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丹若:厚积薄发 让音乐与公益同行

雁山樵夫冯凤举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4岁跟妈妈下乡支教,12岁独自在北京求学,16岁获“文华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琴房里,琵琶琴声珠落玉盘似的从她的指尖流出;聚光灯下,一首首古典民乐妙曲由她创作;公益路上,她将梦想与关爱融合,助力乡村艺术教育。从崇拜琵琶艺术大师而开始的乐器小白,到斩获中国舞台表演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等各级奖项的琵琶演奏者,冯丹若在音乐路上坚定前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艺术梦想在琵琶中萌发</b></p><p class="ql-block">  今年18岁的冯丹若出生于南宁,虽然她的父母分别是广西艺术学院和广西民族大学的美术与设计专业老师,但她从小对绘画却不“感冒”,反而对音乐和乐器感到好奇。冯丹若3岁开始接触钢琴。小学二年级时,她很想加入天桃小学民乐团。于是,为了让孩子了解每一种乐器的特点,冯丹若的妈妈在网上找了些不同乐器的名家演奏视频,让女儿倾听。经过一番比对,冯丹若深深地被中央音乐学院张强教授弹奏的琵琶《春雨》和《十面埋伏》吸引。最终,她选择学习琵琶。</p><p class="ql-block">  跟着广西艺术学院陈黎清老师学习了一年多后,8岁多的冯丹若就暗下决心要成为一个“弹琵琶很厉害的人”。这源于一场名师讲座。当时,张强教授带着他的得意门生张雅迪来到广西艺术学院附中开讲座。冯丹若聆听了讲座和雅迪姐姐的演奏后,现场浓厚的音乐氛围将她包围,崇拜之情也油然而生,默默地在心里种下“也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琵琶演奏家”的音乐艺术种子。这颗梦想的种子引领着冯丹若勇往直前。日常练习,她自觉且用心,基本不用父母盯。</p><p class="ql-block">  四年级寒假,冯丹若的父母带着她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上了一节张强教授的课之后,张强教授认为冯丹若在弹奏琵琶方面有一定天赋。这鼓舞了对琵琶充满热爱的冯丹若。从此,她练琴更有动力了。从学琵琶开始到如今,她天天坚持练琴,即便是大年三十,也从未间断。越是过年,她练琴的时间就越多。她说:“这是因为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和新年的第一天,都要更加用心练琴,这预示着一年的完美告别和新一年的充实开始。”“当然,这也是妈妈哄我练琴的话了。”她大方地笑着说。</p><p class="ql-block">  小学五年级,冯丹若从全国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这一年,中央音乐附属小学面向全国招收不同专业的13名学生,而琵琶专业小学五年级招生仅有一个名额,冯丹若幸运地被录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厚积薄发让梦想落地生花</b></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成功和进步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天赋,而是勤奋和思考。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冯丹若一直脚踏实地努力着。她不仅刻苦还很用心,如在练琴过程中对技法、曲子的情感会反复地研究,尽量深入理解作曲家想通过曲子传达的情感世界。她说,“张强老师给了我很多学习音乐的思路,比如他会把一首曲子和一幅山水画作品进行类比,告诉我曲子的流畅、强弱并对比,就像一幅山水画中笔墨的浓淡、虚实一样,艺术也是相通的”。</p><p class="ql-block">  学琴11年,冯丹若每天都会坚持练琴并在笔记本上记录自己当天演奏的曲目,在重要考试前每天更会练习5~6个小时。因为长期练琵琶,冯丹若左手各个手指头先是脱了一层一层的皮,后来被厚厚的茧包裹,如今指尖碰到开水都不觉得烫。这样的“伤势”,冯丹若并不在意,她笑称:“我从不觉得弹琵琶是辛苦,因为我是在享受这个过程。琵琶的声音真是太美了。”</p><p class="ql-block">  冯丹若在北京念书时,格外喜欢北京的文化氛围。周围的同学在乐理方面懂得很多,她常常沉浸在他们分享的各种知识和趣事中。国家大剧院云集了世界级大咖,每个月都有几十场不同风格、不同乐种的音乐会上演,妈妈经常带着冯丹若去音乐殿堂聆听不同大师的演奏,有时是民乐的音乐会,有时是弦乐或者交响乐,她从中汲取了不同音乐类型的养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16岁获得“文华奖”</b></p><p class="ql-block">  冯丹若说,她的成长之路离不开父母和老师们给予的帮助。小时候,冯丹若不是特别能理解琵琶曲的故事含义,妈妈就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对艺术的理解一首一首地来给她讲解。七年级学习结束,妈妈不再陪读,12岁的冯丹若独自一人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旁边的小区租住。她说,妈妈不在身边,一些其他陪读家长也会经常照顾她,专业课老师对她也如父母般关爱,虽然是自己独自生活,但她很少有异乡人的漂泊感。且每逢节假日,专业课老师——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演奏家于源春博士还会邀请她到家里吃住,让她即使在北京也有家的温暖。在参加重大比赛时,于源春老师还会陪伴在身边提供指导意见,上场前还会给她传授调整心态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16岁那年,冯丹若参加了全国文华奖的校内选拔,全校仅有的两个名额,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全国赛。受疫情影响,主办方采用线上比赛的方式进行。冯丹若录制了《平沙落雁》《千章扫》两首乐曲。《千章扫》对动作体态、线性起伏和速度疾徐有着极高的要求,冯丹若录制了五六遍,渐渐体力不支,在于源春老师的鼓励下,她坚持完成了录制。最终,冯丹若获得了中国舞台表演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音乐与公益一路同行</b></p><p class="ql-block">  受母亲喜欢做公益的影响,冯丹若从4岁开始,就经常跟着妈妈去隆安县丁当镇陇河屯福尔泽小学进行支教助学活动。隔周一次的下乡村支教,她的妈妈坚持做了7年。</p><p class="ql-block">  冯丹若记得,从南宁到隆安县丁当镇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从丁当镇进陇河屯却还得走环山绕岭的山路。当时,还有很多留守儿童住在被烟熏得发黑的木屋里,由于大人都不在家,孩童们每天大多只能吃着简单的玉米糊,这让她感触颇深。她还记得,福尔泽小学当时只有一名教师,他叫黄秀文。黄秀文高中毕业后,选择回乡坚守在福尔泽小学成为一名代课老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掌握文化知识改变命运。</p><p class="ql-block">  冯丹若跟随母亲支教的经历,让她对乡村的艺术教育有所思考。2017年暑假,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的冯丹若回到南宁,在广西艺术学院举办了一场公益音乐会,募集善款支持广西山区艺术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今年夏天,冯丹若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8月25日,她再次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公益音乐会。公益音乐会彩排前两天,冯丹若还在浙江参加“敦煌杯”全国民族器乐大赛的比赛。比赛一结束,已经累得生病的她便马不停蹄赶回南宁彩排。为了音乐会能完美呈现,冯丹若和其他助演嘉宾每天从早练到晚,一天练习10小时以上。</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公益音乐会开场,冯丹若安排了很多孩童齐奏。她说:“看到这些小朋友就如同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她们应该也和我小时候一样,对舞台充满了渴望。舞台的锻炼可以促进专业学习的进步,我也希望广西的琵琶琴童们能有更多的机会登上大舞台。”为丰富音乐会表演形式,冯丹若还特别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同学们和她一起参加活动。他们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琵琶四重奏《冬,一场飘然而至的小雪》、琵琶与钢琴协奏曲《晚秋》、琵琶古筝二重奏《春江花月夜》、琵琶独奏《霸王卸甲》、《点》等多首曲目。</p><p class="ql-block">  音乐会结束后,冯丹若将此次音乐会的全部门票收入45567.88元捐献给南宁市慈善总会,用于广西农村的“阳光助学基金”项目。“我希望能够为乡村的艺术教育贡献我自己的力量,也希望通过音乐会能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公益事业。同时让更多百姓喜爱琵琶,了解中国民乐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冯丹若如是说。</p><p class="ql-block">南宁宝视频</p><p class="ql-block">http://m.nnwb.nnnews.net/p/135647.htm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