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防川(村),位于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南约30公里处,是一个自然屯,现有31户,人口95人,从这里到图们江口只有15公里(正是因为这最后的15公里,让距离日本海近在咫尺的吉林省成了内陆省份)</p> <p class="ql-block"> 圈河口岸,是中朝两个边境口岸之一,坐落在圈河与图们江汇合处,距图们江入海口36公里,距朝鲜罗先市51公里,对面朝鲜元汀国际口岸是中国直接进出朝鲜罗先自由经济贸易区的唯一通道</p> <p class="ql-block"> 图们江从敬信镇缓缓而来,流经防川</p> <p class="ql-block"> 图们江湿地,江对岸是朝鲜</p> <p class="ql-block"> 图们江防川段(中朝界河)</p> <p class="ql-block"> 防川“联合国世界公园”,由韩国女士崔珉子教授发起筹建,皆在加强东北亚地区各国间的经济文化合作,建立横垮中、俄、朝三国的世界公园</p> <p class="ql-block"> 洋馆坪大堤,被誉为“天下第一堤”,是敬信镇通往防川的唯一通道,长880米,宽8米,是中国大陆最狭窄的一段国土,大堤左侧铁丝网下是俄罗斯领地,右侧图们江对岸是朝鲜境地。1991年《关于中苏国界东段的协定》签署,在洋馆坪及二记号处,给中国划归约2.5平方公里,洋馆坪处的国境线向俄方推移近一公里</p> <p class="ql-block"> 1957年洋馆坪大堤被图们江洪水完全冲断,自此有着“东方第一村”的防川,犹如一块“飞地“,当地百姓只能看俄人眼色、借走俄境出入防川。1983年8月8日,我国在图们江中填石筑路通车,才结束了防川“孤悬”海外26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中国大陆最狭窄一段国土一一洋馆坪大堤(兼公路,长880米,宽8米)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原本在东北不仅有出海通道,而且在日本海沿岸有很长海岸线的</p> <p class="ql-block"> 1858年沙俄撕毁之前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9月7日签订),逼迫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攫取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约合4个河南省)的大片土地,1860年11月沙俄又乘清朝穷于应对英法联军,再次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承认了之前一直拒绝批准的《瑷珲条约》,还变本加厉,将原先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黑龙江口至图们江口,包括库页岛、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俄国,从此中国失去了日本海海岸线,仅剩下吉林珲春境内的那一点图们江出海权</p> <p class="ql-block"> 1886年,清政府派督办边务大臣吴大澂与俄方代表共同勘察乌苏里江边界,双方达成《中俄珲春东界约》,规定插有中国国旗的船只,可以经由图们江驶入日本海,俄国“不可阻挡”,条约签订后,中国百姓利用此项权利出海捕鱼,还开辟了以珲春到日本海沿岸各地的航线</p> <p class="ql-block"> 吴大澂(1835一1902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从清同治七年(1868年)“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开始,历任“帮办”、“督办”、吉林边务、北洋会办、左副都御使、湖南广东巡抚等职,是清著名金石学家、书画家、文学家,在治河、保疆中政绩突出,在抗俄、日、法、葡等侵略和外交斗争中都独有建树</p> <p class="ql-block"> 由于清政府对吉林边疆二百多年的封禁政策,造成东北人烟稀少,防务空虚,在国家危难之际,吴大澂临危授命,帮办吉林军务、督办边务兼屯垦,想尽一切办法开发边疆、巩固国防</p> <p class="ql-block"> “一寸国土尽寸心”,吴大澂在珲春三大功德:一.索回黑顶子地方(今敬信全境,是满族先人乌库化部的故地之一,总面积为342.46平方公里,比10个澳门的面积还要大);二.重立“土”字碑,还原疆域10余公里;三.争得图们江口中国船只自由出入</p><p class="ql-block"> 自鸦片战争至本次勘界(1886年签署《中国珲春东界约》),凡中俄立约勘界,中国无不割地,唯这次是领土不但未受损失且还收复了许多失地,争取了许多权利的勘界,这都是与吴大澂的努力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张鼓峰事件纪念馆,是了解防川边关历史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张鼓峰,又名刀山,位于防川村北部1.5公里处,海拔152米,据《珲春县志》记载,“按照清代和民国初年中国方面的地图,以及沙皇时代俄国地图,张鼓峰为中国珲春辖境”,“张鼓峰事件”后,苏方占据了张鼓峰,造成了今日张鼓峰以山顶分水岭为国界,南坡为中国,北坡为俄罗斯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 1938年7月,日本与苏联为了各自的扩张目的,在我国领土防川村一带进行了“张鼓峰战役”,史称“张鼓峰事件”,那时防川这里是伪满州国,在日本控制下,战争历时13天,日苏双方共投入兵力将近10万,最终以苏、日在莫斯科缔结“张鼓峰停战协定”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 “张鼓峰事件”发生后,苏军趁机占领了张鼓峰,并将控制区推进到图们江边,只给中国居民留下一条狭窄的通道(洋馆坪路堤),而日军也将中国境内水流峰以南的图们江东岸划成军事禁区,日伪当局还强令防川、沙草峰、洋馆坪、会忠源等地140多户中国农民全部迁出,日军还在图们江中设桩堵江,封锁航道,不许中国居民出海,“张鼓峰事件”中断了中国图们江的出海权</p> <p class="ql-block"> 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中方正式提出图们江出海权的问题,同年又向朝方正式提出,但由于中苏关系日渐紧张,这个问题被搁置起来,直到1991年5月,《中苏东段边界协议》签订,其中明确规定,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船只可以在图们江下游自由航行,可是由于图门江上破旧的俄朝铁路大桥十分的低矮(桥高仅7、8米),加上河道淤塞,仅能通行300吨以下的小船,并且仅允许季节性捕捞渔船出海,不准商业运输船只通航,于是才有租借朝鲜港口一事</p> <p class="ql-block"> “张鼓峰事件”诞生了苏联著名歌曲《喀秋莎》,1938年“张鼓峰事件”爆发,驻守苏联滨海边疆区的苏军与日军奋战,为了歌颂参加战斗的边防军人,苏联著名诗人一一伊萨柯夫斯基写了《喀秋莎》诗歌,由布朗介尔谱曲,诞生了《喀秋莎》歌曲,“喀秋莎”原意就是美丽漂亮姑娘的妮称,此歌词寓意把美丽的爱情献给可爱的远东边防军人。</p><p class="ql-block"> 1939年苏联试制了一种多管火箭炮,1941年在卫国战争中使用,威力无比,士兵非常热爱它,就给这炮起名“喀秋莎”,在激烈的战争中,这首歌激励了红军将士前赴后继。爱情诚可贵,经典永流传</p> <p class="ql-block"> 踏上战争的土地,不忘曾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让人类远离战争,让世界和平大同</p> <p class="ql-block"> 龙虎阁(观海楼),其主体建筑底部为堡垒式,顶部为仿古式,共13层,总高64.8米,一楼为防川边防文化体验馆,二楼为防川生态体验馆,三至十二楼为服务功能和观光功能区,站在观景台上可以饱览中、朝、俄三国边境风光,是“一眼望三国”的最佳观赏点</p> <p class="ql-block"> “龙虎石刻”是吴大澂到珲春督办防务、屯垦期间留下的宝贵金文手迹,当地人为传颂吴大澂的丰功伟绩,将其“龙虎”两字刻于巨石之上,石刻高1.4米,宽1.38米,厚约1米,重约6吨,为花岗岩质,用双钩法镌刻着“龙虎”两个篆字,左下端刻楷书“吴大澂书”四字,“龙虎石刻”饱经风雨,历尽百年沧桑,曾经四次迁移,2013年4月迁移至“龙虎阁”一楼西门厅,作为“镇阁之宝”</p> <p class="ql-block"> “一眼看三疆山川风貌,双耳听三国鸡鸣狗吠”,站在观海楼向南望去,图们江水缓缓向南逝去,汇入日本海,俄朝铁路桥横架图们江上,回首西南部是朝鲜豆满江市辖区,俯视东北方是俄罗斯哈桑镇包德格尔那亚小城,向南远望,是一片平坦宽阔的濒海平原和沼泽水洼,地的尽头是日本海与天际相连……</p> <p class="ql-block"> 图们江上俄朝铁路桥,如同锁江的铁链,桥栏杆高的部分属于俄罗斯,低的部分属于朝鲜</p> <p class="ql-block"> “一眼望三国”</p> <p class="ql-block"> 图们江对岸是朝鲜豆满江市辖区</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哈桑镇包德格尔那亚小城近在咫尺</p> <p class="ql-block"> 东方第一哨,位于防川中俄边界的山岗上,是当时中国最东部的边防哨所(东经130度31分),因此被誉为“东方第一哨”(2004年10月14日中俄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黑瞎子岛一分为二,西侧一半归中国所有,获地171平方公里,俄罗斯保留东半部分,黑瞎子岛位于东经134度24分至135度零5分,故现岛上建立的中国边防哨所实为“东方第一哨”),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等曾先后到过防川视察、慰问全体官兵,江泽民主席亲自为哨所题词“当好国门卫士,固我中华边关”</p> <p class="ql-block"> 防川最前沿的中方瞭望塔,对面是俄方瞭望塔</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中俄边境巡逻道巡游</p> <p class="ql-block"> 中俄边界铁丝网(远方是俄朝铁路桥)</p> <p class="ql-block"> “土”字碑,位于防川村中俄边境的南端,作为界碑,本应立于距图们江口20华里的地方,却被贪得无厌的沙俄立于距图们江口46华里处,1886年清朝督办边务大臣、督察院左副都御使、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向俄国勘界官员据理力争,使俄国擅自立于沙草峰一带的界碑向日本海的方向南移16华里至现址</p> <p class="ql-block"> “土”字碑,高。1.44米,宽0.5米,厚0.22米,为花岗岩质,我侧刻有“土字碑”三个大字,左侧刻有“光绪十二年四月立”八个小字,背面俄侧刻有“丅”字,是同一时期所立的中俄边界的第三块界碑,现在“土”字碑已是国家级文物了</p> <p class="ql-block"> 1993年,中俄重新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时,俄罗斯在“土”字碑右侧设立了422号界碑,在“土”字碑以南135.6米,距离俄朝大桥511.9米处设立了423号界碑,至此,“土”字碑成了记录那段屈辱与抗争历史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在防川看着那缓缓南逝的图们江水,再望着魂牵梦绕、可望不可及的日本海,我们望江深思,我们望海兴叹,我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心灵上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 祝愿伟大的祖国日益强盛!</p><p class="ql-block"> 祝愿勤劳的人民幸福安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