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聊出一本精彩画册——《父亲张正甫诞辰百周年纪念画册》 编辑札记

章劲

<br><br><br> 今年9月3日,是父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朋友们建议出一本画册来表示怀念之情,9月3日这天,恰好正是抗战胜利纪念日。经过几个月的收集资料,精心编辑,日前,私家画册《怀念——父亲张正甫诞辰100周年纪念》,终于印出,了却一桩心愿。<div> 回顾编辑过程,令人难以忘怀。</div> <b><u>一、 89岁老报人江式高 聊天聊出一本画册的出版</u></b><br><br> 今年春节后,有一次与江式高先生微信聊天,他是深圳特区报的创业元老,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江老那次转发了一篇写山西籍革命前辈的文章,还问:这个革命前辈与我父亲比,谁的年龄更大?<br> 我这才想起,父亲出生于1923年9月,到2023年,正好诞辰100周年了。<br> 江老建议:“搞一个既简单又隆重的形式和内容”来纪念。<br> 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才能“既简单又隆重”——正好那天妹妹带回本书,是她同学纪念父亲诞辰百周年出版的新书。<br> 2006年端午节父亲病逝后,梅州市党史办已经出版了一本《张正甫同志纪念文集》。我想,这次就出一本画册,以图片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吧。<br> 2007年梅州市委党史办编辑父亲纪念文集时,江老曾就纪念文集出版的装帧设计,美术编排等方面,提过许多重要的建议,使得那本书的整个面貌焕然一新。<br> 这次编辑纪念画册,89岁高龄的江老又当了“策划统筹”。两次约我上他家,挑选照片,每次都要花上三、四个小时的时间。他还就封面,封底和内页的编排提出许多独到的建议,令人感动。<br><br> <b><u> 二、 江老眼光老辣,宝刀不老</u></b><br><br> 此时,老朋友李坚也伸出援手。李坚是深圳平面设计界的大咖,他的出马至关重要,他把江老的创意落到实处,在画册一些关键点上的创意和设计,令人赞叹。<br> 江式高先生曾担任过深圳特区报摄影部主任,当年邓小平两次南巡,市委宣传部都指定他为唯一的摄影记者。如今全国各地关于小平南巡的图片,大部分是他当年的佳作。如今他虽已近90高龄,但宝刀未老。眼光仍然老辣。<br> 这不,在一堆照片里,他很快发现有一张1989年春节,我父母亲和妹妹在客厅合影的照片:他们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郭沫若赠给父亲的书法。<div> 他如获至宝,马上要我动手把图片下边的人像裁掉,只留墙上那幅郭沫若的书法,准备放到画册前边做䣓页。<br> 可惜因为当时拍照时,相机的对焦在下方的人像上,上方的郭沫若书法就显得有些模糊了。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能找到郭老书法的原图,但书法原图缺失,只能在现有的照片基础上进行修整,难度很大。<br> 报业集团印刷厂的扫描专家金恩成和有着四十年印刷设计经验的大咖李坚相继出手,接力修图。</div> 经过两个专家的修整,郭沫若书法图比原先清晰了许多,较好地还原了郭沫若的原作的风韵,但因为不是原图,加上1989年的合影照片,原图就不太清晰,还是留下不少无法弥补的遗憾。<div> 江老也只好为此叹息:“只能如此了,蒙一些,但还是可以用呀!先天不足是无法挽回的。幸好,张正甫和郭沫若六个关键的字都清楚。”他又建议:䣓页用郭沫若的题字,内页再用一次全图,就不怕疑意了。</div> 还有一次,画册已经送到印刷厂,准备开印了,但江老却发现有一个重要领导人的合影照片,脸上白花花一片,缺乏层次感。他当即用自己使用的苹果12的手机作了简单的修图,并把修改后的图放大发给我,他说还是可以通过加工提高质量。<br> 于是我们按江老的要求,通知工厂那边暂时停工。美编立即投入图片的修改。<br> 但我还是有点将信将疑?1980年拍的老照片,还能挖出什么潜力来?美编按照江老的要求修图之后,我在手机里观看,前后对比效果似不明显,但将图片下载到电脑上,放大观看,还是能看到图片修改后的变化,质量确有提高。<br> 不得不佩服江老的眼力——他近90岁的高龄,眼睛还患有白内障,准备秋后去动手术。但其数十年新闻摄影锤炼出来的火眼金睛,关键时候仍放出异采! <b><u> 三、 聊天聊出新思路:将清远工业改革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的横向比较</u></b><br><b></b><br> 参加画册策划统筹的,除了深圳新闻界声赫赫有名的江老之外,还有我的另一个老同事,曾担任深圳特区报总编室副主任,获选过报社首届十佳编辑记者的耿伟先生。<br><br> 画册编辑的一个重点,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清远工业改革。父亲在晚年,因积极推动富有争议的清远经济改革,参与了一个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这也是他在革命征途最后一站,最为闪亮的一页。<br> 画册共有112页,第一章《从抗战老兵到改革闯将》,就有52页,占了近一半的篇幅。而清远工业改革这一章,足足有17页,又占了第一章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见其在全书的分量。<br> 清远的工业改革,发生在1978年至1980年。人们当时看法不一,争议较大。父亲时任韶关地委副书记兼韶关地区扭亏增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深度卷入了此事件,并因此承受压力。<br> 1980年7月5日,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亲自前往清远调研,7月29日,广东省委下发文件,在全省推广清远经验,此事才尘埃落定。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40多年前的清远工业改革,其“含金量”并不大,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经验。但在当时,却无异于一声惊雷,在计划经济的铜墙铁壁上炸出了一个洞。<br> 有关部门对此重大事件,收集整理过许多资料。但过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件的微观细节和经过。这一事件当时在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座标里,是一个什么宏观地位?鲜有提及。<br> 有一天,我与耿伟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咖啡厅,一起探讨画册的修改问题。在谈到清远改革的历史地位这一问题时,耿伟提出:不妨将其与当时深圳的改革作一个比较?<br> 这一建议,如同电石火花闪过,让我心中一亮。<br> 晚上回到家,我即在网上搜索当时的改革开放重大事件。结果发现,清远的工业改革比媒体报道的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业改革,还早了几个月。<br> 在清远工业改革的争论与推进,交织进行之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环境也在发生变化——<br> 1978年12月 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代表,秘密按下手印,签订契约,决定包产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br> 1979年1月31日,中央批复同意了建立蛇口工业区的请示,蛇口工业区正式成立。<br> 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炸山填海,基础工程破土动工,炸响了轰动全国的改革开放“第一炮”。<br>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div><br> 后来,就按照这个思路,将清远工业改革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进行宏观对比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br>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上演了威武雄壮的一幕。但人们不会忘记,大幕正式拉开之前,粤北山区的韶关(清远)地区的先行者们,就已经在习仲勋同志和广东省委的支持下,吹响了工业改革序幕的第一声号角!<br> “清远经验”是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初期,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工业改革的尝试。这光辉的一页,注定将写入改革开放史册!<div><br></div><div><br></div></div> (父亲有幸赶上这个改革的年代,也在革命征途最后一站,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新的一稿写出来后,过了几天,我收到清远市史志办公室寄来的《清远经验史录》一书。这本于2013年出版,2018年重印的书,由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清远市史志办公室编辑,全书有626页,75万字。分成:历史文献,报刊报道,回忆访谈,研究文选,大事记及附录等几大编章。“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反映清远经验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与研究状况“<div>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全国各地对清远改革的文章,论述,都被这部厚达75万字的书,”一网打尽”,囊括其中。编者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可想而知。</div>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清远县委的领导,曾提到清远工业改革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业改革,是同时起步的观点。但没能从宏观的角度,将清远工业改革放在全国改革的大座标里,进行深入的横向观察和梳理。<br> 重新搜集资料进行观察思考,使我对于如何把握清远改革在中国改革史上的作用和其历史地位,又有了新的认识。也使写出来的文章更有分量。 今年12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5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的纪念日。相信我们将这个观点提出来之后,会得到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进行更深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