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东北半月游纪实 摄影/撰文/编辑 qiuxing </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6日</p><p class="ql-block"> 今天开启大东北之旅。第一个驿站是沈阳,最后一个驿站便是中国的最北端漠河的北极村。1976年因公在沈阳待了一个半月。那时粮食分配按工种定胃口大小,按区域定粗粮细粮占比。当笔者第一次吃到东北新大米时,居然一餐吃了近一斤米饭,仅为六成饱。那时笔者粮食定量一月25斤,一日三餐刚过八两,属实打实的“寅吃卯粮”啊!后来得知,是接待单位照顾我们几位南方来的客人:东北大米饭管够!而按照粗粮细粮占比规定,东道主必须按七成面粉三成稻米操作三餐,同时七成面粉里还有高粱面、玉米面、麦面之占比。因此,沈阳东道主的热情好客与东北大米的香鲜好吃让笔者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7日凌晨3点</p><p class="ql-block"> 绿皮火车走走停停十五六个小时后尚在接近东北的土地上晃荡。高铁时代,选择慢速出行,透出工薪阶层精打细算及肥水轻易不外流的实惠精神。昨夜晚餐,同行伙伴遵循事先分工契约,或烹或购,有荤有素地在几只旅行箱上摆开两桌酒菜,推杯换盏谈天说地消磨时间。寻常酒菜之中有耀眼亮点:SX先生带来两瓶1983年出厂的茅台酒,因珍藏四十年,其酒水已呈琥珀色,口感浓而不烈但甘味绵长。据《新民晚报》收购广告公示,这个年龄段的茅台酒,身价已近四万。坐廉价绿皮火车,吃自烧自购菜肴,喝1983年出厂的天价茅台酒,这就是夕阳人不可思议的混搭。有酒友打趣:夹一筷几毛钱的猪头肉,呷一口上百元的天价酒,分不清俭朴与奢侈的界限,可谓一小撮奇怪的退休族!</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7日</p><p class="ql-block"> 没有想到沈阳的暑热丝毫不比上海弱。离所住酒家不远处就是沈阳故宫,我们一行人马冒着酷热去参观了一番。笔者之前认识上有个误区,感觉沈阳故宫是旗人入关后所建的小宫殿,然后地盘占多了摊子铺大了,又去北京建了个大宫殿。其实北京故宫建于明朝,比沈阳故宫早了近二百年。换句话说,北京故宫是明人造的,沈阳故宫是清人造的,不能混为一谈。想起过去曾把误区当知识点把求教者带进沟里,大热天的直冒冷汗。参观过北京故宫再参观沈阳故宫,两者的场景气势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但用历史的眼光看,沈阳故宫仍是活生生的历史教材,仍是中国建筑史文化史上宝贵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8日</p><p class="ql-block"> 沈阳北陵公园,里面的荷湖松群名气颇响,其园区主体建筑清昭陵早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大清帝国的称谓与开端并非始于努尔哈赤,而是源于清太宗皇太极。笔者对清朝历史稀里胡涂,对陵墓里躺着谁不会刨根追源,但惊叹陵园建筑的恢宏与精湛,感叹满汉文化的完美结合和融洽。登高望远,更是佩叹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与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8日</p><p class="ql-block"> 要了解一座城市的今生前世,去博物馆看看会收获不小。九十多年前,沈阳发生“九 . 一八”事变,日本东洋鬼子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闹剧,蓄意炸毁沈阳境内一段铁路,栽赃是中国军队干的,紧急着向东北驻军发动军事进攻。过去常说八年抗战,那是从1937年“七 . 七”卢沟桥事变算起,现在提十四年抗战,则是从1931年“九 . 一八”事变算起。开车送我们去“九 . 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出租车司机对张学良颇有意见,认为当时的张学良不是东北汉子,表现得太差劲!原因是当时进攻中国驻军的日本兵只有六百多人,而张学良麾下有廿万东北军且武器装备不差,结果不抵抗,弃城弃重武器逃跑了!我们闻之无语,某些久远的说辞不一的历史真相无法知晓,但有一点是铁板钉钉的:军阀割据,各自为政,一盘散沙,主政的国民政府软弱无力,被小日本欺侮,不能及时组织有效的反击是必然的。后来的斗争起起伏伏,英勇的抗战轰轰烈烈,最终历史选择:没有共产党便没有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9日</p><p class="ql-block"> 昨日抵达丹东正值暮色四合,火车站广场上的毛主席塑像在暮光里亲切招手,令人意外又惊喜。这座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前线城市,充满神秘与想象。今天上午参观位于丹东中心区域的“鸭绿江断桥”。断桥原是鸭绿江上第一座铁路桥,系日本殖民朝鲜时期所建。1950年11月,美军两次派飞机狂轰乱炸铁路桥,整座桥被拦腰截断,中方境内安然不动,朝方境内只剩几只桥墩。七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惊天动地,而我们这批参观者中一些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甚至还未来到这个世界,后来越来越体会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所以长期和平稳定,正是领袖们与先烈们用智慧用鲜血用生命佑护后来者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9日下午</p><p class="ql-block"> 驱车二小时,去丹东河口景区乘坐游轮观看鸭绿江两岸中朝锦绣河山。游轮工作人员指着朝方境内两块标语牌翻译道:前面那块写的是“社会主义万岁!”,后面那块写的是“向共产主义出发!”。笔者在船上买了一套朝鲜货币作为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0日-21日</p><p class="ql-block"> 过去对哈尔滨的印象靠一首歌曲一个故事,即郑绪岚唱的《太阳岛上》和王刚说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当然还有口味甚美的哈尔滨红肠和啤酒。最近看了梁晓生写的《人世间》,自以为对哈尔滨的印象由浅薄转向厚实,直至来到哈尔滨,才算给真实的哈尔滨搭了一把脉。走入哈尔滨中央大街,那别致的石硌路,飘逸的手风琴声,结堆的卖艺者,缤纷的食品广告,绚丽的游客人流,让人恍惚像迷失在欧洲某一个城市的街头。那俄式建筑风格浓郁的圣索菲亚教堂,哈尔滨火车站,战胜1957年特大洪水的《抗洪纪念塔》,无一例外均打上深深的俄罗斯印记。</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1日-22日</p><p class="ql-block"> 夜行火车向海拉尔驰去。那个赫赫有名的大庆是海拉尔的前站。北方的冷在一步步逼近,车厢内没有开冷气,却感觉冷气把人团团围着。同行者纷纷打开箱子,添衣加裤,向今年的夏天甚至初秋提前告别。海拉尔下了一天的雨,雨水更为寒气助力。大巴车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几乎行行停停了一整天。无边无际的草原,有聚有散的牧牛,大小划一的草垛,色型各异的毡房,让漫长的旅途时时闪现解乏的亮点。尤其在新巴尔虎左旗停留观看的一场马术表演,印象深刻,久久难忘。据导游介绍,这块土地之所以叫呼伦贝尔,缘于两个湖泊,即呼伦湖与贝尔湖。眼下呼伦湖在中国境内,而贝尔湖则在蒙古国境内。今晚投宿满州里,到达之前,一行人马去看了水面浩瀚的呼伦湖。</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3日</p><p class="ql-block"> 昨天暮色四合时分,车抵满州里。这里地形特别,与蒙古国、俄罗斯紧紧相连。这里建筑特别,俄式蒙式汉式,特式显著又相融。住在套娃酒店,去闹市吃了一顿蒙式晚餐,看了一场中国与白俄罗斯联合表演的驯兽马术杂技飞人飞车混搭节目,在夜雨潇潇里梦回浦江。一早便向额尔古纳市开拔,这是向最北方前行的开端。路况越来越差,车辆上下颠簸左右摇晃得厉害,欲在手机上写点东西,出来的文字个个像张天师画符,难以辨认。风景却越来越美,那绿地毯一般的草原,公路边闲庭信步的奶牛,星星点点散落在草地的羊群,胜过笔者见过的法德边境的乡村景色。而后者曾被笔者津津乐道。巴士沿着额尔古纳河前进。这条河是中俄分界河,双方各有巡逻艇守关。当然,游客不能在额尔古纳河掬水嬉戏,因为有边境隔离网划出缓冲地带。我们在一个叫黑山头的地方停留了一段时间,据说这里水草丰盛,曾被成吉思汗赐于他的亲弟弟。这里马场不少,可以开卡丁车、骑马游玩。部分同行者去尝了新鲜,笔者老骨头老腰,不能亲历亲为,只能眼睁睁地遗憾终生了!黄昏投宿在额尔古纳河丽丽亚酒店。明天去中国最冷的地方 - 根河。</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4日-25日</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根河是座被大兴安岭森林包围的小县城,它的名字取之于额尔古纳河的支流 - 根河。蒙语的意思,即为清澈透明的水流。我们在前往根河县的路上,在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和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根河流经湿地公园,或平缓或湍急,真的是清亮见底。虽然常月在摄氏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气温里流淌,神奇的是,它从不结冰封冻。一帮夕阳人在专职摄相者的摆弄下,以根河为背景,对着掠过头顶的无人机,或挥手或裂嘴当了一回群众演员。地处大兴安岭腹地的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太大而且不顺道,既然靠近了还得去转转。好在有森林小火车助力,节省了很多观览时间。森林里大量的是白桦树和落叶松,当阳光穿透时,五彩斑斓,分外美丽。一百分钟的火车观景设了五个车站,不断有游客上上下下,颇为热闹。说点小花絮,我们一行人马离开额尔古纳市时,去参观了一户俄罗斯族裔人家。中国的俄罗斯族约为一万五千人,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我们入乡随俗,吃了沾盐的大列巴,喝了说不清味道的果茶,穿了俄罗斯人的民族服装,玩了彩蛋对对碰的游戏。笔者居然获得彩蛋碰不破的总冠军,从俄罗斯大妹子手里接过冠军奖杯 - 一支棒棒糖。</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6日</p><p class="ql-block"> 黑龙江漠河是我国最北端,内蒙古根河是我国最冷点,前者没有变化,而后者2009年冬季测得摄氏零下58.5度,超越漠河最冷记录,成为新的名副其实的“中国冷极”。我们在夜色中抵达根河县城,这里昼夜温差很大,夜里盖着厚被睡觉非常舒适。今天一早向漠河方向赶路。从根河到漠河的这段山路,时时碰到修路拓路的现况,泥泞的土路、凹凸的石路、与对方车辆互等互过的“一条路”,把原本在起伏不平的道路上像野马一样奔跑的巴士活生生折磨成一只慢慢悠悠爬行的乌龟。经过七个小时的赶路,巴士终于疲惫地到达漠河中心城区。大兴安岭森林特大火灾曾经牵动全国民众的心弦,其中两个县死伤严重,损失巨大,造成震惊世界的惨剧。没有想到,时隔三十六年后笔者会到其中一个重灾地 - 漠河来“看世界”。过去曾有戏言,怪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是罪魁祸首,尤其是音乐配音弄得像消防车的警报声。其实这把火燃烧在1987年的5月6日,却是春夏相交之际。我们一行人马,到达漠河的第一件事,就是参观位于市内的《大兴安岭五 . 六火灾纪念馆》。走出纪念馆,展现在我们远行者眼前的城市是崭新的、漂亮的、干净的,安全的,曾经的遭遇了无痕迹。惨痛的集体记忆,深刻的前车之鉴,铁铸的森林禁忌,都是这座最北方城市的安全基石。</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6日</p><p class="ql-block"> 夜宿漠河。早晨五点,两位皮糙肉厚的旅友穿着单衣出门晨跑,不到一分钟,声音颤抖叫着姆妈逃回酒店。原来此时室外温度为摄氏零上一度。八月末九月初的漠河,一日三季,温差达到二十多度且气候干燥,咽鼻难受。太阳出来后,温暖重归大地。穿着暮春时节的衣服便体感舒适活动自如。一行人马去观瞻了漠河的三面观音,凭吊了清朝时期的老沟金矿遗址。漠河的三面观音是十七年前从海南南山专程恭请过来的,身高10.08米,与海南南山现高108米的三面观音南北相望。据说自从菩萨坐镇之后,大兴安岭森林太太平平,被当地人誉为林海观音。老沟金矿遗址已被木林丛草覆盖,曾经喧闹辛苦的采金场景只能凭想像力了。这个地方俗称老金沟、胭脂沟,故事版本很多。约一百五十年前,鄂伦春人发现俄国毛贼越过黑龙江盗采金矿,禀报后俄贼被清政府驱走。之后清政府派官员管理,每年上交朝廷两万两黄金。深山老林里的采金工劳动辛苦,收入尚可且无处花销,一些风尘女子闻讯前来。她们每天御妆清洗,日积月累,脸部的胭脂色染红了金矿的河渠。我们东北行的高潮点是进入漠河北极村观览。此时此刻,我们拎着行李箱住进了北极村内的蓝孔雀酒店。</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6日-27日</p><p class="ql-block">我们国家的版图像一只公鸡,而漠河北极村则是金鸡之冠 - 北端之中的最北端!身处漠河北极村,望着中俄分界江 - 黑龙江,万千感慨。眼前这条黑龙江,没有想像中那么恢弘不凡,它宽如苏州河,波似黄浦江,貌不起眼,却故事成篇。流经北极村的是黑龙江上游,对岸就是俄罗斯阿穆尔州,那里地老天荒不见人家,故此段河界两国均没有布兵设哨。顺着黑龙江走去,沿途可见最北端最北点标写着经度纬度的大型立碑、国界立碑以及刻写“我找到北了”的诙谐大石块。转向森林栈道,便见北极村内有一条停着游艇的河道,那是黑龙江的支流,叫什么名字,无处打听。在北极村做了一件值得回味的事情,在誉为最北最美的北极村邮局内,给自己及喜爱集邮的朋友寄了几张盖满北极村邮戳的明信片。在北极村遇到一件“无巧不成书”的事情,与我们在列车上相识的上海静安骑友队七位老哥,自打在沈阳站分手,各奔游程七八天后竟然在北极村黑龙江支流上的吊桥上重逢了!</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27日-31日</p><p class="ql-block"> 再见,北极村。再见漠河。列车缓缓驰出漠河站,向哈尔滨进发。历时半个月的大东北之行,精彩纷呈,所见所闻,呼之欲出,挥之不去。旅行是挑战常态,追求新鲜,丰富人生的过程,同时亦是检验体格,锻炼毅力,打磨耐心的过程。套用一句常用语,旅行的过程 - 痛并快乐着!北方的气候冷且干燥,水质偏硬,南方旅者普遍不适应,加上旅途劳顿、水土不服,出状况者渐多,好在团队团结,互帮互助,问寒问暖,递水递药,全部安然无恙。因火车下铺车票比较紧张,决定在哈尔滨再待几天,再与这座漂亮的北方城市亲密接触几天。过去赵本山小品把东北人演绎得彪悍悍躁急急的,把我们南方人都带到沟里去,生怕遇到“你瞅啥?!”“瞅你咋嘀!!”这类二楞子人物,一言不合,拔拳相向。其实,东北人热情好客,敞亮大气,好相处,就是听不懂上海话,问我们:你们说得是哪国话???</p><p class="ql-block">好罢,亲朋好友们,每天絮絮叨叨的唠嗑就此告个段落,上海握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