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鸬鹚科(学名:Phalacrocoracidae)是鸟纲鲣鸟目的一科,其下仅包括鸬鹚属(Phalacrocorax)一属。特征为足部4趾相连全蹼足,是鸟类中所仅见。在世界有39种,分布十分广泛。中国有5种,大都为候鸟或旅鸟。</p> <p class="ql-block">鸬鹚是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这个科的鸟类遍布世界,从白令海峡各岛到南极岛,从非洲雨林到古巴湿地,几乎世界各大洲都有其分布。在中国很多地方,人们称鸬鹚为乌鬼,以形容这种鸟不像鲣鸟那样傻,而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p> <p class="ql-block">形态特征</p><p class="ql-block">鸬鹚是中到大型的海鸟。形体最小的是侏鸬鹚,体长45厘米,体重340克;最大的是弱翅鸬鹚,体长100厘米,体重5千克。在1850年灭绝的眼镜鸬鹚(Phalacrocorax perspicillatus)体型也相当大,体重平均达6.3千克。</p> <p class="ql-block">多数鸬鹚,包括几乎所有的北半球物种,主要有深色的羽毛,但一些南半球的物种是黑色和白色,少数(生活在新西兰的如点斑鸬鹚)羽毛相当丰富多彩。许多物种在脸上的肌肤有颜色(在眼先和喉部的皮肤),可以是明亮的蓝色、橙色、红色或黄色。通常在繁殖季节变得更鲜艳。该物种的鸟喙长而薄,常大声呼叫。</p> <p class="ql-block">它们的脚有四个脚趾,之间有蹼。这些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p> <p class="ql-block">鸬鹚科的鸟类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p> <p class="ql-block">栖息环境</p><p class="ql-block">鸬鹚们沿海生活的而不是海洋鸟类,在内陆水域有生活区域。鸬鹚的原始祖先,似乎一直是淡水鸟,从最古老的家族的栖息地判断。它们的范围在世界各地,除太平洋中部岛屿,生活在淡水湖边。栖息于宽阔的水域,如池塘、湖泊等</p> <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p><p class="ql-block">飞行力强,飞行时直线前进,脚与头均伸直,像鸭类一样。除了在迁移时,通常不离开水面;站于陆地上时,身体几乎保持与地面垂直,同时借硬的尾羽作支持。善于游泳和潜水。常在水里排列成半圆形,围捕鱼类为食。一般可潜水1-3米,有时达10米之深,时间一般为30-45秒钟</p> <p class="ql-block">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脚蹼和翅膀并用。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p> <p class="ql-block">繁殖方式</p><p class="ql-block">每当繁殖季节,雌雄成鸟一起到临近水域的悬崖峭壁上、岩穴间、大树上、沼泽地的矮树上、芦苇中营巢。巢用树枝、干草及海藻或水草等筑成。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p> <p class="ql-block">保护级别</p><p class="ql-block">全部列入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p><p class="ql-block">濒危(EN)——4种;易危(VU)——6种;近危(NT)——5种;低危(LC)——24种</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鸬鹚是渔民们最可靠的助手,紧随其后的是它们舞动的身姿和优雅的飞行。然而,如今,在一些地方,捕鱼时使用鸬鹚已被明令禁止。这一禁令的落实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为何曾经被视为渔民利器的鸬鹚现在成了威胁</p> <p class="ql-block">鸬鹚主要栖息在沿海地区和淡水湖泊附近,它们一般以群体生活为主。在群体中,它们经常集结在一起捕食。鸬鹚一般都喜欢在晨昏时分活动,这个时间段鱼类活动较为频繁,因此,这也是鸬鹚最适合捕鱼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鸬鹚的捕鱼技巧十分独特,它们在水中游动时,会迅速潜入水下。它们利用锐利的嘴巴迅速抓住鱼类,然后将其打捞到水面上。鸬鹚的脖子十分灵活,可以180度旋转,这使得它们在水下捕食时更加得心应手。在捕食过程中,鸬鹚会扩大喉咙,以便能够容纳更多的鱼类</p> <p class="ql-block">人类将鸬鹚驯养为捕鱼工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鸬鹚的训练过程通常是从幼鸟时期开始,人们会通过训练,让鸬鹚逐渐习惯人类的指挥和指示,在指示下捕鱼。这种传统的捕鱼方法已经流传至今,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