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绽放的玫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林桂梅</span></p><p class="ql-block"> 铿锵玫瑰以不屈的灵魂,坚定的信念,从容面对无情的硝烟、残忍的战争,在苦难与希望中不断地前进。一段爱恨交织的岁月,书写着铿锵玫瑰的自我与坚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初秋的天空依然骄阳似火,不肯退场的暑气踩着秋的步伐一路高歌,天空偶尔在秋风拂过面颊的时候低一低头,羞涩而又多情。袁河、袁惠渠所流经过的地方,一派生机盎然,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呈现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乡村画卷。</p> <p class="ql-block"> 大巴车行驶至珠珊镇沙头村委横板桥广场纪念碑附近停下,碑上醒目的几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战地青春 烽火玫瑰,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欢迎您”。我们一行人纷纷下车,循着村道,放眼望去,乡贤廊桥,溪水潺潺,平坦的柏油马路、干净的路面、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村庄的道路两边种上了花草,犹以红玫瑰为最,开得极是鲜艳,使得村道变得更加敞亮好看了。抬眼处,每家每户的墙壁上都有大朵的玫瑰绽放,与路边的火红玫瑰遥相呼应,像一团团燃烧着青春的火焰。漫步于廊桥,微风拂面,让人顿感心旷神怡。横板桥老街上各种的陈设布置,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横板桥村历史悠久,自先祖笃公于明万历年间定居于此,已有近500年的历史。鼎盛时期,染布店、中药铺、杂货铺、肉店、客栈均汇聚于此,好生繁闹,素有“小南京”的美称。这里红色资源非常独特,沙头横板桥村拥有省级红色抗日战争纪念地——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旧址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510平米,原为清代民居。1939年3月,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跟随中国军队十九集团军部队驻扎在横板桥村。期间,服务团举办妇女识字班、开办学堂、组织教化群众共同支持抗日、鼓舞战士的斗志,上演了一幕幕热血激昂的红色故事。这里,除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外,还有一口古井、一座古桥,古井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古桥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在这里,让我看到了祖先的开拓,后人的共识,历史的吟唱,战争的无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青春从不负韶华,自古英雄谱战歌。走进“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瞧,旧式的老房子透着民国时期的味道,古老的天井与上下两进房屋相连,斑驳的墙体透着满满地沧桑感,木质结构,分左右东西房。这户人家姓胡,家里是做粮食生意的,家庭殷实,妻妾成群。因着战争,恨透了日本鬼子,爱国热情高涨,主动把家里房子腾出来以驻扎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用,还经常捐钱捐粮捐物。</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新时代,因为着老房子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的作用。拆三房建三园时得以保存,胡姓米商又把房子捐赠给政府。后来,政府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将服务团旧址经过修缮布展,以“战地青春,烽火玫瑰”为主题,打造了以“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旧址”为核心的主题村庄。这里,溪桥长廊,公园径道,房前屋后处处绽放着鲜艳的红色玫瑰,墙上画的,路边种的,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了。每年,这里都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 谁说秋天只有哀伤?在这里,我分明嗅着了铿锵玫瑰的芬芳,感染着她们的青春与斗志。“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胡兰畦同志做为民国时期第一位女少将,巾帼不让须眉,在中国革命的浪潮中一生沉浮,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在漂泊无定的一生中,她与陈毅元帅发生过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终生痴情于陈毅元帅,但终因革命事业两人没能走到一起。胡兰畦读过黄埔军校,蹲过女牢,当过少将,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女战士,也是“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优秀的领导者。中华女儿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胡兰畦有胆有识,从小就希望成为花木兰式的女将军,长大后更是以“鉴湖女侠”秋瑾作为偶像,梦想着为国效力,一心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做为女性,她面临要冲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家庭的束缚。胡兰畦的父母骨子里还是比较封建,更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衣食无忧,结婚生子平安顺遂就好。而胡兰畦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向往男女平等,女性只有在经济上独立,获得话语权,才能实现人格独立。</p> <p class="ql-block">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胡兰畦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当中。尽管有着家庭的反对,军阀的镇压,但激荡在胡兰畦心中的革命热情却是一发不可收拾。1930年胡兰畦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九一八事变日本强占中国东北,胡兰畦毫不畏惧,一马当先,开始奔走团结于留德学生抗日救亡的工作中去,1933希特勒上台后,大肆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胡兰畦因此被捕,关入女牢。出狱后,她将自己在牢中的遭遇写成了回忆录《在德国女牢》。文章一经发出,便被翻译成俄、英、德、西四种语言,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争论,胡兰畦以亲身的经历和笔锋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对进步人士和无辜民众的迫害,她的名声传遍了欧洲大陆。因为此书,她被德国政府驱逐出大门,而苏联政府却为她敞开了大门。在苏联召开的第一届作家代表大会中,胡兰畦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参会,并受到了高尔基的亲自接见,高尔基评价胡兰畦说“这是一个真正的人。”</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胡兰畦在何香凝的指示下成立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主要进行教育工作和战地救护工作,她率领服务团的战友们辗转于8个省的抗日前线从事宣传抗战活动。1938年初服务团来到南昌时,得以与陈毅见面,两人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话儿,道不尽的离别思念。这短暂的相逢,在革命的战争年代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和宝贵,这份潜藏于心底的情感最终几经生死后破土而出。当两人决定携手共度一生,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后,上报组织时却遭到了组织的拒绝,理由是两人结婚会暴露胡兰畦地下党员的身份,而胡兰畦作为国民党的将军留在国民党部队里对革命的贡献会更大。泪纷纷情如雨下,哪怕约定三年之期,他们最终还是无缘再续姻缘,爱而不得徒留遗憾,秋风秋月空做媒人。此后,胡兰畦积极投身革命终生未嫁。讲解员红唇妙语如珠,侃侃而谈,清脆入耳的声音、真实的故事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瞧着她像倒豆子似的熟练地为我们讲解着战地服务团“烽火玫瑰”的故事,就像自己曾经是其中的一名战士。从每一张旧照片到背后的每一个故事,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容,让我的思绪也跟着飞到了那个年代,与她们辗转奔波,共她们日以夜继。“战地青春,烽火玫瑰”,这些年轻的生命竟是如此奇妙勇敢,敢破敢立,敢借弯弓射大雕,敢向烽火昂头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父死从子。可见妇女在当时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低到比尘埃还低,几千年形成的封建思想像几座大山似的压迫着中国妇女。自古女子不输男,当中华民族在濒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她们站出来了。丹心碧血,青春嘹亮,她们就是带刺的玫瑰,妖娆多姿铿锵有力。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她们用行动证明自己,妇女也是骄阳,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姑娘们把“不谈恋爱,不做官太太”当作铁的纪律来守。</p> <p class="ql-block"> 风吟大地,血染山河。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随后在上海发动了“淞沪会战”,妄图实现其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野心。黄浦江怒吼了,中华民族怒吼了!全国上下同仇敌忾,高举红旗,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革命如火如荼,各种的服务团如春笋一样相继而起,其中以中国第一个女将军胡兰畦为团长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战绩最为辉煌,在一线服务的时间最长。那时,革命元老何香凝担任全国妇女会劳动总会上海分会会长,胡兰畦是她的秘书,也是中共党员。目睹日寇的烧杀淫掠,胡兰畦和全国人民一样义愤填膺,自告奋勇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办的女工补习学校中招募了10名女青工,组成了第一批“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她们的平均年龄不足十九岁,却有着铁一样的肩膀,甘洒热血报青春。没有国,哪有家,为国赴死,为国而战,她们的血是热的。那个年代,女子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男权社会,女人除了结婚生子,围着一家老少转,外面的世界就好像隔着条条大河,不敢想也不敢跨越。在当时,女孩子上前线是人们所不能理解的,面对家人的阻碍,面对社会的质疑,面对层层的眼光与微词,她们走出来了。跨过一座大山,前面就是大海,姑娘们满怀希望向着前方奔跑。这群平均年龄不足十九岁的姑娘,她们站在了一个时代的肩头,顶风冒雪前进,她们就像蜡烛,从头顶到脚下不停地燃烧发光。为了革命工作,她们立下誓言“不做官太太”,这看似简短的几个字,却似千斤万斤重,这是对战争的视死如归,这是当对革命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 在随后三年多的征战途中,服务团跟随国民党主战派十九集团军罗卓英部,转战各地跨越8个省,行程2万里,一路宣传抗战、唤醒民众、鼓励前线将士奋勇杀敌。沿途通过唱歌、演戏、办墙报等多种形式宣传鼓动军民抗日,救护和慰劳伤病员,调节军民矛盾,她们的事迹和美妙的声音传遍大江南北,被誉为“战地之花”。1939年4月,上海劳动妇女战地团随十九集团军总部到达新余,驻扎在珠珊乡横板桥村等地,开始了为期19个月的抗日活动。刚驻扎的时候,士兵纪律松散,习惯性地买东西不给老百姓钱,拎了就走。抗日军人,保家卫国,怎么能学日本鬼子,强拿强取,侵犯老百姓的利益呢,这不是和强盗土匪一样吗?服务团的同志发现后,上报司令部,积极做宣传和思想工作。军民一条心,经过服务团多方宣传和协调,这些现象渐渐地消失了。当地老百姓高兴地说:“不骚扰群众,不欺负百姓的军队是好军队,我们坚决拥护,一起抗日,一定配合把鬼子赶出去。”</p> <p class="ql-block"> 为了加强军民关系,服务团深入老百姓当中,了解风俗民情,有针对性地宣传抗日。服务团发现老百姓卫生条件极差,生病就医特别困难,打摆子、生疥疮、癞头这些病就像家常便饭似的在村民间流转。民之所苦心之所痛,服务团为了减少老百姓的疾苦,安排服务团成员协助军医成立民群医疗所,免费为群众治病。有一次,当地的一户人家的妇女半夜难产,情况非常紧急,孩子的身子先出来了一个脚,在医疗条件相当差的那个年代,女人生孩子就相当于在鬼门关上转一圈,能不能顺利闯关,就全靠运气了,最怕的就是大出血。战地服务团的同志知道后,立马和医生带着医药箱一起来到村民家里,医生用熟练的手法对产妇进行推拿顺位,服务团的战士睁大双眼紧张地守护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她们忙前忙后,丝毫也不觉得疲惫。当孩子呱呱落地的声音在午夜响起的时候,大家的脸上都绽开了幸福的笑容。村民感激不尽,要给她们钱表示感谢,还要把祖传的玉佩赠与她们。在一片欢喜声中,这一切都被服务团的同志婉言谢绝了。</p> <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由于思想封建和沉疴陋习,童养媳非常普遍,为打破陋习,思想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服务团组建了识字班,与村民结对子,教唱歌识字,讲解妇女生理卫生,宣传新思想,以达到让更多的村民从旧的观念中走岀来,破除陈规陋习。碧蓝的天空,苦难的年代,开出了最美的“战地之花”。为了更好地搞好军民关系,夏收农忙之际,服务团给司令部打报告,希望派部队人员和服务团成员帮助老百姓收割种豆。她们也跟着挽裤脚赤足参与村民农田劳作,青春响亮的歌声在田间飞扬,坚强瘦弱的身影散着太阳的光芒。战地医疗后勤人员紧缺,服务团动员当地妇女组建洗衣队、护理队,为部队洗衣缝补,照顾伤员无微不至。湖光山色两相和,军民从此一家亲,这情这景震撼着祖国大地。1941年3月,上高会战正式打响,战况惨烈,服务团作为后勤部队,在战斗结束后参与打扫战场。阴风历历,夕阳染血,壮士无声,服务团的身影在悲伤中坚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随着讲解员的深入讲解,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不时举起相机拍照,像是要把这一个个珍贵的故事珍藏起来。环顾满墙的旧照片,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我在她们的脸上看不到惧怕,阳光照在她们的脸上像花儿一样地绽放。瞧,她们奔跑穿梭于前线,救死扶员,一个倒下另一个接着顶上;她们服务于后方,穿针引线,缝缝补补,浆洗衣物,从不叫苦喊累;她们,走到哪培训班就办到哪,教群众读书写字,点拨教化;她们用激情的战歌鼓舞着士气,用精彩的表演丰富群众和战士们的生活。炮弹是不长眼的,随时都会在她们身边爆炸。她们是有准备的,没有害怕,没有退缩;她们弓着身子抬着担架,与炮弹赛跑,烽火线上一道道靓丽的身影是那么地坚定,那么地执着。</p> <p class="ql-block">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除豺狼驱虎豹,万众一心救中国。此时,让我不禁想起了毛阿敏唱的一首歌曲《历史的天空》: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张张熟悉的笑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