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约秦腔戏曲艺术发展的瓶颈

侍郎神韵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浅谈制约秦腔戏曲艺术发展的瓶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自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半年看到关于戏曲艺术,最让人震惊而且轰动文艺剧坛的一个帖子,莫过于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在一次大赛担任评委时,痛心疾首地呐喊,痛斥戏剧界的乱象和无奈,那句“戏哪,钱哪?”“你们就是把我抓了我也要说。”听到这番话时,我确实有点吃惊,以她的身份难道在戏剧界说几句真话都这么难吗?难道都要冒着被抓的风险,况且说的只是一个行业的内幕。艺术家何赛飞这番讲话确实让人疾首痛心而又不得不陷入深思。传承发展戏曲文化难道有这么难,为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于是笔者作为一个文艺爱好者,仔细地梳理了陕西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渊源,然后再深入学习了现时代,党和政府关于当代文艺工作的开展理念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2年10月16日,国家领导人在报告第八部分说:“增进文化自强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又说:“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又说:“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他又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养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相统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以上这些党和政府,关于当代文艺工作的开展理念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要求,我读到了几个关键词,一是“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二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里笔者认为还是讲了八个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这八个字的深层含义,我不知道所有文艺工作者是否领会,是否扎扎实实地做到了?是仅仅作为一句口号和一句口头禅呢?还是真真正正地按照这个要求,实实在在地干了工作。“初心”和“使命”的深刻含义当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始终贯穿在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今天我们的戏曲工作是不是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是紧贴大众劳动生活,是不是唱响了新旋律,是不是做到了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前提下,然后再做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做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初心”和“使命”在理论之中已经深入贯穿贯彻,然而实践中,是否做到了真正贯彻始终?特别是文艺工作宣传,尤其是戏曲发展传承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此,笔者觉得应该在当代戏曲文艺发展传承工作中提倡,秦腔戏曲必须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紧抓时代脉搏。艺术必须扎根人民群众当中,扎根生活,扎根农村,贴近大众,用优秀文艺作品,唱响新时代新旋律,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为推进文化振兴和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引领秦腔艺术新时代发展,发挥戏曲艺术的特长,为中华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应该以古鉴今,伟人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曾经发表讲话,毛泽东首先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应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他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主义红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艺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1942年5月23日的闭幕会上,毛泽东作了结论,他把问题归结为一个中心,革命文艺为群众的问题和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陕西艺术志·戏剧志》记载“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剧团纷纷下连队、下乡村,深入群众演出。”“为战争、生产、教育服务”。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1943年7月间,马健翎先生就创作的《血泪仇》当时的民众剧团(现在的戏曲研究院)上演轰动了整个边区。大生产运动开始,八一剧团就创作演出了《双运粮》《关中四杰》《纺棉花》等剧目。当时的民众、八一等剧团还编演了《潞安州》《梅花岭》《石达开》《史可法守扬州》等历史剧。1946年7月,解放战争拉开序幕。剧团立即奔赴前线,配合战争宣传演出,并创作了一批现代戏和新编历史戏,如民众剧团的《一家人》《穷人恨》《鱼腹山》,绥德民众剧团的《双报仇》,八一剧团的《兄弟会》《儿子》《闯王遗恨》《打虎计》等。1948)1月1日 为配合部队进行的新式整风“诉苦”和“三查”运动,民众剧团演出马健翎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戏《穷人恨》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上边列举的,都是《陕西艺术志·戏剧志》的记载,我们能看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的秦腔艺术工作,或者说当年的文艺文化宣传工作,都紧贴的是党当时工作的基本路线,紧抓的是时代脉搏。真正地做到了当好党和国家的口舌。这些工作,也不仅仅是在根据地或者大都市,远在陕西西北的邠县,根据笔者调查,1950年5月1日,《婚姻法》开始施行,陕西境内所有剧团都开始排练演出现代大型眉户剧《梁秋燕》。1951年邠县文声剧团成立,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文声剧团就开始排练演出《送子参军》。这些当时的文艺动态,都足以说明当时的文艺工作,确实是紧紧地把握了时代脉搏,最终受到大众喜欢,得到群众千家万户的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讲这些戏曲文艺动态和历史经典,并不是当今的戏剧创作和文艺工作出了哪些大的纰漏。而是想阐述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什么伟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非要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这就说明,人民大众和工农兵是我们戏曲工作的靠山和观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脉搏,才是文艺和戏曲滋生的肥沃土壤。离开了人民大众和工农兵这块肥沃的土壤,再好的文学作品和再优秀的戏曲剧本,你的作品只不过是皇家梨园,是小资情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句话,文学、戏曲艺术必须始终贯穿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戏曲工作必须做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紧贴大众劳动生活,必须唱响新旋律,必须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前提努力工作。秦腔戏曲必须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紧抓时代脉搏,包括上边所有话题,都是说给我们戏曲工作者的。打铁需要自身硬,戏曲要有把握时代脉搏的优秀作品,这当然是前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么笔者弱弱地问一句,二十大召开已经半年时间过去了,全国的戏曲工作者,创作了几部《梁秋燕》式的,轰动全国人民群众的大剧本登台演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反过来又说,即使再优秀的团队,再卖力的戏曲文艺工作者,也少不了一个优秀、优良的坚强后盾作为平台,这个文艺工作的后盾平台,当然是各级政府的文艺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主管业务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不是喊喊口号,是要实干的。不是开开会,批阅文件,更不是写一写学习心得就了事。而是要下沉基层,真抓实干,要把群众提出的问题当做大事情去抓好干好。作为陕西秦腔艺术研究会会员,我再问一句,2021年1月,陕西省人大出台并实施了一部法律,《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该法立法生效一年有余,请弱弱地问一句,下边基层单位都做了哪些工作,敢逐字逐句地对照检查工作吗?百姓眼睛是雪亮的,只是不说而已,不说并不代表群众没有看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唯有秦腔戏曲文艺工作者,认真踏实地写出、排练出优秀的文艺作品,然后再得到文艺宣传工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两好合一好,秦腔戏曲艺术的发展传承才能逾越不可逾越的瓶颈,我们的秦腔非遗文化,才能真正得到好的传承发展和质的飞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3年9月5日于文昌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自立昵称:侍郎神韵,祖籍陕西彬县,1967年出生。大专文化。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古豳历史研究会成员。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长期从事散文、诗词创作,秦腔艺术研究,古豳历史研究。《彬县年鉴》《豳风》《咸阳日报》《秦地》《秦都》《散文》《白土探源》等刊物均有发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