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则不成社会。”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网络安全意识,引导第二中学学生依法用网,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9月4日下午,有幸邀请到拜泉县第三派出所警官到我校就网络安全给学生们上法治第一课。</p> <p class="ql-block"> 第三派出所警官以网络安全为主题从网络诈骗、网络暴力、个人信息泄露以及网络安全四方面进行了法治开学第一课的讲座。</p> 网络诈骗 <p class="ql-block"> 学生接到冒充支付宝、淘宝、京东、蚂蚁金服、阳光金融、微粒贷、游戏、银保监会、快递、人保局等客服电话、短信,称可以为学生办理贷款退订业务、办理注销京东金条白条业务、帮助其取消校园贷、代理商身份、开通消费者保障权益、理赔等,事主按照对方要求转账被骗。</p> 网络暴力 <p class="ql-block"> 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p> 个人信息泄露 <p class="ql-block"> 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为了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避免在不安全的环境下输入敏感信息。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个人信息泄露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p> 网络安全 <p class="ql-block"> 加强网络安全法制知识学习。为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意识,首先,学校要加强网络安全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制观念。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关于网络安全法律法规,通过网络安全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在上网过程中,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养成遵守网络安全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网络诈骗事故的发生。</p> 真实案例 <p class="ql-block"> 第四派出所警官结合当前网络诈骗的多样性以及危害性,以真实的网络诈骗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深入浅出,告诫同学们要坚决做到“不轻信、不点击、不透露、不转账”,帮助未成年人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这些简单的事例在同学们心中植入“法治”的火种。</p> 学生聆听 <p class="ql-block"> 讲座过程中,同学们全身贯注,认真聆听,家长朋友们也积极配合,为共同营造健康网络环境而努力。</p> 倡议书 <p class="ql-block"> 最后,第四派出所警官向同学们发出倡议:“谁先放下手机,谁将赢得未来。”没有人是天生的草芥,要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 此次讲座,同学们了解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人们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无限危机。同学们应该合理利用网络,重视网络安全,不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不用网络做违法乱纪之事,不轻信网络信息。大家共同维护网络安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