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份坦然

大漠独行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每一次去祭拜父母,都在重温曾经的告别,或是当下的又一次告别,不要说时间冲淡了告别时的悲伤,只是我们渐渐接受了告别,懂得了告别,面对告别,不再那样慌乱和手足无措,悲伤在心底里积淀成一种坦然面对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走了,那一年我六岁。之后的许多年,祖父祖母走了、舅舅们走了、叔叔们走了、母亲走了、外祖父走了……亲人们一个个离去,每一次告别,不仅仅是伤痛,还会让活着的人思考一个问题——“死”,死亡对于每一个活着的人意味着什么?</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去世那年,是在一个深秋,地里的庄稼已经颗粒归仓。六岁的我,走在送走父亲的路上,磕磕绊绊,大人们希望看到泪流满面的我,他们应该很失望,他们甚至怀疑我会不会哭。六岁的我,有好几年和姐姐一同四处流浪,在田野、在小村、在红白喜事的宴席上……那是迅速拔节的年龄,身体需要拔节的营养,于是能吃的东西,我们会毫不犹豫放进嘴里,毫不考虑它是不是有毒,是不是对身体有害。也许是营养不足,恐惧、悲伤……还没有在我六岁的身体里发芽,远去的父亲应该很是遗憾,他没有看到儿子撕心裂肺地和他告别,他没有听到儿子万般不舍,他看到的只是木讷的儿子,在凄寒的秋风中茫然地望着远方。</b></p><p class="ql-block"><b> 和父亲告别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五十年里,自己在不停地拼接和父亲生活六年中的生活碎片,努力想拼接出一个完整的父亲,可是一直都不完整。如今,我早已活过了父亲走时的年龄,父亲走时,没有人喊他爷爷,儿子要是早出生几十年,他喊爷爷,像孙女现在粘我一样粘着父亲,也许他不会急着离开,他会留下来,陪伴我们多活好多年,那样在我们少年、青年、中年……就不会活得那样茫然,那样无助,那样渴望父亲的鼓励和引领。</b></p><p class="ql-block"><b> 我一次次地想,如果父亲活到我升学的年龄,那时他应该在乡政府有一席之地。父亲之前是教师,他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民”转“公”,可见父亲的努力和优秀,父亲办事是有魄力的,这一点,我的性格中是有的,儿子考学、工作、家里重要事情……我都是第一时间站出来,果断地给儿子和妻子一个决定。但是外人看来,我应该是一个毫无魄力的人,父亲没有交给我,怎么让外人看起来自己有魄力。</b></p><p class="ql-block"><b> 当过教师的父亲,应该不会再让我走他的路,在我选择读书的方向时,他一定会让我选择读高中,而不是考师范,这样我的人生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会是另一个全新的样子。我工作后,没有人指导我该怎样努力,怎样努力后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的生活中没有鲜活的榜样,我是凭着良知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后来父亲的学生老范找到我,说起父亲的种种过往,有一件事感动了我。他说他当时很淘气,没有人能管教他,没有教师敢收他为学生,父亲把他抱起来,一直抱到父亲的班级,从此他成了父亲的学生。老范的年纪很大,比我还要大几十岁,他的话让父亲作为教师的角色在我心里复活了。我常说,办有温度的教育,做有温度的教师,我走的路,可不就是当年父亲走过的路,我在教育上走过的路,一定踩过父亲当年的脚印,多年以后,我在讲台上挥汗如雨,我呼吸过的空气,是不是当年父亲也呼吸过?当我看到学生成功时的微笑,如果是父亲的学生老范看到,他一定会说我的笑和父亲当年的笑一样慈祥。</b></p><p class="ql-block"><b> 也许是父亲早早离去,让我对黑夜充满恐惧,让我早早思考“死亡”,那时我在读师范,十七八岁的样子。在母亲身边,我会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离开母亲,我觉得死亡会随时会降临。就像睡眠一样,外面的世界仍然是“风花雪月”,飞机在天空飞,汽车在路上跑,狗剩叔的独轮车在晨曦中歌唱……生活依旧有温度,而这一切都不再属于离去的人,这是和亲人,和世界一次永久的告别……于是觉得自己在无尽的黑暗中下沉,再下沉,永无休止地下沉,沉到极寒的世界里去……</b></p> <p class="ql-block"><b>  母亲离去时,我二十八岁。关于死亡早已不再陌生,相比于父亲,母亲的离去让我有了撕心裂肺之痛,有了悲伤欲绝,有了痛不欲生……</b></p><p class="ql-block"><b> 在母亲生病期间,悲痛和恐惧已经开始在我的身体里发芽,而且迅速拔节长大,枝繁叶茂。我们担心母亲会随时离去,每年的除夕夜,母亲无法下地做年夜饭,这一切都由姐姐承包了,姐姐八九岁就开始做家务,用她瘦弱的肩膀,担起了家的半壁江山,如果是现在,姐姐的事迹会见诸于报端,绝对是励志故事,满满的正能量。多病的母亲对生活充满希望,每到除夕夜,她组织孩们一遍又一遍喊“我家过得火炭红!”孩子都充满希望地喊,喊红了脸,喊得寒冷悄然褪去,喊醒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b></p><p class="ql-block"><b> 也许正是对死亡的恐惧,让我早早思考活着的意义,关于活着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开始,我觉得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让母亲高兴,让母亲过上好生活,让母亲不再受疾病折磨……这就让我有了一种紧迫感,让我加快了奔跑的脚步。读书时,我不敢偷懒,别人一天学习三个小时,我就要努力学习五个小时,“十年寒窗”,我没有让母亲失望,作为小村的第一批师范生,首先完成了鲤鱼跃龙门的蜕变,用事实告诉小村的孩子们“读书改变命运”。四年后,弟弟同样靠读书改变命运,我们的成功,在小村掀起波澜,当一小村批批孩子靠读书改变命运,走出小村,走进城里,走出了不错的归宿,活出了他们生命的意义后,还能说我的生命意义就是让母亲微笑吗?</b></p><p class="ql-block"><b> 当了教师以后,我仍不停地奔跑,远远地跑在了前边。靠自己努力(绝不仅仅是自己),一个又一个孩子改变了他们的命运,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改变他人的命运,就是自己活着的意义,就是教师活着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有一年当评委,一位教师陈述她想留下来,她不舍校园,她不舍讲台,她不舍学生和姐妹们……她的话刺痛了每一个评委。应该说她讲出了大多数老师的心声,无论评委如何努力,总是有人要离开,告别不可避免。在我工作的学校,六十岁、六十一岁的老师还站在讲台上,她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的意义,活着的意义。她们有大的教育情怀,她们在名利上无所求,她们只是想发余光,散余热,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少一些遗憾。</b></p><p class="ql-block"><b> 今年(2023年)暑期开学,有一位教师离开了讲台,这一离开,恐怕没有机会再回到讲台上了,再有两年她就退休了。直到最近,我们才了解到她的苦痛,她一直生活在恐惧中,她担心楼房会坍塌、桥梁会断裂、身体会患上重病……每天她都生活在极度的恐惧和绝望中……如果她不倾述,同事们都不知道她患有这样严重的心理疾病,她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她一直微笑着面对学生,她一直微笑着书写她的教育人生……</b></p><p class="ql-block"><b> 几年前,看过一则报道,教师亚健康的人数在逐年增多……我们中有多少人属于亚健康?没有人统计过,人们更多地是关注成绩,很少有人关注老师的健康。</b></p><p class="ql-block"><b> 有很长一段时间,自己也生活在恐惧中,担心身体患了重病,大去之期不远矣。特别是妻子哄孙子这八年,每当自己独自在家,每到夜深人静之时,恐惧都会不期而至,担心突发疾病,身边没有人,错失抢救的机会……八年的磨砺,让自己渐渐有了淡然和豁达,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不是有人说了吗,人一出生就走在死亡的路上。既然活着,就要活出意义,正是这样的想法,让我开始关注更多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他们来到城里,是想靠读书改变命运,我能积极引领,让农村孩子有目标,懂得奔跑,从此改变他们的命运,那便是自己最后教师生涯中活着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昨天去小村,参加了一个婚礼,小村人对于我的到来很重视,村书记(女书记)亲自陪酒。十几天前去过相同的村子,参加的是升学宴,同样看到那位村支书参加。本来不能喝酒,村书记很诚恳,她说小村里的孩子能出息人,都是老师的功劳,她说我是老师的代表,小村许多孩子我都教过,她敬我酒就是在敬教师,在敬教育。我被她的话感动了,她不是在作秀,或是官场上的敷衍,她是实实在在为百姓着想。</b></p><p class="ql-block"><b> 感动之余,我自然要回敬于她,我说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事,家庭、社会、学校的合力,才能让教育健康发展,教育才能助力百姓圆梦。村民家的升学宴,村支书积极走在前边,并且拿出奖金作为激励。她的名字我二十几年前就听说过,对于她不了解,但是她对于教育的重视,对于小村弱势群体的关注,这一点我为她点赞。如果村级领导都能像她一样关注教育,会有更多孩子改变命运,这应该是村级领导工作的意义之一。</b></p><p class="ql-block"><b> 四姨妈患了重病,每次见面,她都说着她的极度恐惧,她会想到她离去后葬礼上的种种,她怕火化,她不舍儿女……四姨妈的心情我们能理解,这是每一个即将离去的人共有的心理。老姨妈得知她患了重病,眼神里的绝望让人心痛,她最后坐车在小村转了一周,算是与村民诀别。母亲当年也一样,在病入膏肓的时候,精神崩溃,幻想着有离去的人会把她接走,她不停地让后父拿刀在门口挥舞,不让那些鬼神进屋……我们都理解四姨妈,让她放平心态,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我们走后,特别安静的夜里,她依旧会承受各种恐惧的折磨。</b></p><p class="ql-block"><b> 面对一次次告别,会想到死亡,也会想到活着。生命轮回,不是佛家才懂,对于活着的人,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让生命活出应有的价值,这就够了吗?这是对活着的每一个人的扣问。</b></p><p class="ql-block"><b> 如何强大心智,从容赴死,这是要经过生活的历练,虽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那便是对活着的人一个积极的引领。曾经的好朋友,二郎叔在赴死之前,对自己葬礼宴席做了安排,他想体面地离去,让他的葬礼宴席更加丰盛,不能亏待了前来帮忙的邻里朋友。同是一个村的老宋,当了一辈子教师,他离去时,让家人搀扶着走向他人生最后的归宿——棺木。每每想起他们的壮举,心里都会肃然起敬,也对死亡多了一份释然。</b></p><p class="ql-block"><b> 后父离去时,没有更多的叮嘱,八十九岁的他,不止一次说过他的离去,像是在说他要吃饺子,他要去洗澡一样自然,没有恐惧,没有依恋和不舍……后父没有太多的文化,一辈子同泥土打交道,他看淡生死,是时间的功效。他没有自己的孩子,没有可以牵挂的老人,没有不舍的兄弟姐妹……或许他觉得另一个世界中,他能见到他想念的人,这让他的离去多了一份安详。</b></p><p class="ql-block"><b> 每年七月十五,弟弟都会提前打电话,张罗给父母上坟的事。今年,又多了一个去处——后父那里。祭拜离去的人,这是活着的人有仪式感的活动,是缅怀,也是追思。每次祭拜,弟弟都会说着我们生活的种种好事,让远去的父母放心。每一次祭拜,都在重温曾经的告别,或是当下的又一次告别,不要说时间冲淡了告别时的悲伤,只是我们渐渐接受了告别,懂得了告别,面对告别,不再那样慌乱和手足无措,悲伤在心底里积淀成一种坦然面对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人生就是一次次告别,告别四季、告别童稚、告别机遇,告别亲人……每一次告别,多一份坦然,那是告别的最高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又是一年相思日,又是一年感伤时,活好当下,就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慰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写于中元节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3.08.23</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