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ccyy🎶

<p class="ql-block">(全文1172个字,阅读时间大概2分钟)</p><p class="ql-block"> 梳妆台上的瓶瓶罐罐越堆越多,用时得慢慢选择,有时还无从下手,不得不开始清理。咋一看,好像都有用,都舍不得扔,可仔细瞧,这瓶已经过期了,那瓶用不上了,这罐快见底了,那罐多余了,于是“断舍离”,只留下正在用的,其他的扔扔扔。梳妆台终于整洁了,心情也格外舒畅了。</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到网上有人总结的,衣柜里的衣服70%是不怎么穿的,手机里的功能70%是用不上的,微信里的好友70%是不联系的。想想还真是这个理,所以适时做些断舍离无伤大雅,还会让心灵留下更多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纵观我们的课堂,是否也该做些“断舍离”?君不见一堂课安排得满满当当,老师生怕漏掉了哪个知识点,什么都想教,什么都涉猎到,所以东碰一下,西摸一把,可最后什么也没教会。</p><p class="ql-block"> 王荣生教授说,教学内容应该相对集中是一节好课的“底线”。那怎么个集中法?我想就是要进行“断舍离”。就拿语文学科来说,一是教语文该教的,不姓“语”的该舍当舍。举个例子,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太阳》,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要素是“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事物介绍清楚。”作为习作单元第一篇课文,它承载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说明一种事物可以用哪些说明方法,并感知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好处。而我们看到有些老师在执教中想让孩子了解关于“太阳”的更多的知识,便拓展到了太阳系行星、卫星,他们的大小、排位……整堂课随处都是高科技元素,感觉高大上,活脱脱一节科学课,这就是典型的“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p><p class="ql-block"> 二是紧扣课标要求,该弃则弃。我们看到一些课堂,老师铆足了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吃力不讨好,学生反应平平,为什么?拔高了要求!比如“复述故事”,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根据插图复述故事,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根据示意图复述课文,三年级下册《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根据表格复述故事。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顺序复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段、每一册知识点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可我们的老师在执教过程中没有前后连贯的意识,希望一开始接触故事复述,就要求孩子根据故事起因、经过、结果来复述,这加重了孩子负担,做了些事倍功半的事。</p><p class="ql-block"> 三是,“宁凿一口井,不挖十个坑”。一节课好像什么都教了,可下来如果你问问孩子,他们都收获了什么,说不定会一脸茫然或者说教了几年还在原地踏步。比如,“有感情朗读”,很多老师在课文教学中都会拟定“有感情朗读”这一目标,实际课堂教学呢?学生个人读读,全班读读,然后赶快进入下个环节,甚至有些时候默读一遍,还有的整堂课没有读书声,试问“有感情朗读”这个目标达到了吗?没有指导,没有检测,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孩子读了六年,朗读水平没见长进。</p><p class="ql-block"> 断舍离是一种策略,断舍离是一种态度,断舍离更是一种智慧,只有减少阻碍,目标明确,轻装上阵,才能少走弯路,达成所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