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珍贵的老照片</h5>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div><br></div><div>60年代末,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工厂干部和科技人员都被下放到班组劳动改造,生产一度处于“无政府主义”状况,时任厂党委书记的杨金广甚至连张办公桌都没有,整天背着个袋子在各车间、班组跑。白天累了一天,晚上还要到厂里去解决问题,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晚上也无法睡个安稳觉。</div> <h5>▶时任株冶党委书记杨金广</h5> 1968年,株冶(株洲冶炼厂的简称)投产10年,铅、铜生产能力已达到或接近设计能力,但锌的年产量还在两三万吨徘徊,距离10万吨的设计能力相差甚远。当时正值十年动乱时期,为了摆脱窘局,使株冶锌生产尽快达到或接近设计能力,湖南省委决定调对有色金属采、选、炼有丰富经验、时任水口山矿务局局长的郁宝云,到株洲冶炼厂抓生产。 <h5>▶时任株冶党委副书记郁宝云在生产动员会上讲话</h5> 受命于危难时刻的党委副书记郁宝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一方面与厂党委班子积极协商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让科技人员重新回到生产、技术的关键岗位;一方面深入现场抓生产。晚上还抽时间熟悉设备情况,查阅设备说明书,把一些技术数据记在本子上,一个工序一个工序查对,了解主要设备的性能,做到心中有数。由于操劳过度,导致胃出血不止,他只好去长沙一六三医院治疗。由于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时常挂在心头,病情稍有好转,便出院带病工作。因延误了治疗时间,后来只好作了胃切除大手术。出院没多久,又带着虚弱的身子回厂坚持工作。 1969年,厂党委下气力大抓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大部分在班组接受改造的技术人员,先后回到了自己的岗位,管理部门的各个环节也有序恢复运转,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情况有所缓解。 1973年底,铅产量达到3万吨、锌4万吨、铜万吨、黄金万两,受到冶金部和湖南省冶金局的表扬。 <h5>▶时任厂副总工程师王永清(左)、工程师刘志杰(中)在作技术攻关试验。</h5> 生产虽然开始好转,但锌的产量与设计能力的差距仍很大,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此起彼伏。突出的问题是浸出渣处理不完,每天达两三百吨,含锌在10%以上,比原产矿石品位高出几倍,有的甚至高达10倍。这些处理不完的浸出渣,堆满了厂区各个通道及空地。 <h5>▶技术攻关小组成员在对项目进行探讨。</h5> 为解决浸出渣堆积的矛盾,在厂党委领导下,以副总工程师王永青和工程师刘志杰等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试验组,开展大型攻关战。经过反复试验,先采用旋涡炉处理,然后又试用热酸处理。<br><br> 多少个日夜星辰,他们守候在试验室边,辗转反侧,用多种方法进行测试比对,终于取得了试验成功。热酸处理项目,后来还获得了冶金部科技二等奖,并为广西、浙江的兄弟冶炼厂提供了经验,解决了难题。 <h5>▶工程师刘志杰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h5>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浸出渣的问题解决后,回转窑寿命不高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有时只能使用一个月,有时甚至只能使用几天。 攻关小组又针对回转窑使用寿命的问题进行攻关,经攻关小组反复试验,改进配料比例,也获得了成功。 <h5>▶攻关小组在实验中</h5> 随着工序各个环节的逐步拉通,析出锌产量日增,又遇到熔锌炉满足不了生产需要的问题。厂党委除组织人员继续攻关外,决定派郁宝云带领一名技术干部和一名技术工人,与沈阳冶炼厂的技术人员一道,去朝鲜进行科技考察。 考察组于1972年元月到达平壤,先后在南浦冶炼厂、文坪冶炼厂学习了一个月。他们白天在现场考察听介绍经验,晚上整理笔记,分析资料。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回国后,考察组根据朝鲜的生产经验,结合株冶实际进行改进,熔锌炉的寿命提高到可使用一年多。同时新建了三号炉,原先积存的锌片也在几个月内全部消化完。 锌铅生产设备的逐年改造,生产持续发展,与原设计能力的差距逐步缩小,但要达到设计能力,解决电解工序电解槽不够的问题,是当务之急。 1978年,厂党委趁热打铁,再次召集攻关会,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下车间共同调查,对电解工序进行技术测定。针对电解槽不够的现状,召集基建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和车间操作工人反复丈量测算,提出了改造车间场地的方案,并向冶金部写了报告。 <h5>▶时任株冶会战指挥部指挥长张应谷</h5> 冶金部的批示下达后,成立了以张应谷为指挥长的会战指挥部。改造工程所需的钢材,在冶金部的支持下,很快得到了解决。 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改造计划提前完成,投入正常生产。1980年,工厂析出锌日产,由过去200吨提高到300吨,第一次达到了锌10万吨的设计产能。 后来,冶金部部长高扬文到厂里检查工作时,听取了厂党委的汇报并观看了现场后,竖起大拇指说:“你们为国家做了一件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我代表冶金部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株冶锌生产实现设计能力的过程,是工厂广大职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发挥聪明才智、团结一心、披荆斩棘、迎风破浪的结果,是一次又一次攻坚克难、勇于超越自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