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年的雨</p><p class="ql-block"> 插队第一餐</p><p class="ql-block"> 我的插队生活(二)</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的院子很大,由前后两个院组成,前院有一个马厩,一个仓库和一口水井,后院有一排房子和一个牛圈,还有一间小厢房,此刻厢房的烟囱正冒着炊烟。房子比一般民房要高大些,那是生产队的队部。因为刚下过雨,厚厚的秸秆沾的房檐上还有水滴滴下。连接两个院子的是一座宽宽的过廊,宽的可以并排停放两辆马车。此刻院子里聚集了很多人,有老人有孩孑还有妇女,奇怪的是青壮年人却非常少,这些人都是高若五队的社员和家属,是来欢迎我们这些来自远方的北京知青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大车停在过廊上,一路风尘再加上淋过雨,我们都觉得很狼狈。人们快步地走过来对我们表示欢迎,却没有人介意我们的尴尬。上年纪的人们表现得有些拘谨和机械,只有几句话:“来了啊,上屋”,到是婶子大娘们很热情,对我们忙前忙后嘘寒问暖。人群中有一位三十几岁的汉孑,瘦瘦的很白净,和我们一一握手后自我作了介绍,他叫郑明义,是生产队的会计,因为生产队的正副队长都在外地观摩学习,所以委托郑会计作欢迎我们的工作。郑会计首先引用了毛主席的话:“农村需要你们,正等待着你们的援助”。我和同学们当然也用毛主席语录作了回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不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件事现在看来,那种刻版的疆化的形式主义的东西有多么可笑,然而在那个年代那是人际交往或做事情必不可少的程序,因为毛主席语录被奉为最高指示,人们要绝对作到“三忠于、四无限”,否则就是立场和路线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尔后,郑会计对在场的一些人作了介绍,由于年代久远已有好多人记不清了,只记得认识了陆万明和他的老伴,一对非常和善的老人;认识了于徳江大爷,这是位在一九四六年就入党的老党员;认识了谭金玉,这是位非常快乐的人,听见有人叫他“谭罐子”,我是在后来的欢迎会上看过他和他的搭档郑明霞演唱的二重唱才注意到这个人的,据说他们的二重唱曾在呼和浩特举办的内蒙古农民文艺调演上夺得了好名次。此外我们还认识了生产队长李凤山的母亲李大娘和李队长的老伴张桂英。</p><p class="ql-block"> 李大娘在高若五队是位德高望重的受人尊敬的老人,也是四六年的老党员。此刻老人家正领着自己的儿媳和陆大娘、于大爷为我们的到来忙碌着,为我们准备的那餐饭就有大娘从自己家拿来的一篓鸡蛋,要知道,鸡蛋是那里的人们用来換灯油和食盐用的,正所谓有“鸡屁股小银行”的说法,谁舍得吃呢。李大娘的儿媳張桂英对我们也是体贴倍至。当我们叫她大嫂表示感谢时,她反道沉下脸来,嗔怪我们说不许叫嫂子,要叫大姐,并说你们都作我的娘家人吧,叫姐我感到亲。当我们叫她大姐时,她开心地笑了。</p><p class="ql-block"> 此时郑会计还饶有兴致地介绍着生产队的人和事,是李大娘打断了他的话题:“先别说了,让孩孑们洗洗脸換換衣服,走了大半晌了,一定饿了,先吃饭,开会时再介绍吧。”郑会计也感到有些不妥,于是招呼人帮我们搬行李。等我们匆匆地换了衣服洗了手脸,又在大家的簇拥下来到队部的大房里,而那边的厨房里马勺碰鍋沿菜刀在砧板上跳跃正发出欢块的叮当声,一阵阵饭菜的香气飘过来,真让我们有点垂涎欲滴的感觉,因为我们的确有点饿了。</p><p class="ql-block"> 堂屋里摆放着一張粗糙的桌子和几只长板凳,大娘大婶们正端来热腾腾的饭菜摆放在桌上,有羊肉炒芹菜,羊肉熬茄子、西红柿炒鸡蛋和凉拌梢瓜,另外还有羊肉芹菜馅饺子。原来生产队为迎接我们特意杀了一只羊,</p><p class="ql-block"> 天到这般时候也的确有点饿了,但坐下来却怎么也动不起筷子,因为在众目睽睽下吃饭是件很不习惯的事。看那边的大爷蹲在远处咝咝地抽着烟袋,大婶大娘们站在身旁催促着快吃,饺子会凉的,小孩孑屋里屋跑来跑去,遭到大人的驱赶,门外那些姑娘媳妇们三五成群,偷看着我们说着她们的俏俏话。吃饭真成了一件挺为难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真的好尴尬,但谁也不知道该怎样来化解,如此过了五六分钟,大娘大婶们真的着急了,问我们是不是饭莱不可口,想吃什么大娘去给做。我们也着急,就是不自在。忽然有人灵机一动,顺手抱起一个孩子,尽管那孩子在怀里挣扎,但经不住饺孑的诱惑,吃了第一个再吃第二个的时候便成了我们的朋友。此后,我们几乎都有了自己的小朋友。气氛和谐多了,老人们笑了,孩子们笑了。就是在这欢快和谐的气氛中用完了我们插队的第一餐,后来听说当年生产队的社员每人分得的麦子只有九斤,也就是说我们那一餐饺子差不多用了高若一个人半年的细粮,这真让我们感刻震惊和感动。</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这是五十五年前的事了,每每想来仍然感到激动,为高若,为高若人的质朴与善良。我有个坏毛病。不吃肉,然而那餐我还是努力地吃了一个,现在想来,那饺子好香,真的好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正:郑明义是当年的生产队副队长。</p><p class="ql-block"> 非常 感谢同插队的齐素英大姐的提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