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农历六月下旬,细雨初秋、风暖昼长。到了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就进入了过火把节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彝族是火的民族,也是舞蹈和音乐的民族。火把节来临时,“东方的狂欢节”如期而至。彝族同胞点燃火把、围绕篝火,载歌载舞,彝乡成了火焰世界、乐舞海洋、狂欢胜地。这个古老的习俗,世代相传,成了民族文化节庆中一道亮丽的景色。火把节欢庆时,许多彝族同胞跳的舞蹈是“左脚舞”,而彝族阿细人有所不同,跳的是“阿细跳月”三弦舞。</p><p class="ql-block">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主要集中居住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span>弥勒市西山地区一带,弥勒市的西一、西二、西三、可邑、五山……等乡镇,都有阿细人聚居。弥勒市是彝族阿细人的聚居地,也是诞生彝族三弦乐舞“阿细跳月”的故乡。</p><p class="ql-block">这是弥勒市西一镇入口处的镇门。阿细有三弦,怀抱天地间。</p> <p class="ql-block">彝族阿细人世世代代在弥勒这块红土地上休养生息、劳作繁衍。他们喜歌善舞、天然乐观。在他们眼里,“不会跳的姑娘么嫁不出去,不会吹弹的伙子么找不着媳妇”。他们认为,人活着“要是不快乐么,还有什么意思”?在这里,不快乐是不受欢迎的。在这片土地上,快乐是普遍价值,一切可以唤起快乐的事或物,如喝酒、乐舞、篝火、摔跤、斗牛……,都会被广泛接受。</p><p class="ql-block">白天在山川田野中操劳的阿细人,待天幕垂落,在静谧夜色中,会用乐器把烈火、舞蹈、音乐和月光连在一起、融成一片,开拓出浪漫、热烈、欢快而又深邃的氛围。一有节庆活动,他们更是会聚集在一起,让欢快的阿细跳月舞动起来。</p><p class="ql-block">西三镇是当地阿细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西三镇离城区近,交通方便,到了火把节期间,往往成为阿细跳月的重要场地之一。围绕阿细跳月,西三镇渐渐被打造成闻名的“月亮小镇”。</p><p class="ql-block">走进西三镇,迎面墙上是阿细跳月图案的壁画。镇中心小学里矗立着巨型大三弦雕塑。在阿细人的心中,看到大三弦和阿细跳月就找到了家乡的感觉。阿细跳月和大三弦是阿细人实实在在的“乡愁”。</p><p class="ql-block">西三镇2023年的火把节,从阳历八月七日开始,一直过到十二日,节期整整嗨六天。阿细跳月是过火把节最盛大的重头戏,西三镇把全民参与的阿细跳月狂欢,安排在节期的最后一天夜里十点后压轴登场。</p><p class="ql-block">位于公路边的“月亮小镇”西三镇的镇门,门楣上塑了月亮,左门框边立了把大三弦雕塑。顺着西三镇门前的公路再往北走几公里,就是弥勒的另外一个景点一一可邑小镇。那里也是阿细人聚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走进弥勒,稍加留意,常能看到与火把节和阿细跳月有关的图案。这是绣了大三弦和阿细跳月舞蹈图案的彝族织锦。</p> <p class="ql-block">西三镇房屋墙面上的“阿细跳月”图案处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西三镇中心小学内,巍然耸立着大三弦雕塑。</p> <p class="ql-block">这是白天在西三镇举行的弥勒2023年火把节舞蹈比赛。</p> <p class="ql-block">阿细跳月舞蹈的历史很悠久,是阿细人承续了千百年的习俗。随着时代更迭,阿细弦舞不停缀,一直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阿细跳月舞蹈文化背景深厚。阿细人中,世代传承着一部创世史诗,称为《阿细先基》。这部创世史诗的内容揽括了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涵盖了阿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阿细人生下来就浸润在这部史诗里,从《阿细先基》的教诲中认识天地,学习生活。比如,涉及到三弦舞蹈跳月时,毕摩会在《阿细先基》里这样吟诵:“爱唱的小姑娘呃,今天是个好日子,村边生长的戈木树,是做三弦的好材料,我拿着斧子把戈木树砍倒,剜空树心做成大三弦,背着去找姑娘跳”。</p><p class="ql-block">在阿细语中,彝族三弦乐舞被称为“嘎斯比”,意为“欢乐跳”、“跳乐”,寓意“跳火神”、“跳丰收”,是一种为生活和劳作,为自然和大地而欢快的乐舞。与取悦鬼神亡灵的乐舞不同,与取悦帝王皇家的乐舞也不同,具有强烈欢快感染力的阿细跳月,源于自然、来自生活,是阿细人专为悦生命之爱、悦生存之乐而创造出来的乐舞。阿细跳月天生乐质。</p><p class="ql-block">现在被广泛使用的“阿细跳月”这个名称,始于抗战时期,并且还是由西南联大的师生命名的。同样,也是西南联大师生的高度认可,热情对外介绍,帮助阿细跳月走出大山,被外面的世界逐渐认知。</p><p class="ql-block">早在80年前,诗人、黄河大合唱的作词者光未然先生,就来到当时还很偏僻、荒芜的弥勒,悉心收集阿细人的口述创世史诗,整理成文《阿细的先鸡》一书。书作写定后,交由西南联大教授李公朴先生发行。此作品的面世,揭开了在大山深处隐匿了千百年的阿细文化的神秘面纱。(注:“先鸡”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光未然先生按阿细语发音作的音译,意为诗歌或者歌曲。现在更常见和更贴确的名称翻译是“先基”。)</span></p><p class="ql-block">这是由光未然先生写定、李公朴先生发行的阿细长诗的原书封面、封底图片。(来自“学习强国”《阿细人的诗生活》)</p> <p class="ql-block">同样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西南联大一些才华横溢的教授和青春年华的学子,深入到弥勒作社会调查和民间采风,关注到古阿细部落被称为嘎斯比的狂欢乐舞。</p><p class="ql-block">一次夜色朦胧,陶醉在阿细人狂欢乐舞中的学生梁伦触发灵感,动情地说:“多美的月亮啊,多欢乐的夜晚啊,就把这种乐舞取名为‘阿细跳月’吧!”。自此,原来的“嘎斯比”三弦乐舞有了正式的名字,开始以充满诗情画意“阿细跳月”的正式舞蹈名称,向外传播。</p><p class="ql-block">对这段经历,后成为著名的舞蹈编导、理论、教育家,广东省歌舞团团长、中国舞协副主席的梁伦先生回忆:“每天一到晚上,青年男女就集合在一起唱歌跳舞,自由地抒发每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他在回忆录中感慨:那些几乎被人遗忘了的少数民族,生活即使简陋到了极点,但他们的艺术生活,他们的精神追求,却比住在大都市里的人,丰饶得多了。</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边疆文化委员会”组织了五六十人参加的“圭山旅行团”,由俞启忠先生带领前往弥勒进一步采风,挑选出三十余名青年舞蹈演员进行排练培训。以西南联大“中国剧社”负责人王松森先生为主要领队,帮助、配合弥勒籍的彝族将领张冲先生在昆明举办“夷族音乐舞踊会”公演。</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当年的演出宣传单。舞踊会资助人中有西南联大的校长梅贻琦先生。舞踊会艺术顾问中,有多位西南联大的教授。</p> <p class="ql-block">当时,昆明作为抗战大后方,云集了众多的著名专家、学者。文化界、新闻界的诸多人士和西南联大的师生,热情地观看了“夷族音乐舞踴会”。</p><p class="ql-block">彝族三弦乐舞“阿细跳月”在外面世界一亮相,即产生了轰动效应。闻一多、楚图南、费孝通等著名学者纷纷撰文评介这一盛况空前的民族音乐舞踊会。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先生评价:“从这些艺术样式中,我们认识了这个民族无限丰富的生命力”。楚图南先生发表了《劳动民族的健壮的乐歌和舞蹈》文章。费孝通先生评价:“我们有着文艺复兴的种子”,撰文《让艺术在人民中成长》。</p><p class="ql-block">把彝族阿细人的三弦乐舞称为“阿细跳月”,不仅贴切乐舞的场景,也富含诗意和浪漫意境。这个乐舞命名词汇的产生,是古代与现代文化、内地与边疆文化、彝族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乐舞一经定名,不仅阿细人欣然接受和喜爱,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p><p class="ql-block">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庆乐舞。我参加过德宏景颇族夜幕中的目瑙纵歌乐舞、楚雄彝族火把节乐舞、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乐舞……,次次参加都能深深感受到民族乐舞的无限魅力。</p><p class="ql-block">凡是人间乐舞,一旦与天穹月光相逢,便能风情无数。在皎洁的月光下,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创造出了乐舞美的种种形态。傣族乐舞温润如玉,彝族乐舞活泼灿烂,景颇族目瑙纵歌乐舞稳健铿锵。月光下的凤尾竹、月光下的目瑙纵歌、月光下的三弦舞和左脚舞,一片月光之下,既能情柔似水,也能情热如火,还能情重若山。</p><p class="ql-block">天宇无垠、大地广袤,足以容得下美的万般形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以共,天下大同”,这是出自原西南联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当年,费孝通先生和闻一多先生、袁家骅先生(中国现代语言学家,历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著有《阿细民歌及其语言》等著作)、王松声先生(曾任北京市委秘书长、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北京市曲协主席等职,创作有《佩剑》、《凯旋》等剧)等不少西南联大的师生,都曾到弥勒作过学术调研。《阿细先基》的源远流长,“阿细跳月”的激情澎拜,肯定会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对他们后来取得的业绩成就产生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西三镇开始上演火把节歌舞表演。歌舞表演通过布置在镇街上的三个大屏幕播放。(视频)</p> <p class="ql-block">月亮小镇,灯光璀璨。遇见西三,游人如织。(视频)</p> <p class="ql-block">篝火已经点燃,火焰跃跃欲试,只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歌舞表演完毕亥时二十二点到来,正式开始</span>全民参与的阿细跳月狂欢。</p> <p class="ql-block">阿细跳月集歌、舞、乐于一体。伴奏用阿细民间自制乐器,有大三弦、小三弦、月琴、唢呐、哨子等。适宜表现阿细人质朴、直爽、豪放的性格。</p><p class="ql-block">阿细男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不会玩乐器的,他们</span>或擅长弹拨,或善于吹奏。前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加跳月的阿细男子都是有备而来,或肩挎三弦,或手持唢呐、竹笛。</span></p><p class="ql-block">乐舞起跳前,肩挎三弦的男子都忙着调整音调,“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p><p class="ql-block">与舞台上不同,舞台下阿细男子弹拨的大三弦确实足够大,也足够沉,一把可达六、七公斤。弹跳一阵,就需歇息片刻。这当中,由尖厉的口哨声负责宣告乐舞的起跳、暂歇。</p><p class="ql-block">三弦乐声响起,琴声铮铮综综,如明月前淌落的泉鸣,也似夜色中山风奏响林梢。</p><p class="ql-block">短促急迫的竹笛声,引领和催促着舞步。间歇突起的短笛高音,犹如明月下惊鹊别枝,啼叫着窜入夜幕深处。</p><p class="ql-block">唢呐声嘹亮高亢,呼应着腾腾火焰和兴奋的喘息,召唤人群前来聚拢,吸引着风助火威,鼓励舞蹈者更用力地击掌跺脚。</p><p class="ql-block">柴块在火焰中噼啪爆裂,尽情享受着燃烧的快感。火焰熊熊,火星飞闪,热情地宣告着“与其死气沉沉、冷火湫烟,不如尽情燃烧”的哲理。腾飞的火星偶尔射落在手臂上,让人意外地收获到猛然一激灵的感动。火是彝家崇拜的图腾。篝火不辜负阿细人的热切,照亮了阿细跳月的场景。心声跟着乐声激荡,舞步合着火光弹跳。阿细跳月真正的舞台在大地上、在村寨边、在地野间、在火焰周围。</p> <p class="ql-block">阿细男子肩部斜挎大三弦,边弹边舞,显示出的矫健与豪放最能振奋人心。</p> <p class="ql-block">阿细跳月的音乐以1、3、5为骨干音,采用4/5节拍,韵律强劲,节奏欢快,呈现出简洁、高亢、明亮、开朗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唢呐嘹亮、竹笛急迫、三弦铮综(视频)</p> <p class="ql-block">弹跳进退,激情昂扬;拍掌踢腿,舞姿曼美。(视频)</p> <p class="ql-block">趁歇息间隙,阿细男子再次抓紧调校三弦音色,累并兴奋快乐着。</p> <p class="ql-block">尽管以前也看过阿细跳月的表演,也感到很精彩。但终究不如在阿细跳月的诞生地,看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过瘾。到了像西三月亮小镇这样的乡镇,接触到更接近原汁原味的阿细跳月,才能领略到热烈欢颤的气息扑面而来,才能享受到尽情释放的欢腾气氛,才能入围到畅快淋漓的狂欢中去。</p><p class="ql-block">一开始,外来客只是作为观众,在阿细跳月队伍的外围观看、拍照、录像。在热烈欢快的气氛吸引下,外来客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加入的欲望,进到舞蹈队伍中一起欢乐。</p><p class="ql-block">外来的女客,很容易加入到队伍中一起弹跳击掌。而外来男客没有乐器,多数只能待在外围感受气氛。但也有个别聪明的男客,把登山杖或长柄伞横在腹前,比划成三弦的弹拨样,喜滋滋地一起享受群舞的欢乐。</p><p class="ql-block">人们被情不自禁地卷入到狂欢中后,怎么跳怎么舞已经不重要。此时此刻,所有的人只在意自己有没有成为一朵浪花,汇入欢乐的波涛一起激荡;只在乎自己是不是也变作了一团火苗,与篝火一起忘乎所以地倾情燃烧。浓烈的火焰、纵情的乐舞,让阿细儿女与到访客一起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夜幕阑珊下的月亮小镇,此时已是一条狂欢滚动的河流,欢波喜澜此起彼伏。每个舞者都忘情投入,每朵激情都似火燃烧(视频)</p> <p class="ql-block">火焰摇曳、<span style="font-size:18px;">光影参差</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暗亮交错</span>。面临篝火熊熊,背对黑夜重重。在这里,沉寂与喧腾之间,仅仅只是乐舞者前胸与后背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左右摆动,情感丰沛;起伏跌宕,情趣盎然。(视频)</p> <p class="ql-block">阿细跳月动作豪放粗犷、舞姿矫健潇洒,气势恢宏,撼人心弦。可几人、几十人、百人、千人共舞,群众参与性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强烈的感召力。挡不住的诱惑,驱使外来客渐渐融进跳月队伍中。</p> <p class="ql-block">伞柄权充三弦,欢乐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阿细跳月在阿细民间很普及。青壮年“阿细跳月”节奏明快,舞姿热烈奔放。中老年“阿细跳月”弹奏小三弦,舞步轻缓稳重。少儿阿细跳月的舞蹈者,个个一丝不苟,展现出了民族未来的希望。虽然参与乐舞人群的年龄段各不相同,但都不失阿细跳月之舞的自然淳朴、热情欢快。</p><p class="ql-block">中老年阿细跳月依然<span style="font-size: 18px;">热情奔放</span>(来自“学习强国—弥勒融媒号”)</p> <p class="ql-block">在西三镇举行的少儿阿细跳月表演(视频)</p> <p class="ql-block">阿细跳月是人类通过乐舞穿越时空,在现实与古老、苍穹与大地之间实现交流与呼应的方式。黑夜、火焰、月亮是组成原汁原味阿细跳月不可缺少的要素。阿细跳月若少了黑夜,就淡了深邃神秘;没了火焰,就弱了浓烈醇厚;缺了月亮,就减了清纯甜润。</p><p class="ql-block">阿细跳月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跳月对于阿细人来说,更在乎的是从乐舞中汲取滋养了他们祖祖辈辈的精神营养。日常微小如沙,跳月灿放似花。生活中,阿细人同样也会承受种种磨难愁苦,但他们有《阿细先基》,教他们要为快乐、为热爱而歌舞,用欢快来代替哀愁。他们有“阿细跳月”,让他们能在群体乐舞中汲取活力,凝聚团结在一起去克服世间的艰难困苦。阿细人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阿细先基》和“阿细跳月”就是为爱情、婚姻、家庭的美好,为生命、生存、劳作的幸福而存在的史诗和乐舞。有这样的史诗和乐舞,阿细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如火燃烧、似花灿放!</span></p><p class="ql-block">作家杨杨在《阿细人的诗生活》中说得相当准确贴切:阿细跳月这个词,对弥勒市的居民来说,已不仅仅是一支歌舞的存在,而是地域、时光和心灵的史诗在大地上最欢乐地传播。</p><p class="ql-block">男女互动、刚柔相济,为爱而跳、为快乐而跳。男女成排面对面弹跳是阿细跳月的主要形式。世间的乐舞都有链接人脉、沟通情感的作用。阿细跳月在联络感情、交流友谊上更具功效优势。(面对面跳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视频)</p> <p class="ql-block">阿细跳月围成圈时,也是一男一女依次插花列队(阿细跳月围火成圈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弥勒的市、乡镇两级政府都很有远见,一直在积极努力、高度作为,让古阿细部落的乐舞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弥勒阿细人聚集的乡镇,都组织了阿细跳月舞蹈队,形成了阿细跳月骨干网络群。目前,弥勒市可随时组织起千人的阿细跳月队伍。到了火把节期间,各舞蹈队之间会举行竞赛,决试舞技和精神的高低。</p><p class="ql-block">昔日的许多乡村阿细舞蹈者,已经从村寨走出弥勒,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成了阿细跳月的非遗传承人。原来只靠自发模仿的舞蹈传带,有了规范的学习模式后,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弥勒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1月,弥勒被国家文化部命为中国民间(彝族阿细跳月)文化艺术之乡。阿细跳月成为彝族恢弘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太平盛世方呈歌舞升平,阿细跳月越来越受世界的关注和喜欢。</p><p class="ql-block">下面是参加今年弥勒火把节决赛的一支阿细跳月舞蹈队的表演(视频横看)</p> <p class="ql-block">夜阑珊,人未静。幸逢盛世,歌舞升平(视频横看)</p> <p class="ql-block">(视频横看)</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3号,弥勒阿细跳月生活艺术节暨东风韵葡萄艺术节开幕。开幕式上的阿细跳月表演。(视频横看)</p> <p class="ql-block">不仅在弥勒,在云南的石林、泸西、陆良等地区也流传着阿细跳月。在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电影《阿诗玛》中,有一段火把节上阿细跳月的场景。阿细跳月通过电影的独特艺术传播效果,大大地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由阿细跳月改编的小提琴曲,被选入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程。“阿细跳月”乐曲还被改编为女声、童声、男女声对唱等多种形式的歌曲。其主旋律被改编为非洲马林巴乐器合奏曲、五重奏曲……,甚至被改编为交响曲,成为可以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p><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的云岭滇原,民族歌舞繁花似锦,阿细跳月是其中盛开的一朵艳丽奇葩。阿细跳月用天籁地舞的欢快乐舞为载体,书写着中国文化故事,传播着民族文化魅力,彰显着中华民族激步昂扬的文化自信。</p><p class="ql-block">(附注:在弥勒期间,刘新燕女士为我们提供了舒适、便利的住宿和交通条件。尤其难得的是,她还不辞辛劳,从装修新房子的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开车带我们去了弥勒几处不易去但又很值得去看的地方,甚至去到了南盘江边的华宁县太极温泉泡澡。在此,特向新燕女士致以衷心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