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2日,市作协散文学会举办了付春生作品研讨会暨创作分享会,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韩冬红、副主席姚伊飞及部分作家、评论家等20余人参加活动。</p> <p class="ql-block"> 姚伊飞主席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这是一场基于文本的研讨活动,期待各位作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她认为,春生的文字自成一派,是接地气的生态散文。他笔下的土地,历经播种,收获,劳作,穿插着农人的辛酸苦辣,每每能写成锦绣文字。春生的这些经历都化作了今日写作的营养和取之不尽的选题沃土。阅读他的生态散文,有一种愉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质朴的道理体现在文字里,给人一种抚慰和温暖。</p> <p class="ql-block"> 薛丽英从意象的运用、语言的表达、在场的营造三个方面谈了付春生散文的特点。她说,付春生是一位文笔好,文字功底深厚,有高度洞察力的作家;一位坚持真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现实世界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付春生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大地的回声》,是关于村庄、关于农事的深情书写。他立足于大地,思考人与大地、人与村庄、人与庄稼的关系。他歌唱与大地相关的一切,从大地汲取精神营养。</p> <p class="ql-block"> 贾银梅说,付春生的文章在取材上有自己独特的农耕特色;语言上文学性极强,能出色地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勾画场景、烘托氛围,继而引人入胜。细节上处理非常到位,既不做作,又不夹生,自然流畅,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人心。</p> <p class="ql-block"> 邢红霞评价,春生似一个巧手的裁缝,把这件外衣裁剪制作得相当得体。他练字推敲,使语言达到了优美细腻的程度。这种精益求精的为文态度,值得每一位学习。春生老师用语言的枝枝叶叶绘成散文的参天大树,然后在每一根树枝里充满汁液,大树便壮硕丰腴了,从而呈现出生命的质感。</p> <p class="ql-block"> 省评论家协会乔民英以《从付春生散文谈当下乡土写作的四个边界》为题,谈了当下乡土散文写作中的四个边界。1.在对美与丑边界的把握中呈现高级审美;2.在对爱与痛边界的把握中呈现人性观照;3.在对真与虚边界把握中呈现生命意境;4.在对城与乡边界的把握中呈现时代气象。同时,他还提出,如何把城市写作与乡村写作融合在一起,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精神纽带和写作路径,如何把乡土资源变成城市的营养,或者用城市文明反哺带动乡村文明,这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曲宗红和孟晨露两位老师分别从结构、修辞、语气等方面谈了学习的感受。她们说,春生老师的文章,以浪漫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故乡春夏秋冬的田园景色,细腻而深刻地回想了在那里度过的艰难但却淳朴的少年乡村生活,文笔沉着稳重,抒怀质朴浓烈,可以说是一曲对儿时农村生活的回望反刍。</p><p class="ql-block"> 其他作家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赏析。</p> <p class="ql-block"> 付春生这几年创作颇丰,上过不少大刊,并被选刊、文摘等选载,部分入选学生试题,还获过不少有分量的全国散文奖项。</p><p class="ql-block"> 之后,付春生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与大家分享了四点:1.写作内容;2.散文语言;3.关于投稿;4.关于修改。</p><p class="ql-block"> 在选择写作内容时,付老师说,要写出新意?正像《散文》杂志上一句话:表达你的发现。怎样表达发现呢?就是让题材升华。就是不只写形,而是写形背后的人文、哲理、精神。另外一个就是多思考,发现事物的本质。只有对物有足够的认知,才能写出本质,才能写出神。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就是要多学习,多阅读,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p><p class="ql-block"> 怎样才能写好语言,付老师的体会是文字要有节奏,诗意,生动,准确,简洁,圆润,有张力。要想写好散文的语言,就要多写,找语感,要试错,总结,看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付老师的分享接地气,干货满满。</p> <p class="ql-block"> 邯郸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韩冬红最后总结发言,她指出,各位作家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了解读,有真知灼见,也有一己之见,非常中肯,非常受用。他说,春生对写作的虔诚,来自于他的父母,来自于土地。他的写作已经跨入第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所以,他要感谢父母,感谢土地。土地给了他丰厚的营养和认知,才使文章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读起来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最后,他提出,一个作家,要涉猎广泛,成为杂家,作品才有厚度,才有嚼头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