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壮丽的石窟艺术殿堂

宋老头

<p class="ql-block">  敦煌作为一个甘肃最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来敦煌的游客不计其数。游客们各人都有各自的游览目标,各自的喜好不同。但是,有一个目标则是千千万万人所一致的,那就是去瞻仰莫高窟。如此之多的人热衷于莫高窟,那是因为,就中华文明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文化遗产地能够和敦煌莫高窟比肩,这个记录这人类文明的地方,其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位于敦煌城东南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以精美的佛教壁画和造像而闻名天下。莫高窟始开凿于北魏、北周时期,盛兴于隋唐,止步元代,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下来。而到了明代,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汉民族举家迁往关内,之后近300年,莫高窟因没有施主进奉香火,也没有僧侣住持管理,因而逐渐没落,莫高窟也在历史中渐渐失去了踪影。直到清代,一个道士的岀现,这才使莫高窟重新回到世人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莫高窟大牌坊:</span>大牌坊是前往莫高窟洞窟途经的必到之处,这座飞檐翘角、红柱绿瓦的古代建筑,虽称不上高大巍峨,但形象也十分庄重大方。牌坊的匾额正面上有“石室宝藏”四个大字,背面则是“三危揽胜”的题字,十分醒目。↓</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因此飞天仙女塑像成为莫高窟的代表形象。↓</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莫高窟小牌坊:</span>小牌坊是前往莫高窟洞窟途经的必到之处,这是敦煌境内难得一见的建筑小品,也是莫高窟文物研究保护的象征。牌坊上的匾额书写着“莫高窟”三个大字,为郭沫若先生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  小牌坊的后方,葱绿的白杨林昂然屹立,正对面便是陡峭山坡,坡面高低错落地满布洞窟。这里就是整个莫高窟的洞窟景区,洞口都由檐廊栈桥相连而成,上下四层,从左到右望不到尽头。↓</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莫高窟是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在当时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佑任的疾呼下,对莫高窟进行初步的维修起,至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进行的全面维护后,这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模样。而在八十多年前,国民党元老邵元冲(1935)视察莫高窟,彼时之窟区“一望岩壁,峭如刃截,蜿蜒约二里许,洞府满目,若蜂窝密集……旧有凌空栏杆,已毁损无余。”↓</p> <p class="ql-block">  1951年莫高窟修建委员会对石窟做了详密的勘察,1961年莫高窟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了进行全面的维护,加固了南北两区长达4千米的栈道,并修筑防沙墙,安装洞门和电力照明设备。↓</p> <p class="ql-block">  1962年冬启动的莫高窟加固维修工程,前后分为三期,旨在消除相关洞窟存在的前室或窟顶坍空、背后开裂、崖壁悬空、岩层风化破裂等病害,堪称脱胎换骨式的“整容”手术。↓</p> <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莫高窟“整容”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经过跨世纪的“蝶变”,形成了为世界熟悉、为人们推崇的标志性风貌。↓</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全长1680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窟檐与栈道:</span>在五代、宋初时期,很多洞窟前曾依崖而建木构窟檐和殿堂,上层洞窟之间修有栈道,还在崖壁上大规模绘制露天壁画。如此既能防止风沙雨雪损坏石窟,同时又作为装饰美化了石窟外观。从现存石窟崖壁梁椽孔洞遗迹判断,至少约300个洞窟曾建有窟檐。↓</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洞窟外墙上方至今还有多处残存壁画,但是因为风吹日晒的缘故,壁画的色彩褪去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涵盖了佛教故事、经典人物、神话传说、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展示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p> <p class="ql-block">  受敦煌莫高窟所处地带的岩质不适合雕刻之影响,莫高窟的造像,大都是以彩塑(泥塑)为主。↓</p> <p class="ql-block">  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藏经洞:</span>藏经洞是莫高窟第17窟的俗称,由现偏号为16、17号窟组成。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  大约在11世纪,西夏统治敦煌时期,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并绘壁画掩人耳目。后因僧徒也逃战争之难未归,洞窟颓废,年久日深,洞窟甬道被风沙淤塞,竟因此幽闭近8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率人“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秘室始现于世,并谓之“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  第16窟的上层为第365窟(七佛堂),顶层为第366窟,均为当年吴和尚独立开凿的系列窟。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即“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三清宫:</span>三清宫俗称下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湖北麻城人王圆箓道士于该寺侧发现藏经洞,后以私售藏经洞文物和募化所得,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前三清宫,寓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  该寺于2000年经修葺后改建为藏经洞陈列馆。馆内展出历史图片和藏经洞出土文物及复制品,呈现藏经洞封闭、发现和文物流散的历史,藏经洞文物的内容及价值。↓</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莫高窟前绿树成荫,而在一百多年前,莫高窟眼中尽是荒凉,偶尔见得几棵树影,零星稀疏,下寺外的这几棵高大毛白杨树,还是当王道士从新疆哈密引进的为数不多的几棵树。↓</p> <p class="ql-block">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第一代“莫高窟人”,非常重视莫高窟环境的绿化,大家积极参与种树活动。短短三四年时间,石窟前就形成一片葱葱郁郁的杨树林,树荫供人们徜徉其中,在满眼苍翠中,能使人暂时忘却这是在漫天黄沙的戈壁滩上。↓</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外,伫立着成排的白杨树,绿色树叶在高大挺拔的枝干上蓬勃生长,和茫茫黄沙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慈氏塔位于莫高窟美术馆前的园林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单层亭阁式木塔。塔身有八面,各面均砌佛台,台壁上贴有飞天、龙、凤图案的长方形花砖。佛台之上或绘或塑有7身天王像,西面开一方门,门两侧浮塑双龙,门上匾额书“慈氏之塔”。“慈”是弥勒菩萨的姓氏,此塔专为供奉弥勒菩萨所建。↓</p> <p class="ql-block">  在莫高窟前宕泉河东侧的河岸台地上,仍然保存有十余座佛塔。佛塔造型各异,以覆钵式居多。塔身完全用黄泥和土坯砌成,只在塔基或塔铭处垒以青砖。↓</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历经十多个朝代,历史上曾有无数僧人在这里修行,这些佛塔即为历代高僧的灵塔或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道士塔:</span>即王圆箓塔,王圆箓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去逝,百日之后,弟子为其立碑筑塔。塔身南向面嵌有木质碑铭一方作为墓志,记载了王道士生平、发现藏经洞的经过及其所做的功德。据记载,云游寄居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洞窟的积沙时发现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尽毕生之功守护着一片佛窟,他洞启了敦煌文化最重要的一扇门,却又因无知与无奈把中华瑰宝贱卖给外国掠盗者,为后人所唾骂。↓</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九层楼:</span>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年间建成五层,宋初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里边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注:本篇中相关的窟内壁画与塑像照片,皆为本人于石窟洞口外数米处所拍摄,不属于有关方面禁止在石窟内拍摄之规定范围内。</p> <p class="ql-block">图片:宋老头</p><p class="ql-block">编辑:宋老头</p><p class="ql-block">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p> 谢谢您的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