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九台一中的日子

王小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大学毕业照</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6年,我在天津,帮助照看刚刚2岁的孙子。10月初,接到我在九台一中时学生的电话:王老师,咱们班决定在10月22日举行毕业30周年同学会,这么多年了,大家都十分想念您,特邀您参加,您看看,如果能脱离开,能参加是最好了。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因为那里不仅是我的出生之地,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个就职的地方,那里更有我的青春记忆,有我曾魂牵梦绕的学生们……</p><p class="ql-block"> 1982年8月,我在东北师大历史系毕业,在毕业分配时我放弃了去吉林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九台,因为那里有等了我四年的爱人,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的平民子弟,我不想为了进大城市而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回到九台后,我被分配到九台一中工作。九台一中是个初中、高中于一体的老学校,也是文革后第一批被确定的省重点中学。学校师资雄厚,是九台的莘莘学子们向往的地方。学校占地面积很大,操场不亚于东北师大的运动场,共有三栋东西走向很长的平房,一栋为教师办公所用,另两栋为教室。此外有学生宿舍和大礼堂,礼堂平时作为学生食堂。所有建筑均很破旧,没有暖气,靠烧火墙取暖。</p><p class="ql-block"> 因我初来乍到,学校安排我教初中一年级四个班的历史。对于当老师,我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因为我毕竟有三年知青插队再教育的磨砺,又有七年工厂当钳工的历练,更重要的是我大学毕业前在长春六中实习过,还当过副班主任。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与长春六中初一二班的孩子们结下很好(不能说深厚)的友谊,受他们班主任孙老师的委托,我曾在他们的主题班会上作了一个励志的主题发言,用我的亲身经历向他们讲述了一个13岁即失学的少年,如何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考上大学的故事,以及一定要学好数学、语文、英语不要偏科的重要性。很得孩子们的认可和爱戴。实习结束时,初一二班的孩子们每个人都给我写了一封信,向我表达了敬意和一定要努力学习的决心。这些信我到现在还保留着。每每读起,仍为那种童稚的信任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在初中教历史课,如果不当班主任,是很轻松的。用半个月时间即可把一学期的教案备完。上课除去了复习、提问和留作业,真正的讲课时间也就20分钟左右。在学期末复习的余瑕时间,我就给学生们讲历史故事,什么南门立木、孙庞斗智啊,什么毛遂自荐、荆轲刺秦王啊,孩子们听得饶有意味,也增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在八六四班三十年同学会上作即席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好景不长,初一下学期,学校顶不住各方面的压力,把没有考上一中的各科局长及其他部门领导的子女共105名招进一中,成立了初一五班,让我做这个班的班主任。因人数过多,在大礼堂的主席台上课。校领导在与我谈话时说,你只要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出什么事就行了。至于学习效果如何,那就靠他们自己努力了。话虽然这么说,但把这些孩子交给你了,能不负责任吗?我又是个新老师,不能推脱,只能硬着头皮上。</p><p class="ql-block"> 总起来说,这些孩子品行都很好,就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看小人书的,搞小动作的,睡觉的,交头接耳的比比皆是。为了改变他们的坏毛病,我一是正面引导。说你们虽然是后进来的,但并不比那四个班差,只要大家努力,一定会超过他们,引导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二是看着。每天无论是上课还是自习,都坐在教室后面办公,并时而在教室巡视,使他们任何的举动都在我的视野之内;三是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故事会、赛诗会等各种活动。为他们推荐选择故事,诗歌,指导他们讲故事和朗诵诗歌的技巧,结果在学校故事会和赛诗会上,都得了一等奖。我以此为由,在班里大肆表扬、鼓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集体荣誉感。四是敢于碰硬,保护学生。有一天,有一个高年级的流里流气的学生,他的母亲也是一中老师,在自习时闯到我们班要打某个学生,他不知道我在后面办公,被我当场扭住手臂,扔到主席台下。告诉他,我不管你是谁家的,今天饶了你,以后你再来捣乱,我见一回打你一回。他被我的气势震慑住了,灰溜溜地走了,以后再也没来捣乱过。由此树立了在学生中的威信,得到他们的认同,并保证了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p><p class="ql-block"> 但是,带这个班也太累了,我正在考虑怎样辞掉这个班主任时,学期末,校领导又找我谈话了,说没想到啊,这么大的一个班,让你调理的缕顺条扬的啊,所以学校决定下学期你接手新入学的高一四班。听到此决定,虽然与辞掉班主任的心愿相差甚远,但带任何一个班,都不会比初一五班难带,我就欣然接受了。</p><p class="ql-block"> 初一五班,让105个还没有自觉约束力的孩子组成这么大的班级,既违反教育规律,也是对学生们不负责任的,既然招进来了,就应当对他们负责,这是我在卸任时对校长讲的话。初一五班后来进行了拆分。多年后,我听说初一五班的学生也有不少人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一个赴日留学。可见学生的可塑性有多大,老师,真是个良心活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我调到宣传部时的送别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底,我出生不久的儿子还没有满月,我就接手了高一四班的班主任。当年一共招收了六个班级,一班和二班都是县城的学生,其余四个班大多是农村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又直接涉及到高考,我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我详细地查阅了全班44人的入学简历和入学成绩,摸清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向从教多年的老教师请教带班的经验,厘清了带好高中班的整体思路,同时精心准备了入学教育的发言。在入学教育上,我首先让他们树立奋斗目标。我说你们到一中来住校读书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你们要想走出黑土地和大山沟,这是一个最便捷的途径,我们现在不要想什么为了实现共产主义,那太宏大太遥远,那是远期目标,我们今后三年就是要为了考上大学而努力奋斗。其次分析了我班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我们班的学生虽然大多来自农村,眼界视野和知识面不如县城的学生,但你们好多是从大队的戴帽初中考来的,在智商上,并不比城市学生差。那些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鼓励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成一个优秀的集体,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所谓良好的班风,一是要树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二是要养成雷厉风行的学习作风;三是要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四是要培养自我管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五是要形成令行禁止的纪律观念。我们要通过一年时间初步形成良好的班风,在这一年里,我将全程跟班,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最后我又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们努力向学,刻苦读书,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之后,经过一个月的初步观察,通过个人报名,在班级大会上演讲、投票、老师确定的方式,组建了班委会,团支部,确定了各科课代表,我专门给他们开了个会,强调他们在班级建设的重要性,说,我只全程跟班一年,良好班风形成后就全靠你们了。同时对公共卫生进行了网格化管理,男同学承担室外卫生担当区,负责打扫厕所、刨尿冰等脏活累活;室内包括走廊的卫生由女生负责;教室南边的四扇大窗户每个人承包一块,我说我们班以后没有大扫除,要时刻做到窗明几净。我每天都要在窗台讲台上摸一摸,看一看,督促学生养成自觉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再之后,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班级管理中,每天早7点前到校,每天晚饭后还要到校,检查学生早晚自习情况,并时刻关注学生点滴的情绪变化,及时的谈话化解。我当时承担高中六个班的历史课教学,每天三节课,虽然教学本身没有什么压力,但加上班主任工作,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回到家就累的四仰八叉躺在炕上,什么事情也不想干,家务活全由爱人承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我找来某本教育杂志,里面连载各门高中课如何预习、复习,自学和做题技巧等,在班级宣读;并召开学习方法主题班会,让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后,我与每个学生都个别谈话,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如孙文正同学,是从大队戴帽初中考来的,中考数学、物理等几乎都是满分,但英语只得了十几分,我告诉他,你不必考虑成绩排名,那几门课你就跟着学就行,把精力放在英语上,争取一年就撵上来,这个同学也真听话,不仅英语撵上来了,而且后来成为全校的前几名,后来考上了吉大计算机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与郭素红同学在同学会上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对学生的管理中,我从未用过那种抽象的宏大叙事的理论或观念教育他们,而是通过具体的他们能够感受到的东西影响他们。我班的郭素红同学,入学时仅仅15岁,刚刚离开父母和家门,想家想的不行,说啥也要回家乡西营城子六中去读书。我说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考上一中多不容易啊,城里的孩子拿500元钱都进不来啊,(那时的500元是一笔巨款,几乎相当我一年的工资)这会影响你的前程啊!但她还是要回去,我说你还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利弊,让你的家长来吧,我与你父亲谈完后,再决定是否回去。但她没让家长来,偷偷地走了。我这个气啊,孩子不懂事,家长也不懂事吗。但心里始终牵挂着她,我后来让我们班张晓红同学(她们是同乡)给她捎信,如果在那不可心,还是回来吧。但仍没回来,我虽然不抱希望了,但没向教导处报告,仍然保留着她的学籍。到了高一下学期开学,她想回来,说两个学校教学质量真是不一样啊,但不敢跟我说,通过本校老师传递要回来的愿望。我对那个老师说,让她赶紧回来吧,我要真生气,能给她保留学籍吗!郭素红后来考上了吉林医学院,现在已经是大学教授了。她上大学后给我写了一封长信,感谢老师的恩情。我觉得这没有什么需要感谢的,爱护学生是老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学生有出息才是老师最大的欣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与王辉民和许涛同学在同学会上合影。左为王辉民,右为许涛。</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比如如何发放困难补助金,就那么点钱,而学生大多家里贫困,怎样才能公平合理,不至于引起学生的心理波动,这是最头疼的事。我一向认为公正是当好一个老师的根本,无论男生女生,无论家在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家境富裕还是贫穷,无论官宦子弟还是平民后代,都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为此,我做了大量工作,大体摸清了学生们的家庭状况,首先排除了城市学生;其次排除了虽家在农村但家里有上班的家庭;之后在困难家庭中选出最困难的,还要考虑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尽量做到公正合理。同时对那些也很困难但没得到补助的学生谈话,讲明分配的原则和老师的难处。其实,这些我都忘记了,2018年,我在北京,北京工作的几个四班同学请我吃饭,王辉民对我说,老师,我对你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次困难补助,你把我领到操场上,向我解释我为什么没得到补助,我虽然没得到,但我没怨言,而且很感动,因为我觉得你很尊重我们。王辉民后来赴日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与李青松同学在同学会上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选定的班长李青松。他性情温和,待人宽容,不仅有组织能力,而且很能团结人。在第一学期要结束时,在他的带领下,班委会已经形成了班级的核心,第一个新年联欢会,我只是大体讲了构想,完全是他们自己设计、组织,搞得有声有色,极大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李青松同学现在北京中国人民银行造币总公司工作,已经是局级领导了。</p> <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我的身体力行、全身心投入,逐渐得到全体同学的认可,因我平时总是面容冷峻,不苟言笑,刚开始学生们都有些敬畏,但随着相互了解、熟悉,特别是学生半夜发病我用自行车推着带同学去医院看病;带领男生为女生宿舍掏火墙烟道灰;及时与学校联系解决教室灯光昏暗问题;以及买塑料布钉窗户上解决教室过冷等问题后,他们由敬畏变成敬佩。也逐渐对我打开了心扉,不仅把我当成老师,也看做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兄长,他们遇到什么不快、纠纷,以及生活、学习上的问题都愿意向我倾诉,听取我的意见。一次我在高一二班讲课,一个学生对我说,你们班的学生对你老敬佩了,他们说,从未遇见过对他们这么负责任的老师。听到这些,既使我感到欣慰,更化作继续努力工作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与杨潇(杨晓媛)在嘉兴南湖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学期倏忽而过,期末考试之后,到了给学生写鉴定评语的环节。为使评语既符合学生特点,并起到激励督促作用,我煞费苦心,在大脑中反复思量每个人的优缺点,以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如杨晓媛同学,人很聪明,是城市户口,家境较好,也很努力,就是有点娇气和傲气。其实这不是什么大的毛病,但为了让她更好的进步,响鼓也须重锤敲,我便写到:“该同学天资聪颖,各方面表现均好,若能克服娇、骄二气,假以时日,必能成才”。因时间久远,这也许不是原话了,但大意如此。杨晓媛现名杨潇,是浙江嘉兴学院的副教授。我写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教师,其工作任务是明确有限的,但工作内涵则是无限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潜能也是无限的。我曾在学生自由活动时间把还留在教室学习的同学都撵到操场上去踢球,以保持强健的体魄;也曾提倡女同学在夏天尽量穿裙子,去展示青春的美丽;也曾设想过开展读一首诗,听一首歌,看一幅名画活动,熏陶培养他们对美的欣赏与追求;以及组织春游、远足等更适合他们青春放飞的活动……但因我很快就离开了一中,这些设想都没来得及实现。(1984年3月,县委宣传部因干部新老交替,极度缺人,选中了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与四班同学在北京小聚。后排左起为王辉民、李青松、尹涛</span></p> <p class="ql-block">  有耕耘就有收获,第一学期各科考试成绩,四班都在全年级名列第一。更重要的是已经在全班初步形成了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氛围,养成了时不我待、雷厉风行的学风,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我在去宣传部前的告别讲话时说,大家不要难过,你们只要有了这种精神,不管将来谁当班主任,你们都会一如既往,砥砺前行,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1986年高考,四班44人有39名考上了大学或大专,只有寥寥几人落榜。考上大学当然不是成功的唯一之路,但它毕竟为他们未来人生之路铺设了坦途。当然,这些成绩主要是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和后来许多老师共同的培养取得的,我不过是在他们人生关键时期的领路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与陈加俊和张海廷同学在同学会上合影。左为陈加俊、右为张海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与尹涛同学在同学会上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尹涛同学送给我的书法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与郭素红、杨潇、刘英民、姜恩奎同学在吉林市小聚。左一为郭素红,左二为杨潇,左三为刘英民,左五为姜恩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与郭素红、杨潇、姜恩奎同学在松花江畔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在九台一中短暂的教学生涯就这样结束了。我在那里所做的一切努力和付出,都没有任何功利和政治进步的考量,因为我进一中后,从未交过入党申请书,也从未向党总支书记表达过要求进步的意愿。只是在我要去宣传部工作前,才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这是为在宣传部能尽快入党的一个铺垫。因为严格来说,在那里工作必须是党员。当然,我并不是不要求进步,而是一中的老师几乎个个都要求进步,都有入党的愿望,而且年龄和资历都比我老,我根本就排不上号,只能退避三舍。我之所以尽心尽力地要把这份工作做好,主要是基于朴素的平民意识和正义感,是基于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悲悯。因为我13岁即失学,15岁下乡当知青,过早地步入社会,亲眼目睹了真实农村的凋敝,农民的贫穷,深谙民间疾苦,看惯世态炎凉,深知农家子弟求学不易。现在学校和学生父母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必须尽全力把他们引导好教育好培养好,这样才能不负母校的培养和做人的良知。</p><p class="ql-block"> 1984年4月,我正式去宣传部工作,除了1987年应九台一中书记邀请,为全校师生作了一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专题辅导外,再没回过九台一中。但我与四班同学一直保持着长久的友谊,无论我在县委宣传部,在省委组织部,还是在省委党校,都一直保持着联系。他们在高考选报志愿,考研究生,发表文章等,我都尽力提供咨询和帮助,我也常应邀参加他们的小型聚会,共叙友情,怀念往昔那美好时光。他们也给了我很大帮助,如我的学生陈家俊,是吉林省中日友好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博导、教授,我的每次体检结果都由他提出咨询和治疗意见,几乎成了我的健康顾问。</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也正因如此,在接到四班要举行毕业30年同学会的电话时,我当即答应,并如期赴约。在同学会上,先是每个同学介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之后让我讲话,因为参会的还有九台一中的副校长和后任班主任,我一再推脱让他们先讲,但怎么也推脱不了,我只好先作了即席发言,在校长和后任班主任讲话后,向老师赠送礼品,之后就是照相,喝酒,是叙不够的离别情,讲不完的心里话,欢声笑语,其乐融融,不一一赘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赵冬梅同学在同学会上介绍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道不够的同学情,诉不尽的离别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南山公园,曾留下他们的青涩和梦想,今天,又见证了他们的成熟与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第二天即返回了天津,回天津后,应同学的要求,我把在同学会上的即席发言略加整理,发给了四班同学群。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亲爱的四班同学们, 大家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昨晚乘车返回,今天上午平安抵天津。一路上,脑际浮现的尽是你们的欢声笑语,心中萦绕的满是浓浓的师生情,真挚的同学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感谢你们邀请我参加这个聚会,我当你们的班主任,只有半年多时间,只是你们生命中一个小小的插曲,30年了,大家还没有忘记我,我很感动,也很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一直认为,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是在一中工作的这一段时间,我之所以特意从天津赶来参加这个聚会,是因为我与四班同学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很想回来,看看大家的成长、变化和进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与同学们相识于80年代,那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年代,虽然国家还不富裕,我们个人也很贫穷,但上下有共识,青年有理想。在那样一个年代,在我也还年青的时候,遇见了你们,能和你们一起成长,对于我是一种幸运,我们曾共同度过的那段时光,虽然短暂,但刻骨铭心,永生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忘不了和你们的第一次见面,忘不了你们还有些稚气的眼神;忘不了你们蓬勃的面容,青葱的身影;忘不了你们冰冷的宿舍和在大食堂吃的粗糙的高粱米饭;忘不了晚自习那昏黄的灯光;忘不了第一个新年联欢会你们欢乐的笑声;更忘不了我离开时,你们惜别的泪水;忘不了那张送别时的照片,那张合影把我们一起永远定格在青春……虽然已过去了30多年,每当想起这些,总是感到那么的温馨和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历,也缺乏管理班级、学生的经验,全凭着一股热情和对学生的热爱,勉力而为。如果时间可以倒流,生活可以重来,我绝不会在考试后给你们排名次,因为现在我认为那是管理学生最愚蠢的一种方式;也绝不会当全班同学面严厉批评陈立新、吕延彬同学,因为那是对初涉世事少年自尊心的严重挫伤,也许会在他们心头造成永久的伤害。但好在你们都很坚强,都挺住了,都考上了大学并事业有成。但在这里,我要认真的说一声对不起,请原谅老师当年的简单粗暴和鲁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次见到你们,我特别高兴,不仅是为了久别的重逢,更是因为你们凭借自身的努力,都学业有成,事业有成,有的成了博士、教授,有的成了医生、教师,有的成了公务员,有的自主创业,成了市场经济的弄潮儿……无论职业如何,无论地位高低,无论赚钱多少,都在各自岗位上,奉献国家,回报社会,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作为老师,我为你们而感到骄傲和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最后再重复几句祝愿吧,这也是当老师的通病,对学生总像对待儿女,总是放心不下,总想嘱咐几句。其实,孩子们早已长大,30年了,你们已历经了生活的风风雨雨,社会的残酷,江湖的险恶,职场的历练,早已经百炼成钢。但久别重逢,作为你们的亲老师,还是再说几句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一,要注重自己的身体。你们现在40多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但也是身体的脆弱期;你们现在上有老,下有小,也正是生活、事业的爬坡期,也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所以,更要注意身体的锻炼和保养,你们健康,才能有家庭的幸福和孩子们美好的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二,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对待工作,要么不做,做就要把它做好。你们也都是中年人了,在工作、事业上,既要坚守底线,作一个有原则的人;又要讲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要善于通融,有生活的智慧,不钻牛角尖,情商有时比智商更重要。许多事情,当行则行,应止则止,行稳方能致远。当然,有好的机会,也要敢于抉择,不要一味求稳怕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第三,要永远保持一种激情,永远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面对何种不公,都不要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改变自己境遇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更强大,让自己更进步,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动力源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追往事,叹今吾,志未改,鬓已衰。岁月的磨砺或许使我们少了些当年的豪情与激越,但却增添了几许淡定与从容。此刻,衷心祝愿我的学生们健康快乐幸福,并祝愿我们的国家,经济更快发展,政治更加民主,思想更加自由,社会更加和谐,是为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再一次感谢30年同学会组委会,感谢全体同学,祝你们好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九台一中主楼前,昔日的平房已变成了高楼。</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转眼之间六年过去了,四班的同学们,你们都还好吗?当前疫情肆虐,经济下行,你们一定也在经受着种种考验,让我们用耐心和坚韧,克服孤寂和焦虑,靠定力和希望熬过难关,一定会战胜疫情,迎来山河无恙,普世皆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2023年8月23日中俄边境自驾游在漠河北极村。</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小传:王英林,历史学教授。祖籍河北乐亭,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九台县,1960年上小学,1965年入初中,1966年6月因文革而辍学。1968年11月下乡集体户知青,1971年底抽调回城在工厂做钳工,197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1982年8月毕业后,先后在九台一中、九台县委宣传部、九台市委理论学习室、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省委党校工作。曾任吉林省委党校函授学院院长、吉林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行政管理干部学院副教务长等职。2013年退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文收录于《我们 》东北师大历史系七八级毕业四十周年纪念文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