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加入核电创业队伍

书生本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张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的现场照片(1991-12-15凌晨),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天我也在主控制室值守(时任电气队长),准备随时组织处理电气突发故障。我亲眼看着电气操纵员,操作控制“自动准同期装置”的按钮和把手,把发电机组并入华东电网,并逐步提升电功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天试验还出了一点小故障,即主控制室盘面上的核功率表和电功率表的显示值不匹配。停机后仪控、电气试验人员徹夜查找故障点,终于在凌晨三点多处理好。我们去食堂吃夜宵已是四点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照片中值长工作台后鼓掌的人群是相关领导机构、设计院、制造厂、施工公司等协作单位的领导,站立的两位是蒋心雄部长(戴眼镜者)和赵宏副部长兼秦山核电总经理。张怀林常务副厂长站立在仪表盘前鼓掌,左右多是各大报刊电视台的记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秦山核电基地雄姿(画面右侧是两台百万kW机组反应堆厂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建设秦山核电站,是我国核工业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略调整大局一下,向保军转民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继核武器、核潜艇研制成功后我国核工业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是核工业第二次创业的里程碑。我国大陆核电事业起步于秦山,成长于秦山,核电“走出去”更是从秦山迈出了第一步。秦山核电是我国核电的种子,摇篮、功勋基地。她开创了中国核电之先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1985年3月20日,秦山一期30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到2015年2月12日方家山2号机组投入商运,秦山核电基地建成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56.4万千瓦,年犮电量约500亿千瓦时,年产值逾200亿元。成为我国核电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群堆基地。(摘自郑庆云《激情岁月讴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提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改革开放,使我有缘参与核工业第二次创业,参加了秦山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行(此工程代号“728”,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实现了大陆核电零的突破,被誉为:“国之光荣”。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接着走出国门,援建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回国后又参加引进的加拿大重水堆核电站建设。退休后又应聘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电气调试顾问多年,对方家山(前期)、福清、昌江核电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大半生从事核电,投身于热爱的事业,感到自豪,值得一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核工业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实施战略调整,保军转民,制订了“军民结合、发展核电”的方针。首先建设秦山核电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核电带动了核工业整个产业链发展,包括铀资源勘查与开采冶炼、核原料元件制造、大型设备供应、电力辅业、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及技术支持和服务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中央军委进行了百万大裁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核岛主厂房底板浇筑第一罐混泥土,标志着核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就是1985年从电力部调到核工业部,参加秦山核电站的初创和运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亲身参加、见证了中国大陆核电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到国外的过程,为核电事业的起步和发展,尽了自己绵薄之力,此生虽然平凡,却不平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从北疆到东海之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于1968年底毕业,和其他几十位清华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东北一水电建设工地,在长白山余脉的一个山洞内外从事最苦最累最危险的体力劳动,上班曾连续扛过几十袋水泥,也曾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在坝基打风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中右侧为同班学友彭震中,后任华北电力大学付校长。左侧为丰满电校毕业生张传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段时间使我在身体和思想上得到了锻炼,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和甘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班组中绝大多数工人师傅是纯朴的、友好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虽然当时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政治氛围都欠佳,我们有过迷茫,有过苦闷,但没有沉沦,心中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 默默地积蓄力量,等待时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那荒唐的年月,我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做了大量读书笔记,包括复习外语,不使英文荒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批判“崇洋迷外”,我巧妙地学习毛语录英文版,及北京公开发行的外国共产党机关报等,没人敢反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下是精密仪器67届学友唐歆熙(后任华北电力学院教授、系主任)在1971年2月11日返京探亲时给我的回信:“我很同意你的看法,现在准备有计划学一些专业课程,以备将来之需。和你接触较多的还是近一年,你爱学习的优点值得我学习,我也早有此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语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后来的工作生涯中,我的英语确实起了作用,比如80年代初参加中国水电科学院情报所组织的外文科技资料翻译,我和WH水电学院一位老师同时翻译一篇《同步电机的调节》,结果我的译文被采用。还有我86年刚调到核电站,就去美国培训三个月(外语好是必要条件)。回国后我把一本设备说明书翻译成中文,供同事们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退休后在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当顾问时,还发现国家标准(EJ/625—2004 国防科委颁布)《核电厂备用电源用柴油发电机组准则》的若干谬误之处,经查阅此国标的母本(IEEE Std387—1995)英语原文,是翻译错误(纠错必须同时通晓英文和电气励磁等专业),遂致信北京文件起草者,对维护国家行业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所助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1年“913”事件后,政治形势稍有宽松,知识分子政策稍有落实,我于年底和电7学长黄天诚被安排到电厂筹建组。我在这个处于崇山峻岭的地下电厂,以工作为重,忠于职守,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到1985年。克服了生活条件极度艰苦、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困难,度过了整整17年,献出了自己的青春,还有我心爱的长子(因病夭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工作很有意义,当时我厂是东北电网第二调频厂(丰满电站是第一调频厂),每天在电网早晚尖峰时都要发电,每天机组要起停四次。如果我负责的设备出了故障,则可能开不了机,并不上网,发不了电;或者远在几百里外的东北电网总调度室就收不到我厂的在线信息。我当过电工二次班长,工作内容包括继电保护、自动装置、高压试验、电气仪表、远动设备等的检修。后来又担任电气检修车间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在这里掌握了先进的电气技术,虽然地处偏僻,因是东北电网直调厂,能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如集成电路化的四遥装置,即遥控、遥调、遥测、遥信,为当时全国最先进,其他电厂通常都只有两遥(信、测),而且基本上都是晶体管分立元件甚至电子管为主的设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东北电力系统小有名气的“电气调速”专家,其他电厂曾请我去“会诊”设备故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东北电管局接到部里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当年核工业部和电力部互换数十名技术干部,东电有六个指标),局干部处征求我的意见,我经过慎重权衡,最后决定去秦山核电站。在沈阳和我面谈的是秦山核电站的张处长(负责技术)和核工业585所的王处长(一位山西籍南下老干部)。后来我去北京参加电力部第二期出国预备班外语培训期间,还到核工业部大楼,找干部司了解秦山核电的情况,一位中年女干部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时核电站处于初建阶段,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都不如东北电管局(本来我要被上调局生产处,已经开始办理进沈阳的户口手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12月,我在北京的电力部第二期出国预备班还未结业(秦山张处长来北京第二次找我),秦山核电厂的调令就来了,催着马上报到,以便安排赴美培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使我下定决心的是两个要素:一是想从事核科技的青春夙愿,一是想南归故乡的游子情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秦山核电厂,我参加了生产准备和电气的调试、检修工作,为中国大陆核电事业零的突破尽了一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高考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工物系,可惜没能录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没曾料到,22年后的1985年,机缘巧合,我能以电力部技术骨干调到核工业部,参建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在杭州湾,我与来自西北、西南核工业系统的工物、工化、自控等系的校友们走到了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到中年,能够重园青春时代的梦,颇为难得,喜不自胜。这也可谓“痴心不改”,“诚能格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实那时的价值观与1960年代相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核专业也不再吸引人。1987年我和一位同事受命,代表核工业部各需人单位(主要为我们秦山),到杭州几所高校如浙大、浙工大、电子工业学院等招收应届毕业生,要查看学生档案,当时校方人事干部就说:现在都没有学生愿意去核工业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但再过二三十年的今天,随着核电的发展,核工业“以保军为重点、以核电为龙头”,又开始新一轮的周而复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刚调秦山不到两年,我还短期“客串”过纪检干部,担任三人监察小组成员(组长为纪委书记,另一位是总会计师),对全厂50多个涉外经济合同进行清查,当时社会风气还正,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清查工作结尾,我还随纪委书记去北京向部里汇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8年摄于恰希玛核电工地,背景由近及远依次为220kV升压站、汽轮机厂房、反应堆厂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勇挑重担赴巴国</span></p><p class="ql-block">&nbsp;<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4—1998年,我参加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厂的调试准备和现场调试,为重点援外工程付出了自己的辛劳,感到很欣慰。正是由于使命感和责任心的驱使,我在恰希玛现场一年多时间克服了种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临行前领导交付的任务,凯旋回国。这是对我思想、技术、身体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考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恰希马核电站作为我国第一个核电出口项目,是中国核工业在对外开放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中央领导高度评价了这项工程。秦山核电厂1994年成立了巴项调试部,负责全部调试任务,1997年初,恰希玛核电站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根据现场需要,我作为先遣队成员派到恰希玛。我的主要工作是为132kV系统倒送电提供技术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时秦山核电厂有三大任务,一是保证30万机组安全稳定发电,二是恰希玛核电站调试,简称“巴项”,三是加拿大重水堆项目,简称“加项”。巴国条件艰苦,恰希玛核电站位于巴国中西部旁遮普省米安瓦利,这是一个处于沙漠边缘、荒凉而又偏僻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最热时气温高达50多摄氏度。巴国是伊斯兰教国家,食物以面粉和鸡、牛、羊肉为主,忌吃猪肉,蔬菜很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到巴后不久写了“恰希玛随想”发表在《调试快讯》上,反映了我的真实心声:“我们这次不远万里来到恰希玛,大而言之,是肩负了国家托付的崇高使命,从事一项重点援外工程,小而言之,我们代表了秦山核电公司,在我们身上体现了秦山人的形象。当年的秦山人曾经为中国核工业的崛起,为在世界民族之林扬眉吐气,在西北的戈壁荒原,在西南的崇山峻岭,历尽千辛万苦,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天的秦山人进行第二次创业,已经建成营运国内第一座核电站,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走向世界,到国外援建核电站,是值得自豪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创业是光荣的,也是艰难的,不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不会有丰硕的成果,我们今天吃苦,是为了明天的更大辉煌,是值得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年多来进行和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为保证132KV电气系统和直流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管理和技术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编制修改补充完善《设备供电手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为临行前调试经理部领导交待给我的赴巴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3.参与中间交工验收,审查交工资料,在技术上把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4.对核工程设计院编制的《PC核岛电气保护定值》存在的问题提出质询。发现设计图纸资料几十处错误,包括设计构思及回路错误,数字错误、文字错误(含中文、英文)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5.解决BOP调试中出现的电气问题,如提出美国进口的锅炉点火控制回路因电压波动不能正常工作的改进方案,防止烧损电机的建议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最后以离开恰希玛前的几篇日记作为赴巴工作成果。摘录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幼新(注:秦山现场办公室主任)说我给赵部长的信(注:赵宏为核工业部副部长,曾兼任秦山核电公司总经理。信的内容为“P300项目施工质量亟待重视改进”)和给丁总(注:中国中原对外工程公司现场总经理)的报告都写得很好。心中感到安慰。这是我第一次正式听到官方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8-05-1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今天上午向耿其瑞院长汇报(注:上海核工程设计院院长,恰西玛核电工程总设计师),叙谈甚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8-05-2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刚才给范总(注:秦山核电现场总经理)汇报了工作,气氛挺好,对我一年多来的工作给予公正的评价:做出一定成绩,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真如你所讲的‘问心无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让我将这段工作写一个文字材料,包括体会、建议、该注意的问题等,供大家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8-05-3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参建引进的重水堆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秦山三核,由中国、加拿大合作建设,整个工程比合同工期提前112天(1999年4月我到三核,直到2006年退休,从事生产准备、调试、维修管理等工作,一直比较紧张繁忙,在办公室不允许、也没时间看报纸及与工作无关书籍。许多时候,节假日和晚上也要开会、加班。加拿大的合同工期是不计入周末休息和节假日的)。工程造价较国家批准的概算节省了25亿,提前发电创造的效益达15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3年建成发电。当时胡总书记批示:“成绩可喜,经验可贵,望再接再厉,创造新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胡总后来访加时,再次称赞:“秦山三期核电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中加企业合作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9年4月我调到三期。随即去韩国月城电站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调试培训。2000年3月,又去日本接受三周的BOP培训。这些培训,不仅学到了先进的技术,还学到了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以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在1999年4月写下了当时的心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明天又要远行,踏上新的征途,去韩国月城电站参加培训,开始跨越一个新的里程碑。实现了多年的宿愿,调到三期,是令人欢欣、意义重大的事,在庆幸胜利的同时,又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公司领导讲:公司高投入,赴韩培训费用昂贵,要有高回报,学好本领,按时建好电站,管好电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尽自己的能力为三期建设添砖加瓦,自己的位置一定要摆正,要耐得寂寞,不要奢望名位利禄,只要身体基本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余愿已足,工作岗位、职务不过多考虑,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的身体状况出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月城培训时,主管调试准备的公司副总(注:现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坦诚地跟我交过底:“今后三期还是要使用提拔年轻人,老同志有经验,要当好绿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三期这些年,我就是以“绿叶”给自己定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总要有点精神的。只要工作有意义、有价值,苦点、累点、报酬少点在所不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耐得寂寞,不等于没有追求,没有目标,没有动力。而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工作中仍要一如既往地认真、努力、负责任,不敷衍了事、不散漫疲沓。但也要顾及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1999年6月日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当好绿叶扶红花”——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在三期没有行政职务,但“位卑未敢忘忧国”,仍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坚持多方位地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向公司提出自己的建议,不带个人的功利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4年上半年,几个月内连续发生四起停机、停堆事故,其中纯电气事故就有两起,还有一起也与电气有密切关系。作为一个电气技术人员,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向上级领导分别作了口头和书面汇报,提出了改进电气工作的建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汇报引起处和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天公司召开专题会议,讨论此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实践证明,我的建议对公司决策层加强电气管理、完善公司技术管理体系、调整检修与技术管理的关系等,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是三期主控室操作员考评委员会资深成员,鉴于运行人员电气知识的不足,我给操作员考评委员会秘书长提出建议,在取照考试中适当增加电气内容。后来我得到他的回信:“此事运行人员专门进行了电气强化培训和技能鉴定,收到一定效果。我在这里衷心地感谢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对101、201大修中暴露的电气问题,如EPS大修存在的继电保护、高压断路器、蓄电池的问题,LAC7风机大修存在缺项问题等,都及时向主管领导提出了自己的建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3年9月在秦山三期核电站工程1998-2003建设中,我荣立一等功;2005年11月在“保先”活动中被公司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3年3月《中国核工业报》以“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为题报道了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些都是同事和领导对我工作的肯定。面对同志们对我的信任,我表示由衷的感谢,但也感到很惭愧。由于健康的原因,我本来应该多做些工作,可是力不从心,虽然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但终究是一种无奈和缺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6年2月8日,维修处为我退休举办了茶话会,主管副总经理代表公司对我几十年来为核电做出的贡献和几十年来用无私奉献精神给年轻人树立良好榜样表示感谢;处长对我多年的工作成绩和工作作风作出高度评价;与会新老同事对我在以往工作中给予的帮助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大家都给我送上美好的祝愿。(2006年2月维修处报道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刻我还有一种庆幸感,十年前毅然抱病去恰希玛核电站参加调试时,就有一个心愿,希望能胜利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平平安安回国,并基本健康地干到退休。如今这个心愿终于实现了,感谢命运之神的厚赐,感谢三期领导和同事们的关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核工业第二设计院办公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为发展核电发挥余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退休两年后,机缘巧合,我又应聘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它是北京核工业二院为主,加核四院、核五院等几家设计院组建的,承担新建核电站从设计、设备采购、土建、安装、调试、监理等全部工作(即交钥匙工程),设计是他们的强项。但对核电站调试缺乏经验,是弱项,很需要有经验的人员当指导。我和几位老同事作为专家礼请来的,岗位是调试顾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能够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学识和经验为蓬勃发展的核电事业再发挥一点余热,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而且工作没有压力,工作气氛很和谐、宽松,上班没有太具体的日常事务,就是看看图纸资料,提提建议,出出主意,需要时审阅有关计划、报告、规范、规程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几年帮助审阅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征求意见稿有《核电站建设》、《非能动压水堆核电厂系统设备代码》、《核电工程与核电厂运行术语和缩略语》、《压水堆核电站阴极保护设计规范》等多份文件,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和意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作需要,接触到一个2004年已经正式颁布的核电厂应急电源核行业标准,它基本上源于美国相关标准,在转换过程中有几处明显的翻译错误,有损于国家行业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向主管部门反映更正意见后,主管领导答复将于升版时予以考虑。详见下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核电标准化研究室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前几年在查阅EJ/625—2004《核电厂备用电源用柴油发电机组准则》时,发现有几处内容需要商榷、推敲,曾给主要起草人魏杰、张京长两位先生写过一封信,提出过一些改进意见,供升版时参考。此信通过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科技与国际合作部转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现在我来北京办事,顺便再拜访贵所,提一点工作上的建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EJ/625—2004《核电厂备用电源用柴油发电机组准则》是对EJ/625—1992《核电厂备用电源用柴油发电机组准则》的修订。修改采用美国标准IEEE Std 387-1995《核电厂备用电源用柴油发电机组准则》,技术内容等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工作中我发现EJ/625—2004《核电厂备用电源用柴油发电机组准则》中有些文字不够确切,有的文字甚难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Field flashing devices译为“场闪装置”,按字面看,也无不可,但电气专业人员感到陌生。建议改为“起励装置”,专业人员就能明白了。其物理概念是:采用静态励磁的柴油机组,启动后转速达到70%时,发电机转子回路起励(flashing),开始建立励磁磁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又如Devices for load shedding and sequencing,译成“负载断续装置”,就很令人费解了,有不知所云的感觉。专业的译法应该是“卸载(也称扫负荷)和顺序带载装置”较为合适。Shed一词在《英汉技术词典》里,有卸掉(载,料)的解释。(有道词典:流出,摆脱,散发,倾吐,脱落)。但核电站备用柴油发电机组应急启动的“扫负荷和顺序带载”的工况,以及上文提到的发电机建立转子磁场的起励装置,都属于专业性很强的概念,学外语科班出身的编写人员翻译会很困难,就是学理工出身的编写人员,譬如电气专业人员,如果不是从事励磁系统,而且没有接触过静态励磁的,也可能翻译不准确。更不用说核电站柴油发电机组应急启动的“扫负荷和顺序带载”的工况,接触的人更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像《核电厂备用电源用柴油发电机组准则》这种技术标准,内容很多,涉及的专业也很广,作为具体的编写人员,尽管他外语很好,尽管他有理工科出身的背景,也不可能对涉及的所有专业都熟悉、都了解。一开始翻译时偶尔出现逐词硬译、文理不通的现象在所难免。我的建议是:在初稿完成后,扩大校审的范围和人员,发给相关的设计、运营单位,请有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帮着看看,避免一些专业性的误差。以保证国家行业标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特此建议,供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核电工程公司调试中心电气顾问 周志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2-11-14</span></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福清核电工地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多次到方家山(前期)、福清、海南核电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审阅调试规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2012年**现场发给我一个110kV临时供电方案,让我提提意见。该方案是根据有关电力监管部门要求而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据该方案的背景介绍:“依照*电监安全******号文件精神,**核电为特级重要电力用户,需要具备3 路外部电源,为保证厂用电源系统供电可靠,**核电220kV 第二回线路需在1 号机组装料前投入运行。我司已委托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开展220kV 第二回线路的设计工作,目前线路可研设计正在进行。为保障1 号机组装料前,**核电具备3 路外部电源,在220kV 第二回线路开展相关工作的同时,110kV 施工电源作为备用供电措施,编制此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有关国家法规的理解,提出:在**1号机组装料前,厂外220kV辅助电源、500kV主电源以及厂内应急柴油机组都已具备送电条件,符合国家核安全法规及国家核行业标准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如果从日本福岛事故后的改进措施考虑,增加一路移动电源还是有必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个人意见,这个“110kV 施工电源临时供电方案”可以取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想法也征求了几位高级顾问的意见,他们都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来听说**现场没有实施这个临时方案,不知道是否是我的意见起了作用。不管怎样,光这一项可以为**工程节省数百万元。我内心还是感到欣慰的。有一种发挥余热的成就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核电工程公司年轻的茁壮成长中的调试队伍(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不光在技术方面发挥余热,在思想交流方面,对年轻人也提供一些帮助。前年,一对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发生情变,双双亡故。我参加了部、处的座谈会,对年轻人进行疏导,意犹未尽,又用书面形式与年轻人交流,此信实录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昨天在电仪处的座谈会上,作了简短的发言,意犹未尽,现以书面形式继续交流。我和你们属于两代人,由于生活的时代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方面可能会有所差异,但一些基本的道理还是可以相通的。讲出来供年轻同事参考,也希望我们进行互动交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几天**的悲剧传来,我感到十分震惊和沉痛。两条鲜活的生命,正是人生的花季,就此终结,而且是这样悲惨的方式!令人不胜痛惜!对于逝者的父母更是毁灭性的打击!老人把儿女培养成人,大学毕业,花费了多少心血,寄托了多少希望,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噩耗,情何以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痛定思痛,在悲伤之余,也引起我深深的思索。发生这样的悲剧,有多种原因,有众多客观的环境、条件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思想决定行动。面对挫折,身处困境,如何应对,如何解围,需要信念,需要勇气,需要担待,需要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就拿年轻人很可能遇到的失恋问题来说,如果懂得“随缘”二字,“没有缘分,不必强求”。“这一位没有成功的希望,今后可能会遇到更好的”。如果有这样的理念和智慧,可能就是皆大欢喜另外一种结局了。更何况,恋爱结婚,固然是年轻人面临的一大任务,但并不是唯一的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我看来,人生在世,有两大责任,一是社会责任(工作、事业,把学校求得的知识贡献给社会),二是家庭责任(对年老的父母尽到反哺的责任,结婚后要尽到照顾家小,培育儿女的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会轻言放弃,再苦再累再艰难,也要咬牙挺住,因为要尽到自己的责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是要有点精神的,特别是年轻人,要有奋斗目标,这样才有生活的激情、工作的动力。当然,制定目标,可以分近期目标和远期规划,最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这样,较易成功,较少碰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小事做起,从平凡的点滴做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讲的是做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除了责任心和进取心,还需要有平常心。这是辩证的统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世上几乎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不能自视过高。古训曰“谦受益 满招损”,是真理。大至经国大事,小至日常生活,都不断在验证着这个真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你们这一代以独生子女居多,难免有“以我为中心”的倾向。要学会“凡事多替别人考虑”,“换位思考”,这样就能免去许多矛盾、纠纷和烦恼。要学会辩证思维,懂得“祸福相依”“乐极生悲”的道理。世间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发展变化的,看待问题,处理问题,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光看眼前;要看事物的本质,而不光看表面现象;要有整体观念,不单限于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的事情,看起来是好事,今后可能走向其反面,演变成坏事;有些看起来是坏事,经过努力和条件的变化,也可能成为好事。许多事情的成败,取决于能否正确地分析判断、审时度势,取决于如何把握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生旅程很长,不可能总是风和日丽的坦途,会遇到狂风暴雨,会遇到曲折、坎坷、失意、挫折,如何能够做在高潮时顺境中不头脑发热,忘乎所以,在低潮时逆境中不悲观失望迷失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回顾我60余年的人生历程,也曾经历过挫折、磨难,但由于心中有理想的光,最后还是都闯过来了,在困境中,我曾用“一线有路你要走到底”、“人生处世要放眼量”激励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下附件《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是我前几年写的人生小结。另一篇《从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是我贴在“清华校友网”上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此信发出后,反响较大。今年(2012年)我在海南现场,一位年轻同事见到我说,这信他反复看了三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在单位的广域网上得到来自老、中、青不同年龄层许多反馈信息,摘录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nbsp; 老周:你的文章写得太好了,有针对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nbsp; 周老师妙语如珠、文采飞扬使我如拜读大师之作,对晚辈的谆谆教诲、殷切之言更是让我大为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nbsp; 周老师,我觉得你说的人生在世,有两大责任,一是社会责任,二是家庭责任,这个我很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nbsp; 周老师您好:看了您写的文章非常感动,您丰富的阅历,感人的事迹让人钦佩,多谢您的谆谆教导。现在年轻人知识不缺,但缺少正确人生观等等方面的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nbsp; 周老师:休假归来,处理完最紧急的事情后,我下午看了您写的“与年轻同事谈心”的文章和后附的文章,感触很深,您的经历和良好心态,是我们最缺乏的,现在由于各种客观环境,很多年轻人心态浮躁,看问题很狭隘,人文的修养也都需要大幅度的提高。看了您的经历,也有很多年在艰困的地方工作,知识分子受打压,不放弃,自己积累,总有收获的那一天。这都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地方,要心存希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l&nbsp; 周老,您好!看到您的《与年轻同事谈心》有点晚, 看完后我受益颇深。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非常感谢您的教导。 希望以后能够还有机会多多得到您的教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您那里,我得到一些答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的两种责任,使我意识到自己不能草率行事。因为我不是为一个人活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面对逆境,你那种“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的人生观,我非常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nbsp;<span style="font-size: 22px;">能够把几十年来经历过的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作为年轻人可供参考的间接经验,使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多些智慧和明达,少些曲折和迷茫,是件有意义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nbs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觉得,这比技术上发挥余热,更有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是年轻人只要肯学、肯干、肯吃苦,成长是很快的,我看调试部的一些年轻人这几年来进步就很大,通过一两个工程的调试实践,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增加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故障分析、处理有理论深度……正逐渐成为技术骨干,可以挑担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是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在老化,且有局限性,需要不断更新。而年过花甲,精力、记忆力都大不如前,不能像年轻时代那样了。所以我作为提供技术支持的顾问,只是一个短暂的过渡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而思想性的感悟,包括经验和教训,却是十分珍贵的精神营养品,对年轻人的成长更为需要。当今社会,从家庭到学校,普遍只重智力教育,而人文教育、品德教育严重缺失,在强调学历和知识时往往忽略了一个人的精神素质的培养。有的年轻人经不起挫折,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大问题。 其实善良的心地、乐观的性格、辩证的思维、健康的心理和体魄、富有责任感、懂得感恩、勤奋好学、坚毅刻苦……等非智力因素,比文凭更重要。这些才是人们在遇到坎坷、风雨时,摆脱困顿、转化厄运、步入坦途佳境的法宝。(以上摘自《金秋随感》“人生第二春”一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nbsp;<span style="font-size: 22px;">感恩中央的改革开放决策,使我有机会加入核电创建队伍,并圆了青春之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也感恩母校的培养教育、给我打下扎实基础,授予“猎枪”,即更新知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大跨度改变专业,适应工作需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对曾经的工作单位(东电系统、秦山核电、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的领导和同事们,也心存感激,我不会忘记这些年他们来对我的善待和关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使我能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为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奉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华大学 水电工程系63级周志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