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能忘记的“火种”

漂泊的叶子

<p class="ql-block">镇国大将军廖子璋公像</p> 中华廖氏得姓于中原大地河南省,汝南、唐河据传皆乃廖氏发源地。至两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北方游牧民族对汉人进行了血腥杀戮,导致汉人数量急剧减少,侥幸生存下来的汉人只能迫不得已离开家乡,辗转迁移到长江以南生活。在此关系到廖氏一族生死存亡之时,曾担任过东吴首都建邺(今南京市)镇国将军的廖子璋公,审时度势携夫人及次子廖从宪公等家族成员南迁浙江省处州府松阳县旌义乡(族谱记载为:顺义乡)诚信里归仁堡落地生根。笔者查考松阳多部县志,也根据族谱记载祖墓方位地址,三次深入相关地点认真梳理和墈测寻找,终因年代久远墓碑字迹脱落严重及后人不断开发,准确地址难以查考。 广东潮汕党史办廖罗源先生有文章中说: “从目前征集到的廖氏族史资料看,廖子璋长子廖原宪一支最后失踪了。在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汉胡大屠杀中都踪迹不明,暂无查证”。唯有次子廖从宪迁居松阳为廖氏家族留下了火种。正是他的这一火种,最终让“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时至今日,中华廖氏发展为一个拥有五百多万人口的大家族,遍布中华大地及海内外,绝大多数都是松阳廖从宪公一脉相传的。我们廖氏子孙千万不能忘记廖子璋公及次子廖从宪公在廖氏族史中的重要地位,是他们父子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定为廖氏留下了火种。廖子璋公是松阳的始祖,廖从宪公是松阳的肇基祖。 松阳县位于浙西南山区腹地,今属丽水市辖区,建县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分章安县南部置松阳县《嘉庆重修统一志》112卷第2页记载,因县治古市(古县治在今古市镇,古市,又称“旧市”),清乾隆《松阳县志》载:“旧志云:初,县治建于旌义乡之旧市,屡遭水患,唐贞元年间(785-805年),郡刺史张增请于朝,改设今地,即古紫荆村也(今西屏镇)。各部县志的记载一致,松阳县最早的两个乡为会稽郡章安县南乡和旌义乡。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沿革表》载“东汉献帝建安四年,孙吴置”,“此为古栝苍地正式建县之肇始”。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为浙西南建县最早的一县。是处州(丽水)肇始之县。县境中部的松古盆地(亦称“松古平原”),良田万顷,物产丰饶,素有“金瓯玉盘”之称,是丽水地区最大的山间平原,面积近180平方千米,向为“处州粮仓”。松古盆地四面高山,形成天然屏障。 <p class="ql-block">东晋初期松阳地图</p> 廖氏族谱记载:廖子璋公妣率次子廖从宪公,由京之洛阳迁浙江永嘉郡松阳县顺义乡诚信里归仁堡。廖罗源先生在文章中指出:“从族谱记载和中国历史事件时间排序可知,廖从宪南迁时间最有可能是在永嘉之乱前夕的公元305年前后”。也就是说当时松阳县城还在今古市镇。松阳党史办主任洪关旺先生在《松阳古村落历史、现状及人文价值与保护》一文中曾有一段叙述。文中称松阳县“历史上有三次大移民。第一次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第二次移民是在两宋间;第三次移民是在清初“削藩”前后和收归台湾。第一次,汉族大规模进入长江和珠江流域,史称永嘉之乱,华北地区人口8年内损失90%。317年晋愍帝被杀,士族王导、王敦扶植晋朝远房宗室司马睿在建康登基,是为东晋元年,西晋灭亡。松阳廖姓、赖姓、纪姓、项姓都是这个时期从中原辗转南方各地,最后迁到松阳来的。他们在松古盆地的樟溪、东角垄、十五里、大路口等地落脚、繁衍生息、发展村落。这就足以证明“从宪公”当时所迁地为:松阳县旌义乡即今古市镇等松阳北部地带。中原世族南迁将学术文化中心移于江南,使传统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延续传播。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方的进一步交流,改变了当时江南的文化面貌和历史进程,松阳的耕读传世遗风开始形成,现在原松阳方言,就是这个时期北方士族的普通话,保持了“上古之音”。 <p class="ql-block">松阳古市图</p> 虽经千百年松阳县内政区、地名几度更替, 1700多年的廖氏南迁地“诚信里归仁堡”难以考证。但在松古盆地的樟溪、东角垄、十五里、大路口等地落脚、繁衍生息、发展村落是可以肯定的。<br>  根据廖罗源先生研究,廖氏族谱记载,中古世系自廖化之后连续八代人均为武职,无一文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来这与两晋时期的门阀选官制度有关。东晋以后,历史进入了南北朝的宋、齐、梁、陈时期。此时期,门阀制度已开始衰落。从松阳始祖廖子璋五世诚希公起至隋的100多年,七代人又都是文官,并且还产生了著名的廖氏三郡,这又为什么呢?其实,这也同样与南朝的选官制度有关系。南朝宋、齐以后是梁、陈,南朝梁武帝等一些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励精图治,把一批批的寒门俊秀选拔到王朝各级高层。梁武帝曾置五经博士,规定“五食官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使遗漏”。这同样使得庶族士子有了进入仕途的资格和机会。廖氏族谱记载,廖氏子孙的任职在廖子璋到松阳以后逐渐发生了变化。族谱记载,子璋四世钦公生八子:守信、守义、守崇、守诚、诚达、诚壁、诚忠、诚希,皆任文官官员。其中第八子诚希还为扬州太守。由此可知,廖氏大约从南朝刘宋时代起,开始有人从武官转为文官,从小吏再到大官,大约在隋代,子璋十世奇可公生三子,长延邦为清河郡守(今属河北邢台市);次延龄为武威郡守(今属甘肃武威);三子延春为太原郡守(今属山西),著名的廖氏三郡守诞生,廖氏崛起的标志正式形成。 自廖子璋公父子南迁松阳,到崇德公举家再迁江西宁都,共传承十二代,是廖氏史上的高光顶盛时期。廖氏族谱记载,从松阳始祖廖子璋五世诚希公起至隋的100多年,十二代中基本都是朝廷命官,还产生了著名的廖氏三郡。根据遂昌《括昌廖氏宗谱》及各部廖氏族谱均有记载:子璋公至崇德公十二代简介:<br>松阳一世祖子璋公,西晋咸宁二年(公元276年),杜预举荐,以武功封左卫镇国大将军,镇守南京。妣蓝氏、刘氏,公妣合葬于松阳云溪石坎(有谱记为石坟)。生二子:原宪、从宪<br>二世原宪,袭封左卫镇国将军,居洛阳;<br>二世从宪,袭封左卫大总管。从洛阳迁居浙江处州府松阳县顺义乡(方志为:旌义乡)诚信里归仁堡,妣刘、秦氏,生子:五桂。在当前全世界廖氏总人数中占50%以上都是从宪公后裔,约有3—400万人。<br>三世五桂,以武功袭封左卫将军,建武已卯年(公元319年)举为征吴大总管,生子 钦。<br>四世钦,袭封大总管;生八子: 守信,守義,守祟,守诚,诚达,诚碧,诚忠,诚希。<br>五世八兄弟均为朝廷命管:守信,青州刺史;守義,太平州判,守祟,任汀州刺史;守诚,任清溪县令;谢氏生四子:诚达,任处州判官;诚碧,任宣州司马;诚忠,任杭州知府;诚希,杨州知府;<br>六世世昌公,诚希次子,刺封松阳县,(江西自黎川老谱)按旧载,(东)晋烈宗太原九年正月诚希因五胡云扰遂迁江南,遗下祖坟在泽州高平县军峰里云溪石,有石獸、石人、石华表柱二。诚希秦封,圣旨初谕:韩氏四子各长孙位下共十二家,令在碑旁结屋守坟。赵氏夫人以下有祖地在松阳县北,坐壬山的向。内有铁墓记,外有铁柱二根,载(葬)石峡滩犀牛望月形,寅山申向,亦谕令诚达位下长孙等共四家守坟。迄今地遐年久未知湮存。故书与庶子孙知所自云。<br>七世彦光公,世昌之子,任清河太守;<br>八世玉龄公,彦光之子,任广州郡守,娶宗氏生四子:晚苍、晚桂、晚叔、庆甫;<br>九世晚苍、晚桂、晚叔、庆甫四兄弟有三人为朝廷命管:晚苍,任福州刺吏;晚桂,任吉州判管;晚叔,任蔡州判管;<br>十世麒考公(奇可),庆甫之子,娶阮氏生三子:延邦,延龄、延春;<br>十一世延邦、延龄、延春三兄弟均为朝廷重臣。延邦,任武威太守;延龄公,任清河太守;延春,任太原郡守。成就廖氏史上三大郡望;<br>十二世崇德,延龄之子,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唐贞观十四年(640)明经及第,先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后擢升为宣州刺史。后举家从松阳迁今江西宁都,他在中华廖氏发展史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p class="ql-block">  纵观自廖子璋公率次子廖从宪公迁松阳,近十二代中代代为朝廷命官, 廖氏家族得以发展到今天的排名58位,起关键作用的是西晋末年“从宪公”在中原大乱时期明智选择南迁浙江松阳,为廖氏留下了火种,并在松阳十二代的发展中人才辈出成就了廖氏名门望族,可以说现在所有廖姓中绝大多数是从宪公一脉所传。据我了解和查阅各地宗谱目前浙江廖氏均为从宪公后裔。再迁浙江各地正是第三次移民时在清初“削藩”前后和收归台湾。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先祖们大多以浙西南大山区为主要生根落足地。在穷山恶水间求生存,凭着坚毅不拔的意志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精神,繁衍发展走出大山,走向浙江大地,现已遍布浙江各地。在士农工商各行各业人才辈出,尽显廖氏“崇德诚信、自强不息、坚毅不拔、拼博进取”之精神。廖氏无疑是优秀的家族,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p> 笔者才疏学浅,稍事罗列,或明大概,敬请批评斧正。<br> 注:族谱来源于括昌廖氏宗谱(乾隆五十八年和道光元年即1793、1821);武威廖氏宗谱(西畈合谱)民国己未年(1919)等。<div> 廖光腾<br> 二〇二三年九月五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