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行(西安篇)

周鸿钧

西安城墙“永宁门”,永宁门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当年为皇城南面三座城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1378年),拓筑西安城墙,永宁门沿用为南城门。但改原隋唐时过梁式三门洞为砖砌拱式单门洞,易名永宁门,取其永保安宁之意。 永宁门瓮城与箭楼 西安城墙上总共有98座敌楼,敌楼是城墙防御工程重要组成部分。 城墙与护城河 在永宁门城楼上眺望钟楼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建于今址。 <p class="ql-block">钟楼夜景</p> 钟楼上悬挂的是铸造于唐代的一口名为“景云钟”的大钟。景云钟为国宝级文物,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现在钟楼上悬挂的是复制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展出的“景云钟” 是唐代为景龙观所铸之青铜钟,该钟原名“景龙观钟”,开元年间改景龙观为迎祥观,故又称“迎祥观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今称之为“景云钟”。 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钟身周围铸有纹饰,自上而下分为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图案,四角各有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 西安鼓楼 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 西安鼓楼 西安鼓楼上高1.8米的大鼓 西安鼓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顶部为重檐形式,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在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顶部有鎏金宝顶,是西安的标志性建筑。 大雁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雁塔位于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br><br> 大慈恩寺 大雁塔 登大雁塔眺望西安城 西安碑林博物馆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 碑林标志性建筑,《石台孝经》保存在这个碑亭里。 陈列在碑亭中的《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由唐玄宗李隆基注书,被誉为“迎宾第一碑”,是最早移入碑林的藏品之一。<br>原石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长方柱体,四面刻字,高620厘米,宽120厘米。碑顶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所以被称为《石台孝经》。 司马芳残碑 西晋(公元265~317年) 曹全碑局部 黄庭坚书 柳公权“玄秘塔碑”局部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吕大防根据张旭狂草《千字文》残存摹本,将其摹刻上石。后来,碑体断为6块,剩231字,上图为《断千字文》局部。 “宁静致远”清 爱新觉罗.玄烨 书 昭陵六骏是原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由画家阎立本所绘,工艺家阎立德雕刻的六幅浮雕石刻。“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乘骑的六匹战马,名称分别为 1,什伐赤、2,特勒骠 3,飒露紫 4,拳毛騧 5,白蹄乌 6,青骓 。“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精美石雕 精美石雕 精美石雕 拴马桩 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农民在秦始皇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发现几个破碎的用泥土烧制的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俑,经陕西省考古队勘探和试掘,兵马俑重见天日。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士俑 平均身高约1.8米。 将军俑 军吏俑 跪射俑 立射俑 骑兵俑 华清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宫始建于唐朝初年,唐玄宗执政以后达到鼎盛时期,安史之乱后,政局突变,华清宫迅速衰落,唐朝以后各代皇帝已很少出游华清宫。近代在这里发生了“西安事变”。 华清宫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上世纪80年代在这里基建发现浴池遗址,经考证,这些古建筑遗存与史志书记载完全吻合,是一组较完整的唐华清宫建筑遗址,也是华清宫的中枢所在,为唐玄宗和贵妃游幸时活动的主要场所。经全面整理,并仿唐形制,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br><br> 安史之乱后,政局突变,华清宫的游幸迅速衰落,唐朝以后各代皇帝已很少出游华清宫。现在园区主打杨贵妃题材,有一尊巨大的杨贵妃汉白玉雕像。 海棠汤,以池面像一朵盛开的海棠而得名,俗称妃子汤。唐玄宗十分宠爱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专门为她在华清宫建造海棠汤温泉池。 星辰汤池非常大,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地方,这是华清池里最大的温泉池。 莲花汤池,又名“九龙汤”,是唐玄宗沐浴的地方。 太子汤 ,唐太宗李世民修星辰汤时,为皇太子修了太子汤,太子汤虽距离水源较近,但它并不直接从水源引入温泉,而是借用太宗星辰汤池的排水道作为供水道,这样,既摆正了皇帝与皇太子之间的尊卑关系,解决了礼制犯忌的问题,又寓意着来自“御汤”的温泉能使皇太子常沐父皇恩泽。 唐代汤池殿基遗存 华清宫环园内五间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和光绪西逃途经临潼时均下榻五间厅;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入陕,以华清池为“行辕”,下榻五间厅,于此发生了西安事变。 五间厅即五间房子,为一排坐南面北的砖木结构平房,蒋介石在此居住,是兵谏捉蒋的重要见证、西安事变的重要旧址之一。 五间厅的玻璃窗、墙壁上,均保留有西安事变兵谏发生激战时的弹孔。 蒋介石听闻枪声便从后窗仓皇而逃,由侍卫搀扶上山,匿身于西绣岭虎斑石处的草丛中,被搜山部队发现,送往西安。如今游客可以在蒋介石藏身处感受惊心动魄的西安事变。 此亭建于1946年3月,起名“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50周年前夕,再次易名为“兵谏亭”。 雨中游法门寺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br>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 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如今我们看到的法门寺是1987年重建的,佛塔完全按照明代十三级八角形塔样式修建,在这次重建清理废墟时发现了唐代地宫。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凤翔府发生地震,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地方绅士捐资修法门寺塔,历时30年建成。1976年8月,四川松潘发生大地震,波及到了扶风,法门寺塔西南面第二层砌砖粉碎跌落,塔身向西南严重倾倒。此后,塔身又接连出现裂缝与垮塌,至1981年9月时,塔顶已自行跌落,只残余半个塔身孤零零地危立于残破砖石台基之上。 在诸多佛塔地宫中,法门寺地宫是于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个。参观法门寺博物馆,地宫第一道石门复制品。 参观法门寺博物馆,地宫第二道石门复制品。 参观法门寺博物馆,地宫第三道石门复制品。 地宫第四道石门,门扇上有彩绘高浮雕天王像,(复制品) 阿育王塔,全称汉白玉浮雕彩绘阿育王塔(图左),塔内放着一座宝刹单檐铜塔——鎏金铜浮屠(图中),塔内盛放银棺一枚,出土时此棺内安放地宫第四枚佛骨舍利。(图右) 秘色瓷八棱净瓶,秘色瓷是唐代仅供皇室成员使用的特质瓷器,历来被认为是我国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宋代逐渐“绝迹”却并未留下太多记载,千百年来关于它的外观品质与制作工艺等争论和传说也从未停止。直至法门寺文物出土后,学者们终于对照着地宫门口“衣物帐”石碑上的记录,找到了十三件宝贵的秘色瓷,揭开了它被蒙上千余年的神秘面纱。<br><br> 唐盘口细颈贴塑淡黄色琉璃瓶是一件唐代琉璃瓶文物,从东罗马或阿拉伯国家不远万里传入中国的“琉璃”,十分珍稀。 鎏金银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三十九岁生日时,为供养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咸通十四年在迎送佛舍利时,与佛祖之金骨真身一并请入地宫永为供养。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盆上铭文记载原为唐皇室用品,后由唐僖宗供奉给佛祖,安放在地宫后室中部。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div>国家历史博物馆已经把历史二字去掉,变成了“国博”。</div><div>陕西历史博物馆,没有省字,却保留了历史二字,原因在于,周总理的一句话,陕西作为14朝古都所在地,陕西历史博物馆属于国家级别的博物馆,不是省级。<br>历史和现今地位可见多重要。</div> 走进大厅迎面是巨大的唐顺陵走狮石雕,顺陵是女皇武则天的生母杨氏之墓,位于陕西咸阳的洪渎塬。石走狮因其雕刻写实程度和艺术夸张的精湛技艺,被誉为“中华第一狮”。 蛙纹钺 这件青铜钺造型、纹饰较为独特,尤其是中部镂雕的蛙纹,形象极为生动,是商代晚期一件难得的艺术品。 兽面纹四足鬲 ,商代晚期,四足鬲鼓腹分为四裆,形成了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造形奇特,全国同类器物造型中仅见此一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西周牛尊,通体为牛形,身躯浑圆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伸舌作流,背开方口设盖,盖钮为一立虎,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腹背及足部满饰云纹和夔龙纹。整器设计匠心独运,造型雄健生动,纹饰华美流畅,为西周青铜艺术之精品。 表面金色的函皇父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发生复杂化学反应而形成锈蚀,这些锈的颜色大多数为青绿色,函皇父鼎由于埋藏环境好,历经千年仍保持着最初的模样,外壁绝大部分还是灿烂的金黄色。<br><br> 日己方彝,以饕餮纹为主题纹饰,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的器盖和内底各有铭文18字。 西周日己觥,此器整体外观庄重、大方,设计、制作精巧奇异。全身布满的浮雕纹样多种多样,兽面、夔龙、鸟、虎纹等同处一器,繁而不乱,构图合理,主次分明,为西周青铜器的典范之作。 西周后期日己方尊,在西周中期酒器全面衰落的时候出现日己方尊这样的器物,说明殷人后裔对曾经辉煌灿烂的殷商青铜文化仍然十分留恋。铸造精良,在造型及花纹上都堪称精美,是青铜尊在青铜器艺术史上撒下的最后一抹余晖。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复制品) 彩绘雁鱼铜灯,来自于西汉时期的文物,文物通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整体造型为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的形状,这种中国传统的鸿雁衔鱼的艺术造型,栩栩如生、逼真动人。 皇后之玺,玉玺 2.8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色纯净润泽,玺钮为高浮雕的螭虎形。玺台四侧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刻有长方形阴线框,其内雕琢出四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br>玉玺出土的地点,在刘邦与吕后陵墓的西边。专家们推断这枚玉玺很可能是吕雉生前所用之物。这方“皇后之玺”玉印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是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已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中。 游览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这件特殊的藏品所吸引,黑底多面体,周身多面都有红色的印章字,这枚印章是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印章由煤精刻制而成,煤精属于宝石类,而这枚印章的主人是西魏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印文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公文用印,如“大都督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令”、“密”等;上书用印,如“臣信上疏”、“臣信上章”等;书简用印,如“独孤信白书”、“信启事”等。多面体印章使得这位身兼数职的独孤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骆驼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上,昂首张口,舌尖上卷,两耳竖起,作仰天嘶鸣状。驼背上有七个手持各种乐器的乐偏,相背盘腿而坐。有的身穿圆领长袍,有的着翻领胡服,衣服的颜色分别为赭黄、深绿、浅绿、黄蓝白三彩。<br>唐三彩载乐骆驼俑为人们再现了古丝绸之路上的骆驼乐队和驼上舞台的状况,这是中国与西域异族,异国人民之间长期物质和文化交流的结晶,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博物馆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鎏金弥勒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件文物,最初传入我国时弥勒佛的形象非常庄严肃穆、超脱凡尘。到后来,弥勒佛形象就中国化了,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大胖和尚的形象。 唐鎏金铁芯铜龙,龙的形象成熟于汉代,盛于隋唐,这件鎏金铁芯铜龙可谓经典之作。 唐鎏金蔓草花鸟纹八棱银杯 汉鎏金银竹节熏炉,熏炉的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两条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从炉盖外侧铭文可知,此炉是西汉皇家未央宫的生活用器。经过考证,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博物馆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鸳鸯莲瓣纹金碗,纯金质,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目前所知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堂皇、纹饰最精美的器物之一,是西方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结合的佳作。(博物馆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青釉提梁倒灌壶 ,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壶的提梁刻有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凤凰是百鸟之王,象征吉祥;壶嘴是正在哺乳的母狮,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威武;壶身刻有一圈牡丹,牡丹是百花之王,象征富贵,因此又被称为“三王壶”。青釉提梁倒灌壶为五代时期耀州窑所产的精品。(博物馆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模仿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博物馆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罐身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主体、是迄今已知唐代银罐中最大气和精美的一件。(博物馆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镶金兽首玛瑙杯,用世间罕见的俏色玉材——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缠丝玛瑙制成,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海内外孤品,国家首批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博物馆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黑釉油滴碗,黑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釉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故称“油滴釉”。这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黑釉碗,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实属不易,堪称瓷中珍品。(博物馆十八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唐镂空葡萄花鸟纹银香囊,香囊外壁银制,通体镂空出葡萄花鸟纹样。这件香囊可以挂在车仗帷幔上或贴身佩戴,当它摆动时,内层香盂受自身重力作用,盂口始终向上,里面燃烧香料的火星、香灰不会洒落溢出。 在何家村窖藏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战国时期秦国货币,半两钱为秦国首创,圆形方孔钱文“半两”,半两钱确立的方孔圆钱制和计重制对中国后世的货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何家村窖藏出土了4件錾刻有铭文的银饼,錾文中的“怀集”即今广东省怀集县,在唐代是重要产银用银地区,银饼上有纪年、来源、重量、负责官员及工匠的职务姓名,反映出唐开元年间岭南地区已出现用银代替粮、绢缴纳赋税的情况。 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的展厅,迎面会看到两个陶瓮和一个银罐,它们有何特别之处,会放在如此显眼的位置?何家村窖藏是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进行基建时偶然发现的。在这两个陶瓮和银罐里,存放有各类珍贵文物共计1000余件,其以数量大、等级高、种类多、保存完好而震惊世界,可以说是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窖藏主人是谁?他为什么将这些珍宝埋藏于此?至今还是未解之谜。<div>最后要说明的是,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1-3展厅是免费的,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是要另外买票参观。<br><div><br></div></div> 走出鼓楼转弯就进入有几百年历史的回民老街区。这个社区有多条街道组成统称“回民街”,浓厚的穆斯林气息,还有吃不尽的西安美食。特点是青石铺路,绿树成荫,路两旁一色仿明清建筑,或餐饮、或器物,均由回民经营,具有浓郁清真特色。 在街上,经常会看到一个特别复杂的字,它和一个面字组合在一起,这就是用于陕西关中地区的汉族传统面食biangbiang面。连读起来快念发音"比昂比昂面"。 晚上的回民街有着与白天不同的精彩,整条街被浓厚的市井气息笼罩,道路两旁遍布挂着电灯、汽灯的各种摊铺,烤肉串、涮牛肚的烟火在不甚明亮的灯光下弥漫整条街,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穆斯林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