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物 理 教 师 的 语 言 艺 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束 义 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科学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不言而喻。新颖有趣的实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固然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增大物理教学的课时容量,真实地展现物理过程。但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多数时间仍然依靠语言进行。因此,研究一下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无疑必要。现从物理教师的语言特点及教学语言的运用两方面浅谈一孔之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物理教师的语言特点</span></p><p class="ql-block"><b> 语言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其规范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构成了语言艺术。不同的职业要求有不同特色的语言,物理教师的语言特点除了社会语言特点的共性,还有物理教学的个性。</b></p><p class="ql-block"><b> 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是物理教学语言的特点之一。所谓科学性,含意之一就是物理教师讲话,要符合科学事实,切忌信口开河。例如,向学生介绍“真空”概念,绝不可解释为“没有任何物质的空间”。实际上,物理学从来没有证明真空中不存在“以太”,至于有人断言迈克耳逊一莫雷实验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他们的根据不是来自物理学,而是来自哲学。相反,物理学家进一步发现,真空不但充满物质,而且还会由于外界电荷的影响,使真空物质的正负电荷偏离,这就是真空极化,兰姆的微波氢原子光谱实验和朝永振一郎的计算,都证实这一点。可见,只要承认“以太”的物质性,它就不能被否定。爱因斯坦从来没有否定过“以太”。他指出:没有“以太”的虚空是不可想象的。他多次强调真空不空,不过他认为“以太”不会由可被观察到的微粒组成。20世纪80年代,李政道指出,真空一以太有极其复杂的结构。再如,学习“万有引力”一节,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史,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牛顿发现了苹果落地而受启发的(文革前的高中教材也是这样写的),目前,科学界对此尚有争论,若将此作为趣谈,无可厚非,但将此作为科学史知识,无疑不妥,还有,伽得略的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是否为史实?科学界同样尚有争论。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其含意之二,是物理教师的教学语言务须正确、确切。例如“电荷周围存在电场”,不可说成“电荷周围的空间叫电场”。当然,我们讲究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也不是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定义,那就大可不必,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实际,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例如运动学中“速度”这个概念,对于初中学生,不必强调其矢量性、瞬时性及相对性,对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应该强调其矢量性、瞬时性、相对性,但不必用极限来定义,而用“某个时刻(或某个位置)的速度”来定义就很好,但在高三复习时,由于学生有了极限知识,“速度”概念也可用极限定义,为学生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铺平道路。</b></p> <p class="ql-block"><b> 讲究语言的科学性,源于教师的基本功底。没有丰富、系统的物理知识,不掌握现代科学信息,要讲究语言的科学性只是一纸空谈。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充实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备课,透彻理解教材,让自己驾于教材之上。否则,你在教学中的语言就不能做到言之有据,你就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你的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也就无从谈起。</b></p><p class="ql-block"><b> 语言的思想性,就是教学语言的鲜明教育性。物理学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教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辨正唯物主义教育。我们对学生进行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勇于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教育目的就在于此。在物理学中,这样的事例是非常多的。例如,在讲授开普勒三定律时,必然涉及“日心说”与“地心说”的斗争,这里既贯穿有真理的发现和坚持的困难的唯物史观,又含有真理的不可战胜的辨正思想。讲镭的发现,必然涉及玛丽·居里夫妇,这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做人教育的极好教材当然,那种贴“政治标签”,那种庸俗的穿凿附会,我们应该不屑一顾。</b></p> <p class="ql-block"><b>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首先要受教学内容的制约,不同的教学内容,要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去表达。其次还受学生的年龄、知识程度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制约。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不但要吃透物理教材,还要十分了解你所教的学生。笔者曾有这样一次不成功的经验:在讲授“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时,笔者依据教材,通过向心力演示器演示出向心力大小跟物体的质量m、半径r和角速度ω都有关系,考虑到高一学生年龄知识程度的一般情况,没有再多阐述。在一次课外物理活动中,一个学生就提出:向心力的大小是否仅与这三者有关?由此看来,物理教学中,吃透教材重要,了解学生同样重要。教材是针对学生群体的,各校学生有差异,各班学生有差异,一个班中的学生程度又不相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是符合教育学原则。</b></p><p class="ql-block"><b> 启发性与趣味性的和谐,是物理教学语言的又一特点。孔子曰:“不愦不启,不悱不发”,“心术通而未得”称之“愦”“,口欲言而不能”,谓之“悱”,这就是启发的含意,教师课堂教学要尽力创造这种让学生常处于“愦”与“悱”的境地。启发式的教学过程必须通过教师的语言来体现,因此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引人入胜,要有发人思考的余意,使学生求知欲能能由潜伏状态转为活泼状态。启发性的语言要注意直观性,要运用语言的艺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例如讲“电磁振荡”,可用“机械振荡”来类比;讲“电容”可用“水容”来类比;讲“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仅仅从分析句子的主、谓、宾结构来进行启发,远远不够,学生对“功”和“能”的概念还是抽象的,还易产生“功就是能”或“功可以转化为能”的错误认识,要讲做功过程一定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化,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b></p> <p class="ql-block"><b>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与频繁的询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有着质的区别。那种“是不是”,“对不对”的询问句,只能提示学生进行浅层次的思考,频繁地长时期地使用,甚至可使学生的神经处于言目、僵化状态,是一种硬性的强迫性的提示语言,作为教师,不可不用,但不可多用,更不可形成课堂中头语。启发性语言是艺术语言,是技巧性语言,它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 进行深层次地思考,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硬性提示,如讲“孤立的负的点电荷的电场强度”用重力场中的重力加速度类比,就能启发学生想得很多很多。</b></p><p class="ql-block"><b> 巧妙地使用启发性语言是一种语言艺术,使语言具有极大的趣味性。枯燥乏味,单调呆板的语言,不具备启发效果,同时更没有趣味性。物理学既是一门严肃的自然科学,又是一门趣味性非常强的科学。物理教学语言的生动、丰富、简洁,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强的刺激,在学生的头脑中对记忆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印象,以激起他们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没有启发性的趣味性的语言,可能会成为抑制信号而增加学生的思维疲劳,产生厌倦情绪。如讲静电知识时,学生掌握了处于静电场中原先不带电的导体于静电平衡时,距激发电场的电荷近端聚集异种感应电荷,远端聚集同种感应电荷。那未对于一端接地的导体呢?笔者“戏”说,导体远端在纽约、在伦敦,学生无不释然。一个物理教师仅使用枯燥单调呆板的语言,照本宣科地背诵课本,学生听起来岂不味同咀蜡?岂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只有使用启发性、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开发学生思路,扩展思维区域,才能激发学生的强列的求知欲望。当然,趣味性、启发性绝不能可掺杂庸俗性或不文明的性质,它体现的是语言的艺术性。譬如我要求学生考试不可作弊,要考出真成绩,使我了解你们学的情况,制定“相位”适当超前的教学计划,引导大家向前,否则我的教与你们的学就反“相”了。讲过后学生均能明确考试目的,自觉遵守考纪。</b></p><p class="ql-block"><b> 可见,启发性、趣味性语言,避免了生硬说教,引导学生思考,其优越性显而易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二、教学语言的运用</b></p><p class="ql-block"><b> 明确了物理教师的语言特点,只是对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理性认识,重要的还是身体力行地去运用。</b></p><p class="ql-block"><b> 如何运作?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显然范围太广。教师本身的性格素养,情感是决定其运用,发挥语言艺术的关键。</b></p><p class="ql-block"><b> 教育工作是种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一个情感贫乏,冷若冰霜的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生硬说教,其语言苍白无力,课堂气氛必然死气沉沉,课堂教学效率必然不高,笔者曾有这样体会;偶尔一节课,由于身体或情绪原因,语言表情均未进入最佳状态,结果发现学生听课情绪也大为低落,课堂效率大为下降。因此物理教师上课,同样要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情感,不但是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而且还是教师敬业、爱生的道德情操的要求。只有对学生充满热切希望的教师他在课堂上的仪态才是自然的,他的语言才是准确机智的。心理学实现表明,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热切期望中产生的。</b></p><p class="ql-block"><b> 演戏要有舞台节奏,教师上课也应有课堂节奏。物理教师教学语言,要有紧慢疏密,轻重缓急之分,这样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才能合柏,学生听课才能进入最佳思维状态。教学语言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没有琢磨消化时间,听课吃力,容易产生情绪低落。教学语言太慢,学生思维活动不能展开,影响学生智力顺利发展(对智商较高的学生更是如此)。声响太大语言刺激性太强,影响学生听课注意力保持;声响太少,学生听课吃力,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平和流利,快慢适当,高低适宜。</b></p> <p class="ql-block"><b> 教师的语言节奏,要根据教材内容,实验安排以及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而巧妙地控制与调节。讲到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或关键性的地方,语言应放慢,语气要加重;讲到疑点之处,教师声调可以提高尾音适当拖长;学习情绪偶尔浮燥,教师不妨变换声调,压低嗓门,采取语重心长的缓音;发现学生对问题有独特见解领悟,应用热情扬溢的赞美语调。注意了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加强启发因素。善于利用语言节奏和声调变化的老师在课堂上能引起学生的定向反应,造成为领会教材的必要的大脑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的大脑皮层持续地处于积极而活跃状态。</b></p><p class="ql-block"><b> 以“姿势助说话”是毛主席在“十大教授法”中所倡导的。物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物理教师上课,应该仪态端庄,但绝不是从始至终毕恭毕敬地严肃、呆板,物理教师绝不是神父。据心理学家研究,眼睛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较耳朵和其它感觉器官有着特殊的贡献,它获取的信息又多又快,而且记得牢、 集中率高。学生听课,除耳朵听,还应有视觉的感知。那种毕恭毕敬地呆板、严肃的教态,除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外,学习听课易产生疲劳感,兴趣不能持久。讲课辅以必要的大方的姿势,机敏的动作、眼神,不仅能增强语言效果,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和含意。</b></p><p class="ql-block"><b> 当然,“以姿势助说话”要做到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与课堂环境相结合,使得举止适宜,恰到好处,要有度,矫柔造作,无目的地手舞足蹈倒会破坏课堂教学节奏,使人有“哗众取宠”之感,这是必须避免的。</b></p><p class="ql-block"><b> 物理教学语言艺术问题,涉及物理学、语言学、逻辑修辞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上述拙见,只是一点肤浅认识,敬请同行赐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2004.08</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参考书目目:</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i>1.《教学语言艺术论》 李如密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07</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i>2.《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 楊国全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09</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i>3.《口语技巧》 翟雅丽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1.04</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1a49a5no?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2905024"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课堂教学的教态行为(一)</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