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环绕的孤山不仅是观赏西湖景色的绝佳之地,也是人文胜迹遍布的荟萃之地。景区的名胜古迹多达30多处,可以说,人文胜迹满载历史,山水之中皆有故事。行走在孤山,让人不自觉地慢下脚步,移步之间,总能与历史、古迹不期而遇。前面两集介绍了孤山南麓曾经的私家临湖别墅--哈同花园和清行宫皇家御花园—中山公园的故事。今天,穿越历史,带你走进百年前的孤山,身临其境感受孤山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情怀。 <h5> 孤山放鹤亭 1900年代法国邮刺版 彩色</h5> <b>一,孤山,文人墨客的隐逸之地</b> 漫步孤山北麓,树木葱茏,游人稀少。走过九曲桥,一座重檐歇山式亭阁立于平台之上,石壁、石阶上长满青苔老藤,真有几分“应怜屐齿印苍台”的感觉。亭子的右边是林社,左边是云亭,非常的幽静,体现了孤山的隐逸文化,这里就是杭州隐逸文化的代表人物,宋代著名诗人林逋(林和靖)的归隐之处,也是西湖孤山赏梅胜地。 <h5> 杭州孤山放鹤亭 1900年代法国万国邮联版 棕色</h5> <h5> 西湖孤山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彩色</h5> <h5> 西湖孤山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底有红字) 黑白</h5> <p class="ql-block"> 放鹤亭,初建于元代,由郡守陈子安为纪念林和靖而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放鹤亭被移于林和靖墓的一侧。现在的亭为1915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西湖孤山放鹤亭 1910年代日本出版 黑白</span></p> <h5> 放鹤亭 191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h5> 杭州西湖放鹤亭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底有红字) 黑白</h5> 放鹤亭内,原有康熙御题的“放鹤亭”牌匾,已不知去向。现亭匾为近代书法家杨学洛书写。亭中有《舞鹤赋》刻石一块,石碑通高2.4米,宽2.94米。该篇文章为南北朝鲍照所著,碑上字迹系清康熙帝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舞鹤赋》全赋共有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 <h5> 放鹤亭 1920年代版不详 棕色</h5> <h5> 孤山放鹤亭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林和靖是钱塘(今杭州)人,归隐孤山之后,在这里种梅养鹤,终生不仕不娶,人称“梅妻鹤子”。这里的“梅林归鹤”一景亦成了清代“钱塘十八景”之一。 <h5> 梅妻鹤子 图片源自网络</h5> 林和靖隐居孤山,种梅养鹤,又喜作诗词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诗,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更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h5> 孤山放鹤亭前莲花 1910年代日本出版 黑白</h5> <h5> 杭州放鹤亭下石埠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底有红字) 黑白</h5> <h5>空谷传声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底有红字) 彩色 </h5> 林和靖墓在放鹤亭西侧,历代屡有修葺,1986年在原墓址上重建。现墓坐南朝北,为圆形,墓壁为圈座式,下青石围砌,上封土植草,墓前立“林和靖处士之墓”碑。 <h5> 林和靖墓 1915年左右 图片源自网络</h5> <h5> 林和靖墓前雪中梅花 1910年代日本出版 黑白</h5> <h5> 林和靖墓前 191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林和靖是洁身自好的隐士,一心沉迷于西湖山水,无心做官。一次,宋真宗赵恒慕名请他去做太子的老师,被他婉言拒绝。林和靖死后,宋仁宗赵桢赐予他“和靖先生”称号,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赐封的隐士。后来,更有人在西湖苏堤上建了一座“三贤堂”,供奉三位对杭州有功德的贤人:即唐代杭州知府白居易;宋代杭州知府苏轼;还有一个就是终身布衣林和靖。 <h5> 西湖放鹤亭 1920年代日本出版 (底有红字) 黑白</h5> 从以下旧照可以看出,旧时放鹤亭周边房子很多,与现在相比变化很大。除放鹤亭东侧林社外,在放鹤亭的西侧还有巢居阁、林少尉墓,冯小青墓亭等,这些建筑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世纪二十年代孤山地图(局部)浙江古籍出版社</span></p> <h5> 孤山放鹤亭 1920年代杭州活佛照相馆 黑白</h5> <h5> 1920年代版不详 黑白</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孤山 1920年代相片版 黑白</span></p> 孤山路1号林社为当年杭人纪念林启的祀所,位于孤山北麓东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建时为砖木结构的中式平房。现为一座中西结合、飞檐翘角的两层小楼。 <h5> 左为林社 1920年代杭州留芳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林启(1839—1900年),字迪臣,福建侯官(今闽侯)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年调任杭州知府。他任职期间,最重要的政绩,就是积极创办了“求是学院”、“浙江蚕学馆”“养正书塾”三所新式学堂,开启浙江、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左为林社 1920年代杭州英华照相馆发行 黑白</span></p> <h5> 左为林社 1920年代版不详 黑白</h5> 在杭州时,林启十分仰慕隐居孤山的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隐逸情怀,在孤山补种过几百株梅树,以续写孤山和梅花的不解之缘。 <h5> 林社 图片源自网络</h5> 1900年,林启积劳成疾在寓所病逝,享年62岁。林启后人本欲将其运回故乡福建侯官安葬,杭人感念其为杭州所作的贡献,恳求葬于西湖,因林启生前有“为我名山留一席,看人宦海渡云帆”的诗句,林氏子孙同意葬在孤山,与他生前景仰的林和靖相邻长眠。 巢居阁,林和靖生前的居所,他选了孤山东北麓一块高地,围了一个园子,在云树掩映下结茅为室,编竹为篱,美其名曰“巢居阁”。<br><br> <h5> 右为巢居阁 1920年代相片版 黑白</h5> <h5> 巢居阁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在孤山,同时拥有祠与墓的有三位姓林的,三套祠墓均在放鹤亭附近,因此有句话叫做“孤山千古属林家”。除了林和靖、林启,另一位叫林汝霖,又称林少尉。 <h5> 右边为林少尉墓 1920年代杭州活佛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林汝霖是清咸丰年间仁和县一名无品级的典史,因抗争被太平军所杀。杭人将其葬在孤山林逋墓旁,并建祠塑像纪念。 <h5> 右边为林少尉墓 1920年代相片版 黑白</h5> 冯小青(1595-1612年),是明初一位才女。据说冯小青很有才,工诗词,解音律。16岁那年被母亲草草嫁给了杭州豪公子冯通为妾。因见妒于家中大妇,被迫幽居于孤山别院。有亲戚曾劝其改嫁,冯小青不从,凄怨成疾,时常临池自照,对影自语,絮絮如问答,人见辄止。不久病逝,年仅十八,葬于孤山北麓。 <h5> 右边为冯小青墓 1920年代上海道德书局发行 黑白</h5>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冯小青墓 1920年代杭州宝记兴号发行 黑白</span></p> <h5> 冯小青墓 1920年代相片版 黑白 </h5> <h5> 冯小青墓 1920年代相片版 黑白 </h5> 原冯小青墓处,现有著名诗人柳亚子(1887—1958)祭冯小青墓题碑。柳亚子是京剧票友,每逢京剧名伶冯春航演出,总去捧场,至成“莫逆”。1915年夏,柳先生带家眷游西湖,恰巧冯春航也在杭州演出。西湖孤山之畔是明代怨女冯小青的埋骨之处。柳亚子、冯春航等二十多位南社文人到冯小青墓前凭吊,以诗文唱和。冯小青墓于1964年拆除。<br> <h5> 祭冯小青墓题碑 </h5> 从冯小青题碑往西不远,走过一个不起眼的六角方柱石亭,看上去通透、简洁,但它的亭角很特别,雕刻了祥云的石角翼然上卷,如兽头如卷云,平添了石亭的轻盈飞升的感觉。它的主人是清末民初著名岭南诗人、书法家、金石名家许炳璈。 <h5> 最右边为云亭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这位来自广州高第街“许地”(羊城望族许氏聚居地)的岭南名士,向往林和靖那样的隐逸生活,投身于诗词书法金石的研究中。因为热爱西湖,在西湖边买下一块地皮建“生圹”,并修筑了一座石亭,作为生圹的标识。还在亭旁凿石为槽以蓄山水,称之为“云泉”。 <h5> 西湖孤山云亭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册式片 黑白</h5> “云亭”的匾额由吴昌硕题写。亭子的六根方形石柱上,四面用楷、隶、行、篆等各种字体,镌刻着的楹联即旧时文人的风雅印记。世事无常,许炳璈最终未能安葬于此。如今,生圹已无踪影,只有“云亭”矜矜逸逸留驻西湖边,作为金石留痕也会与云霞相映供后人欣赏、研读。 <h5> 孤山云亭 1920年代相片版 黑白</h5> 1929年,杭州举办第一届西湖博览会,盛况空前。当时,孤山北麓林社、放鹤亭、巢居阁、空谷传声至清雪庐一线,辟为“八馆”之一的博物馆。而与孤山隔湖相望的葛岭北山路旧地藏殿东与招贤寺西之间,则建有大礼堂,系博览会中枢所在。为方便人们参观,赏景,憩息。组委会在招贤寺与放鹤亭之间,跨北里湖建了一座桥,全长194米,由杭城著名建筑工程师吴寅设计,后来通称博览会桥。 <h5>放鹤亭旁西博会展馆 1930年代相片版 黑白</h5> <h5> 孤山放鹤亭&博览会桥 1930年代日本发行 黑白</h5> <h5> 孤山放鹤亭&博览会桥 1930年代日本发行 彩色</h5>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湖博览会桥 1929年西湖博览会免资片 咖啡色</span></p> <h5> 博览会桥 193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1942年这座桥因无人照料、腐蚀过半而被全部拆除。 <h5> 博览会桥全景照片 图片源自网络</h5> <b>二、西泠印社,杭州的一处文化地标</b> “社以地名,人以印集”。一百多年前,丁仁、王禔、吴隐、叶铭“西泠四君子”选中孤山西麓的一块“风水宝地”,正式成立了西泠印社,成为孤山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 <h5> 孤山雪景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h5> 西泠印社 1924年以后杭州二我轩照相馆 黑白</h5> 行至孤山路31号,一片梧桐林荫之下,一道白墙上开一圆形门洞,上有“西泠印社”四个字,这里便是西泠印社正门。拾级而上,里面又是别有洞天,眼前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泉石映带曲径通幽。 <h5> 西泠印社外景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蓝色</h5> <h5>西泠印社大门</h5> 进入小月亮门,迎面一泓清澈的莲泉,上侧就是柏堂,柏堂是印社最重要的建筑。柏堂内有创始人丁仁、王褆、叶铭、吴隐和历任社长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饶宗颐的照片及简介。 <h5>柏堂</h5> 月亮门入口处右侧,即莲池东侧墙面上,有丁茂鲁绘、陆抑非题的大型砖刻《西泠印社全景图》,是西泠印社的图文介绍,“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 《西泠印社全景图》 绕过柏堂,向屋后左侧的小径走去,是一座上书“西泠印社”隶书枋额的前山石坊,为印社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现在这座是1923年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20周年重建的。 <h5>前山石坊老照片 图片源自网络</h5> <p class="ql-block"> 穿过前山石坊,前方竹林中的毛杉木六角亭是石交亭。石交亭1912年,为印社初创时期建筑之一。由创始人之一叶铭倡议构建, 取名寓意“结交金石”。右上方为山川雨露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交亭 山川雨露图书馆 1924年后西泠印社出版 黑白</span></p> 沿着山径,继续上行,迎面看见一泓清泉,冷冽清幽,即为印泉。印泉旧为印社界墙。1911年,久雨墙圮,掘地得泉,遂以印名之。印泉右侧石阶为鸿雪径,百年来,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雪泥鸿爪”,瞻仰前贤的同时探幽揽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印泉鸿雪径 1924年后西泠印社发行 黑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泠印社山顶平面图</span></p> 从鸿雪径上到山顶平台,白色庄严的华严经塔便映入眼帘。华严经塔所在地原为古四照阁旧址。1924年,印社同人迁四照阁于凉堂之上,并在原址建此华严经塔。 <h5> 古四照阁旧址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h5> 古四照阁旧址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h5> 古四照阁旧址 1930年代西泠印社出版 黑白</h5> 华严经塔是西泠印社的标志-,也是杭州唯一一座密檐式塔。塔高20余米,塔平面为八角形,共十一级。玲珑精巧,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泠印社华严经塔 1924年后出版商不详 黑白</span></p> <h5> 西泠印社华严经塔 1924年后相片版 黑白</h5> <h5> 西泠印社华严经塔 1924年后相片版 黑白</h5> <h5> 西泠印社华严经塔 1924年后杭州宝记兴号发行 黑白</h5> <h5> 西泠印社华严经塔 1924年后相片版 黑白</h5> <p class="ql-block"> 从鸿雪径上来,右边即是1924年后重建的四照阁。四照阁四周皆为明窗,遥对外西湖三岛,为眺望湖山最佳处。</p> <h5> 四照阁 1924年后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册式片 黑白</h5>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四照阁 1924年后西冷印社出版 黑白</span></p> <p class="ql-block"> 四照阁往东高处有题襟馆,又名隐闲楼,建于1914年。现为西泠印社会员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题襟馆 1924年后西冷印社出版 黑白</span></p> 下台西行,经闲泉、规印崖刻石及缶亭,泉边有持笠捻须之皖派大家邓石如立像,到小龙泓洞。小龙泓洞,是为了纪念浙派篆刻鼻祖丁敬,以他的号“龙泓”作洞名的。 <h5> 小龙泓洞 1920年代日本出版 黑白</h5> <h5> 小龙泓洞 1920年代杭州月溪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h5> 小龙泓洞 1920年代杭州相片版 黑白</h5> <h5> 小龙泓洞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华严经塔下方有泉而狭长,俞曲园取“文思泉涌”之意曰:“文泉”。北面摩崖上钟以敬小篆“西泠印社”和吴昌硕隶书题记的倒影,则与清泉睡莲游鱼相映成趣。<div> 沿文泉向西,是观乐楼,建于1920年,现在辟为吴昌硕纪念室。<br></div>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观乐楼 1924年后西泠印社出版 黑白</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观乐楼 193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 彩色</span></p> <h5>吴昌硕半身铜像</h5> <p class="ql-block"> 观乐楼南面,是建于1921年的汉三老石室。内藏被誉为“华东第一石”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及自汉魏以来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十多块。这块江南仅存的汉碑,历史故事很多,当年险些要被转手海外,幸西泠诸公和吴昌硕发动沪上画家募捐将其赎回,演义了一出爱国主义的壮举,现成为镇社之宝。</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岁青岩 1924年后西泠印社出版 黑白</span></p> <h5> 汉三老石室 1920年代相片版 黑白</h5>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汉三老石室 1924年后西泠印社出版 黑白</span></p> <h5> 汉三老石室介绍</h5> <p class="ql-block"> 从汉三老石室下来,沿碎石铺就的小径通往小盘谷、还朴精庐和后山石坊……</p> <h5> 小盘谷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h5> 小盘谷 1920年代相片版 黑白</h5>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小盘谷 1924年后西泠印社出版 黑白</span></p> <h5> 小盘谷 1920年代相片版 黑白</h5>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还朴精庐 1924年后西冷印社出版 黑白</span></p> <h5> 后山石坊老照片 图片源自网络</h5> 在后山石坊旁边,立有西泠印社百年纪念碑 “百年名社,千秋印学” ,由启功先生题写。<br><br> 转到孤山后山路10号,这里曾是上海大亨杜月笙旧居--“寂庵”,解放后收归国有。1999年建成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中为杜月笙旧居 1930年代相片版 黑白</span></p> <h5> 中国印学博物馆 图片源自网络</h5> 古拙隽雅的西泠印社,与西湖山水融为一体,守望着百年金石传统而不随波逐流,成为全世界书印人向往的殿堂。 <b>三、青山有幸埋忠骨</b> 杭州西湖孤山边自古以来祠堂多、名人墓葬多,人文深厚。自南宋隐士林和靖在此梅妻鹤子终老一生后,孤山成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圣地,成为名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念念不忘的身后长眠之地。尤其是晚清、民国之际,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一干辛亥英烈陆续归葬于此,孤山由此成了西湖深厚人文底蕴的一部分。<br> <h5> 孤山放鹤亭 1910年代日本出版 黑白</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世纪二十年代孤山全景地图 浙江古籍出版社</span></p> 据记载,清末民初至少有22座祠堂先后建在孤山。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曾是“正气先觉遗爱堂”,是孤山祭供人数最多的一座祠堂,供奉了377位历史人物。当时地方官春秋两季都要在这里举行国家祀典。祠内人物以浙江籍或曾在浙江为官者居多。后被改作浙江蚕学堂、国立艺术院校舍。</p> <h5> 正气先觉遗爱堂 图片源自网络</h5>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绝大部分孤山祠堂陆续消失,但作为人文景区,孤山至今仍有许多散落各处的纪念景点,如六一泉(欧阳修)、俞楼(俞樾)、西泠印社(丁敬身)等。林社和白苏二公祠为孤山仅存的两座祠堂。 <h5> 白苏二公祠 1920年代册式片 黑白</h5> 苏白二公祠,位于孤山南麓后山路2号。在杭州水利历史上,白居易、苏轼功不可没,为纪念两位老市长的功绩,清嘉庆年间分别建了白文公祠、苏文公祠,后屡经迁徙。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杭州著名乡绅丁丙将其合二为一。上世纪80年代,白苏二公祠被拆毁,遗迹无存。现祠为2005年10月根据原貌在原址上重建,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 <h5> 白苏二公祠 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p class="ql-block">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成功,浙江省军政府建了一座浙江昭忠祠(后改为浙江忠烈祠),几乎占了半壁湖山。还将西湖行宫作为在辛亥革命时牺牲先烈的墓地,初步统计孤山上辛亥革命志士和反袁斗士的墓或墓群有12座。如:1912年10月在孤山东麓建的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三烈士墓;1912年10月在平湖秋月对面孤山东麓,为浙军攻克金陵(南京)天堡城战役而牺牲的41位烈士建的“七星坟”,以及投身辛亥革命的竺绍康墓;1918年在孤山北麓建了苏曼殊墓;1920年冬,在孤山北麓建了裘绍、尹维峻夫妇烈士墓……</p> <h5> 浙江忠烈祠老照片 图片源自网络</h5> <h5> 南京阵亡将士祠 1920年代杭州留芳照相馆发行 黑白</h5> <p class="ql-block"> 建国以后,杭州市政府加强了西湖景区的墓葬管理。五十年代中期,按照上级“让死人也过集体生活”的要求,对孤山、西泠桥一带坟墓进行迁移。1956年2月21日开始拆墓,到了3月1日中断,还恢复了其中12座名人墓。</p> 1964年12月,杭州市开展了一场破旧立新、清理墓葬的运动。平毁了孤山、西泠桥一带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坟墓30个,对墓冢遗骨分类进行处理,安葬于鸡笼山马坡岭。西湖边的“八十八师淞沪战役纪念碑”、“北伐纪念碑”、“陈英士像基座”等也悉数拆除。 十多年后,西子湖畔,那些曾被迁走、甚至被定为“不予再建”的坟冢,重又出现。 1997年杭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落成,辛亥革命名人墓葬,全部迁到凤凰岭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重新安葬。 孤山东麓的“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之墓”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墓群。 <h5> 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之墓 1920年代日本出版 黑白</h5> 辛亥革命系列的墓中,位置最佳的是1912年建在孤山东南麓的徐锡麟墓。徐锡麟墓园内其实并排着三位烈士的墓,另两位是陈伯平和马宗汉。三位都是浙江绍兴人,均受难于同一场战斗,后来还被开膛剜心,非常惨烈。该墓园位于平湖秋月西北面,“正气先觉遗爱”祠旁,北靠孤山,南面西湖,墓道直通湖边,中间立有徐锡麟的雕像。后来湖边建造罗苑(哈同花园),将徐锡麟墓道与西湖隔断。1927年罗苑收归国有后,改作国立艺术院校舍,才把房屋拆除一段,使烈士的墓道仍旧直通西湖。 <h5> 徐锡麟墓园 1920年代杭州城站明星社发行 黑白</h5> <h5> 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三烈士墓 1920年代老照片 图片原自网络</h5> <h5>凤凰岭南天竺徐锡麟、陈伯平(左)、马宗汉(右)三烈士墓</h5> 然而,并非每一个迁到马坡岭的名人墓冢,都能顺利回迁。一代才子、投身辛亥革命的“诗僧”苏曼殊(1884~1918年)生前有“何时归看浙江潮”的诗句,向往杭州西湖。他去世六年后,他的南社朋友柳亚子等人帮他安葬在孤山北麓。惜1964年清理西湖墓葬时迁至鸡笼山马岭坡,历经风雨,已无法再找回遗骨。 <h5> 苏曼殊墓 图片源自网络</h5> <p class="ql-block"> 现与有同样遭遇的林启、惠兴、徐自华、徐蕴华姐妹、林寒碧合葬于鸡笼山马坡岭西湖名人墓地,2005年在此立西湖名人纪念碑,以慰藉先人英灵,并昭示后世。</p> <h5> 西湖名人墓地纪念碑</h5> <p class="ql-block"> 在孤山北麓苏曼殊墓地原址上,立了一座高2.5米的剑状六面石塔,供游人纪念瞻仰。</p> <h5>孤山苏曼殊墓遗址</h5> 陈英士骑着仰首战马、身披斗蓬的铜雕位于孤山清雪庐东侧。原像1929年建于湖滨三公园,2005年复建立于孤山。陈英士,名其美,以字行,浙江湖州人,中国同盟会早期重要成员,从事上海和江浙一带的革命工作。1916年5月被刺客暗杀于上海。陈英士一直是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之一。蔡元培赞其为“民国第一豪侠”,孙中山称赞他是“革命首功之臣”。 <h5> 陈英士铜像 1930年代相片版 黑白</h5> <h5> 陈英士铜像 1930年代杭州宝记兴号发行 黑白</h5> <h5>孤山陈英士铜像</h5> 在清末牺牲的革命先烈当中,秋瑾的墓可以说是最命运多舛的。 <h5> 1908年4月清明前完工的秋瑾墓照片。 图片源自网络</h5> 秋瑾(1875-1907),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4年参加光复会,同盟会,奔波海内外,鼓动革命,组织军队。1907年牺牲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被称为“鉴湖女侠”。 <h5> 1908年夏,加修了亭子的秋瑾墓。 1910年代日本出版 黑白</h5>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此后七十四年中,秋瑾墓迁葬10次之多,在西泠桥边,经历了1908年、1913年、1981年三次重建,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秋瑾墓两次被平毁,迁葬杭州鸡笼山马坡岭,令人扼腕不已!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13年秋瑾还葬西冷桥西侧原墓地,并修建了风雨亭 1920年代杭州城站活佛照相馆发行 黑白</span></p> <h5> 1927年重修后的秋瑾墓为六面体塔形建筑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彩色</h5> <p class="ql-block"> 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受邓颖超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指示,浙江省及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重建秋瑾烈士墓。1981年9月5日,崭新的秋瑾墓在杭州西湖西冷桥南端建成。墓呈方形,用花岗岩砌成,正面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秋瑾生前好友徐自华、吴芝瑛两人题书的《鉴湖女侠秋瑾墓表》。墓顶设汉白玉雕秋瑾全身立像,高2.7米。头梳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p> <h5>汉白玉雕秋瑾全身立像</h5> <p class="ql-block"> 烈士生前“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的遗愿终于真正实现。</p> <p class="ql-block"> 清代大诗人袁枚在一首《谒岳王墓》中就曾写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墓葬,与美丽的西湖山水相互衬托,成为孤山超越自然景观,兼容人文内涵的重要元素。他们埋骨西湖的湖山之间,为自然西湖增添了文化内涵,他们与湖山同在,为湖山增色。</p> <h5> 孤山 1910年代日本山江俱乐部 彩色</h5> 今天的孤山上,属于文人的时代已然落幕,只留下那些文人的印迹,供我们凭吊……。<br><br> 2023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