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仓门巷(6)

杜明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大家族的杨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杜明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乡宁城里在明朝中晚期,形成了郑、王、杨、阎四大家族。当时城里流传着一句话:官高不过郑家,势大不过王家,钱多不过杨家,人多不过阎家。这句话总结出了四大家族的特点。郑家官高指的是东街北府郑崇俭一族。王家势大指的是西府王与龄王培龄兄弟俩双双考取进士在朝中坐官,并攀上了皇亲国戚,当然势大。阎家指阎家自明洪武年间阎氏始祖阎汝梅当税官留居乡宁后,自孙辈起分四支发展,人数众多。而杨家则指的就是仓崖上的杨家一族。</p> <p class="ql-block"><i>(郑、王、杨、阎,四大姓氏的古代图腾)</i></p> <p class="ql-block">  仓崖上杨家始祖杨德,自明朝洪武年间举家迁到乡宁,落脚到现在昌宁镇的石涧村,世代以耕传家,务农种地,辈辈家境都很殷实,属于乡村土财主家族。这样的家族,如何能发展到跻身城里“四大家”之一呢?原来这和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一件小事有关。</p><p class="ql-block"> 明正德年间,杨家在石涧村已繁衍到四世,其族中有位世祖叫杨昶。杨昶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进城赶集,尿急,大街上没有公厕,急得满头大汗找不下撒尿的处所,见一巷子僻静,就跑进去就地给解决了。不料正好被巷子里的一位住户碰见,开口骂道:村里娃生(xia)瓜子,这是你家地里?能随便尿尿!并搧了杨昶一个“撤脖子”。小杨昶眼里含着泪花,也知理亏,敢怒不敢言。这件事深深的刺激了倔强的杨昶,伤害了他的自尊心。</p> <p class="ql-block"><i>(网络图片:小孩野地撒尿)</i></p> <p class="ql-block">  有些事情通常是这样。幼年时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往往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甚至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杨昶决心要在城里置办一座属于自己可以随意尿尿,没有人干涉,没有人辱骂的地方。他说服家人独自来到城里,在一家商号开始学做生意。过了几年,领悟到了经商之道后,在西街开办了自己的门店,生意红火。</p><p class="ql-block"> 过去讲仕农工商,把“商”排在了最后,被世人看不起,但从商是来钱最快的行业。几年后,杨昶发了迹。有钱后,他耿耿不忘幼年的耻辱,就在当年尿尿的那条巷子里买了地皮,修建了一座院子。这条巷子就是仓门巷,这座院子也就是杨家进城后的第一座院子。</p> <p class="ql-block"><i>  (仓崖上的第一座杨家院)</i></p> <p class="ql-block">  杨家住到仓崖上后,注重后代的培养教育,办私塾,请先生,考功名。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到明晚期已成为乡宁城里的有名望的家族,门第满门贡生,外出做官不乏其人,仅廪生就有20多人。</p><p class="ql-block"> 有了社会地位的杨家,在县上也有了话语权。他们通过关节,协办代理了县府在仓门巷粮仓的征收和储存,雇用了十几号人,增修了粮仓,步入了官民联营、借鸡下蛋的快车道。</p> <p class="ql-block">  (仓崖上杨家第二座院子)</p> <p class="ql-block"><i>  (杨家新盖的粮仓)</i></p> <p class="ql-block">  杨家发达后院子也由开始的一座增修到五座,五座院落院院相连,并建有专供奉祖祭祖的祠堂。祠堂巍然高大,两个硕大的青石狮子坐卧门口。在仓崖的半坡上还修建了两架很有气派的木石结构牌楼。笔者儿时常和伙伴们坐到石狮子或爬上牌楼玩耍。</p> <p class="ql-block"><i> (当年牌楼的位置)</i></p> <p class="ql-block">  两架牌楼相距大约十来米,都是坐东向西。两架牌楼之间用石条横着铺设,两边用青卵石墁地。牌楼底座用六七寸厚的砂石条垒成一米来高的石座,牌楼的木柱子立于石座上,柱子两边用成形的扁铁箍着巨石。两座牌楼,四个牌面,每面四个大字,小字若干。可惜其时幼小,已记不得上面都是什么字了。那年笔者采访杨氏后人杨天章,他也只能记得其中之一为“龙章锡宠”,其余亦不复记忆。牌匾上面有三层斗拱,斗拱之上钉椽铺设筒瓦,形成前后两个坡面。当年构筑如此坚固讲究的建筑,也没有逃过文革的破四旧,牌楼和狮子被捣毁的无影无踪了。</p> <p class="ql-block"><i>  (现在墁在地上的牌楼构件)</i></p> <p class="ql-block">  杨家发展很快,五座院落已容不下那么多的后人,在清中期又在城壕购置房产,大兴土木,分枝繁衍。几世后出了其代表人物杨笃。</p> <p class="ql-block"><i> (老照片:杨笃像)</i></p> <p class="ql-block">  杨笃,字秋湄,师从学博王筠,学富五车,成长为一代修志大师和书法大师,一生为河北和山西修了十二个县的县志,老年被省府聘任为《山西通志》总撰官,完成了184卷的《山西通志》。他为其同时期的杨门“三举四贡”特写匾额“明经世选”,匠心独具地把四个字拉出七个长笔,代表着杨门的“七条贡”。</p> <p class="ql-block"><i>  (仿杨笃笔意:明经世选)</i></p> <p class="ql-block">  我能记得的仓崖上杨家祠堂院住着杨姓的杨文甫,其长子忠兴,在新疆独子山练油厂工作。次子小木子,在兰州工作。三子叫小并兴,在新绛县工作。四子胜兴,在大同铁路工作。五子兴娃,在临汾工作。长女叫培芝,嫁于晋绥军驻乡宁城防司令赵思公,后适于衙门口阎家。次女巧姑,嫁临汾。</p> <p class="ql-block"><i>(老照片:长女杨培枝,征求其他几人照片)</i></p> <p class="ql-block">  紧挨祠堂院东面的四合院里住着的叫杨铮。其长子润章,临汾运输公司工作。次子润林,县供销社工作。三子润泽,县运销公司工作。长女润梅,一生从教。次女润英,县百货公司工作。三女润兰,临汾工作。</p> <p class="ql-block"><i>  (老照片:杨铮先生和夫人)</i></p> <p class="ql-block"><i>(老照片:长子润章,次子润林,三子润泽)</i></p> <p class="ql-block"><i>(老照片:长女润梅,次女润英,三女润兰)</i></p> <p class="ql-block">  这座院子后边的四合院住着杨家的杨钤(小名顺生),亦三子三女,长子润树,县电杆厂厂长,次子润江,县新华书店工作,三子宝山,县邮电局工作。长女凤英,无工作。次女凤娥,反帝学校教学。三女凤香,县邮电局上班。</p> <p class="ql-block"><i>  (老照片:杨钤先生和夫人)</i></p> <p class="ql-block"><i>(长子润树,次子润江,三子宝山)</i></p> <p class="ql-block"><i>(老照片:次女凤娥,三女凤香,征求长女凤英照片)</i></p> <p class="ql-block">  与这座院子东面相连的院子叫竹子院,因为建的较迟,也叫新院。我记忆中的新院已是一派废墟,只留有半人高的残墙断壁,据说是抗战时日本人飞机撂炸弹给炸毁了的。</p><p class="ql-block">  新院的后面紧靠着北城墙,又是一座比较大的四合院。这座四合院是整个仓崖上仅次于庞家新院(公社驻地)的大院落。首先是门楼子高大,两层高,大门两边有近一米高的石鼓。进了院子正面是砖砌图案的影壁。左拐进院,院子的东西房和南厦都是两层的楼房。北面三孔大砖窑,窑顶中间是五大间砖木结构的房屋。中间三间相连,两边各有一间耳房。在这座院子的西边,是杨家的小院,可能是下人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i>(杨家第四座院子的窑顶房屋)</i></p> <p class="ql-block"><i>  (窑顶房屋两边耳房)</i></p> <p class="ql-block">  杨家有着这样多的房产院落,并在村里拥有着土地,所以解放后土改时,当然被确定为地主成份。除留给杨家一部分房屋供居住外,不少房产分给了贫下中农。到文革时期,红卫兵又拆毁了那两座象征身份的牌楼,砸碎了杨家祠堂和祠堂大门口的巨石狮子。一代辉煌的杨家就这样走向衰落,空留下“钱多不过杨家”的一句口歌,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定格到城里人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i>  (仓门巷杨家院子示意图)</i></p> <p class="ql-block">  有一个作家曾经说过,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实际是落到一个家族的头上,也是一座足以压倒一切的大山。从仓崖上杨家的衰落看,正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下期预告:</b>《风水宝地祠堂院》</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杜明杰,曾任中小学教师,党政干部,现退休。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