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我们的妈妈》——写在母亲去世周年

红酒奶酪

<p class="ql-block">  已是午夜了,确切的说现在应该是2023年的9月4日凌晨了。去年的今天我们的妈妈与世长辞,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前天是我的生日正逢在山东,尽管收到了很多亲朋的祝福,但是我一直还是感觉欠缺和失落。欠缺的是没能再听到妈妈像往常一样,用和蔼的颤语说“祝我三儿子生日快乐”;失落的是没能再依偎在妈妈身边,得到妈妈用弱抖的手在我的脸上轻抚几下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常言说“儿的生日娘的苦日”,从那一时起这两天妈妈的身影就没离开我的脑海。尽管今天从海阳市出来,驾车八百多公里,还是没有睡意。从手机里搜寻着妈妈的照片,用模糊的双眼细细的看着每一幅,回忆着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我虽然平日里有时也写点东西,但是专题写妈妈的并不多。记得2013年11月3日,一晃那已是十年前了,因妈妈身体严重缺钙,导致腰腿疼痛、膝关节积液等病症,住进省医院朋友当科主任的病房。陪护中看着躺在病床上瘦弱的妈妈,有感而发地写了一篇《我们的妈妈》,后来有了“美篇”,我将文章改存在“美篇”里。还有一篇是感怀自己人生几个阶段的记叙文《我曾经踏过那样的雪》里,在回忆小时候家境生活的贫困与艰难,写了我的妈妈。其他的多是赶到了什么时令与母亲相关时,写过一些短文或小诗,所积累的素材不多。 </p> <p class="ql-block">  我的妈妈1926年3月4日出生在哈尔滨,我的姥爷是十多岁随着太姥爷挑挑闯关东来哈尔滨的。太姥爷来哈尔滨不久就病故了,姥爷是个十分励志的人,孤身一人在哈尔滨落脚。</p><p class="ql-block"> 到了十六岁那年就为太姥爷重新起灵,用铁皮包棺椁、装载在火车上,一路都是按发大丧的习俗、规格操办的,把太姥爷尸骨送回山东日照,让老人魂归故里,此举得到全村人的高度赞扬。妈妈每每给我们讲起这段,她从老人口中听到的历史,总会引以为豪,说的眉飞色舞津津乐道,我们也会听的凝神入画。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姥爷是个小买卖人,从我记事他就留着近乎白色的连鬓长胡须,总是威颜厉色,我们因怕他而不近其身。倒是姥姥是位非常和蔼可亲的小脚老人,总是她庇护着这些孙男外女。妈妈姊妹四个她是长女,身下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老舅是早妈妈一年去世的,其他两个妹妹去世更早。</p> <p class="ql-block">  妈妈24岁与父亲成亲,父亲是14岁从宾县摆渡乡下来哈尔滨,在一尹姓小业主作坊里做学徒,学的是纸制品手艺,说白了就是糊纸盒、糊纸袋之类的纸制品工艺。解放后公私合营,爸爸所在的工厂,叫“哈尔滨艺滨纸制品加工合作社”。</p> <p class="ql-block">  听妈妈讲当年她们结婚时爸爸很穷,他唯一的家当就是一个自己糊的,大小类似手提皮箱,深紫色的厚纸箱,(可以说是个“高仿手提皮箱”)。这个纸箱在我家的吊铺上存放了几十年,我们都见过,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说它是我们家的一大件摆设也不为过。它镶有皮箱锁,可以大揭盖,锁上后严实合逢。做工精细结实,它凝聚着爸爸的手艺和功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妈妈说当时能跟爸爸结合,就是图爸爸的人老实。爸爸的确是个脾气很小、少发脾气,本本分分的老实人,否则也不会在“五八年大跃进”中,就因为自己是师傅,是个班组长就天天在厂里,不停地加班加点的干。得了重感冒仍不休息,导致高烧肺部感染,后来形成肺结核,加上慢支的底子最后发展成肺心病。</p> <p class="ql-block">爸妈结婚后陆续妈妈生了大哥、二哥人口越来越多,爸爸的工资就有点捉襟见肘了。为了维持生活,爸爸每天下班后就带些“外件活”回来做。家庭干外件活在那个年代是个很普遍的事,所谓“外件”,就是有些工厂把可以用简单工具,或用手直接加工的零星活,发放给本厂职工或者外委给社会无业人员的活就叫“外件”,或者叫“手工活”。我们小的时候除了爸爸单位里的外件活之外,还去其它工厂取过拆线、纺石棉等活。 就这样爸爸每日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里再和妈妈忙到深夜,就是为了填补家里生活所需。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到我们长大成人,家里的外件活就再也没停止过,因为接下来日子变的更坏。 </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爸爸也算个“手艺人”,心灵手巧。为了维系家庭生活,他一度放弃过他喜欢的本行,在生我的那年离开艺宾纸制品厂,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学院(代号一零二部队)的后勤,在食堂面案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60年自然灾害时,政府动员从农村来的职工下放返乡,来缓解城里的就业和供应压力。单位开完动员会后,爸爸就没了主意,回到家里低头不语。用妈妈形容他的话,说的更有意思思:“你爸整天脑袋瓜子往裤裆里一寝,一个屁都没有”。爸爸愁的整天不吃不喝,思来想去决定妥协单位给他施加的压力。就和妈妈商量,要带我们全家回农村老家,妈妈坚决反对誓死不走。在妈妈的执意坚持下我们躲过一劫,否则我们可能都成了农民,至今还得在农村。 也正因为这事,爸爸被工程学院后勤辞退,有重新回到他熟悉且热爱的原工作单位。</p> <p class="ql-block">  到了1962年爸爸已经积劳成疾,气管炎、肺气肿、心脏病越发严重,最后形成肺心病。每年到了秋季就咳嗽不止上不来气,不得不住进医院,待来年清明后春暖花开的时节再出院。</p><p class="ql-block"> 从1962年到1968年的秋天,连续6年爸爸就再也没有在家和我们过过年。当时因为爸爸所在工厂是公私合营的集体企业,劳保待遇很低,如果病假超过6个月,就只能60%开支。那个时候家里已经是7口人了,爸爸的月工资是63元,平均人生活费9元/月,大哥已经在上小学了。所以每年病假快到6个月的时候,爸爸的病不管好不好,都要努力出院去厂里上班,否则工资会少开40%,更不够家里用了。也正因如此,我们哥五个都是从小就跟父母做外件活。陆续上学后,每天放了学,妈妈给每人规定时间写作业,然后就得干手工活。那个时候我们家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其他的一切一切都是奢望。即便爸爸有病也只能是多吃点细粮,有时候妈妈给爸爸沏一碗鸡蛋水,算是病号“特供”了。 </p> <p class="ql-block">  1962年我还没上学,但已经记住很多事了,我记忆中的爸爸脸庞消瘦的棱角分明,两腮塌陷的很深。始终理的是背发,裸露的前额显得抬头文纹很深。加上病态单眼皮下一双眼睛总是很倦怠的样子。爸爸是细挑的高个略有驼背,冬季里似乎只有一件“干部服式”的黑棉袄,有一顶黑皮顶棕色毛的棉帽,因为怕寒气,出门就带着妈妈给做的黑色大绒口罩。夏天多数穿着工作服或者传统中式上衣。每天要往返徒步约5公里,从北十五道街走到太康街(南六道街)去上班。下班进屋后脱掉外衣,已是满头汗珠,就得坐在条桌前,手拄着腮帮眯着眼睛、喘着粗气停坐良久。 </p> <p class="ql-block">  1966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记得那个时候去医大二院给爸爸送饭,院子里的白衣使者们一边跑步,一边高喊着“锻炼身体、准备夺权”。医院缺医少药,就连青霉素都用不着,爸爸的身体每况日下。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8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席卷全国,那年的八月十五刚过满腔热血的大哥,就报名去了密山农场,说那里可以每个月挣32元,还能多吃大米白面,从家里带出一张嘴,那一年他刚十八岁。 前一天把大哥送上火车,第二天的早上,还没来得及住院过冬的爸爸,可能是因为长子的离开,上火着急心情不好,引起心脏病突发送进了哈尔滨工人医院,经抢救无效撒手人寰,诊断为“心脏脱落”。 </p><p class="ql-block"> 没有超过24小时,家里消去了两个年龄最大的男人的户口,42岁的妈妈从那一天起便成为家里的顶梁柱,顶着这片天一托就是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有心的妈妈把父亲去世当天的日历撕下来,留作记忆。这是妈妈生我们时养成的习惯,我们每个孩子出生当天的日历妈妈都撕下来)</p> <p class="ql-block">妈妈认真的记一下了爸爸去世的具体时间!</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冬天,是一个对我家来讲最难熬的冬天。爸爸走后的一个月里,家人们几乎谁都不吃不喝的,每天都是以泪洗面,相互都不敢正视,只要目光对在一起,就会情不自禁的流泪。</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物质极度贫乏,我们平时吃饱都难,地瓜对我们来讲几乎是奢饰品,平日里根本看不到,能吃到更是少之又少。妈妈的干姐妹我们好心的大姨,看到全家人都不吃不喝的,就把在运输公司上班的大姨夫,单位分的地瓜送到我家。如果是平时会一抢而光,可在那段特殊的日子确没人去动,妈妈含着泪问7岁的弟弟,“五啊,你咋不吃呢?”,五弟哇的一声哭着说“我想要爸爸”,语音未落我们和妈妈已泣不成声地大哭起来。邻居们习惯地一听到哭声,就纷纷过来劝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当夜幕降临我们沉睡之后,妈妈看着我们躺了一铺齐刷刷的小脑袋,为不知道啥时候能长大成人而犯愁落泪。后来,爸爸学徒家的业主尹先生,来家看望妈妈时,安慰她说“弟媳妇你莫着急,这帮孩子就像秋后的萝卜,一天一个样,很快就成为大小伙子的”。</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妈妈在唠起那段日子时,由衷的为熬过那段光阴而庆幸。我们也真是实实在在的经历了以泪洗面的那个冬季,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真的太无助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爸爸的离世带走了家里的唯一收入,几个月后,16岁的二哥无奈放弃了学业,接了父亲的班做了学徒工,每月工资18元。</p><p class="ql-block"> 外件收入终究有限,即便加上外件的收入,也不够家里每月的必要开支。妈妈只好另做打算,到处寻求去做临时工。临时工主要用的多是力工,而且要男不要女。妈妈在外不知要说多少好话,费多少口舌,才能找个临时工作。有些工作即便找到,也未见胜任得了。</p> <p class="ql-block">  好在松江胶合板厂接收了妈妈,妈妈在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除此还拉过手推车。当晚年妈妈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在道外江坝外胶合板厂干的活,是把胶合板成品10张罗成一叠,再敦齐打包。胶合板每张成品的规格是1.2米×2米,分3层5层的。因层数不同分量也不同,一张一张的拿还勉强。但是想把一叠立起来敦齐,就太不容易了。如果打成包再上大垛码齐,更是难上加难。妈妈说她想抱着走,抱不起来,想背着走又站不起来,有一次没背起来,缺被胶合板压在底下,是别的工友发现给她救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拉手推车也是男人干的力气活,当时哈尔滨人把手推车这一行,形容成是开“抬拖拉”的。就是说拉车人不仅要拉车,还要负责装车和卸车,既要抬又要拖还要拉。手推车拉平道拉还可以,如果遇上坡路就难了。有一次妈妈拉车走到老巴夺上坎(烟厂上坡),拉到半坡就上不去了。上坡拉车不进则退。试着用尽全力往前挣扎几次,结果力气耗尽车子反倒往后退了,后来是遇上好心人帮忙把车前拉后推的上了坡。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妈妈每天干着那么繁重的活,下班后还要去菜市场,看看哪里有卖处理的菜。或者能捡到卖剩下不要的菜,挑选可用的带回来。那时候多数是端着筐盖回来,因为处理的东西多数是一筐盖多钱。即便这样还有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有一年要过年了妈妈提前一个月就说,咱们这个月多抢出一泡活来,过年好多给你们买点好东西,发着很要给我们改善一下生活。我们也都象做梦似的憧憬着,能换件新衣服、能多放点鞭炮、能多吃点肉,再能都放几天假好好玩玩。 </p><p class="ql-block"> 临近春节妈妈带着钱和肉票,东转西转的想买到肥一点肉,结果排到跟前掏钱买肉时,钱却不见了。急的东找西找翻遍全身,发现是被小偷偷去了。我们在家里边干活边满满的期盼等待着妈妈。等妈妈拉开房门静静的走进来时,眼睛已经哭的通红,脸部被凛冽的寒风割出道道裂纹。我们似乎明白了什么,没有再去挖妈妈的心。</p><p class="ql-block"> 春节的前两天,我们的老姨夫把家里杀的猪肉给送来一块,这块肉让我们记得一辈子,远远超出我们的奢求了……。</p> <p class="ql-block">  妈妈过日子仔细是远近出名的,能算计会料理,就是我们家在那么困难的时候,家里的铺底下总会有点存粮和存油,多年都是买来新粮吃陈粮。真正做到了备战备荒。 </p><p class="ql-block"> 每逢年节,别人家是过年过节,对我的妈妈来说就是“过关”。每个年节前妈妈还要去街道公社(现在改成办事处了)申请困难补助,每个学期开学妈妈还要去公社开证明申请免费和助学金,里里外外都是我的妈妈。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妈妈是喊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只能凭着她的刚强、坚韧和母爱顽强的坚持下来。院里的邻居都在劝她,让她再往前走一步,找个男人也能帮衬她一下,每次听到这话起身便走,不肖一顾。</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还都小,又都是男孩子心粗不懂事,在家里能帮她做的,也就是早晨起来把炉火点着,晚上在妈妈回来前把粥好,饭后洗洗碗搞搞卫生、挑水、劈柈子、收煤、倒炉灰,倒脏水等家家如此的活。能安慰妈妈的就是最大努力的多干外件活,尽最大可能的多创收来减轻她的压力。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爸爸去世不久艺滨纸制品生产合作社,改成哈尔滨纸袋长。由原来生产各种纸袋、各种纸盒、各种卷皮,发现成专业生产水泥袋子的专业厂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哥几个从下到大,干过的外件活非常丰富:纸盒类从小的火柴盒、鱼钩等各种小包装盒到大的鞋帽盒;纸袋类从一寸到几寸的照片袋、信封、档案袋到大的水泥袋;还糊过各种本夹子卷皮等等。</p><p class="ql-block"> 好在转为做水泥袋时,我们已经都长成小伙子了。否则是干不了的,因为从厂里需要把成匹的纸装上手推车,然后两公里多的路程拉回来,再抗到楼上家里。做成成品再50个一捆,原路径送回厂里卸车码垛,才能得到厂里的验收。</p> <p class="ql-block">二哥结婚前我们哥四个干得快(大哥已去兵团农场),一周能取送一到两次,每次是一千个袋子。</p><p class="ql-block"> 七一年二哥结婚时,因家里只有一间9.7㎡房子住不下,婚后就住在妻子家闲置的一套草房里。家里剩下我们哥仨和妈妈,外件活就干不了那么多了。同时家里再次出现没有正式劳动力的收入了。</p><p class="ql-block"> 七四年我毕业后就去插队落户了,不但又带出一张嘴,还能从那时起凭着自身的能力补贴照顾家了。再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回报妈妈,为妈妈分忧解难。</p><p class="ql-block"> 而且这时候妈妈已经在街道办的五七厂上班了,妈妈每月有三十几元的收入了,至此也就结束了我家干外件活维持生活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妈妈所在的“五七厂”,开始是加工小五金,后来改成烧饼豆腐脑,妈妈在这里一直工作到五七厂解体。 </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后妈妈就是凭着这段经历而享受到“五七工”退休待遇,这不但解决了她的后顾之忧,也为儿女减轻了负担。 </p><p class="ql-block"> 经历过困苦的人更能体会到幸福的甘甜,当我们陆续从农村返城有了工作,一个个娶妻生子之后,妈妈的快乐感、幸福感、满足感与日俱增,这可能就是她生在困就是她生在困境,却能长寿的重要原因吧! </p> <p class="ql-block">  妈妈一生勤俭,从不忘本,看不得半点浪费。一个烟盒,一块布条也要捡起来。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p><p class="ql-block"> 她用朴素和勤俭为五个儿子在适龄的岁数,陆续都取了媳妇。尽管不赞成二哥的婚事,但二哥定下来结婚的时间后,妈妈还是在院里通过“打会”的借款方式(既按着“打会”人的用钱数额和承受能力,几人或更多人每月平均拿出钱来,第一个月的钱由“打会”人用,以后每月按抓阄顺序排班用,当最后一个人用完了,这个“会”也就自然解散了,这是时代的特殊产物)筹到了钱,还是“风风光光”在院里邻居家,忙里忙外的摆了几桌,合不拢嘴的招待着亲朋,因为这是她取的第一个儿媳妇。</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因为长期的操劳且缺少营养,使她过早的弯下腰来,老年后经常伴着腰腿颈椎痛。而且耳背的很厉害,七十岁后曾经试配过助听器,那时候都是模拟机,带上后有噪音,等到有了数字机再去医院试配是,检查结果表明她的听力左侧80分贝以上、右侧100分贝以上,几乎超出助听器放大的最大分贝,只能选择了放弃。</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儿女们的一大遗憾,因为这样严重影响了我们之间的交流沟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妈妈没有文化,只是建国初期接受过扫盲。但是她由衷的热爱共产党,她常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这一家,她常在家哼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每次用车拉她出去转的时候,她看着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总是赞不绝口,不停的赞扬"你看这共产党多厉害”!</p> <p class="ql-block">  妈妈一生都期待着她的儿孙们都能幸福,临终几个月前,尽管有些糊涂的自己和儿孙们的岁数都说不明白了,但是还在嘱咐我们,让哥几个把她住的房子收拾出来,帮助把四弟儿子的婚事办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象蜡烛一样,为了温暖我们而燃尽了自己。她用一生辛勤的操劳,把青丝熬成了白发。刚韧的身躯终被压弯……。</p><p class="ql-block"> 转眼妈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两个月前以五弟为主,四弟我们三人,把母亲生前的房子重新装修,现已达到新房水准,完成了母亲遗愿的第一步。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妈妈虽然是位很平凡普通的女人,但她却在艰苦的岁月中造就了非凡的人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妈妈虽然是位很平凡普通的母亲,但您不但给予了我们的生命、乳汁,还为我们流着血和泪;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妈妈您虽贫穷但从不志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妈妈您虽无文但从不愚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妈妈但愿能有来世,我们还是您的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妈妈但愿真有天堂,我们天堂再相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妈妈请您放心,我们会遵循您的教诲,继承发扬您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永葆家族和睦共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妈妈我们永远爱您;永远怀念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妈妈愿你天堂与父亲共安息,弥补一生的离散、一生的操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于2023年9月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