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昆明的现在非往日可比,但是我记起了木心的一句名言:“过去的日子很慢……”怎一个慢字了得,它包含了老昆明那山、那水、那城、那街、那人、那风土、那人情……还有温暖入心的昆明话。</p><p class="ql-block"> 先从昆明的地标之一的金马碧鸡坊讲起吧,昆明乃龙脉之地,东有金马,西有碧鸡,一千多年前就闻达于朝廷。东汉宣帝派王褒来祭。明朝宣德年间金马碧鸡坊起造,二坊相隔二十余米,与北边忠爱坊成品字之势。每六十年一次的“金碧交辉”奇观成了老昆明引以为傲的“滇南八景”之一。昆明人没有不知道金马碧鸡坊的。可惜后来屡遭兵火,一烧再烧,光绪十八年(1884)重建在金碧路上的也在六十年前被拆了。1998年重建,但不知还有“金碧交辉”否?</p><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拍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金马碧鸡坊还是清朝时的木结构牌坊,建在金碧路上,牌楼上“金马”二字金光灿灿。那时虽然昆明是抗战大后方,但街上人不甚多,道路之中可走马车,黄包车和行人与之皆缓缓而行,何有今日的车水马龙?</p> <p class="ql-block">滇池的存在已经有了四亿多年的历史,这个深广的大泽,孕育了昆明坝子的诞生。一万多年前的“昆明人”用他们的一小块牙齿化石,证明了滇池很早很早就已经开始养育了昆明人。</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滇池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后慢慢西山倒石头也露出了头。到了两千多年前有个叫庄蹻的楚国将军,被秦国打敗了,回家的路被堵了,急急忙忙中四下乱窜、带着他的人无意中来到这里,岸边肥田沃土,水中鱼虾成群,很不错哦,住下吧,他和他带来的一帮人成了昆明人的老祖先。</p> <p class="ql-block">虽然时间过了两千年,到了明朝清朝,滇池还是很大呢,大家知道大观楼长联说的滇池有五百里。那时滇池连着昆明城,和翠湖是一水相通。现在呢梁家河人民路黄土坡,都是滇池水淹着呢,南边呢螺蛳湾佴家湾也是淹着水呢。这张照片离现在快有一百年了,地点是滇池西岸的观音山,风光不错吧。</p> <p class="ql-block">二千多年前的古人就说过滇池沿岸是非常富饶的地方。更早的古滇国就是建立在滇池边上。这里的男耕女织非常有特色,蓝天白云下,女的赶着马驮着锄头镰刀,男呢挑着谷簕(现在已经看不到了)里边裝着猪粪一类的肥料,出工了。原野平静,惟有天籁。这就是那时的农村。</p> <p class="ql-block">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那种农耕生活虽然贫困而清苦,但习惯后的无欲无求,空间是那样清爽舒适,风光是那样秀丽多姿,河道水沟清澈见底,柴火煮出来的米饭是那样香,清水煮出来的菜啊如今再无那种味道。</p> <p class="ql-block">这些人已经离现在有百多年了,昆明人那时候不道什么是中央,只知道最大的是皇帝。这家人不知在哪条街哪条巷,站着的都裹着小脚,看起来家境不错,大人小孩穿着都很讲究,可能非官即商。</p> <p class="ql-block">那时昆明的老百姓就没那么讲究了,这两个老人在街边坐着聊天,一身破旧的衣服,这当时也算中等以上的人家了。在方苏雅的晚清老昆明照片中,破敗的大清昆明人就是一群完完全全的乞丐。</p> <p class="ql-block">这是抗战期间美国飞虎队拍一张昆明近郊农村的照片,显然图中的农妇是文盲,报纸拿倒都不知道。但这种摆拍让今天的人看到了八十多年前昆明农村的女人和娃娃。这个女人不会超过三十岁,头戴一块昆明人通常称为阴丹蓝市布的帕帕,这种布抗风保暖,且不容易掉色,因此成了当时农村已婚妇女的标配。鞋子都是自己纳底上线,男人所谓的剪子口,就是家中女人做的布鞋,密密麻麻的线头,没有鞋垫,没有袜子,非常磨脚,连小孩也是如此。</p> <p class="ql-block">那时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洗衣服不是在河里就是在沟里,还在那时山清水秀,因为人少,没有一股水不是清澈见底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很多年前的得胜桥,它留给昆明的故事太多,一二句话说不完。明清两朝,要往北京走,无论是赶考还是经商,都要从此桥走过。从古至今,这里从来都是经商做生意的黄金之地。应该也是昆明对外开放的最早的窗口,金碧路商业一条街、滇越铁路和对外贸易商埠、谊安大厦……</p> <p class="ql-block">这条路曾经叫过绥靖路,可能知道的人不多。它就是后来的长春路今天的人民中路。那时虽然房子稀疏,没有高楼大厦,但它从来就是老昆明一处非常热闹的商业大街。抗战期间由于昆明成了大后方,全国各地都有人集中于此,因此大街上人流翻了几倍,士农工商兵,无奇不有,很多小吃名店开设于此,另外详聊。</p> <p class="ql-block">正义路是老昆明城市的核心区,坐北朝南,不仅正对五华山,而且笔直一条商业街,热热闹闹到了金碧路。两边商号店铺,集中了全省的商业精华,卖哪样的都有,想吃哪样的都有卖。它是城市的中分线,一东一西把老昆明城分成两半。金马碧鸡坊、忠爱坊、三牌坊形成城市风水格局的品字三坊,护佑昆明政局稳定、财源茂盛、民众安康。</p> <p class="ql-block">昆明老城之中多建有牌坊,大凡通衢名巷都有牌坊当道,它体现的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传统、地名标识。现代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这种体现城市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已经丧失殆尽了。</p> <p class="ql-block">文庙街以文庙得名,昆明的文庙建于元代,至今已经七八百年了,它是昆明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里程碑标识,而倡导昆明人学习孔夫子理论的却是一个来自西域的色目人赛典赤·詹思丁。文庙街民国初年就是昆明比较热闹的街道,抗战期间更是文化人集中聚会的地方。这里小吃云集,茶铺比较多,因此当年西南联大和云大的穷学生都喜欢来此“泡茶馆”,一边读书一边喝茶,其实就是找个地方学习。照片中还可以看出,那时昆明的街道房屋都比较低矮,道路都是条石路,但两边房屋都有廊橼,下雨行人可以躲避。那时昆明的时髦女性多是穿旗袍,特别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知识分子、学生、公务人员都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那时昆明有钱人上街的交通工具基本就是黄包车,因为城市小,基本就可以满足出行的需求。况且那时昆明人的生活慢,一件小事足可以过去一天。那时一般人家上街哪有什么包包可背,就是背个背箩,穿条大摆单的裤子,买了东西往背箩内一扔。那时穿长衫和穿短裤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城乡差别也非常明显。</p> <p class="ql-block">那时小学非常简陋,学生们就趴在摇摇欲坠的桌椅上上课,教室大多在寺庙中。就这样的条件,还是人才辈出。</p> <p class="ql-block">以前剧场就是这么一个样子,人挨人人挤人,父辈多是这里面的粉丝,人身嘈杂,空气污浊,烟味加狐臭的环境并没有影响他们悠然自得的心情。就是在这样的剧场里,滇剧演出了彭国珍、周惠侬、万象贞这些名角。</p> <p class="ql-block">街边小吃是老昆明人主要的消费方式,没有多少人有条件去馆子里四平八稳的点菜吃。一碗米线一个烧饵块一个包子是平常的但也不经常的消费。因为大多数昆明人是不吃早点的,一天午饭晚饭两顿,现在有的农村还有这样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火灾,可能这是最壮观的救火场面了、看的人多,救的人少。地点就在昆明人称为三牌坊的地方,光华街口,</p> <p class="ql-block">新的昆明诞生了,它是在老昆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还是在老昆明的味道中生活,变化一点一点慢慢地来临的。</p> <p class="ql-block">检阅台是昆明城区标志性的地标建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每年国庆节和其他的全省全市的重大政治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国庆节的党政军民的游行是当家作主最有感受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日昆明各族人民庆祝国庆的游行活动,应该是盛况空前,那时老百姓的精神面貌是非常好的时期,因为国家走出了困难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p> <p class="ql-block">广场对面是工人文化宫,图片中的剧场是大跃进电影院,除此以外还有溜冰场和露天体育馆等,是昆明老百姓当时比较有名的娱乐场所。可惜后来被拆平变成了东风广场。几十年后又建起了几十层的工人文化宫,现在又拆掉建新的建筑。历史就是这么样的轮回,所有的人和事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短暂的。</p> <p class="ql-block">百货大楼在昆明是无人不晓,它的全称是昆明百货商店,但老昆明只称它为百货大楼。它是1959年建国十周年昆明的十大建筑之一。当时是昆明最高最宏伟的建筑,当时昆明人上街进城,一定要到百货大楼逛一逛,因为它卖的商品最多。每天人山人海人挤人。</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前苏联专家设计的,所以有非常强烈的俄罗斯味道。现在它已经被新百大代替了,已经看不到它原来的样子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要来百货大楼前面的街心花园,这里原来坐落着昆明大南城门的近日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从百货大楼拍摄的近日楼四面的面貌,靠北是省医药公司大楼,往南一条街就是老昆明最热闹商业街之一的三市街。往西就是东风西路,往北就是正义路马市口。东西南北的汇合点,使它成为昆明城的中心,因而也成了城市商圈核心。</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东风路,街道宽阔,充满现代气息,汽车不多,行人寥寥。它是昆明的新城,它延续了老城的发展,是昆明新老城相得益彰的最好时期。</p> <p class="ql-block">长春路是一条见证老昆明变化的街道,不管它在历史的沧桑中如何变化,都深深地印在昆明人的记忆里,因为无数的昆明人曾经无数次走过这条街道,或是逛逛昆明当时颇具规模的长春百货商店,或是吃一吃太多的各种小吃,或是到人民电影院看场电影。</p> <p class="ql-block">金碧路是老昆明最有异国情调的一条街。它在清末还是城墙外的荒郊野外。1903年滇越铁路开建后,南城外开辟外为商埠,大批法国人进入经商。特别是1905年滇越铁路开通后,此地建起大量法式风格的建筑,沿街栽起了法国梧桐树。为什么叫金碧路,有金马碧鸡坊也。金碧路的繁荣景象超过城中,特别是夏天来了的时候,街道两边枝繁叶茂的梧桐树,遮住烈日,好不舒服。现在只能回忆而已。</p> <p class="ql-block">同样留在昆明人记忆中的还有武成路,这是昆明老城为数不多的最早形成的一条街。从华山西路到小西门,它街街巷巷里发生的古往今来的故事,真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如果不讲,真是对不起老昆明,另起笔墨吧。可惜的是这条印证和完美了老昆明的这条老街,祖宗生生息息了上百年的老街,在大拆大建的年代,永远地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祖孙手牵手走过书林街,两边还有住家当街晒苦菜,准备做冬菜,这可能是时间已经到年底,老年(春节)要到了。那时老昆明都有做冬菜的习惯,以备五荒六月蔬菜青黄不接添补下饭吃。</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吹箫巷已经算城边边上了,巷道比较拥挤狭窄,但还是住了很多城市居民,多数属于贫困人家。</p> <p class="ql-block">那时家有一辆自行车如同今天家有宝马,一百多元的价格,是一个家庭几个月的工资。大观街上有自行车可骑的人并不多,往下走可以到大观楼,往上走可以到小西门。大观街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这里现在都是旅游打卡地。当年李公朴和费孝通、闻一多等几个西南联大的教授合伙开了个书店想赚钱养家,后来生意不好只剩下李公朴一人苦撑。北门街前视翠湖,东近五华山,北靠圆通山,西接商山,蔡锷和唐继尧都曾经在此住家,故事很多,值得一讲。</p> <p class="ql-block">大鼓楼,顾名思义,当年昆明城北用于报时的鼓楼,主要用于夜间敲更鼓,一更子时起更,相当于现在晚上11到1点,以此类推。传说</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大多数是在这样的巷子里长大的。这里有你人生中最多的邻里亲情,有最多的少年友谊,有最快乐的少年时光。如果你已经忘记了所有与你擦肩而过的人,可能最记得还是你在这个小巷子里一起长大后来各自东西的少年朋友。</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的美女永远不会出现了,她们有与天俱来的人性之美,无需装扮,何须脂粉,一颦一笑,天性良善,心地纯真。但毕竟是一个过去了的时代,她们和老昆明一样,永远消失在难忘的记忆之中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