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建水,烟火深处的古城

木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彩云之南快乐行(七)</span></p> <p class="ql-block">云南旅游,如果说风花雪月是大理的内涵,万种风情是丽江的神韵,那么千年古城建水,就是那书香文气中的烟火人家。</p> <p class="ql-block">建水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之一,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总面积3782平方公里。红河州有三张引以为傲的“千年”名片,建水就占了两张。</p> <p class="ql-block">建水,古称临安。建水临安的名字由来有很多,其中一种说法是元朝灭南宋之后,忽必烈为表示对南宋的蔑视,刺激南宋时期留下的文风贵气,将原南宋国都杭州的称谓“临安”发配给当时化外云南的蛮荒之地建水。同时将南宋大批的遗臣也随着“临安”这个名称一起流放发配到这里。后来,他们也真的把这当做临安,生活了下来。也因此缘故,建水历史上文风盛行,人才辈出,在科举取士时代享有云南“临半榜”之称;古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誉,与昆明、大理鼎足而立,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历七个世纪而不衰。</p> <p class="ql-block">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明将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1994年,建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历经12个世纪的建设,至今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7月25日上午到的建水,住在阜安门附近。从阜安门一进古城,就能感受到古城散发出的古老而浓郁的气息。古城的主街还算宽敞,两旁高大的香樟树枝繁叶茂,沿途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宅院和商铺,餐饮百货应有尽有。小街老巷则四通八达,弯曲多变,曲径通幽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浸润了历史沧桑的古韵古香。</p> <p class="ql-block">古城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雕梁画栋,飞檐反宇。街上人流如织,挑着扁担叫卖水果,零食和杂货的商贩却随处可见。漫步在石板路上,既能感受到周围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又能感受着小城的古朴闲适,物美价廉。建水真是一个活在烟火深处,适宜居住的千年古城。</p> <p class="ql-block">午饭特意去了住店老板向我们推荐的临安饭店。这座位于建水县城的临安路上的百年老店,是一栋古香古色的两层四合院。一进大门就看到一串串大红灯笼映照着层楼叠榭、精雕细缕的古朴建筑里宾客满堂,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仿佛让我穿越时光,到了不知是那个朝代的酒楼饭庄。一楼烤豆腐的摊位炊烟袅袅,热腾腾的香气在空气中悠然弥漫,让人垂涎欲滴。环顾四周座无虚席,服务员川流不息,满碗佳肴满店香,华苑怡情客满楼,一派兴隆祥和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午餐点了店里有名的汽锅鸡,用本地的紫陶炖制,不加水,只利用蒸汽将肉汁液化,待鸡肉软烂,一锅的精华便浓缩于热汤之中。汽锅不大,但食材满满,金黄色剔透晶莹的鸡汤,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我们还点了一盘烧卖,据说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香气顺着舌尖滑入口腔,津津有味。</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去参观了距今110多年,享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称的朱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地处云南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段, 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 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间214间 。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龙画凤、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是一座“迷宫式”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的大门为五段式独立门楼,为独立式门楼的最高规格。左右八字墙,是家庭社会地位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大门为垂花门楼,三叠水式。门头上方三重檐枋,高下排列,错落有致,三重檐上雕镂着“鱼跃龙门”“四喜临门”“福禄寿平”等富有寓意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朱家花园,首先来到的就是客人等候处。抬头可见一道透空花墙的月亮门上写有“循规蹈矩”几个字,这是朱家人在告诫子孙,无论在外位居多高,回到家里就必须遵循长幼有序,循规蹈矩。而背面的“谨言慎行”几个字,意为踏出家门凡事须小心谨慎。</p> <p class="ql-block">过了二门巷便到了朱氏小姐们的绣楼,楼上木雕灵巧雅致,各种装饰显示出主人曾经的风雅情趣。含玉楼和蓄芳阁是过去小姐们刺绣习字的地方,可以上楼参观,里面的摆设还原了大家闺秀们的生活日常。</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的主人崇尚传统仁义礼仪,家训:翰墨留香远,读书继世长。朱家长辈常常拿“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来教育后人,因而族中弟子成才者众多。朱家花园的一木一石一景,无不烙印着浓厚的儒教和农耕文化的气息。朱家花园无处不在的书香墨韵,在我以前去过的其他奢华大院,豪宅园林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经过两座绣楼,就来到了朱氏宗祠。进宗祠的门形似我国古代的铜钱,外圆内方,朴实无华,也表达了主人的处世之道和人生智慧。宗祠由不同的三进院落组成。据说“朱氏宗祠”四个大字,当年曾用银锭子打磨过,银光闪闪,历经百年沧桑,银粉和空气发生氧化,现在字体早已变色发黑。</p> <p class="ql-block">宗祠前有300多平方米的水池,称“小鹅湖”。湖边设有石板围栏,上面刻有24幅诗词书画和渔樵耕读精美浮雕。据说南宋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曾在江西铅山鹅湖寺讲学,后人便在鹅湖寺建了个鹅湖书院作为纪念,因为朱家也想成为书香世家,所以便把这个湖称为“小鹅湖”,有尊崇和传承朱氏先贤,崇教兴文之意。</p> <p class="ql-block">“小鹅湖”前有一座水上戏台,以四根石柱架于水中,柱头雕以石狮、石象,其上以横梁露头雕成龙、凤等形状,造型玲珑奇巧,镂月裁云。宗祠华堂既可观戏,又是家族祭祀议事之地,也是宴会之所。整座宗祠台谢参差,花木掩映,成为“园中之园”,造型奇巧。与朱家在外界的威势不同,朱家花园内诗情画意,秀外慧中,翰墨芳华,溢满书香之气。整个朱家花园无论是窗棂上,壁面上,门扉上,还是各处的石栏上,诗词字画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气势之雄伟宏大,装饰之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内宅由若干个单体四合院组合而成。房舍鳞次栉比,院落层出跌进,巷道纡曲通幽。其中的梅馆,兰庭,竹园,菊苑四个庭院,檐檐交错,雕梁绣户,富丽堂皇。四面相通,让人如坠迷宫。</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华丽精致。数不清的梁栋、格门、窗棂上都有雕龙画凤、描金绘彩,巧夺天工、造型生动,内雅外秀、形制规整,让你目不暇接。这些丰富的建筑形式不仅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又与当地各民族文化巧妙融合,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流连在几百道木门花窗,画轩雕栏之间,观赏着融入了多民族文化的雕刻彩绘,浓郁的书香文气,令人赞叹不已。园内种种都好像在跟人诉说着主人的文化内涵,风雅情愫及胸怀志向。漫步其中就像和历史有了一次穿越时空的遇见。朱家花园这种独一无二的气质,是建水珍贵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朱家花园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代家具、字画、陶瓷等精美的艺术品,还留有一些有趣的传说。这个院中的一眼水井,曾是朱家生活用水的源泉。据说当时此井内的水从不干竭,水位高出地面约20公分。井栏上布满绳索痕迹,朱家人视它为“财源”。井缘上有个小洞,高出的水由小洞溢出,在院中的四个角落流淌,被称为“财源滚滚”。传说朱家之所以财源广进,便是因为这口井绝佳的风水。</p> <p class="ql-block">四水归堂,四个方位的雨水顺斜坡屋面流向天井,汇入院中,水主财,四方之财汇集家中,亦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p> <p class="ql-block">朱家后花园,是朱氏族人昔日休闲娱乐,接待宾客的场所。整个后花园的设计遵循了滇南特有的建筑文化特色,精工巧构,宅园相连,有序结合。追求造景立意,置身其中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花园以池水为中心由登科园,惠福园,荷园三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景界各异。水面聚而不分,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万壑松风微微拱露,环池假山高低参差,曲折多变,使水面有水广波延,源头不尽之意。真是别具一格的有山有水,有堂有亭,有桥有树的私家园林山水景致。</p> <p class="ql-block">朱家多有读书人,这块位于花亭北门上的“兄弟连科”的匾额,是清光绪年间朱朝琛和朱朝瑛两个堂兄弟在科举考试中接连中举而获得的美誉。朱朝琛中举后去贵州做了仁怀县的知县,而朱朝瑛则考了个第二名,没有受到重用,觉得满身才华被埋没了,就辞官回乡子承父业。朱家就是在他的带领下达到了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朱家后花园中花亭的南门眉上,悬挂这一块“中将第”的匾额,是辛亥革命时期,朱朝瑛领导临安起义,功绩卓越,云南军政府都督蔡锷授予朱朝琛中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园林是时代的微缩,园林的命运总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朱氏家族从康熙年间的十户佃户,到清末民国初期成为名扬滇南的望族,朱氏十代人走过了整整一个清朝,经历三起三落。不禁让人感叹风云诡谲中,若不能顺应潮流,“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p> <p class="ql-block">走出这座建于清末的朱家花园,感受一个家族几代人在风云变幻的动乱年代里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仿佛经历了一场红楼幽梦。回首仰望这座美轮美奂的“大观园”,无不生出“风云散去名园在,独留楼台亿沧桑”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离开朱家花园,我们就去参观双龙桥。建水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临安镇,坐落于建水古城的城西5里处。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p> <p class="ql-block">双龙桥在清乾隆年间,只是建在泸江上的三孔石桥,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所谓“双龙”,是以塌冲、泸江两条河汇合在一起,有一桥镇锁“双龙”之意,因而得名。远看犹如一艘楼船,近观似长虹卧波。它造型奇巧,是我国现存的优秀古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年),建水双龙桥遭战火破坏,桥上的阁楼化为灰烬,所幸桥梁未被损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当地乡绅商定,凡是西庄坝在个旧经商开矿的人,按照锡块、厂尖抽取银两,作为修桥的费用。短短4年筹得白银3000余两。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修桥工程动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落成。</p> <p class="ql-block">建桥碑记中记载:“桥上建有飞阁三座,中间一阁层累为二,高接云霄。更加左右两阁,相互辉映,巍巍乎西望大观也。”遗憾的是,在1916年的护国运动中,拥袁势力在滇南发动叛乱,纠集土匪武装攻打建水城,叛贼溃逃时,肆意焚毁了北端桥亭。</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双龙桥时已是斜阳西下。远看双龙桥,它横跨在建水西坝的十里平川之间,倒映于水天一色的波光粼粼之中。十七个桥孔一字排开,孔孔相连,如长虹卧波,似楼船启航,高耸的阁楼,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愈加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走近双龙桥,会被它的精巧大气所震撼,踏着脚下用石块镶砌而成的桥体,不禁惊叹当时花费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心血智慧,才能在没有任何辅助机械的古代建造出这惊世骇俗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走上拱桥,可以看到桥中建有一座三层檐的方形主阁,层檐重叠,楼中有楼。雕琢精美,雄伟壮丽的坊式结构,屋顶为琉璃黄瓦、歇山顶,上面的彩绘装饰极具滇南特色。漫步桥上,恰似复道行空。桥亭的内部有两排石基,石基的外沿就像包浆一样,油光锃亮,亭内凉风习习,有很多人在这里闲聚。</p> <p class="ql-block">靠近桥上的楼阁,更可以品味到桥的别致,工艺精湛,布局得体。小的楼阁为重檐攒尖楼阁,檐角高翘。大阁则屋檐层叠,飞檐交错。站在桥上的阁楼旁,极目远眺,水天远阔,波光潋滟,四周花木掩映,两岸绿树浓荫,垂柳依依。</p> <p class="ql-block">南端的一座规模较小的双层八角攒尖顶桥亭,玲珑秀丽,与大阁交相辉映。注视着夕阳余晖中那些漏窗屏门,空镂的花卉、鸟兽、游龙、神像,不禁让人迷失在滇南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中。</p> <p class="ql-block">走下双龙桥,正好赶上双龙桥的落日黄昏。夕阳透过大桥投下斑驳的光影,无声地画出一幅夺目的水墨画。阳光洒在深邃的河水上,像是撒了一层金粉,浮光跃金。岸边飘扬的垂柳在风中摇曳,犹如抚着水面迷人的光芒,在波光里迈着优雅的舞步。</p> <p class="ql-block">大桥无声地矗立在水中,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夕阳倾泻而下,映照出桥上的行人,在天幕里变成渺小而清晰的剪影。大桥两侧的植物也沐浴在灿烂的霞光里,熠熠生辉。夕阳的余辉照耀在双龙桥上,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桥身被染上了一层橙红色的光晕,宛如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直到夜幕低垂,我们才依依不舍地返回古城。</p> <p class="ql-block">建水的夜晚,是属于烧烤的。来建水一趟如果没有品尝几道建水美食,就好像爱酒的人闻到了酒香却只喝了白水。建水烧烤在云南颇有名气,据说闲暇时建水人一半在双龙桥、一半在吃烧烤,可见建水人对于烧烤的狂热程度。</p> <p class="ql-block">建水烧烤是云南烧烤的主要派系之一。在万物野蛮生长的云南,似乎没有什么是云南人吃不得的。建水烧烤主打一个“一切皆可烤”,除了常见的蔬菜瓜果、鱼类肉类,就连昆虫也被建水人列入了烧烤菜单上。因此有人戏称建水的烧烤架上,可以串起一个宇宙。</p> <p class="ql-block">表面上看建水烧烤跟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但是味道却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建水烧烤的佐料有干湿之分,干料为辣子粉、花椒面、花生粉等,湿料也叫蘸料,主要有卤腐汁、辣椒粉、蒜水等。无论干料还是湿料,食材都会提前腌制让其入味,两者的共同点是入鼻特别香。</p> <p class="ql-block">肉类食材先用八角、花椒、辣椒面等调料腌制入味,边烤边用剪刀剪成小块,烤到变为焦褐色,带着一股辣椒的糊香;烤罗非鱼也是必点,表皮烤得焦脆,有一股花椒的麻意,炭火烘烤出了鱼的鲜味,但又保持了鱼肉的嫩,很是过瘾。</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的地方好像是翰林牌坊旁边一个人气很旺的路边摊位,几条长凳,围着几张低矮的方桌,好不容易点完餐,挤进去占好位置。环顾四周这个拥挤的就餐环境和古朴典雅的临安饭店比起来简直就是简单粗陋。但周围热气腾腾,香气四溢,麻辣鲜香的烤串,瞬间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一盘一盘消灭得干干净净,真的很过瘾。也许这才是千年古城活着的韵味,一边是翰墨书香的阳春白雪,一边是烟火浓郁的市井人家。</p> <p class="ql-block">来到建水,还要体验一下窄轨小火车。这条寸轨小铁路将古桥、古村落、古建筑串成了一道访古风景线。半日时光,穿过稻田,跨过溪流,一路慢行,既能探访沿途百年前的铁路遗迹,更可领略滇南乡野村庄的昔日繁华。我们因为没有预定到火车票,第二天早上就自己开车去了小火车的终点站团山名居。</p> <p class="ql-block">到达团山民居附近,看到一个和碧色寨有点相似的火车站,下车一看才知道这就是小火车的终点站团山站。这个位于个碧石寸轨铁路线上的车站,实际上只是一个方便旅客上下火车的乘降所。虽为中国人修筑,但建造过程中聘请的是法国工程师尼复礼士,故车站建筑有些法式风格。乡间旷野,猛然间看到这样一座黄色的法式建筑,屹立在绿意葱茏的山水田间,很是亮眼。</p> <p class="ql-block">团山民居位于建水古城以西,历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语称“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背靠青山,面向平坝,因建在一个圆形的小山包上而得名。这是云南建水的一个安静还没有太多人打扰的古村落。2006年时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年间,汉族张氏族人迁移至此,建立村寨,渐渐地就变成了一座相当典型的同姓家族聚居的村落,村里80%以上都是张姓。张氏族人遵循“百忍”家训,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人丁兴旺,衍为巨族。至清末,张氏族人积极参与个旧锡矿开发,挣得巨额钱财,回乡建盖豪宅,光耀门庭,于是这座古老的小村庄就摇身变成了集聚中国传统建筑的精致村落。</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团山村,民居占地面积一万八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六千多平方米,现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6座、寨门3座、寺庙3座、宗祠1座。民居布局丰富多彩,包揽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跑马转角楼等主要形式。</p> <p class="ql-block">团山民居的布局和装饰与江南民居有相似之处。所有建筑一律坐西朝东,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是彝族土掌房和汉族大瓦房的结合,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建筑用材讲究,各种石雕、砖雕、木雕做工精细,加上雅致的书法、彩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的第一座民居是张家花园。由于建水历史上文风盛行,房主大都崇尚儒雅,团山民居的深宅大院里布置了花厅,院内布置了青石板、置花台、青石水缸和花木,白底壁画和窗棂上临摹了许多书法大家作品,壁画上题满了唐诗宋词或名家名作。其书体全面,画风劲朗。内容丰富,构图严谨,形式简炼活泼,布局不拘一格。</p> <p class="ql-block">张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30幢房屋、119间房间、21个天井组成一座庞大的庭院式私家宅居花园。民族和文化融合,中原汉式青砖四合大院、彝族土掌房和汉彝结合的檐瓦土掌房在这里都有体现。整个建筑木架构为主,每幢三间房屋,称坊;三坊为合,前有照壁,叫三坊一照壁;四坊合围,四坊交接处有一个小天井,这是四合五天井,也叫四合院。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组合起来成为重院。瓦当聚绘画、书法、浮雕于一体,文字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三角滴水瓦当组合,整齐幽雅,装饰优美,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装饰手法成为一种独有的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张家宗祠,是张家供奉与祭祀祖先的场所。为了维护祠堂的神圣和庄严,保持张姓香火有期,张家特别重视家风传承。宗祠正厅门口“百忍堂中有太和,一勤天下无难事”的对联和刻在石碑上“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的祖训,准确描述了张氏祖先张公艺在唐代就建立和传承下来的“百忍家风”。</p> <p class="ql-block">留苑,约建于民国初期。宅院占地面积487平方米,建筑面积567平方米,计有天井2个,房屋17间,解放后曾为村公所、办事处用房,现改名为“留苑”。</p> <p class="ql-block">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又依次参观了其他民居。这些民居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精湛。精美的门楼及精湛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代表了云南地方本土建筑发展的水平。尤以梁棹窗棂间的彩绘书画和精细木雕著称。古村建筑营造样式在古民居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和独特性,保护也最为完整,是极为罕见的未经触动的人类珍贵遗产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门楣牌匾写着司马第的府邸,主人姓毛,是团山村唯一不姓张的古民居。当年建房的毛氏兄弟是开矿的商人,其先祖曾获过“司马”封号,两兄弟就将宅院起名司马第。假官位以壮声色,百年前盛行,百年后遗风犹存。</p> <p class="ql-block">秀才府</p> <p class="ql-block">将军第房屋的建盖者张和,随堂兄张恺到个旧谋生。在矿山上成长起来的张和,性格豪爽,胆量过人,凡矿山发生的争吵和械斗,都由他一言定夺。1911年爆发辛亥临安起义,张和领衔平息匪乱,得到云南都督蔡锷的赞赏,委任张和为个旧国民军第四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将军第”匾额,悬于家乡府宅。</p> <p class="ql-block">太平府</p> <p class="ql-block">营长府</p> <p class="ql-block">历经百年的光阴,团山民居在岁月长河中渐渐斑驳却并未消逝,它的一砖一瓦,既刻印着岁月的痕迹,也连接着鲜活的现在。</p> <p class="ql-block">团山民居古老而精美的建筑,并没有因历史的久远而衰败,世代有人居住,我们参观的司马第等古宅,现在还住着人家。许多老房子的木头虽经百余年,仍然不朽,彩绘也很鲜艳。团山也因此被冠以“云南楼兰古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东寨门是团山村的主入口。寨门建于清光绪年间,处于整个团山民居群的对外交通要冲,起着天然屏障和防御功用。建筑形制采用三层牌楼式单孔拱形大门土木结构,门楼上设有枪眼,用于抵御土匪。</p> <p class="ql-block">团山村北寨门“锁翠楼”。</p> <p class="ql-block">南寨门</p> <p class="ql-block">漫步古旧家园,流连幽静宅院,穿梭在深浅交错的清幽古巷里,仿佛置身民国初期,追着百年光阴,经过繁花簇拥的小径,走过稻花飘香的水田,看着随小火车的汽笛声迎面而来的喧闹人群,一切都是那么诗意迷离。</p> <p class="ql-block">离开团山民居。我们又去了临安饭店吃午饭。下午就去参观了建水文庙。</p> <p class="ql-block">建水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5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孔庙。现已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占地宽广,规模宏大,内部建筑精美绝伦,疏密相间,高低错落,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建水文庙仿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建造,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坐北朝南,规制严谨,宏伟壮丽。结构严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为人们研究我国古代尊孔崇儒的历史,研究传统的建筑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正门朝南,“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是盛赞孔子思想如同天地养育万物。</p> <p class="ql-block">进入“太和元气”坊,迎面便是一尊3米多高的孔子铜像,令人肃然起敬。像后碧波荡漾的泮池,象征孔子的思想犹如汪洋般宽广、浩瀚和深远。</p> <p class="ql-block">泮池是官学的标志,呈半圆形,上有拱桥连通,俗称学海。明成化年间按古学宫之制开挖,弘治年间拓宽为椭圆形,水面达20余亩,成为真的“学海”。</p> <p class="ql-block">学海中有一个小岛,岛上建有鳌亭,也称思乐亭,有桥与之相通。</p> <p class="ql-block">石坊左右分别是“礼门”和“义路”,文武官员在此下马下轿。</p> <p class="ql-block">石过坊有东西两入口,皆由双重牌坊构成,即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圣域由兹、贤关近仰四座牌坊及东西碑廊。</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中轴线达到棂星门。棂星门是孔庙的标志,建水的棂星门属全国罕见。四棵中金柱穿屋顶而出,高出屋脊两米余,柱顶上罩明代盘龙青花瓷罩,下段裸柱上有木制龙板饰物,这是全国文庙中罕见的建筑形式。200余年不朽,关键是柱头罩上用的是建水陶。</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就是杏壇。杏壇是孔子讲学处。黄色琉璃瓦,彩绘金龙和玺。杏壇中竖明代“孔圣弦诵图”古碑。</p> <p class="ql-block">过大成门后长长甬道后面是先师殿,先师殿即大成殿。因殿额题书“先师庙”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文庙的中心,在文庙建筑中轴线后部的最高台阶上,以突出其在整个建筑中的核心地位,是祭祀孔子的正殿。</p> <p class="ql-block">先师殿建于明弘治年间,五开间三进深,四面环廊,彩绘金龙和玺,由28棵柱支撑全殿,均用整块大青石雕成。</p> <p class="ql-block">在大成殿庭院东西两侧,还有体现“庙学合一”的东西明伦堂。崇圣殿东侧有二贤祠和仓圣祠。二贤祠是乡人纪念明洪武年间被贬谪至文庙讲学十余年的两位文人学士而建的祠堂。仓圣祠是祭祀我国古代发明者仓颉的场所。祠后还有象征“孔林”的古柏树林,使文庙更添庄严古雅之色。</p> <p class="ql-block">走出建水文庙,感受着几百年来建水人对儒学文化的传承,是建水先民为后代留下的璀璨历史和热爱知识的优良传统。望着这些巍峨壮丽的宫殿,感受着建水人经历五十多次心怀喜悦、感激般的虔诚,毕恭毕敬、诚惶诚恐地守护修缮着文庙。让千百年来的“尊孔崇文”之风日益兴盛,使曾经的蛮夷之地,逐渐成为诗书礼仪之邦。文庙最初这座土城中崛起,就像一艘宇宙飞船突然降临建立,是建水这座滇南小城崇文尚礼之路的开端,也是“文献名邦,滇南邹鲁”在华夏大地声名鹊起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我们在灯火辉煌的古城中散步,在雕梁画栋里领略着历经千年时光不曾有变,处处透露着的人间烟火,闻着朱门闾巷中处处写尽了千年古城的文墨香气。倾听岁月的诉说,感受墨香古城,上善建水的千年风韵。一砖一瓦,一梁一栋,都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显示出的历史厚重。</p> <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来到了建水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比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最初的天安门——承天门早28年,比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新改建的天安门早262年的朝阳楼。朝阳楼历经数次强烈地震及改朝换代的战火考验,始终巍然屹立,堪称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夜色里的朝阳楼,热闹非凡,人头攒动,在璀璨灯火的映衬下,更加巍峨壮丽。抬头仰望这座雄镇东南的古楼,感受六百余载时光的流转,不禁生出“东南几蜀国,今古一高楼”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建水只住了两个晚上。两天的时间还有很多名胜古迹没有参观,有很多美食没来得及品尝。还有建水的第二张千年名片,有着“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的建水紫陶,没有去了解观赏。百年时光倏忽而过,还有百年寸轨黄金线上的寸轨小火车没有预定到车票,没有领略已经在建水跑了一百多年的小火车在“轰隆轰隆”声里,串起的过去和现在。还有遍布于大街小巷的古桥、古塔、古井、古街……建水的美好说不完、道不尽,只能等下次来建水旅居时,再身临其境,细细品尝!</p> <p class="ql-block">建水,一座堪称妙香佛国的城市;一座仁义礼爱的城市;一座道法自然的城市;一个在大拆迁的洪流中,如顽石般幸存,因守旧还没有被商业化完全侵蚀的城市;一个我行我素,岿然不动,依然住着原住民,让你感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古城。不管你来与不来,就在这里;不管你见或不见,就在这里;不管你爱和不爱,就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曾经好想觅一座小城,寻一方小院,不冷不热,衣食无忧。晨起弄菜养花,暮时读书烹茶,兴起时怀古颂今,无聊时逛逛古街老巷。居烟火深处,度清浅时光……。来吧,云南建水,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找回那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世界里的传统建筑式样和手艺,还可以体会一种古老世界中的生活方式,人情味,品尝各种文火慢炖,或者炭火炙烤的人间美味……建水这个偏远的千年古城,一定是你心中期待的市井人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