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书,《大江大H》。上世纪中叶,十四岁的中学生流亡,母亲远道赶来,给背包里塞个烙饼。儿子一声道别都没,从此天涯海角,永别。掩卷凝神,也是十四岁,也是背包和饼,往事浮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年冬的北疆,雪皑皑风凛冽。学校组织,拉练军训。班级为排 ,年级为连,排长是名年轻战士,山东口音。 每人的背包内,有卧具和内衣一二,两肩交叉斜挎书包水壶。女生 也头戴棉帽,保暖方便,跟《智取威虎山》里女扮男装的小常宝一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是一趟或一天,绕着昌吉,跑了一圈。百度查,第一天到五家渠, 32公里; 第二天米泉,18公里; 第三天,乌鲁木齐,近30公里;第四天,八钢,37公里; 最后一天经榆树沟返回,13公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以置信! 那会儿咋这么能跑路?转念,不到十七岁的父亲一入伍 ,转战陕北,动辄上百里,还是急行军。人的潜力真是无限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年轻时的父母</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发时,背包是父亲打的,每次都是,只要在家。方方正正,三横两竖。比别人的重,一是带了条毛毯,铺在麦秸上,盖了棉被再压棉衣裤。二是塞了四五个小圆饼,父亲用花椒水和面烙的,口感没那么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头两晚解开背包时,忘了饼,咕噜噜滚一地,同学笑。我就恼羞: 非要塞进去,背一路,一个也没吃,死沉。当然也没扔,全都背回家, 那年头粮食定量,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六岁上学,比同学小一岁,还没发育,又瘦又矮。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在阳光下亮晶晶的雪地上跋涉,浑身无力,头晕眼花,巴不得晕倒,坐上后面的收容马车。更要命的是,还时而跑步,时而卧倒,折腾。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傍晚到了宿营地,若借住农家,要做好人好事,帮人家挑水。上坡时,腿沉眼黑。这一路,是平生头一次难忘的艰辛旅程。十八岁插队,夜晚远足,差点儿冻死在风雪中,若非车夫把女知青赶下马车。穿着大头鞋,实在拖不动,后又崴了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天经过榆树沟,风雪呼啸,崎岖不平。深沟上,几个高年级男生候着,一个个拽上去。现在后怕,这样的革命意志磨炼,万一 搭上小命,怎么跟家长交待?不过,动辄“头可断血可流”的时风中,命与天无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捱到学校解散,浑身散架东倒西歪。回家,父亲不在,母亲备好饭, 和妹妹守在一旁,看我喝了一锅粥,还有发糕咸菜,目瞪口呆。以后每每提及,当稀罕事,说叨了好几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怎么想到这事? 父母的百日祭——九月八日,就要到了,不由自主。眼下感念,那条毯子,是怕我受冻; 那些饼子,忧我挨饿。小孩不明白这一路走下来意味着什么,兴高采烈,以为闹着玩呢。大人揪心闹心,没音没讯,悬了几天心。可怜天下父母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纽约长岛</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不苟言笑,过于严肃;母亲脾气急躁,动辄打骂。小时候一受委屈,就琢磨:自己肯定不是他们生的,长大后要找到亲爹娘。差不多都有此小心眼,长大后交谈起来,哭笑不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上没有完人,也就没有完美的爹妈。什么是长大成熟? 我觉得,不是经济独立,不吃父母的饭了; 不是思想独立,不听父母的话了。而是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理解谅解他们在子女成长路上的失误失策,以平和之心、感恩之情,面对日益衰老的长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人生来就会当爹做娘。学师范专业,懂点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多少好点,也不绝对。工作专业不沾边,又没空没兴趣翻阅了解一下,或谋生艰难疲于奔命,或志存高远全力以赴,无心无暇为下一代花心思花时间,那就看儿女的造化。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图源网络</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青父母,生活上可由祖辈分担或传授育儿经验。对儿女心理性格的形成培养,许多人稀里糊涂或一厢情愿,按彼时观念风气和个性意愿,行使做家长的职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遇上性情随和、温言软语、重视子女的家长,有福,少了皮肉之苦和心灵委屈,甚至心理伤害; 摊上脾气急躁、刚愎自用、随心所欲的主儿,那就认命吧。挨打挨骂,家常便饭,除了忍受,还能咋地? 轻则童年少乐多惧,重则扭曲心理人格,影响一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者,完全归咎于父母? 不能。他们也是多种因素造就的个体 ,生理遗传、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工作性质、社会环境、时代氛围等等。当然,人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不全由外因左右,但也不能撇开特定环境评说。在历史语境下,主客观交织分析,相对而言,较为公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长岛</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孩子成长的那段时空中,父母的遭遇经历、心态情绪等, 由不得自己,至少难以完全自主,别看他们是大人。个体在社会面前,渺小无力。十岁伊始,我见识了父亲低头“认罪”的狼狈羞辱精神不振,领略了母亲一贯的泼辣锋芒在困境中的无畏抗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看孩子。十月怀胎一朝降生,从只会张嘴吮吸的小肉团,历经春夏秋冬十几载,渐渐长大,期间的含辛茹苦操心操劳,无亲历者,难有切身体会。斯文叫养育,俚俗很形象,拉扯、抓大,委实不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人父母,尽力尽心,给子女提供物质的温饱关爱,接受教育的机会,还有勤俭善良诚实坚毅等精神品格的身体力行,大体可算合格吧。至于生活条件优劣、文化水平高低、家教方式对错、脾气性格温躁等,前文说过,有相当的客观制约因素,无法统一标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宝夫人花艺</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不念及爹娘的养育之恩,虚荣好胜,攀比强求,抱怨甚至蔑视父母,是不通人性、不明事理的白眼狼。这是极端的例子,也有大人的失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发现苗头,没有及时修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以评判的是,有些家长,或因自我中心忙于工作,忽视孩子的存在和生活境况,放养; 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给敏感脆弱的子女造成心理伤害,令其自暴自弃一度走上歧路; 或把未能实现的抱负,强加给子女,设计规划求全责备,不顾孩子的志趣;或因身处逆境时运不济,无心无力善待,反而“株连”儿女前程 ......等等,给下一代造成长久甚或一生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如何直面和正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没错,理性上懂得人无完人,梳理审视父辈的时代局限和文化短板 ,亦可谅解。情感上呢? 多少会有内心块垒和锥心隐情,隔膜难以全消,埋在心底深处,碰上生活摩擦和龃龉,自会涌上心头,激化矛盾,加剧冲突。情与理的两难,过去和现在的纠缠,无计逃脱。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代沟,不光是社会变迁形成的观念差异和不同活法,更有冰冻三尺日积月累的内心旧痕,淤成无头无绪的泥团,壅塞在两代之间,天长地久,难以疏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在失去中拥有?今生的缘份尽了,阴阳两隔,对于逝者,只有记忆的联系和回忆的印象,方可彻底放下,打开心结,让过去不再过不去? 否则是跟自己过不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望一路的相伴相携,喜怒哀乐如云似烟。五味杂陈中,向父母感恩,与往事和解,对岁月留情,让自己款行,令余生恬静,既往不咎云淡风轻,才是孝顺和睿智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祭文写成论文,探讨人性的不完美和代际关系,以此释怀纾郁悼念双亲,没这么另类的吧,见谅! 真实的感悟和想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疑,余生将会不时掩卷沉思、触景生情、睹物起念,点点滴滴,刻骨铭心。在时而泛起的内心涟漪和昔日映像中,二老并没远去,相随相伴,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