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滩志》之古代遗址(三)

金发明

<h1><font color="#ed2308">沣泰渠兴修碑记</font></h1><h3> 此碑立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现存于朝阳寺内,碑身石刻靠近地面部分由于碱化潮蚀,字迹已无法确认,当初的碑座也不可找见,民国及新中国建国后一段时间,一直立在朝阳寺内,后朝阳寺重建,乡人将碑身保存于此,除上部有点残破,基本完整。明神宗万历四十年(1614),靖虏卫兵粮道秦大夔(进士、山东临清人),巩昌府监收厅同知吕恒(举人,山东人)等踏勘三角城等地,见荆棘丛生,荒芜遍野,人少耕种。遂上奏朝廷,决定开拓渠道,招募人丁。遂调宁溯中卫善识水性者王得时、张尚贤、万世勋、虎德、汪可敖、张思荣等7人开荒浚道,先开通三角城(沣泰渠)、糜子滩(永固渠)、古城(靖丰渠)、蒋家滩(复兴渠)、再开五佛寺(景泰工农渠)水道,共计开垦水地265顷,旱田2413顷,每年广盈仓纳,年产量4130余石,以裕国课,地方悯念其功,奏请于朝,上宪嘉其功,赐之冠带,補之金帖,世免其赋税。吕恒、张尚贤、王得时、万世勋、虎德、汪可敖、张希荣七人亦常年经管水利,皆择三角城之地居住下来,成为三滩较早的大姓老户。至清康熙年间,三角城乡民念当年之功德,在乡约王永祚组织下,以当年吕姓、张姓、虎姓、万姓、王姓、汪姓等后裔为主要集资者,刻立此碑于朝阳寺内,保存至今。1981年,此碑被确定为公布为靖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5></h5><h1><font color="#39b54a">福寿山摩崖石刻</font> </h1><h3> 位于碱滩最尾部、车道沟沟口之南,三滩与平川小黄湾分界的福寿山上,靠近黄河岸边的一处断崖边,红砂岩之上有数处阴刻,主要由“捧灯照岸”、“福寿山初绩”、“混元宗派”等内容组成,记载了此处与对岸的北武当寺庙及地方的一些契约、领地、道场、法事等内容,时间从康熙时期到乾隆壬午年不一。书法苍劲有力、刻功富于变化,大字有40cmX50cm,小字有20cm左右,共约500字以上。从其内容可以看见当年三滩碱滩百姓和黄湾往来频繁,三滩的旱沙地遍布境内各处。现为平川区文物保护单位。福寿山石刻是清代时期境内为数不多的石刻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h3> <h1></h1><h1><font color="#ff8a00">何庄古槐</font> </h1><h3> 位于三滩新田村何庄何家巷子以北、沣泰渠主渠以东的何鸿章家门前。树高26米,地围26米,地面根部直径为6米,树干周长12米,约3米处分3大枝,主枝直径在1米左右,树根裸露。何庄古槐是自然生长还是前人栽种,年代及具体状况不详,根据传说,可能是当年河边的种子发芽长成的,何氏先祖到达三角城的时候,这颗槐树已经有了,因而至少有300多年的树龄了,1981年它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每到夏季,树荫蔽日,九十年代前人们在树下乘凉,纳鞋底,聚会,小贩子常在此树下休息。</h3> <h1><font color="#b06fbb">中一大柳树</font></h1><div> 中一大柳树位于中一村徐义家门口,高约18米,树干最粗处周长8.5米,约3米处分5大枝,直径均在1米左右,枝条下垂,形似挂纱,名为倒柳。这颗柳树据说是明末因“白菜军”事件,被充军发配至此的中一李氏先祖为纪念当年的祖籍而栽种的,至今也有近400年历史了,寄托着游子思乡之心的老柳树,历经沧桑岁月,翘首南望,成为一种标志。而我们常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相对于这颗老柳树是不成立的,它的近旁一直未能繁延其种,1981年列为县级单位。<br></div> 第三种就是在原址上或择址重建,继续沿用旧称的文物,这部分以庙宇、水利设施等建筑物为主,主要有三官殿、财神阁、朝阳寺、南武当庙(无量祖师庙)、四圣母庙、清源山龙王庙、边渠大王庙、龙头闸、山水桥、官路桥等。 <h1><font color="#167efb">中一清源山龙王庙 </font></h1><div> 最早的清源山龙王庙,在三角城下,后毁于烽火,再次重建时移至现在的中一村委会驻地,应该在同治乱后。这期间,也发生过一些火灾之类的劫难,证据就是在修建时发现旧的墙体上留下燃烧痕迹。至民国时期的龙王庙,其格局为正中龙王殿,左右为土地和娘娘庙。庙门口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白扬,直经超50cm,笔直挺拔而粗壮参天,左右两侧有两棵直径约30cm的椿树。1957年,三棵树被砍伐用以修建靖远县大礼堂。1958年,庙中神像被拆,在大殿内一角建仓蓄粮,后来用作教室;到了文革时整个庙宇被拆除,木料用于中一学校修建教室,庙内存放着几座石碑,也被用以建桥修闸。龙王庙拆除后,旧迹修建了村委会办公室。 <br> 1994年,中一清源山民俗活动中心另择吉地于王庄生产队大场上(即现在的新址),广泛集资重建了龙王庙,坐东向西,一年后竣工。现今,新的龙王庙建筑群正中为龙王殿,神龛上供奉龙王和牛头马面塑像,两侧有四大护法,六明柱擎顶,飞檐高翘,气势宏伟。后两侧是土地和娘娘殿,南北两陪殿分别供奉着三大仙家。大门为“棂星门”式构造,一对富平石雕麒麟镇守两边,庄严肃穆。门楼两侧设有钟鼓楼和两厢房。道场内珍藏着王定邦先生的学生为其勒铭的一块教泽碑和匾额一块。至2022年,通过数次增建、修缮,龙王庙面貌一新,有庙宇12间,厢房8间,总占地面积1429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整体建筑红墙碧瓦,仿古彩绘与苍松翠柏相映生辉,显的古朴庄严。2011年4月由白银市宗教局颁发了《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和《城乡建设规划许可证》。此地已成为中一村风景旅游及民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div> <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台山三官殿</span> </h1><p class="ql-block"> 三官殿位于三滩镇新田村中部,在G6京藏高速南200米、沣泰渠主渠西20米的三台山上,因其最早的建筑为了上下山方便,修建有三个大平台,庙内供奉道教三官大帝,故名为三台山三官庙。三官殿最早的修建年代不得而知,根据本地的各种相关传说,在唐代之后北宋年间,这里的原住民修建了最初的三官殿;明代这里已经成为三角城的繁华所在,很多早期移民居住在三台山附近,三官殿得到了重修,特别是万历年间,扩大了规模,在其附近增加了文昌宫、送子娘娘殿;清代时期也遭遇兵火涂炭,同时也增加了大钟、罄、牡丹等庙内的一些古迹古物,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后,基本保存了它的样貌。大炼钢铁和文革期间,为增加产量、建设学校,三官殿先后拆除。1985年由高应忠主持、何宏社掌尺、三台山周边、外地的信士以及一些团体等筹资,在原址上重新修建合院式庙宇一座。现在的三官殿寺庙为歇山式建筑,主殿坐西向东,依山势而建,供龛上塑三官大帝金身,三开门砖木结构,里外彩绘,左右两侧建配殿一座,左侧供奉药王、右侧供送子娘娘,后面主山顶修建了一座八卦形太上老君殿;主殿前面左侧为文昌宫,右侧为钟楼,山门两侧内彩绘四大天王像,外观为双檐流水斗拱挑角,出门即下两层红砂岩山石台阶,转向西南方向再下台阶即到山下沣泰渠旁,这里有一还愿唱戏的小广场。整个三官殿占地1000多平方米,三层四合,建筑紧凑,庙内有21世纪以来所铸香炉一尊高2.6米;有重修后不久,邑人捐资仿当年大钟所铸铁钟一口;最具价值的是清道光元年九月吉日所铸的“三官大帝老爷”铁罄一口,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保存完整,用分铸工艺法铸造,圆盆形、弧腹、底侧壁有圆孔4个,铁磬外侧有祥云纹;腹部有阳铸铭文;还有一枚“三官大帝印”,黄河玉质,20cmX15cmX15cm见方,阴刻篆体,由陈秉存等人于近年从当年保存了三官殿文物的山水沟人家收回并保存在殿内。一九八五年至今,三官殿不断增建扩修,已经在周边建成了原有的隍爷庙,新增了一处佛殿等,成为三滩的文化传承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财神阁</span></p><p class="ql-block"> 也就是由财神庙,位于现今联合村委会东侧,沣泰渠主渠西侧的空地上。财神阁最初建造的时间不迟于明万历年间,在财神阁周边居住的人家族谱中,就有记载,这也是三角城地方明清时期供奉信仰财神,祈求富贵平安的一个缩影。清代同治五年(1866),这里仍免不了被付之一炬,至同治十年(1871),在残破的财神阁基础上重建的财神庙,同时在左右修建了女娲娘娘庙、法王庙。这座庙宇,设计精巧,下首配有左厢房,右厢房。其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庄严。在左殿供俸的财神是赵公明,顶盔披甲,身着战胞,手执铁鞭,黑面龙须,形似猛虎。环境悠美,坐东向西,玉带(沣泰渠)环绕,后有群山合拥,前迎绿荫万重,正前方可听涛涛流水,看月河晚照,紫气盈户,绿水长流。人气兴旺,烟火常盛,财济乡人,神护梓里,地翠三滩,灵惠万民。民国时期,在财神阁的厢房里,这里的塾学逐渐办成了财神阁小学校,至新中国建国后,财神阁亦随之易变,1973年财神庙及其附近的建筑,已成为一片废墟,在庙址上,联合小学的规模逐渐扩大,有所拆除有所新建。同时,生产队将财神庙通过改修,成为面粉加工厂,直到1980年代末,财神庙全部拆除,遗址尽毁。</p><p class="ql-block"> 1993年起,周边群众捐资重修财神阁,历经数载,建成以女娲庙为主殿,东侧建一宏伟大戏楼,中间为群众健身活动广场,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同时,在2015年铸造生铁香楼,阳刻碑记,记叙财神阁的历史,后由于地基道场狭小,将法王菩萨庙移建在了现今的万宝山之上。</p> <h1><font color="#9b9b9b">南武当无量祖师庙 </font></h1><div> 南武当山,即三滩朝阳无量山,因明代时与黄湾的北武当山南北相望,都建有真武大帝庙而得名。现与三滩中学毗邻,居高临下,鸟瞰三滩,一览无余。《靖远县志》载,明成化十年(1475)移迭烈逊巡检司往打拉池,“傍置空心楼一座,以资观望,今废。其上建庙,名北武当,有碑记”。这是黄湾北武当山修庙的最早记录,以此推断南武当无量祖师庙所建时间,应在北武当之后,相差若干年。南武当山因山势奇特,入口处南北两条练子石石脊,形成合抱之状,一似龟头,一似蛇头,竟与玄武图相吻合,更比北武当山的龟蛇两山神似。<br>因而自修成之日起,逢每年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庙会异常红火,自山下小沟口,踩三段石阶共121级直通山顶,先上72级石阶到平台处,建有头天门,再上36级石阶,入二天门。最后上12级石阶,抵达真武大帝殿。<br> 无量祖师庙在明清两朝历经数次损毁重建,同治后所建的祖师庙最为宏大,庙内塑一丈高的祖师像,在黄河东岸都能看得见,经历民国和新中国,1957年时,祖师庙被拆除。1995年,本地群众和各方人士捐资重修了祖师庙。目前,建成了以祖师庙为主殿的一个阶梯状分布的庙宇群,基本上恢复了当年的规模,其中祖师庙为“庑殿式三楹屋顶”,明柱立基,八卦定向,三层一顶,主殿内正中神龛为真武大帝,端座殿堂,披发裸足,面色赤黄,神态威仪。左右分别塑有龟、蛇二将。整个祠宇高耸劲拔,雄浑壮观!布局合理,结构紧凑,古朴典雅!</div> <h1><font color="#ed2308">云湾山南武当道观 </font></h1><h3> 明清及民国时期,南武当山(朝阳无量山)的无量祖师庙信徒几乎遍布三角城,其中吴湾人占很大一部分。在吴湾小学校内,原有吴湾云湾山白马天神庙,在学校扩建改造中被拆除。1987年开始,吴湾人及当地企业(长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捐资,在吴湾沟口处重建了一组庙宇群,主要有1987年建成白马天神庙、1989年建成雷祖殿、1996年的观音楼、2001年建成佛殿、2004年建成钟楼、2006年建成无量祖师大殿、2008年建成太上老君殿、2011年建成鹂母宫、2016年新建白马天神庙等,这组建筑群,集传统与现代工艺技术,融道教与佛教文化与一体,成为三滩的一个宗教、旅游的好去处。 </h3> <h1><font color="#333333">青龙山大王庙 </font></h1><div> 大王庙的建造时间在清代,在从兰州出发,经青城、靖远、龙湾、五佛去向宁夏、内蒙的这条水上商道开通后,以漕运之神金龙四大王为主神的大王庙,成为沿途祈求平安,佑护生财的必需,三角城作为当时的一个集散、上货的大码头,在码头附近自然就有了大王庙,中二庙滩的大王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修建的。清光绪年间,应该是大王庙最早的建造时间,后来经历地震、运动等又有数次重修,从原来的坐北朝南,前有土建戏楼,到1991年,在大王庙的旧址上(现中二小学南侧)重建了坐南朝北的新庙宇,东西两侧各有厢房,对面不远处有戏楼。大王庙主殿供奉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东殿供奉四大王,西殿供奉法王菩萨,东西两侧又增建了钟鼓楼、山门,占地1000平方米。</div> <h1><font color="#ff8a00">陈家湾九天玄女宫</font> </h1><h3> 位于陈湾中部叫青云山的山下,后部为洞窟式建筑,窟深20米,宽5米,神龛底基高1米,中间供奉九天玄女像,塑像协调,神态端庄威仪;左右两侧侍立童子,神像后绘二凤对日壁画,神龛左右上方是两仙女,一捧仙桃,一捧鲜花。左右两璧及前壁均为彩绘,深处绘黄帝和蚩尤涿鹿之战组画。九天玄女宫最近建成年代为1994年,远者已不可考。</h3> <h1><font color="#39b54a">百花山庙宇建筑群</font></h1><h3> 百花山庙宇建筑群位于避佛寺沙河向东北300米的山上,与三岔沟交汇,下方是避佛寺、东南方是黄河,身后是万家坪。最早的时候,这附近有九圣母殿和马王殿,殿中有一古罄,记载着此庙建于康熙二十年(1680),后罄被人偷走,庙宇也毁于岁月。1990年秋,本地人集资,在此新建九圣母殿,东西两侧同时修建了法王庙和二郎神庙,2006年在西南方位建成三圣殿,2015年在后山花费巨资,盖起了一座三层高的塔式圣母殿,期间不断绿化,彩绘,现在是三滩北部的一道文化风景线。</h3><h3><font color="#ff8a00">玉皇宫、王母殿</font></h3><h3> 在中一村大马路坡之南,2013年以来,各方人士筹资修建的一座九天玄女庙。同期前后,在圏湾小马路坡之西北,外地人投资建造了一座王母殿,都是三滩近些年新增的民俗活动场所。</h3> <h1>  <font color="#167efb">避佛寺张氏祠堂</font> </h1><h3> 避佛寺张氏是三角城开滩置地的老族,始祖约在明万历年间落籍三角城,约百多年之后,大概在清康熙年间,在避佛寺前村中选址建起了一座祠堂,同时植一株槐树。上世纪1967年,砍伐时这颗槐树已经有约1.5米的直径,树的年轮圈有270多圈,就证明了这座祠堂建造的时间。历经300多年,张氏祠堂几经翻新修建,已无存考证。唯有1950年代时期的旧貌,是一个单脊两流水、三间土坯房,每间有过丈满间,四开门,深4米多,门前有两米多宽的走廊,两明柱,坐北朝南。旁边还有一间小陪房,东西各有两间小厢房,靠东侧是大槐树,院子约有一亩六七(1000米2),出门朝南各有一丛柏树。1930年代,张氏祠堂作为安宁小学的前身,成为初小,供安宁子弟在此读书。新中国后,一度被废弃,张氏家族保存了部分未被损毁的祠堂,在此修建了戏楼,到21世纪, 这里重新成为张氏家族祭奠先祖的地方,同时集资建成了安宁文化大院。</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王巷家庙 </span></h1><p class="ql-block"> 王巷家庙是联合仁德堂王氏家族的祖庙,现位于王巷最里面,面东坐西,在王巷窨子群下面。最近一次修缮是1986年阖族续谱的时候集资所建,依山面庄,是在旧址上修建而成。 </p> <h1><font color="#39b54a">圏湾堡子</font></h1> 圈湾吴氏家族避乱的堡子,建于清光绪年间,厚厚的夯土墙、观察卫用的垛口,堡门等,直到1950年代以后的平田整地时才拆除。1932年3月,中卫冯建中、打拉池王宗仁带领八百多农民攻打靖远县城失利后,经北湾、石板沟等地来到这里,占据此堡长达月余,后靖远守军团长王子元诱杀冯建中,唆使内奸田耕儿打死了王宗仁,该部才从这里溃退至下游。这样的堡子三滩还有中一的魏家堡子、中一于圏湾交界处的徐家堡子(中和堡)。 <h1><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碱滩梨树园</span></h1><p class="ql-block"> 三滩最后一片有规模的梨树园,现保存在新田村碱滩社,有大小不等树龄的梨树约20株。树龄最大者,应该在200年以上,最轻者也有几十年。这些树,每年开花如雪,结果似珍珠悬挂,既是碱滩的一种特产,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梨树园旁靠近山边,还有几十上百株枣树,大部分都有近百年的树龄。梨树在瞭马滩也有十几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