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富不过三代”。这三代的时间历程,差不多就是一百年。</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出现“富不过三代”这样的普遍现象呢?一般情况下,如果在过度安逸的生活环境里,人就容易长期处在不思进取的状态里。如果再加上对后代的教育不到位,这种先天的财富就发挥不了优势,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加速后代的思想堕落。</p><p class="ql-block">《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出生就是锦衣玉食,身边美女环绕,世界上的任何烦恼都和他无关,这样养尊处优的日子实在让人羡慕。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富二代存在,但是和贾宝玉一样一开始人人称羡,最后落得晚年凄惨的也不是没有。</p><p class="ql-block">民国时的富二代盛恩颐,今天的富二代的风头再大,可能都不能和盛恩颐相比。但是盛恩颐同时也是中国最败家的富二代,他的财富继承自祖辈,但是他的衰落潦倒却完全是因为他自己嗜赌如命,不懂如何正确打理自己的资产,才使得自己过往的奢靡生活不过是昙花一现。</p><p class="ql-block">盛恩颐的父亲是清朝时期的红顶商人盛宣怀,真可谓是富可敌国。但是盛恩颐并不具备和他父亲一样的自制力和精明。再加上父亲对这样一个家里排行最小的儿子的溺爱,使得申盛恩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花公子,不仅娶了很多美女做老婆,还因为赌博成瘾出手阔绰而一度输掉100多栋房子。</p><p class="ql-block">当年的上海滩,外形看似儒雅帅气风度翩翩而且美女环绕的盛恩颐无疑是大街上回头率是最高的,更不用说他当年开的车还是当初上海第一台进口轿车,是奔驰品牌的。</p><p class="ql-block">这位曾经在上海滩无人不知的盛家公子,1958年,晚年居然饿死在了自己家豪宅门口。当然,当时这豪宅已经不再属于他。</p><p class="ql-block">《红楼梦》里的宁荣二府就属于这种情况:贾敬袭了爵位又中了进士,但他对家里的事情一概不管不问,任凭贾珍恣意妄为。贾赦袭了爵位以后,一位好色,妾室成堆。贾政算是很勤勉上进的,有一个五品官职,但他的大儿子贾珠早逝,贾宝玉的心思从来不在仕途功名上。这样一看,等到贾敬贾赦这一代之后,贾府很难后继有人,百年运数即将终结。</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其中很有名的一个家族也是这样步入了“富不过三代”的困境。这个家族就是袁世凯家族。</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科举考试是人们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这条路非常坎坷艰辛,每年能够考中举人、贡士和进士的人并不多。有的家族里边可能几代人就只能出一个秀才。用现在的话来打比方,科举考试可能就像买彩票一样,买的人多,但最后能拿到奖金的人是凤毛麟角。十年寒窗是常态,而一举成名就像是一个意外。</p><p class="ql-block">但是,这个概率到了袁世凯家族,就突然增大了。袁家在河南项城当地原本不是什么显赫的大家族,祖辈是私塾先生,很有学问,但是摆脱不了当地贫困的大环境。然而,就在道光十四年时,这个默默无闻的家族突然“中彩票”了。</p><p class="ql-block">袁世凯的叔祖袁甲三在这一年考中了举人,第二年进京赶考,又考取了进士。时隔十几年以后,袁甲三的长子袁保恒又考中了进士。一个家族里出了两位进士,这种概率是很低的。后来,袁甲三的弟弟袁重三利用自己善于理财的头脑,积攒起了不小的财富。这下就等于是袁氏家族不仅有了功名,还有了富贵的根基。于是这个家族在当地立刻成了显赫的人家。在咸丰年间,袁家出了好几位重要的朝廷官员。</p><p class="ql-block">袁世凯的父亲虽然之后一直只有一个挂名的官衔,但这个虚职在跟人打交道上也颇为好用。而袁世凯的成长受到了叔叔袁保恒的深刻影响,正是在袁保恒的督促下,袁世凯走上了“读书上进”的道路,虽然后来两次在科举考试里名落孙山,但这些学识对他以后的仕途有着很大的助益。</p><p class="ql-block">袁世凯去世后,家产被子嗣瓜分殆尽。而子女们分到了财产以后,很快就染上了恶习,家产也这样被败光了。一个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在袁世凯死了以后,基本就完全没落了。盛极而衰,富不过三代的命运,在袁世凯家族身上再次得到了印证。</p><p class="ql-block">对比这样的真实故事,再看《红楼梦》里秦可卿临终时留给王熙凤的两句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短短十四个字,道尽了一个诗礼簪缨世族最终走向灭亡的无奈与凄凉。</p><p class="ql-block">《红楼梦》里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描写的第三次中秋节是一个宏大的场景。细读这两回的文字,就会发现更多贾府败落的迹象。</p><p class="ql-block">中秋节前夕,贾珍除了给贾母送去了西瓜和月饼以外,还干了什么呢?他“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法”——先是邀请各个世家子弟到府上来“较射”,而这些世家子弟不管射中射不中,都是来图个乐子,并且每人轮流请众人吃晚饭,“卖弄自己家的好厨役好烹炮”。</p><p class="ql-block">大概半个月左右,贾珍觉得没有什么趣味了,就以休养体力为由开设了赌局。没过几天,宁国府成了夜间的赌场,里里外外的人都参与其中。而读者们心里都明白,混乱至此,偌大的一个宁国府就离崩塌不远了。</p><p class="ql-block">中秋节当晚赏月,贾母、贾赦、贾珍、贾琏、贾蓉,以及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在桌旁。不过这么多人还没坐满,贾母看了看众人就笑着说:““常日倒还不觉人少,今日看来,还是咱们的人也甚少,算不得甚么。”脂砚斋在这里就给了一句重要的批语说:“未饮先感人丁,总是将散之兆。”</p><p class="ql-block">后来贾母要听笛子乐曲,叫了人来吹奏,谁知“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贾母喝了酒,又听了这样的音乐,就“禁不住堕下泪来”。一个本该团团圆圆的喜庆节日,却先从“将散之兆”开了场,后来以冷清和眼泪收了尾——就算是平常小门小户的人家,在这样的节日里也不愿流露出这样的气氛。</p><p class="ql-block">这天夜里,众人都散去之后,林黛玉因为一向有着寄人篱下的伤感,也留下了眼泪。史湘云前去宽慰她,两人看到月色动人,就即兴赏月联诗,创作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佳句。诗的意境和用词都很好,只是连一起联诗的湘云也不禁感叹:“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而在一旁悄悄听诗的妙玉也忍不住走出来说:“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p><p class="ql-block">这场中秋家宴论排场、论奢华,都保持了往昔的水准。很可惜,这种“凄凄惨惨戚戚”的色调却一直笼罩在每个人的身上。因为甄家被抄,同是富贵门第的贾家也预感到了巨大的危机随时可能到来,加上王熙凤卧病在床,这种悲剧意味就愈发明显了。</p><p class="ql-block">贾府的大部分后代将全部精力都用在吃喝玩乐上——如果说这给贾府衰败埋下了随时可能爆炸的“惊雷”,那么中秋家宴上感叹人丁不旺,则是家族气数已尽的前兆。秦可卿留下的几句话,真是非常有先见之明:“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p><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里,像贾家这样的诗礼簪缨世族在历经百年以后,也逃不过盛极而衰的命运。</p><p class="ql-block">不过,现实生活里究竟有没有反例呢?答案是肯定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就是个很好的例证。</p><p class="ql-block">曾国藩对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他本人一生所秉承的重要理念就是凡事都要勤俭廉劳、绝不可以为官自傲。他的这种修身律己、以德为先的思想,不仅帮助他在仕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家族管理上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曾国藩曾经率领湘军打败了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可谓功勋卓越。他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还大力对两淮盐务进行了整顿,推行贯彻票盐制。众所周知,清代时期,两淮的盐务在财政收入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剔除以往的弊端,振兴盐业,道光年间和咸丰年间曾经进行过两次盐法改革。票盐制的实施是为了打破盐务的垄 断和暴 利,不论新商旧商,只要交足了盐课(盐税),就有资格领票运盐。</p><p class="ql-block">当时一张盐票的价格就是几百两银子,后来被奸商炒作到万两白银一张。面对这样的局面,曾国藩在家族内定了铁规矩:凡是曾家的人,绝不许领用一张盐票。直到他去世,整个曾氏家族里也没有过一张盐票。同时,曾国藩留下的遗产也只有数量不多的银子和家乡的老宅而已。</p><p class="ql-block">这样一个地位显赫、位高权重的大臣,并没有让自己的后代子孙养成骄奢的毛病。在《曾国藩家书》里,他强调一定要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在致弟弟的信中曾提到过:“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p><p class="ql-block">而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在一封家书里,他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曾国藩坚定地认为:只要有学问,就不愁养不活自己。他也主张不要把财产留给子孙,因为门第过盛、出身太高会惹出事端,所以应该用“盈虚消长”的办法来治家。这样后世子孙只要奋发图强,也会有自己的一番作为。</p><p class="ql-block">如今,曾国藩的家族已经繁衍到第八代了。他的长子曾纪泽是清代著名的外交官,曾经获得了英国驻俄大使的称赞;次子曾纪鸿曾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孙子曾广均是光绪年间的进士;孙子曾广铨是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的总办、曾任驻韩国和德国的大使;他的曾孙曾约农毕业于伦敦大学工程科,成为了著名的教育家;曾孙曾昭权毕业于麻省理工,后来成为了湖南大学的教授;而曾孙女曾宝菡是著名骨科专家;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同时也是中国博物馆学理论的奠基人;玄孙曾厚熙是著名画家;玄孙女曾宪楷是人民大学的教授,等等等等。</p><p class="ql-block">如此深厚的家学与家族精神,在曾国潘的后代身上发挥出了非常好的作用。也许物质财富并不能永久承传,但精神上的“富有”则能惠泽千秋万代。</p><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林则徐也是这样一个将家学与家族精神看得比财富重的清代名臣。他生前缴获了价值不菲的鸦片,有人曾劝说他用这些鸦片换成银子,但他绝不为所动。去世的时候,他并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财产。而他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林则徐的长子林汝州在道光年间考取了进士,后来一直在翰林院编纂书籍;次子林聪彝兴修水利、建立海塘,心系百姓和天下;幼子林拱枢在成年后任职于刑部任职,是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员;而林则徐的曾孙林翔是民国时期最高法院的院长;五世孙林墨卿(后改名为凌青)是新中国外交的元老级人物,参与过中美关系解冻期的“乒乓外交”,曾任常驻联合国大使,并四次出任联合国安理会主席。</p><p class="ql-block">在对比了这些例子之后,我想,《红楼梦》留给世人的警示是非常深刻的。随着书中贵族的一一没落,我们不仅从中读到了曹雪芹一生的血和泪,而且还给后人敲响了警钟。</p><p class="ql-block">优秀人才辈出才能富过三代。财富是优秀能干的人才创造的,也只有优秀能干的后代才能更好地继承、保住和增值财富。守业比创业更难,因为创业者大多从青少年时期就经过磨砺,从而锤炼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才能,使他们能够成就大业。而其后一代面对的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家庭,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很难懂得财富来之不易,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很容易败掉家业。因此,没有人才辈出的家庭难以富过三代,没有人才辈出的企业难以长盛不衰,没有人才辈出的国家难以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传承良好风气才能富过三代。富过三代者是受良好风气熏陶的结果。良好的风气包括社会、组织、行业、地方、家族和家庭风气,其内容有勤劳正直、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谦虚谨慎、好学奉献、心系社会等。尤其是良好的家庭风气对家族兴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稳定才能富过三代。国家、民族是建立在一个个家庭、家族、企业基础上的。国家发达、民族兴旺,说明整体政通人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企业才能安心创业,家庭、家族、企业才有富过三代的可能。富裕的首要条件是社会的稳定。在充满冲突和战乱频仍的时期,人们朝不虑夕,性命难保,保持财富、富过三代无从谈起。可见,富过三代决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财富传承问题,实际上它对社会稳定、国家昌盛、民族振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富不过三代”在现今的社会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也是蕴含了极深的寓意。如果自己不努力,空有父辈的财富,最终也会变得十分落魄。只有自己创造的才真正能够延续世世代代富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