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期三天的“寿阳县第十四届傩舞“爱社”艺术节,于八月三十日在韩沟村圆满落下帷幕,寿阳作协乌兰牧骑小分队的精彩演出,为这场盛会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韩沟村的傩舞爱社,俗名叫“耍鬼”,是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表现轩辕大战蚩尤的故事。上古洪荒时代,轩辕黄帝与蚩尤之间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战争,战场就在今天阳曲县阪泉山,而寿阳北神山则是战后轩辕部队休养生息的大后方。由于蚩尤部落兵多将广,装备精良,据说已经拥有金属武器,而轩辕部落还是农耕部落,只有石木棍棒等原始装备,悬殊的实力导致轩辕部落屡战屡败。不得已,轩辕大帝只好让将士们面画鬼脸,身配鬼符,化装成“魂头鬼”,在阵前迷惑蚩尤士卒,这才取胜。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号召人们热爱国土,“轩辕大战蚩尤”的故事被后人编成舞蹈,冠以“爱社”之名,并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寿阳傩舞“爱社”。</p><p class="ql-block">傩舞“爱社”最初只在寺庙中流行。机缘巧合,大清乾隆年间,沟北村一个叫王府勇的兽医偶然习得,将其带回沟北村,“爱社”才在此安家落户,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传到王全这一代,王全之母带着王全由沟北改嫁韩沟,傩舞“爱社”也随着王全流入韩沟村。</p><p class="ql-block">到了近代,这样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存,却由于种种原因没落了。1984年,一批文化志愿者提出抢救民间文化的计划后,爱社才有了复苏的机会。以白天老师为主的专家学者和韩富林等老艺人经过数年艰难的抢救挖掘、回忆和排练,才初步完成了爱社的恢复整理工作,抢救了这一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活化石”,改变了“北方无傩”的现状,填补了国内“傩舞”空白。如今,傩舞“爱社”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韩沟村是一个以种植玉米和茴子白为主的小自然村,虽然傩舞爱社艺术节,从2010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笔者也几乎每年光临,但依然能发现韩沟村肉眼可见的变化。平房变成楼房,院子盖上了钢化玻璃顶蓬,墙壁喷上了彩绘图案,人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尤其是在今年的“三治三建三评”活动中,韩沟村积极参与,秉着让百姓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在平头镇改善人居环境,建设最美乡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切都得益于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村民小组长韩增光的英明领导,全体村民的积极参与。</p> <p class="ql-block">以往,老人们都说,因为有了轩辕黄帝的庇佑,韩沟村年年风调雨顺,别的地方受灾严重,韩沟村也能平安无事。但今年,这个古老的惯例被打破了——就在傩舞“爱社”艺术节期间,一场冰雹降临在寿川大地,韩沟村也未能幸免。冰雹持续约十分钟之久,即将成熟的茴子白本来如白白胖胖的馒头,冰雹过后便成了花卷,四分五裂。那些才种不久的茴子白,则成了马蜂窝。玉米叶子被打成丝状,如一群婀娜多姿的仙子,突然变成一帮疯疯癫癫疯婆子,披头散发,衣衫褴褛。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那是绝美的景致,垂下绿丝绦的玉米,却是庄户人流淌着的眼泪。纵观全球,近年来,地震、海啸、龙卷风、暴雨、瘟疫,可以说灾难频发,可见,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亦给予人类疯狂的惩罚,连轩辕黄帝都庇佑不了,该引起人类的重视和反思了。</p> <p class="ql-block">演出还未开始,观众早已翘首以待。他们搬着凳子,打着伞,坐在广场的树荫下,有的为了良好的视觉效果,直接坐在太阳下,接受高温的炙烤,可见,他们对这次演出的期盼和重视。观众对面,是一座巨大的戏台,“神山点将 阪泉陈兵 廿四鬼迹传天下,野韵流芳 非遗奏凯 千载传承誉古今”的条幅高悬两侧。寿阳作协乌兰牧骑小分队即将为大家献上精彩的节目。</p><p class="ql-block">成立于2021年正月的寿阳作协乌兰牧骑文艺小分队,是个以演出为主的小分队。成立以来,由最初的几个人迅速发展壮大,两年多时间,便把情景剧、诗朗诵、对唱、歌舞、评书、秧歌、民歌,小品等十多个短小精悍的节目,演绎得有模有样,妙趣横生。</p><p class="ql-block">两年多来,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寿川大地的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山庄窝铺,古驿道留下了他们的足音,寿水湖倒映出他们的倩影,连仞山聆听过他们的歌声,稻香村见证过他们的笑容。都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在白老师的带领下,自编自导自演,没日没夜苦练,才有了今天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白天老师自不必说,那是寿阳文化界第一笔。白老师简直是个“全才”,文舞双全,文能提笔走天下,舞能上台定乾坤。他创作出版了多部诗集,有《我的黄土风,我的高原》《水之韵》等,散文诗集《九月阳光》《浇筑彩虹》,散文集灵魂三部曲等等等等。其中,《元好问文艺美学体系论》获晋中市文艺精品奖。《寿阳民间文学》获全省优秀卷本一等奖、全国优秀卷本二等奖,他本人获得先进个人奖、德艺双馨会员称号。他的《黄河魂》,厚厚的一部书,200千字,里面搜集整理了他2017年之前创作的部分曲艺小品和戏剧等,大部分上过寿阳春晚。小品《菜棚情缘》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银奖。小品《推倒和》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山西省二等奖。小品《迁》获得晋中市文艺精品奖、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作品奖、“全国小戏小品曲艺作品大展”一等奖……这么多不朽之作,每一部都有很强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作为他手下普通一兵的我,只拜读过《黄河魂》和《元好问文学美学体系论》,惭愧啊惭愧!</p><p class="ql-block">白老师获得的奖项多得数不过来,说明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组建的乡村文化记忆采风小分队,经历了十个年头的风风雨雨后,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去年年初,白老师又组建了一个新的团队,就是寿阳作协驿路大唐乌兰牧骑文艺小分队。被国家级活动肯定的白老师,领导这么一支队伍,简直就是小菜一碟。</p> <p class="ql-block">梁总,梁永强,一个自我标榜“小老头”的人,其实他并不老,也就五十多点,正值壮年,只是因为头上的些许白发,让他看起来显老而已。整治白发很简单,一刷子染料的事,赤橙黄绿青蓝紫,想要啥色都可以。可梁总不染,他就喜欢顺其自然。梁总为人低调,说话声音细细的,慢慢的,从没见他粗声大气吆喝过。即使在乌兰牧骑小分队里,梁总也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人,拍拍照,做做后勤,令你很难将他同叱咤风云纵横四海的商界精英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梁总不仅是驿路大唐董事长,也是太原一家科技有限公司老总,这也就是我们称呼他“梁总”的来由。</p><p class="ql-block">梁总的文笔也顶呱呱,他的散文将意境美、画境美融为一体,语言优美而不娇柔,直白而有涵养,磅礴而不失隽秀。思维跳跃幅度之大,让你想模仿,又无从下手,只有佩服得五体投地。</p> <p class="ql-block">因为作协,认识了梁总,通过梁总的文,又认识了赵清。赵清是新加入的队员,凭着深厚的民歌功底,一跃成为小分队的一员干将,被队友亲切地称为“寿阳石占明”。他的演唱声情并茂,婉转悠扬,在刚刚过去的罕山竹马文化节上,他和石占明同台献艺,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赵清不仅民歌唱得好,对乡土文化也有独特的理解。他有一家乡村文化记忆展览馆,占地500平,分十五个展区,,从锅碗瓢盆到古书农具,杂七杂八的藏品几达5000余件之多。赵清做过木匠,做过泥瓦工,后来又做过四季沐歌太阳能代理商,学到了太阳能的清洗与安装技术。赵清经常凭着这些技艺,免费为户主拆除旧房,清洗太阳能等,就为了获得别人拆下来的一块砖头,半扇窗户,可见他的乡土文化情结,是何等深厚。赵清为寿阳厚植文化根脉,留住乡愁记忆,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情怀!</p> <p class="ql-block">光头是郭一的标配,这个特征,在乌兰牧骑队伍里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单凭这一点,就能让他在小分队里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郭一是晋中市作协会员,他写的《祁公故事》曾经在山西文学院、祁寯藻故里联合主办的祁寯藻征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郭一也是一位非遗传承人,为“寿阳打铁花”的辉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郭一还是一名优秀的文保志愿者,复修张韩河村南庙的时候,找不到古城砖,郭一狠狠心,把自家院墙都拆了,就这一点,有几个人能做到?</p> <p class="ql-block">秋顺老师、继军老师,以及乌兰牧骑的美女姐妹们,我不太熟悉,只知道十几个人要拿下两小时的节目,就需要一专多职,身兼数能。因而他们个个能歌善舞,才艺双绝,人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们在白老师的领导下,边排练边演出,把民族文化,把时代精神,通过优美的歌声,动听的旋律,输送到寿川大地的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最后,祝愿韩沟村的前景越来越广阔,乌兰牧骑的节目越来越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