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园里“生长”着许多精彩的课程故事,它是真实的、生动的、有情节的,更是属于孩子们的。为了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也在开着班本课程,但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后困惑……什么是课程故事?课程故事是课程吗?为什么要讲课程故事?等等。那么,什么样的“课程故事”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课程故事”呢?如何“写好”“讲好”“研好”“用好”课程故事?怎么才能让幼儿在课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乐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着问题我阅读了张俊教授的《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一书。在书中让我对课程的开展有了更深的理解。</p> 书籍分享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得见儿童 找得到课程》是“活教育课程故事丛书”的第一册,包含12篇课程故事和12篇专家点评。这些课程故事是鹤琴幼儿园的教师对自己在践行“活教育”理念时所发生的课程的记述。本书主要呈现了关于<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念的不同日常教学实施案例</i>。每个案例都是从生活中、游戏中,细心观察生成的课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整本书选用橙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给人温馨而又冷静的感觉。图书封面上还设计了很多孔洞,寓意透过洞洞,看见儿童。</p><p class="ql-block"><br></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俊,南京市鹤琴幼儿园园长。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重点关注与这两个领域相关的儿童认知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及课程与教学等问题。</p><p class="ql-block"><br></p> 核心理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3年,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 思想。“活教育”所强调的“活”有两层含义:一是<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u>生活</u></i></b>的活,即教育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二是<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u>活力</u></i></b>的活,即<u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生命活力。</u></p><p class="ql-block"><br></p> 阅读案例分享 西瓜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感悟:生活无法预设,不确定性或许就是常态,我们在生命之旅中还需要诸多应对意外的“装备”,来支撑我们逆风而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西瓜裂开了” 是意外。孩子的表现、孩子的心声,老师能够同频共感,因而没有生气,没有责备。老师平静地抱起西瓜传递了要勇敢面对的态度,</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问题的提出将解决问题的“思考帽”戴到了孩子们头上</b><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顿时被鼓舞起来。此次课程从意外开始却始终围绕儿童的兴趣,根据儿童的兴趣开展课程,并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和真实的问题推动着他们去体验、思考和交流,让我们看到了儿童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就藏在他们自己真实的生活中,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是靠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达成的。</span></p> 萝卜地的故事 <p class="ql-block">🔺种萝卜</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儿童的学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学期伊始,大二班分到了四小块集中在一起的土地。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种些什么,因为孩子们在中班时种过杨花萝卜,所以他们提到了种萝卜。</p><p class="ql-block">种萝卜之前,孩子们自发分成了四组,分别为:绿萝卜组、白萝卜组、杨花萝卜组和胡萝卜组,并通过协商确定了各组的土地。按照惯例,小组成员合作为本组的萝卜地画出了萝卜标牌和班牌。</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幼儿通过自由选择分组、协商挑选土地、自主绘画标牌、申领借获种子、亲手播种劳动等环节,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拓展和提升了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浇水壶不够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儿童的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文:“涵涵,能给我用一下水壶吗?我也想来浇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蘑菇:“我也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涵涵:“可我只有一个水壶,你们再去找找,然后我们一起浇水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多久,就见蘑菇手里捧着一个锥形的玩沙工具小心翼翼地走过来。原来,蘑菇用玩沙的模具盛了一些水来浇萝卜地。其他后来的小朋友看到蘑菇手里的“水壶”,也都各自找来了各种各样能装水的器皿,乐此不疲地接水、浇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教师要丰富低结构材料的收集和投放,有意识地和幼儿一起讨论游戏中以物代物的问题,迁移幼儿的已有经验,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实现以低结构游戏材料推动幼儿在游戏中的持续探究和深度学习。</p> <p class="ql-block">🔺萝卜到底有没有长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儿童的学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午后,大家在萝卜地旁做观察记录时,我看到雨泽钻在萝卜丛里,不知道在干什么。我悄悄走过去,只见他用记号笔在其中一棵萝卜上画着什么。</p><p class="ql-block">“你在萝卜上画什么呢?”我蹲下身好奇地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在给它做标记,这样下次再来的时候我就能一下子找到这棵萝卜,看它到底有没有长大。”雨泽一脸开心地看着我。</p><p class="ql-block">原来,每棵萝卜的生长情况都不一样,雨泽想知道上次观察的那棵萝卜有没有长大,却分不清到底是哪一棵了,于是他想出了做记号的办法,这样下次就能轻松“锁定”观察目标了。雨泽说:“我用尺子量一下它,然后记下来,下次再量一量,就能知道它到底有没有长大啦!”</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班级中的自然角、幼儿园里的种植地、饲养区,都不是环境布置的摆设,它是与科学领域生命科学的关键经验直接、密切关联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探究、学习、反思,让这些地方真正成为孩子与生命亲密互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萝卜小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儿童的学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收获第一个杨花萝卜的那天,我听到炎炎边记录边说着什么,于是支起耳朵仔细听起来,发现炎炎说出来的话就像是一首特别好听的诗,于是我赶紧记下来,并在集体中分享了这首小诗。自从分享了这首小诗,孩子们都有了“诗”的意识,再去萝卜地做记录的时候,总会有孩子主动跑过来:“老师,我要写一首关于萝卜的诗,你能帮我记一下吗?”只要有孩子作了诗,我们都会请他在集体中和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们的思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要求:“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一对一倾听”是解读、认知、信任、理解儿童和支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为教师了解幼儿在游戏、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这是师幼的双向互动。</p> 阅读书摘录 <p class="ql-block">原来西瓜不小心掉在地上碎了也能萌发很多故事。</p><p class="ql-block">——小班《西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原来他们也面对过孩子们一拥而上、一片狼藉的场面,但他们却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孩子从混乱到有序。</p><p class="ql-block">——中班《彩色饺子》</p><p class="ql-block">原来我们可以给一棵苹果树过生日,一起给它唱《生日快乐》歌,让孩子学会尊重和爱护生命。</p><p class="ql-block">——大班《我们的苹果树》</p><p class="ql-block">原来真实的东西往往存在不完美,一个不完美的课程,也有可能成为一个精彩的、发人深思的课程故事。</p><p class="ql-block">——主编序 张俊</p><p class="ql-block">原来幼儿探索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投入、分享、探索、执着……这些能力只有在重视过程的课程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专家点评 原晋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故事中的“活教育”,“活”在有浓浓的<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生活</b>气息,还“活”在有闪亮的创造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看完这本书后,我总结出一个字,那就是“<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追</span>"!不停地追问自己: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孩子们能够通过它获得什么?陈鹤琴说:“<u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u>。"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教材。同时,我们还要用自己的眼睛敏锐地观察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观察到他们的各种行为表现,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教育契机,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引自己的行动,不断生成自己的“课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