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AOLUGUYA ART CENTER</p><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艺术中心是由原锅炉房改造而成,占地面积304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是敖鲁古雅乡公共文化中心、艺术之家,主要用于举办敖鲁古雅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p> <p class="ql-block">大酋长,玛丽亚,索</p><p class="ql-block"> 她是矛盾文学奖获奖小説《额称古納河右岸》 主人公的原型;她经历了从守猎到定居发展的百年变迁; 她一生都在守护山林、驯鹿和鄂温克文化。</p><p class="ql-block"> 玛丽亚,索,1921年出生于额尔古纳河右岸大兴安岭密林深处的鄂温克猎民部落。300年前,这支猎民部落来自俄罗斯外贝加尔湖畔,他们饲养驯鹿,以狩猎为生。受父亲的熏陶,玛丽亚,索从小就练就了打猎的好本领。大哥昆德伊万是她的偶像。1945年昆德伊万曾带领15名鄂温克猎民在艾雅苏克河猎杀了21名日本兵,被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16岁玛丽亚、索带着6头驯鹿嫁给了比她大12岁的猎民拉吉米。拉吉米朴实、勇敢,是部族里公认的出色猎手。在拉吉米去世后, 玛丽亚 索因其擅长打猎和管理族群成为猎民点的点長、 被人们尊称为 "酋长"。</p><p class="ql-block"> 鄂温克猎民敬畏生命,遵从自然,从不过度向自然索取。狩猎时他们只取生活所需,对山林中的野生动物从不赶尽杀絶。玛丽亚·索是这一生存法則的坚定捍卫者 。</p><p class="ql-block"> 驯鹿俗称“四不像”,是鄂温克人最亲密的伙伴。他们逐鹿而居,与驯鹿相互依存。驯鹿在哪儿,鄂温克人的家就在哪儿。玛丽亚索最清楚驯鹿的习性、猎民们依照她的方法去寻找放养的驯鹿、总能很快找到。玛丽亚索常説:“驯鹿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非常爱它们。”山上的条件十分艰苦,让外界惊讶的是,玛利亚、索在90岁时仍坚持在山上养鹿,传承着中国仅有的鄂温克族鹿文化</p><p class="ql-block"> 玛丽亚·索是鄂温克族民中唯一ー个不説汉語的, 然而她美妙的鄂温克民歌经常在山林中回荡、 她的口弦琴技艺在敖鲁古雅更是无人能及,空灵、悠长的琴声讲述着猎人与森林的古老故事。</p><p class="ql-block"> 养鹿之余,玛丽亜·索还向猎民青年传授民族手工技艺、她教猎民青年熟皮手工艺、做皮货以及打列巴。</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增长,玛丽亚索 的身体状況不容乐观, 女ル徳克莎不顾她的反对硬是把她接下了山, 可她还是毎隔一段时间就回山上看一看。2021年, 玛丽亚索一百岁。在百岁生日当天,她在家人的搀扶下又来到了山上的猎民点, 守护她养了一辈子的驯鹿。</p><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20日, 因各項身体机能衰竭 ,玛丽亚索在猎民点安详离世, 享年101岁。</p><p class="ql-block"> 玛丽亚·索走了,地所坚守的卾温克民族文化仍在传承着、清脆的鹿铃声仍在山林中回荡。在猎民点、在敖鲁古雅随处都能感受到她向世人展现的独特的驯鹿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存理念,她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永远不会忘记的传奇。希望来到敖鲁古雅的每一位客人和朋友都能记住这位一生守护山林、驯鹿和鄂温克文化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园区</p> <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巨简介:</p><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坐落在根河市西北4公里处,即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面积1767.2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和个社区;现有总人1539人,由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达斡尔、蒙、满、回、朝鲜族和汉族九个民族组成,其中,鄂温克族332人,饲养着中国仅有的1300余头驯鹿。</p><p class="ql-block">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为鄂温克族的一个分支,大约四百年前从列拿河衅迁到额尔占纳河流域。</p><p class="ql-block">在列拿河生活的时期,他们开始驯养和使用驯鹿,因此也被称为“使鹿部落”。</p> <p class="ql-block">中国冷极标志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