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世界邮展金奖的中国航天邮集

乐水

<p class="ql-block">这是意大利航天集邮家,参加世界邮展夺取金奖的中国航天邮集《A Long March to The Moon》(中文:通往月球的长征)。</p><p class="ql-block">这部获奖邮集,是”中国航天集邮群”群主一北航的陈博老师转发的,并附言如下:这是意大利航天集邮家参加世界邮展夺取金奖的中国航天邮集《A Long March to The Moon》,现在逐步上传邮集的80个贴片,通过这部邮集,我们也可以了解中国航天邮品如何组集、如何编排、如何说明才能获得国际集邮界的认可,获得高奖。也可以解答一些航天集邮者的疑惑,比如是否要大量使用搭载封组集?邮集是否要使用实寄封才能获得高分?等等、等等!</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一页的中文版(百度译文)。</p><p class="ql-block">没有前言,只介绍了目的、范围和计划及参考文献四部分。</p><p class="ql-block">全集中有35件邮品被标上了红框(作者认为极为重要的珍罕品才标上红框),另有一些封片用黑框标注,虽不知其用意,但根据推理,这些也应属于非一般邮品,因为还有很多并没有任何色框所展示的封片,这就应该是一般邮品了。只有明确了这点,我们在鉴赏这部邮集时,才能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有色框的邮品上,尤其是那些有红色边框的封片,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邮集转发后,在中国航天集邮群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资深的航天集邮家,如凌福根、施冥、邱大永……都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童碧玉老师率先将邮集的第一页百度翻译版转发出来,以便大家进一步了解该邮集。</p><p class="ql-block">郭艳明老师说:这是一部励志的邮集,大家看后都信心满满准备制作中国航天邮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制作邮集参加大型邮展,是对中国航天最好的宣传方式之一。</p><p class="ql-block">群主陈博老师,用四天时间,分四次将全集80张贴片,都完整地转发出来了。</p><p class="ql-block">最后一次,他还附言:整部邮集上传完毕,这其实就是一部反映从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到嫦娥登月的中国航天发展过程的邮集。通过对这部邮集的学习和讨论(邮集中的素材大多国内航天集邮者都不陌生,或者说几乎都收集有)能悟出点什么呢?</p> <p class="ql-block">对邮集中有件单色的封(疑似复印件),大家都敢于直言不讳地指出:看颜色好像是复印件吧?难道搞不到真货复印件也能上集子参展?</p><p class="ql-block">马上有人回应:如果在国内获个大奖,相信敢用这枚封的人真的很少很少……[憨笑]</p><p class="ql-block">有的说:我的低挡邮集亦没用此封。对于高奖邮集我们学习其长处就成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人提出:邮集中似乎搭载封和作者认为重要的素材都加了红框。这点也与国内对航天邮集的要求有差别。</p><p class="ql-block"> 凌福根老师建议大家多看书(指介绍航天邮品的专业书籍),因为该获邮集中的重点邮品,大家有争议的几件邮品,书中都有详细介绍。的确,对一位热衷航天集邮的人来讲,学习研究应放在第一位。</p><p class="ql-block">我人微言轻,不敢在群里多说。借做美篇时,我也想表达一下,自己对这部获世界邮展金奖的大作的认识,希望获得能看到的老师们的指点。</p><p class="ql-block">首先,一个外国人,能收集到80框有关中国近几十年航天邮品,其中还有不少珍品,实属不易。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借助中国的参考资料,将几百种邮品分门别类,精心桃选,组成这样一部大作,谈何容易!</p><p class="ql-block">在中国能做到这样水平的,充其量2~30位。再说,作者本身也就是世界著名的航天集邮专家,对他的作品,评委自然而然会高看一眼。</p><p class="ql-block">为此,我就想到,中国的航天事业如此迅猛发展,我们的航天集邮也应同步跟进,应该大力扶持有能力冲向世界的人和邮集,支持他们冲出去,为国扬威!因此要扫除一切障碍,组队冲出去!</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国内,邮集会审,很多都会被刷掉,假如这部金奖邮集,在国内会审,一看这标题“通向月球的长征”,能通过吗?不少人提出了质疑。其实这部邮集主体还是讲述中国的载人航天,中国人还未登上月球,登月三步曲,才走完二步呢。这就更难通过会审!这样看来,中国的航天集邮,是否门坎太高了点?人家能堂而皇之捧金奖,我们却未必能出阁。</p><p class="ql-block">这部邮集所展示的全部材料,都来自中国,也就是说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制作的封片简戳,正如陈博老师讲的,这些东西大家都似曾相识,甚至都拥有。但为什么让一个外国人捷足先登,拿到了最高奖?诚然,这对我们是个激励,我们应该认真向他学习,但为什么我们自己却不能了?</p><p class="ql-block">另外,议论较多的是该邮集运用很多未经实寄的封。对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国际邮联对航天类邮集评审规则。(1)记录发射和收回及其他空间活动的封、片必须有当时准确时间的邮戳;(2)若在发射、收回及其他空间活动时邮局未营业,那么就有必要加盖下一次工作时间的邮戳;(3)发射时的邮戳必须加盖离发射场最近的邮局的邮戳。这些规定,只是强调航天集邮用的封片,必须加盖航天活动发生的准确时间及精准原地的邮戳。并没有强调一定要经邮路实寄。因此获金奖邮集的作者,才大量运用这些未经实寄的素材。这点很值得国人思考了,请不要用其它类别的规则,来看待、评判航天类的素材。其实航天类的不少邮品,也是无法实寄的。比如搭载封片,还有宇航员及航天部门领导人、工程师等的签名封,这些人都是航天活动任务的亲自参与者、指挥者或领导者。他们的签名都能为航天活动提供重要的信息,按规则都是可以展示的。</p><p class="ql-block">另外,综观该获奖邮集的整体编排和制作,除了某些特殊封片,标有红或黑框,其它素材,就是直接贴上贴片。而且并未对每件展品作集邮知识介绍(如什么封,贴什么票,盖什么戳等),不少贴片,把大点封放上面,而小点的反而放下面。这点在国内邮集中也是大忌,往往会被指责,不均衡,不平稳。</p><p class="ql-block">航天类集邮,应该用盖有航天活动任务的准确时间,和精准原地邮戳的邮品来记录这一事件,用一件件这样的素材来描述一段时间内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记载这段历史。这是邮政史类集邮的特点,用邮戳来记载历史。最早的邮展类别中,并无航空和航天类。隨着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邮品增多,才将这两类集邮从邮政史类划分出来,单独列出航空和航天类的。</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陈博老师找不到邮集的原图转发,对每张贴片,尤其是解说的英文,不能看得很清楚,只能了解大概,不能细致深入下去。</p><p class="ql-block">以上个人管见,欢迎同好们,老师们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