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阳城创世神话之四

大漠

<p class="ql-block"> 在当代中国的出土材料中,最早记载大禹治水事件的是大约西周中期的《豳公盨》,后有上海博物馆藏大约为战国中期的文献《容成氏》记载的更详细,此外传世文献《尚书·禹贡》、《孟子》、《列子》、《墨子》等上古文献中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大禹治水进行了记载。</p><p class="ql-block"> 根据相关的记载与神话传说,好像大禹治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黄河、长江等流域都被其治理过。试想,公元前2000多年前,以当时的生产力,大禹真的能有这样的实力吗?九八洪水大家都记忆犹新,以现代技术疏导长江、黄河都很困难,何况是上古时代,非人力所能为也。</p><p class="ql-block"> 那么大禹治水可信吗?可信!但其功绩被着着实实夸大了。因为上古时期,历史与神话传说往往是混淆的,一些传说往往带有历史原型。</p><p class="ql-block"> 《论语·泰伯》记载:“子曰:‘禹吾无间然矣。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按照孔子的看法,大禹治水的工程量似乎并不大,按照当时人类的活动范围和治理能力,如果把地域缩小一些,大禹治水的事实就容易被接受了,大禹所治水系只可能是某一地段,并非涉及到所有中国的大水系,把夸张的部分去掉,其余可能就会是真实的了。</p><p class="ql-block">  那么,大禹治水究竟治理的会是哪一段呢?那个时代为什么会发生大洪水呢?缩小版的大禹治水到底在哪里呢?</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印证一下大禹治水神话故事的原创地就在以析城山为中心的王屋山区。</p><p class="ql-block">  1、从记载大禹治水的《尚书·禹贡》云:“(禹)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可知发源于阳城董封索泉岭上辅山(鳔山)下的沇水(《水经》称教水),是济水的源头,后伏流地中,东至济源,涌出后叫济水。</p><p class="ql-block">  2、《尚书.禹贡》的记载大禹治水的轨迹:“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就可以看出其具体的地点就在现如今阳城南部以索泉岭为中心的王屋山区,这是印证大禹治水发生地的直接依据。</p><p class="ql-block">   3、综观《山海经》,可以肯定地讲,其所记"禹所积石之山"就是今之山西阳城的索泉岭:</p><p class="ql-block">“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海经》);</p><p class="ql-block">“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蓬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大荒北经》);</p><p class="ql-block"> “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海外北经》):</p><p class="ql-block">“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海内西经》);</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山海经》所描述的上述所有内容都以一个地标参照点为中心进行描述,这个参照点就是上古名山昆仑丘,从上述相关内容可以看出,积石山相传就是大禹治水时,为了把洪水导入下潜的沇水而堆起的山,描述中可以看出其方位在距昆仑丘不远的西北方向。这条重要的山川,因上古时期暧湿气候的影响,充沛降水的不停冲刷,加以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北方少有的喀斯特地貌,受此地貌的影响,发源于此山岭两侧的众多河流,方向飘忽不定,冒出下潜无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时便充分利用了此处河水的伏流特性积石进行导水,所以这才有了古籍中记载禹积石导水之说。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介于此传说在当地流传的广度和深度,人们形象地将这条分析两条大河(黄河和沁河)水源的山岭高地称之为锁泉岭。</p><p class="ql-block">  后随着世事的变迁,分流于索泉岭两边的河湖随着时代的交替,许多都干枯断流,变成了季节性的河流;分布于山岭两脊的人家,受喀斯特漏斗地质的影响,深受吃水的困扰;特别是兵荒马乱的年代,由于此条山岭的交通咽喉地位,这里也成了强人经常出没的地方,这条山岭也由最初的锁泉岭变成了索钱岭,最后成为了今天的索泉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从相关资料考证来看,在公元前21、20世纪,气候极不稳定,陡然降温后又发生了一次回暖的气候变化,气温骤然升高,降水量增大,山上冰雪也融化,当时全世界都发生了洪水泛滥、海平面上升的问题,这场大灾难成为了古人类的一种集体记忆,于是各个民族就有了洪水神话,西方有诺亚方舟,中国则有大禹治水。此时平原成为沼泽区,一遇洪水就无法生存,人类都生活在山脊高地——古冀州王都的中心地带,太行王屋山区、此处的众多河流都发源并穿行于山地和狭谷之间,河道坡降大,水量大,有落差,治水采堵堙为疏导才能成功,这正对应着历史传说中大禹是用“疏导”的方式治水成功的。</p><p class="ql-block">5、阳城上古时期的古濩泽这个深山大泽在上古暧湿季是经常会遭遇到山洪水的侵扰的,导致生活在泽边的人们苦不堪言,位于大泽出水口的石门口的疏浚就显得犹为重要,此处石门口自古就是传说中“禹凿龙门”之处,“禹凿石门”在此地口口相传,流传至今肯定也不会是空穴来风的。</p><p class="ql-block">  6、从地理和气候学上来看,上古时期人类的这种文化记忆,可能就是因为大禹靠着“疏导”方式保护了处在此处的各个部落,所以“疏导”的方式就成为了一种“正确”的神话在民间经过当地人的口口相传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一种可歌可颂的内容。后来大禹又到过其他一些地方,别人或者效仿他治水的方式,或者是借了大禹之名聚集人力,其他地方的洪水也渐渐退去(实际上分析气候的变化是主导因素),人们就将所有的功绩归在了大禹的名下,好像全天下的洪水都是大禹治服的,于是有了大禹“定四渎、划九州”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7、大洪水是真的,治水则是夸张了,治理局部的洪水是可能的,全面的治水,就是今天的科技人力物力也做不到,更何况依靠上古时期的条件和能力,在这么大范围内“三过家门而不入”、用“耒耜”(木石打造的工具)进行挖掘,是不可想象的,只是由于这个故事在此地流传的广度和深度,外加上古时期发生在此地的几场部落大战后人口的外逸,移迁全国各地的人口将故事带出,经过人类代代对记忆的口口相传,才逐渐演化成了今天各种版本的神话故事。</p><p class="ql-block">8、从道教的传说来看: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传说中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另一说为颛顼六世孙)。这两则神话故事的发祥地恰好也是他们一家子的世居地--此条山岭东侧的析城山和龙形地貌的西龙须(盘亭列嶂),就是传说中黄帝“龙出鼎湖”“龙驭宾天”的地方,这条山岭西侧的云蒙山则是传说中大禹祖母嫘祖教当地人栽桑养蚕之地。他们的后人也在此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p><p class="ql-block">  9、 锁泉岭为一条连接析城山(昆仑墟)和历山云蒙山、长约四十华里的山脊高地,从人类发展史的微观地形分析看,索泉岭是古人类在“下川文明”时期连接历山云蒙山和析城山各部落联盟之间的一条天然的纽带。特别是在洪水频发的上古时期,这条山岭为此处人类的自由往来和交流发展提供了一条便捷无忧的走廊通道,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时期一个不可忘却的重要记忆,见证了古人类文明的众多信息和密码。</p><p class="ql-block">   10、“西洋河(《海内西经》里称洋水)、东洋河(逢石河上游,《海内西经》里称赤水)和青河(逢石河下游,《海内西经》里称青水,赤水汇入银洞河、铁山河后河变青,故称青河)分流于析城山相连的大罗岭的两边”。“别其水为北青萝,寻其源出砥柱山,向西南而流经谷聚坪,折东南而委入济源境”。这些河流和山川的记录都位于以阳城析城山昆仑墟为中心的山地。</p><p class="ql-block"> 这条山岭大川所联系的各处山头存在的大量岩龛式溶洞是古人类躲避洪水风雨猛兽穴居的天然房屋,加之众多的地下河水,特别适合上古人类居住。这条山岭也就成了古人类在上古暧湿季洪水活动频繁期往来活动时的重要标志性走廊,围绕这条高地平台,古人类在此处各个山头来往自由,部落之间相互交流,使这里生活的古人类较早地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著名学者李尚鸿、杨梅清先生在《山西下川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写到:在山西东南部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段古老的文明,这段古老文明就是指“下川文化”。“下川文化”遗址的主战场,就位于这条山岭的两侧,包含了“西起垣曲流水腰,东达阳城固隆,北迄沁水右南渠,南至东川和阳城松甲接壤处的山坡上,纵横二三十公里”的一大片山区。“下川文化”遗址经过多次调查和发掘,遴选出1800件标本,其中“属于细石器传统中的细小石器占大多数”。最近考古专家从析城山考古中也有大量的类似发现,专家认为,“从功能上考察的话,这些石器代表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这里的主人们过着网渔狩猎为主、采集种植为辅的生活,已经自豪地走在人类先进队伍的行列,成为石器文化的佼佼者。” </p><p class="ql-block">  早在大禹治水之前,尧、舜就在此条山岭大川上活动。《二十四孝》中的“舜耕历山”就发生在这条山岭的西端,而这条山岭北面的濩泽,据《墨子》中记载,是舜经常钓鱼的一个好去处,这块风水宝地风光旖旎,水草丰沛,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渔猎农耕条件皆俱,引得远古圣帝名君经常亲践此地,在此处留下了“唐尧访舜”、“舜渔濩泽”、“禹凿龙门”、“汤祷桑林”、“王休于濩泽”等众多传奇故事和动人传说。</p><p class="ql-block"> 此条山岭东端的古昆仑丘析城山,是汤王祷雨的神圣之地,更是盘古开天、伏羲画卦故事的发祥地;在此山岭东南侧一带,是女娲补天和抟土造人、牛郎织女传说和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创地,特别是愚公移山寓言故事在当地已经是脍炙人口,没有几个不知道。总之,发祥并流传于此地众多的创世神话故事大多内容与战山斗水紧密相连、与伏羲女娲、尧舜禹汤的名字紧紧相连,他们的发祥和流传离不开这条山岭大川当时特定的历史地理背景和古人类在此地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想法和愿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同治版《阳城县志》中的砥柱山、桑林水、北青萝水的方位</p> <p class="ql-block">流传于此处的几个经典神话</p> <p class="ql-block">此处锁泉岭遗址内容</p> <p class="ql-block">此处文创产品</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细图。《禹贡》中讲大禹治水线路“析城、砥柱,至于王屋。</p> <p class="ql-block">锁泉岭全貌</p> <p class="ql-block">大禹治水之积石之山,又名锁泉岭</p> <p class="ql-block">锁泉岭出土的细石器</p> <p class="ql-block">阳城古县志中记录“沅水”的内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