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11)

草千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力挣工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青青,水盈盈,土地到户未实行,生产队按上级要求成立了互助组劳作模式,各家各户依然靠挣工分过日子。我只知道全劳动力(男劳动力)是10分,女劳动力8分,刚参加劳动的年轻人只有5分,每家每年按劳动力总分分配收入及口粮,至于每个劳动力价值多少钱就不得而知了。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挣工分就是挣钱,挣口粮,我心中一直有种冲动,总在想:什么时候才能为家里挣点工分呢?别说我没有出息哈,从小不好好读书,却老想着为家里挣工分,因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也没见村里有几人靠读书走出大山的,十之八九将来还得子承父业,跟大家一起继续“修地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盼啊盼,一种想长大的感觉在心头涌动,挣工分的机会也终于来了。八十年代初的那年春天,我上四年级了,听大人们在说今年的水稻品种叫“一根苗”,产量高,做饭好吃,但要经过温室催芽培育幼苗,再一根一根移栽到秧田里长大,待到一株变成几株后再插到水田里。雨水节后,兴奋的人们修建了温室,搭好了木架,铺上了竹匾,撒上了种子,每天派专人烧水监测温度,育种催芽。育苗移栽往往在春分左右,一不小心就撞上倒春寒,可不管怎样,庄稼人最怕错过时令,也得硬着头皮移栽出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移栽“一根苗”的日子终于到了,生产队长张二伯见苗太小,跟缝衣针差不多粗细,移栽难度大,是个细心活儿。他估摸小孩子手脚灵活,便发话说大人小孩都可以参与劳动,凡栽种完一斤种子苗(长约1米宽半米的竹匾)就记10分。我很是兴奋,也正好赶上周末(那时周末只有星期天一天假),便和村民们一起下田摆秧苗。虽是阳春三月,却是春寒料峭,我独自领取了一竹匾,把裤脚挽至大腿,扯下一团秧苗便走进一尺多深的泥田里。摆秧苗有讲究,苗要摆正,前后左右需间隔二三厘米,也不能插得太深。我们都弯着腰,左手拿着一团秧苗,右手快速分取一根,食指轻轻往下一钩,秧苗就直直的站在了田间。如此反复机械的做着这样的动作,小孩自然占据优势,可大人们的老腰受不住了,时间一长就不得不立起腰来休息一会儿,情不自禁发出感叹:这是谁的伟大发明呀?让大家都来遭这个罪!如今想来,应该是当年袁隆平爷爷研发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吧,如果没有他老人家的执着研究,恐怕世界上至今还有多少人饿着肚子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公不作美,一脸阴沉,呆在田里的时间一长,寒气也攻上来了,有的开始流清鼻涕,动作自然慢了下来。风趣开朗的彭大爷便开始“攒言子”(说歇后语),他说前半句,让大家说出后半句。什么“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什么“肚鸡(脐)眼放屁——妖(腰)里妖(腰)气”,什么“豌豆滚屁眼——遇了缘(圆)”……初识歇后语的我,觉得非常好玩,大家猜的答案也稀奇古怪,田间不时爆发出阵阵欢笑。我一心想着快点挣到工分,虽然一边听也一边笑,可手上的活儿没有停下。直到下午收工之前,我不知插了多少根秧苗,反正第一个完成了任务,为家里挣得了10分,一种长大了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母亲一高兴,就答应奖励我买一小袋五香瓜子解馋(那时五香瓜子刚出现在商店,觉得特别美味)。以致后面几天放学后,我虽然感觉全身有些酸痛,也早早赶回家帮忙,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摆秧高手”,我们队的“一根苗”移栽完,还被相邻生产队的亲戚家请去帮他们挣工分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摆秧苗挣工分是短暂的,到了暑假又会掀起挣工分的高潮。除了每天早上蒙蒙亮就跟着母亲出门翻山越岭割猪草,然后背到队里养猪场称重计工分外,还有就是队里掰回了包谷要麻包谷,这也是可以挣工分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月中旬,队里收回的包谷堆成了几座“金山”,为了赶天色晒包谷入仓库,需尽快麻完包谷。聪明的生产队长又来了一个全家总动员,以户为单位,称重计工分,每两百斤玉米粒记10分。各家各户,老老小小便集中在晒谷场上,各自占领一块地盘,开始了麻包谷比赛。千百年来,估计人们最初都是直接上手麻,可没多久手就搓得生疼,效率也就越来越低,于是一场来自民间的创造发明也就应运而生。有人用硬竹签或起子开头,有人用上了火钳或錾子,有人想到了凹凸不平的橡胶鞋底……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爷爷负责用起子开头引路,父亲力气大点就用火钳按压,我和哥哥跟着母亲用旧胶鞋底来回擦搓,奶奶就在家做饭。我似乎天生就是个劳碌命,对这样的活儿很上心,加上母亲承诺我麻完包谷给我买双塑料凉鞋,我就变着花样找效率最高的方式。我终于发现了一个秘密:老一点的包谷用凉鞋麻,嫩一点的包谷用火钳或錾子按压着麻。“噗噗噗”“嚓嚓嚓”晒谷场上响起了愉快的劳动之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天,我们一家麻下的玉米粒有一千五百多斤,名列前茅,所挣工分近80分,比摆秧苗挣工分轻松多了,一家人信心倍增。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麻包谷,第二天,第三天……我连午饭都是母亲给我送来吃,也许因为我的努力,有一天我家竟突破了一日两千斤的重量,我又得了大家夸赞,一个“麻包谷高手”从此诞生。母亲也信守承诺,让我拥有了一双真正属于自己的塑料凉鞋。</p> <p class="ql-block">  从那一年起,我就用稚嫩的肩膀为家里挣了些工分,逐渐成了家里的小帮手,品尝到了劳动的滋味,也相信了“劳动可以创造一切”的真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