扩建,使神庙的面积达到了现在的31公顷。它有两个塔门,大塔门在外,建于2000多年前希腊人统治时期的托勒密王朝,塔墙厚约15米,高约46米,宽113米。人们更感兴趣的是第一塔门,因为它的历史更悠久。这个塔门建于3000多年前,塔门的石头上刻有艾米诺菲斯三世法老和图坦阿蒙国王的名字。塔门两旁各耸立着一尊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div><div> </div> <h3>卡尔纳克神庙</h3><h3> 卡尔纳克神庙是卢克索古迹的精华部分,因为它既是埃及最大的庙宇遗址,也是卢克索古迹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完整的建筑群,其建筑之宏伟、工艺之精细、构思之巧妙、均令人叹为观止。这座神庙位于卢克索北侧,始建于公元前19世纪的古埃及第十二王朝。这项宏伟的工程前后持续了数个朝代,主要工程完成于拉美西斯二世和三世。</h3><h3> 始建于3900多年前卡尔纳克神庙位于埃及城市卢克索北部,是古埃及帝国遗留的一座壮观的神庙。神庙内有大小20余座神殿、134根巨型石柱、狮身公羊石像等古迹,气势宏伟,令人震撼。卡尔纳克神庙是埃及中王国时期及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br></h3><div> 卡尔纳克神庙在开罗以南700千米处的尼罗河东岸。 遗址占据当时底比斯东城的北半部。通过斯芬克斯(见狮身人面像)大道与南面1千米的卢克索相接,那里另有一座阿蒙神庙。由于中王国和新王国各朝都是从底比斯起家而统治全国的,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神被当做王权的保护神,成为埃及众神中最重要的一位。这里的阿蒙神庙也成为全国最大最富有的神庙。</div><div> 古代埃及底比斯阿蒙神庙。始建于中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建筑,至希腊人统治结束。主殿有十分壮观的柱子,柱身和墙壁上满是雕刻和象形文字铭文,著名的《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拉美西斯二世有关卡迭什战役的情况和铭文就刻在这些柱子和墙壁上,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资料</div> <h3> 卡尔纳克的阿蒙神庙始建于中王国时期。至新王国第十八王朝大加扩建,第十九、二十王朝又续有增修。到新王国末期,它已拥有10座门楼(古埃及一般庙宇仅有1座门楼),各座门楼又有相应的柱厅或庭院。全庙平面略呈梯形,主殿按东西轴向布置,先后重叠门楼6座,又从中心向南分支,另列门楼4座。除主殿供奉阿蒙神外,还另建供奉阿蒙之子柯恩斯神和阿蒙之妻穆特神的庙宇。</h3><div> 在众多柱厅中,最大的一座由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一世、谢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三代法老鼎力修造,面积达103米×51.8米,共有134根圆形巨柱,中央12根最大,高23米,直径5米,柱顶呈莲花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大的石柱。在门楼和柱厅圆柱上有丰富的浮雕和彩画,既表现宗教内容,又歌颂国王业绩,并附有铭文。这座神庙是研究中王国和新王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考古遗迹。</div> <h3> 埃及卡尔纳克神庙柱厅(公元前14世纪—前13世纪),古埃及人由于崇奉太阳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许多神庙。位于今开罗南面约六百多公里的卡尔纳克阿蒙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阿蒙神庙占地24.28公顷,由许多部分所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柱厅。该厅长366米,宽110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有六道大厅,134根石柱,分成16排。中央两排的柱子最为高大,其直径达3.57米,高21米,上面承托着长9.21米,重达65吨的大梁。其他柱子的直径为2.74米,高12.8米。在柱顶的柱帽处,可以安稳地坐下近百人,其建筑尺度之大,实属罕见。站在大厅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处处遮挡着人们的视线,给人造成一种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觉。虽然由于年代的久远,致使神庙已破败不堪,然而,透过那仅存的部分,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和想象到卡尔纳克神庙当年的宏伟壮丽。</h3> <h3> 在公元前1567年开始的古埃及新王朝,每天清晨,法老和他的臣民都要到卢克索的卡尔纳克神庙前迎接太阳的升起,迎接他们心中最崇敬的神灵从睡梦中醒来,这就是阿蒙-瑞神 ———卢克索的地方神阿蒙和太阳神瑞的结合体。在古埃及人心目中,一岁一枯荣的农耕收获和富足恩爱的生活都仰仗这位神明的恩泽。同样,人们只接受由阿蒙- 瑞神所授权的法老作为国家的领导者。<br></h3><div> 早晨,通红的阳光仿佛来源于卡尔纳克神庙中的方尖碑。光线爬过高大的塔门,先是染红多柱厅“盛开”的莲花大圆柱,然后投射在拉美西斯三世的神殿上。可以预见,再过一会儿,阳光将移到排列整齐的狮身公羊头像上,那是阿蒙-瑞神的化身之一,每只狮身公羊头像下都站立着一个小小的法老,接受着神的庇佑。</div> <h3> 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且不说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就连多柱厅中的134根圆柱子,高度竟然有22米,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吨,也不知它是怎么从阿斯旺的山体上分离出来,又如何在卡尔纳克神庙竖起的。中国古代文人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古埃及人则做到了塔不惊人死不休,庙不惊人死不休。卡尔纳克神庙之所以如此著名,不仅因为它的壮丽,而且因为它的建筑元素,例如大圆柱和轴线式设计,先后影响了希腊建筑和世界建筑。</h3><div>残破神像见证千年风霜</div><div> 新王朝的每一代法老都要为卡尔纳克神庙添砖加瓦,唯恐讨好神灵不够虔诚。尽管现在残留的遗迹不到当年的1/10,但是在东南西北的神道上,依然可以辨清不同时期建筑的脉络。</div> <h3> 金字塔在埃及和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中埃及和下埃及,今苏丹和埃及境内。现在的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座金字塔遗迹。 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底长230米,共用230万块平均每块2.5吨的石块砌成,占地52000平方公尺。石块之间没有任何黏着物,靠石块的相互叠压和咬合垒成。国王哈佛拉的金字塔前,还矗立着一座象征国王权力与尊严的狮身人面像。</h3><h3> 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开罗西南尼罗河西古城孟菲斯一带的金字塔只是占有集中的一部分。</h3><div><br></div><div><br></div> <h3> 埃及共发现金字塔96座,最大的是开罗郊区胡夫的三座金字塔。现在的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座金字塔遗迹。</h3> <h3>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1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古埃及国王也称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隶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被看做是神的化身。他们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权力的象征。因为这些巨大的陵墓外形形似汉字的“金”字,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金字塔”。在哈佛拉金字塔前,还有一尊狮身人面像守卫着法老们的陵墓。</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