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环线游之八——玛曲·各莫寺·天下黄河第一湾

刘 翔(菩提树)

7月9日,是我们甘南环线游的第八站——<b>各莫寺·大转经筒·阿万仓草原·天下黄河第一湾</b>。早上从阿坝县城出发,到玛曲县有185公里,行程要3~4个小时,加上游览景点,比较宽松。 各莫寺离阿坝县城只有30多公里,吃完早餐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各莫寺。 <b>各莫寺又称慧园寺</b>,建于1790年,位于阿坝县各莫乡,距县城13公里,为四川省阿坝州藏传佛教三大格鲁派寺院之一,是黄教<b>拉卜楞寺的属寺</b>之一,占地18000平方米。各莫寺以其宏大的寺庙建筑、大佛塔和神秘的藏秘修炼而著称。。 各莫寺内有两个大看点:一是<b>全亚洲最大的单体佛殿</b>——<b>弥勒佛殿</b>;一个<b>菩提宝塔</b>。 各莫寺门楼,中间是大门。 各莫寺两边各有一个小门。 一进大门只见右边的门廊内有六个人正在五体投地地拜佛,看样子来了不止一天了。 大门进去是一条很宽的主路,正面对着寺院高大的主体建筑<b>弥勒佛殿</b>和寺院讲经说法的<b>主殿</b>。左右两旁是一排排白墙红瓦是房子,前面是院子后面是两层小楼。导览图上说这些是<b>“扎仓”。</b><br> <b>扎仓</b>,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一种佛学研究场所,是专供僧人<b>学习、研究宗教经典的地方</b>,实质上就是寺院内部的佛教学院。在稍有规模的藏传佛教寺院中,建有专门的扎仓。各莫寺的扎仓建得非常整齐漂亮,看样子各莫寺经济条件很好。 大路的尽头是寺院讲经说法的地方-大殿,背后就是亚洲最大的单体佛殿——<b>弥勒佛殿</b>。 弥勒佛殿也称<b>大佛殿</b>,高大雄伟,华丽庄严,从外观看好像有十几层楼高,最上面是镀金的屋顶。大殿中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弥勒佛坐像。游客可以自由进去参观,但不准拍照、摄像。据进去参观的两位同行说,里面装修很上档次,所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在弥勒佛殿的两边是活佛的寝宫,与世俗社会一样,佛门也是分有等级的。 寺院大佛殿屋顶上都有非常华丽鲜艳的装饰,有的是佛教图腾有的是佛教典故,有的是佛教信物。 这是寺庙上的这个鹿图腾叫双鹿法轮,中间的的法轮,代表着释迦牟尼佛在在讲法,左右是一公一母两只鹿,代表的是释迦牟尼佛第一次讲法的地方野鹿苑,这个图腾表示藏传佛教的根本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在藏传佛教的寺院中都有这种图腾。<br><br> 这个好像转经筒一样的装饰一般都立在寺院殿堂屋顶边角。 屋檐下绘有精美复杂的图案,一般都描绘佛教故事。 这个装饰是一个菩萨头顶一座法轮。 旁边的偏殿顶上中间是莲花座上立着法塔,两边是菩萨头顶法轮。 黑窗框洪木窗扇三色的窗帘,这是典型的藏式风格。 飞檐翘角,这倒是汉族建筑的风格<div><br></div> 走进大殿中间是一个大院落,正面是讲经大堂,其余三面有回廊。院落内地上七零八落丢满僧靴,僧侣进讲堂是不允许穿鞋的。屋檐下的布幔上也有双鹿法轮图腾。 一位高僧正准备进讲经堂去。 院落内的回廊墙上满是彩色壁画。 壁画上讲述的都是藏传佛教的经典和故事。 围墙内是寺院内的经堂,围墙上的这种装饰好像是藏族寺院一种特有的风格。 寺内右边的<b>菩提宝塔</b>耸在碧绿的草地上金碧辉煌,塔内供奉有<b>释迦摩尼金身舍利</b>。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过去参观。 一轮明月高挂在经幡杆头。 上完早课的喇嘛们从大殿出来回到各自的的扎仓。在各莫寺佛学院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看到最小的喇嘛只有5~6岁,他们都是从小自愿入寺向佛的。 寺院里的喇嘛。 对于游客的询问,他们都非常热心的回答。 大门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转经房,里面连接着两条长廊,全是转经筒。 各莫寺的转经房比郎木寺的要漂亮的多。经筒上绘有藏传佛教六字真言。 一个男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到转经房转经。 各莫寺大门两边的转经长廊有几百米长,全部经筒加起来总有好几百个。 一点小孩正拖着一个交通标志筒放在大门口,似乎说禁止通行。问寺院的喇嘛,知道寺院的建设政府没有投资,全靠信徒自愿捐赠、资助。 出得寺来看见路边树立着几块宣传牌,看上面的介绍阿坝最美的景观拍摄地点是“<b>净土梵天</b>”观景点,在这里拍夕阳非常壮观,可惜我们没有时间。 离开各莫寺车过黄河来到<b>阿万仓草原</b>。阿万仓草原位于甘肃省南部的玛曲县黄河的臂弯里,草原距离玛曲县城50公里 沿途看见牧民的集市。 一群牧民围在一起,可能是在进行牦牛交易。 中午11点我们来到位于玛曲县阿万仓乡境内<b>娘玛寺</b>,参观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 娘玛寺又称<b>宁玛寺、努尔玛寺</b>,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的宁玛派(红教)寺院。娘玛寺建于1930年,她也是<b>拉卜楞寺的属寺</b>。看样子在玛曲一带拉卜楞寺的影响力非常大。 娘玛寺经堂。 娘玛寺藏经阁。 转经筒,<b>正称转经轮</b>、<b>嘛呢转经轮、嘛呢经筒</b>,嘛呢是梵文佛经<b>《六字真言经》</b>的简称。现在娘玛寺在外最有名的就是这个<b>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b>。 转经筒修建在由汉白玉砌成的高台上。 娘玛寺大藏经转经筒建筑<b>总高度42.38米</b>。其中:转经筒总高度37.73米,下筒直径12.6米,上筒直径17.6米,旋转经轮总<b>重量达到320吨</b>,内藏大藏经<b>1080部共11万册</b>,重量达86吨。转经筒筒身为钛金制作,筒体浮雕由尼泊尔工匠使用<b>60公斤黄金</b>纯手工锻铸鎏金而成。<br> 转经筒身镌刻着<b>“唵嘛呢叭咪吽”</b>六字真言。藏传佛教认为,持诵六字真言越多,表示对佛菩萨越虔诚,因此人们除口诵六字真言外,还制作转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每转一圈,相当于诵经一遍,每推动经筒转一圈就完成了佛教所说的一个轮回,洗去了身上的孽恶。 转经筒没有任何内部马达,重达320吨的巨大经筒只能靠人力推动。由于信众和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推动,这个转经筒总是一天到晚不停地转动。 在经筒底部离地面一米多高处有推杆,方便信众和游客推动经筒。 经筒底部还有十二生肖的浮雕,每个人都可以对应在自己的生肖前推经筒,不少藏民还把哈达系在浮雕上。两个生肖之间是一个力士。 属马的浮雕。 属蛇的浮雕。 属龙的浮雕。 这个小喇嘛非常虔诚,在我们停留的一个小时期间,我看他十分卖力的、一直不停的推经筒。 不断的有喇嘛、信众、游客加入推经筒的队伍。推经筒的人不一定都信奉喇嘛教,但都盼望通过推经筒免祸消灾,获得平安幸福。 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的圣物,其大小不一,大者固定在寺庙轮架上,任人推转诵经;小者为手摇式,常伴于身,终生不离不弃。 平常的手摇转经筒里面都有一张写满藏的经文,一般以木质为主,好一点的用骨或金属制成,做工比较讲究,十分轻巧。更高级的转经筒上会镶以珊瑚、宝石等,精致、美观,以此彰显持经筒人的不凡身份。<br> 近二十年来,各地纷纷争建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2011年8月云南<b>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b>内的转经筒高21米,总重60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但是2011年8月19日,这个记录被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b>“香巴拉却科”转经筒</b>刷新了成为老二。 2012年4月28日,青海贵德“<b>中华福运轮”</b>以世界上唯一一个可用<b>黄河水做动力</b>,且直径最长、高度最高、转动方式独特的藏式转经轮成功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但是2018年8月31日,甘南玛曲县宁玛寺大藏经转经筒,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div><br></div> 2012年4月28日,青海贵德中华福运轮以世界上唯一一个可用黄河水做动力,且直径最长、高度最高、转动方式独特的藏式转经轮成功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但是2018年8月31日,甘南玛曲县宁玛寺大藏经转经筒,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功,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转经筒。<br> 离开娘玛寺,开车来的阿万仓草原。只见成群的牦牛在蓝天白云下开满黄花的原野上游荡。 三位女生迫不及待的下车,穿过隔离网,直奔草场深处。 追逐牦牛拍照。 拍完牛群又自嗨起来。 70岁的人了,还要玩平地跳跃。 云淡天高,草原辽阔,置身其中,心旷神怡。 杨师傅告诉我们,河曲是盛产骏马——<b>河曲马</b>的地方,草原牧民经常主办赛马活动,今天如果运气好可以看到牧民赛马。<div>果不其然,下午2时,只见草原上有好多车辆马匹聚集,杨师傅说今天果然有赛马活动,这真是意外之喜。</div> 杨师傅开车进赛场。这里的牧民们大多是开着越野车,小卡车或者摩托车参加赛马。杨师傅说,现在的牧民大多富裕得很。 河曲马亦称<b>乔科马</b>,原产中国黄河上游第一河曲处,故名河曲马。<b>河曲马与内蒙古三河马、新疆伊犁马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马</b>。河曲马体大协调,骨量充实,肌肉丰满,性情温驯,公马神骏而富有悍威。 这里曾经是中国军马的主要供应基地。<br>2010年农业部批准对“河曲马”实施<b>农产品地理标志</b>登记保护。<br> 牧民牵着自己的爱马进场参赛。 比赛场内停有一辆电视台的转播车,上面写着“贡仓传统文化直播中”。看起来玛曲县对赛马这种传统民族文化活动非常重视。 牧民的赛马场,搭建一道门楼,用绳索把彩色三角旗串起来围成一个椭圆形的跑道,就是比赛场地,除了几对高音喇叭,没有什么现代化的设备。。 赛场工作人员都是席地而坐。 参观比赛的藏民只能在铁纱网外观战。我们上前找了一块空地坐下来观看比赛,也没有任何人上来询问干涉。 铁丝网内有十几个人围坐一起,可能是嘉宾一类鄂人物。 广播通知比赛报道,参加比赛的牧民牵着参赛的马匹前往报名点。 这皮乌骓马迫不及待要上场。 在我眼前的这匹枣红马毛色油光发亮,十分健壮,每当广播里赛马音乐一响,它都激动得原地转圈,恨不得马上要上场比赛一样。这绝对是一匹骏马。 养马者并不亲自参加赛马而是聘请专门的骑手骑马参赛。 别人的赛马都来了,这位骑手的赛马还未到。 他的枣红马终于来了,骑手立即翻身上马。 赛马上道,每场比赛都是十匹一组。草原牧民赛马场没有现代化的起跑设备,一根麻绳拦住骑手,一声令下,放开麻绳骑手便策马飞奔而去。 赛马沿着赛道跑一圈大约一千米,用时一分多钟。 夺得冠军的胜利者健步如飞。 主人牵着自己得胜的马匹大步流星而去。 比赛成绩不佳,马主人、骑手、马儿似乎都有点垂头丧气。 这位藏族大叔正在用藏语搞小视频直播。只听他用藏语不停的讲着什么,我一句也不懂。 观战与诵经两不误。 人与马的对话。 良马都是有灵性的。 赛马与摩托车,传统与现代。 回家,准备下一场。 看了两场比赛,我们我们驱车前往玛曲县。这是一座最近几年修建的黄河公路桥。 玛曲县的天下黄河第一桥还在下游几公里。 路上遇到的一位骑行者,他们可以带着全套装备,骑行一两千公里。 车过一座老旧的黄河大桥,只见桥头立着一座7米多高的石碑,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着“<b>天下黄河第一湾</b>”七个大字。 从旁边的“<b>玛曲概况</b>”我们看到,玛曲县是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玛曲”是藏语“黄河”的音译。<div>黄河源于青海而成河于甘南,玛曲县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是黄河水量的主要补充地。黄河在玛曲段的注水量占黄河源头区注入量的58.7%,占黄河流域总径流量的六分之一。<br></div> 在阿坝我们看到了“黄河九曲第一湾”,在玛曲更看到了“天下黄河第一湾”,到底谁是“第一湾”?回来后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地图,这才高清楚了两个第一湾的含义。 如上图所示,黄河从<b>巴颜喀拉山</b>发源,一路浩浩荡荡东下,从青海进四川,遇到<b>四川北部高山的阻挡</b>,于是掉头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进入甘肃,在玛曲县形成了一个<b>433公里长的大转弯,</b>又回到青海,而后又转头向东进入甘肃兰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b>“S”</b>形。(如上图红线 ) 玛曲县就被这个"S"的下弯所环抱。过去人们常说:“<b>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b>”。于是玛曲人说<b>玛曲是“天下黄河第一弯</b>”。而唐克的“九曲黄河第一湾”则正在这个湾的湾头。<br><div>(上图为本人自制)</div> 由于这个湾太大,于是玛曲县在黄河第一桥桥头制作了一个大沙盘,用以展示这道长约433公里的第一湾。 河流上游的远方(左边)通往黄河第一湾的湾头。 玛曲黄河大桥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座大桥,因而也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该桥长289米宽7.5米,1976年4月开工,1979年八月竣工,总投资255.36万元。这座桥的建成,为甘、青、川三省打开了一扇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门。 黄河大桥有两大美丽的景观。一是<b>“拱桥拖日”</b>:清晨日出时,立身于大桥西侧,当太阳升到拱面时,恰似拱桥托起了红日,颇为壮观;二是“<b>长河落日</b>”:黄昏时分,在黄河桥边远望长河之水,夕阳渐渐西沉,恰似落入长河之中,十分美妙。玛曲县城离大桥只有3公里,看“长河落日”完全没有问题,可惜我们不知道有这个两个景观,这也是这次甘南游没有专门聘请导游留下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