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漪澜堂

鸽子(谢绝送花)

<p class="ql-block">漪澜堂是北海公园琼华岛北侧的一组格局独特的庭院古建筑群,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南巡时,在江苏镇江金山寺看到了“寺包山”的建筑特色——寺庙围着山建,于是仿照金山寺,在北海琼华岛建成“屋包山”的漪澜堂——整个景区用临水长廊围起,突出文人情怀,而减少宗教色彩。漪澜堂背依琼华岛,面临太液池,整组建筑占地面积6783平方米,建筑面积563平方米。景区内包括漪澜堂、碧照楼、道宁斋、远帆阁、晴栏花韵、戏台等主要建筑。其中,道宁斋为清代皇帝与御用文人吟诗咏文之地;漪澜堂为乾隆帝读书之处;晴栏花韵为看戏房。碧照楼在中段游廊东侧,远帆阁在中段游廊西侧,楼为两层,为登高赏景之所。</p><p class="ql-block">1959年,仿膳饭庄搬进了漪澜堂,依靠古色古香的建筑群体,这里变成了餐饮经营场所,而且一驻就是多年。2016年,在各方努力下,仿膳饭庄完成腾退,交还北海公园。</p><p class="ql-block">2022年底历时三年修缮的漪澜堂终于完成布展开门迎客,上万平方米建筑群与近千件精美陈设复原这处皇家建筑的原始风貌。</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作塔山北面记,写道:“盖山之北以堂与斋为主室,而围堂与斋北临太液,延楼六十楹,东尽倚晴楼,西尽分凉阁,有碧照楼、远帆阁分峙其间,各对堂与斋之中。南瞻窣堵,北俯沧波,颇具金山江天之概。故登楼与阁,偶有吟咏,无不以是为言…”文中记叙了漪澜堂的建筑特点,体现了乾隆皇帝对园林艺术的热爱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从东侧倚晴楼进入漪澜堂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太液池</p> <p class="ql-block">漪澜堂主建筑群大门</p> <p class="ql-block">与大门正对的白塔与漪澜堂</p> <p class="ql-block">去年秋天未开放时从白塔山上拍摄的修葺一新的漪澜堂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漪澜堂内</p> <p class="ql-block">进入建筑群东所</p> <p class="ql-block">戏台</p> <p class="ql-block">穿过中所</p> <p class="ql-block">进入建筑群西所</p> <p class="ql-block">道宁斋室内</p> <p class="ql-block">回到中所</p> <p class="ql-block">大门外即是太液池</p> <p class="ql-block">回拍</p> <p class="ql-block">从西侧分凉阁离开漪澜堂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漪澜堂古建筑群是北海造园史的重要见证,是我国古典造园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古代填湖堆山造园技艺与戏剧观演空间设计的科学见证,是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的见证地,也是北海乃至北京城重要的景观资源,拥有丰富且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及文化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