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与建筑教育学家,他以毕生精力投入到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之中,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他是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对梁思成的了解来自于2005年曾经读过一本介绍梁思成的书,这本书是梁思成的遗孀林洙写的传记,书名叫《梁思成林徽因与我》,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有一篇章,标题为:“15年190个县2738处古建——艰辛的实地考察之路”,该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详尽地描述了梁思成、林徽因和当时成立的营造学社开展古建考察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在1933年——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曾经4次到山西考察研究古代建筑,并进行实地的测量工作。</p><p class="ql-block"> 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与营造学社的刘敦桢、莫宗江等一起从北平出发,第一次到山西实地调查古建,此行第一站是大同,调查了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及城楼、钟楼。完成大同的工作之后,梁思成与莫宗江结伴去应县寻找木塔。</p><p class="ql-block"> 1934年8月,梁思成、林徽因接受美国朋友费正清、费慰梅夫妇的邀请,到山西汾阳城外的峪道河消夏,这是他们的第二次山西之行。</p><p class="ql-block"> 1936年冬,梁思成与莫宗江等在赴陕西调查之前,夹道山西,对1934年在晋汾地区发现的古建筑进行实地测绘。是为第三次山西之行。</p><p class="ql-block"> 1937年6月,在全面抗战即将爆发的危急关头,刚从西安返京的梁思成与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等一起,第四次踏上山西的土地。这一次他们直奔五台山,去寻找心目中的唐代木构建筑。 </p><p class="ql-block"> 所以,当我得知在大同有着一个关于梁思成的纪念馆的信息时,立刻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有着一种一定要实地参观的渴望,这在我来大同之前所做的行程里是没有计划的。</p> <p class="ql-block"> 乘坐公交经过几次倒车,终于找到了纪念馆。梁思成纪念馆位于大同市东城墙带状公园的下沉式广场,是一座二进仿古建筑院落。门口有一个简介牌,上面写道这个纪念馆为国内唯一一座独立纪念梁思成的纪念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同的博物馆参观都是免门票的,只需要在网上进行预约,就可以凭身份证在闸口机感 应自行进入。</p><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馆大门,首先看到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双人雕像,听讲解员介绍,这座雕像是由西安美术学院制作的。雕像身前树立的经纬仪和三角架——作为一种他们进行古建考察工作的专业标志。林徽因雕像的脸部表情塑造得略显英雄气质,雕像创作者也许在这里更想彰显出林徽因,这位民国第一才女,其内心独立、追求卓越的个性特征,这一形象与大多数资料中所见到的她的青年时期的代表性照片却相差较远。</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门头牌匾上的“梁思成纪念馆”几个字是由罗哲文先生所题,罗哲文先生曾师从梁思成,也是一位我国古建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展览的主题为“大师・大同”。展览用详尽的文字、书籍和生动的图片、影像资料等,全面介绍了梁思成先生的生平,充分展示了梁先生来到大同进行古建筑调查的故事,展现了梁思成先生和夫人林徽因女士为保护中国古建筑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 首先,人们看到的是梁思成的年谱,详细的记录了梁思成各个时期的重要活动的时间列表。</p> <p class="ql-block"> 1901年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他的父亲是我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p> <p class="ql-block"> 1906梁思成与父亲梁启超、姐、弟在日本东京合影(左1为梁思成)。</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对子女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要求孩子有坚强的奋斗精神,还要他们乐观、风趣、富有人情味。他不仅是孩子们的慈父,也是孩子们的朋友。梁思成兄妹共有10人,梁思成是次子,在这种教育指导思想和生长环境下,梁启超门下子女成才,满门俊秀。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其中有三位院士,分别是建筑、考古、火箭专家,还有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图书馆学者……他们均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翘楚,中流砥柱。</p> <p class="ql-block"> 1912年梁思成随父母回国,1915年,梁思成进入清华学校。他除了学业优秀外,兴趣十分广泛,爱好体育运动,并擅长音乐及美术。在全校学生运动会上得过跳高第一名。单双杠的技巧训练成绩也很优秀,他后来自己说:“想当年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怎么搞野外调查。在学校中单双杠和爬绳的训练,使我后来在测绘古建筑时。爬梁上柱攀登自如。”</p> <p class="ql-block">校军乐队合影(后排左1为梁思成)</p> <p class="ql-block">美术社成员与教师合影(后排右5为梁思成)</p> <p class="ql-block"> 学业上,梁思成成绩优异。还与同班的吴文藻、徐宗漱等四人,将威尔斯的《世界史纲》译成中文,经梁启超修改润色,192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梁思成还展现出杰出的设计才能,1920年年仅19岁的他就设计了王国维先生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清华八年的教育和梁启超的影响,对梁思成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不断进取的精神、坚定的自信心、学术上严谨的作风、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使梁思成成为一个炽热的爱国主义者,对祖国、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胜过一切。</p><p class="ql-block">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同去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又由于那时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只好报学美术系,但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她是我国第一个女建筑师。</p> <p class="ql-block">192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整个美国建筑界在建筑设计方面还是折中主义风格,在建筑外形上模仿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建筑风格,注重纯形式美,由于建筑师没有考虑到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建筑形式,因而折中主义思潮是保守的。</p> <p class="ql-block">1924年梁思成与留美学生在纽约国际大厦前合影(左1为梁思成,左3为林徽因)</p> <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的美国,一切建筑外形的设计必须采用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不得有多大改动,所谓设计也是在平面上重新划分。梁思成对这种功能与形式脱节,外形只能死板去模仿古代建筑外形的学习方法产生了怀疑,觉得长此下去,自己也许会变成一个画匠,而不是建筑师。他把这种担心写信告诉了父亲。</p><p class="ql-block"> 父亲回信说:"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符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业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象征,我听到欢喜极了。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开了学校才能发现。规矩不过是求巧的一种工具,然而终不能以此为教,以此为学,正以能巧之人,习熟规矩后,乃愈其巧耳。…… 并鼓励他不仅学习专业,还应该多学一些文学或人文科学。</p><p class="ql-block"> 在宾大学习时期,梁思成全神以赴、好学不倦。他每次在交图之前,总是精益求精,在当时'现代古典'之风盛行,而梁思成却在建筑设计方面鲜落窠臼,成绩斐然,几次评为一级。他的设计构图简洁,朴实无华,亦曾尝试将建筑与雕塑相结合,以巨型浮雕使大幅墙面增添风韵。他的渲染,水墨清澈,偶用水彩,则色泽雅淡 明净脱俗。</p> <p class="ql-block"> 在宾大学习时,当他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惟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当时西方学者尚未注意中国建筑的发展和技术。但当时日本学术界已开始注意中国,如著名学者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等都对中国建筑艺术有一定的研究。如果我们不整理自己的建筑史,那末早晚这块领地会被日本学术界所占领。他说:“作为一个中国建筑师,我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p><p class="ql-block"> 在宾大毕业后梁思成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阅读了当时所有能查找到的有关中国建筑的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依靠这些书本不可能完成论文。他必须回国去实地调查,于是便和导师说好,回国收集资料,两年后交博士论文。徽因也结束了她在耶鲁大学舞台美术方面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2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到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是因为梁思成的姐夫周希哲在加拿大任中国驻加领事,梁启超委托梁思成的姐姐和姐夫帮忙料理他们的婚事。</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梁思成纪念馆,使我对这位建筑大师的崇敬油然而生,我们在大同的参观如同踏着大师的足迹,进行一次穿越般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大同是南北朝时的佛教艺术中心之一,是辽金两代的陪都,古刹林立,闻名遐迩,营造学社早有计划前往考察。1933年9月,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莫宗 ,还有一名工人一起前往大同,开展对大同古建筑的考察。</p> <p class="ql-block"> 大同的华严寺和善化寺是辽金以来的巨刹,寺中保留很多座辽金时期的殿宇。华严寺的大雄宝殿是今天已发现的古代木建筑中体型最大的,殿内还有优美的辽代塑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辽代崇尚中原文化,又融入了契丹和北方地区的文化因素,因此,辽代的佛像在整体上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色,同时也呈现出辽代独有的文化艺术风格。在这群佛像中,一尊合掌露齿胁侍菩萨造像,久负盛名。它的上身微裸,头饰华丽,长辫垂肩,体态优美丰满,光脚立于莲台之上,被史学家誉为“东方维纳斯”。这种露齿微笑的表情在佛像中是很少见的,也是这尊佛像最动人的地方。这种世俗化、人性化的表情和体态,让佛像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薄伽教藏殿是在公元1038年建成的一座佛经图书馆,它有特殊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靠着这座图书馆内部两侧和后面的墙壁,是一排" U "字形排列的制作精巧的藏经的书橱壁藏。这个书橱最下层是须弥座,中层是有门的书橱本体,上面做所谓"天宫楼阁"。这个"天宫楼阁"可以说是当时木建筑的一个精美准确的模型。整座壁藏则是中国现存最古的书橱,也是国内惟一的孤品。</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内壁藏</p> <p class="ql-block">薄伽教藏殿内“天宫楼阁”</p> <p class="ql-block"> 华严寺门前街区的仿古民俗建筑,就是仿造薄伽教藏殿内“天宫楼阁”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除了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以外,有一处比较引人注目,那就是华严宝塔。它是传承古代纯木榫卯建筑技艺,在近代仿建的。</p> <p class="ql-block"> 华严宝塔最特别之处是按照我国古代纯木榫卯建筑技艺建造的,规模仅次于同样纯木结构的应县木塔。不用一钉一铆,将两个木质单元通过凹凸结合的方式严密扣合,凸出为榫、凹入为卯,合称为“榫卯”。华严宝塔虽是仿古建筑,但是使用了古代传统木构建筑技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华严宝塔除了地上三层外,地下还建有全国最大的纯铜地宫。地宫的顶部、地板、墙体和楼梯全部用纯铜铸造,一片黄灿灿地晃眼。在地宫的四面墙壁上供奉着1000尊铜佛,中间的水晶宝塔里供奉着古代高僧的真身舍利,因此又被称为“千佛地宫”。</p> <p class="ql-block"> 善化寺是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辽金时代的建筑组群。现在还保存着四座主要建筑和五座次要建筑,是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叶到十二世纪中叶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 庭院广阔,气魄雄伟。善化寺所在的大同当时是在东北民族契丹、女真统治下的,因此,梁思成认为呈现出广阔豪放的建筑风格。是研究辽金建筑嬗变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在我国佛教史及艺术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也许是因为云冈石窟没有文字,所以在偏重碑拓文字的中国金石学界没有引起重视。它几乎湮没了一千多年,近代人中最早认识云冈石窟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并发表文章介绍的,要推日本人伊东忠太和我国的著名史学家陈垣,后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对它作了系统的调查介绍 如法国的沙畹( Chavannes )等人。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明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外来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波斯和印度,它通过南北两路,经西域各族和西藏到达中国内地。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大交流,赋予我国文化以旺盛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外学者对它的调查已不止一次,但对石刻中所表现的建筑则没有系统的介绍。梁思成团队准备对石窟中表现的建筑作系统的研究。当时的云冈空旷的山崖上,毗连着一个又一个的石窟,坐着庄严的佛像,那里连一棵树都没有,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对佛的至高无上的崇敬与虔诚。云冈的艺术使这些年轻人着了魔,他们在无门无窗的屋子里住了三天,白天吃的是煮土豆和玉米面糊糊,连咸菜都非常宝贵。云冈的气候中午炎热,夜间却冷得要盖棉被,他几个人冷得缩作一团。</p> <p class="ql-block"> 但云冈艺术的魅力,使他们不愿离去。他们关于云冈建筑的研究,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洞窟本身的布置、构造及年代,与敦煌等处洞窟的比较。另一种是石刻上所表现的建筑物及建筑部分,有塔、柱、阑额、斗拱、屋顶、门、栏杆、踏步、藻井等都一一加以研究。</p> <p class="ql-block"> 梁先生一直认为,建筑文化应该是大众文化。我在参观完云冈石窟之后,进一步使我产生对于梁先生的敬仰,饶有兴致的买了一本梁思成所著的《佛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结束了大同的调查。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又出发到应县去调查佛宫寺木塔。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木塔(公元1038年),也是最大的一座木塔。</p> <p class="ql-block"> 跟随大师的足迹,我们奔往应县,由于在一天之内,我们参观安排的几个景点都相距路途比较远,一路多处限速,时间上颇为紧张。好在司机师傅赶得比较紧凑,终于在应县木塔景点停止售票前15分钟,到达景区。</p> <p class="ql-block"> 在木结构中,它在世界范围来说也算是最高的一座。塔高67.3米,直径30.27米,塔高五层,加上上面四层的平座暗层,实际上是一座九层重叠式的木框架结构,全部用传统的柱梁、斗拱层层叠上而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 仅从照片上看用人的高度和塔的基座尺寸相比,就能看出塔的规模是如此的雄伟。</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史料中有一张照片非常形象:一个年轻人蹲在应县木塔檐下斗拱的空隙间,与斗拱相比他显得十分渺小。如果没有这张照片,人们很难想象木塔的雄大。这个青年就是当年和梁思成一起去应县测绘的莫宗江教授。</p> <p class="ql-block"> 除了塔基和第一层的墙壁是用砖石以及顶上的刹是用锻铁之外,全部都是木材。每一层的檐和平座都由斗拱承托。由下而上,由于每层的高度递减,每层的宽度也逐渐收缩,特别是由于八角形的平面,为内部梁尾的交叉点造成相当复杂的结构问题。</p> <p class="ql-block"> 但是古代不知名的伟大建筑师却运用了五十多种不同的斗拱圆满地解决了这一复杂问题。后代的香客用"鬼斧神工"四个字,来赞颂这座塔神妙的结构是十分恰当的</p> <p class="ql-block"> 塔的立面也经过精心设计,创造了优美的总体轮廓,呈现出雄伟华美的外形。在九百多年前,用木材建造这么高大建筑,在世界上是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怀揣赤子之心,1928年9月从国外回到祖国。1929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00多处古建筑物,先后对北平、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浙江、江苏、上海、云南、四川及天津等地的重要古建筑遗址进行了测绘和研究,绘制了重要建筑图纸,拍摄了大量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对古建筑进行系统的研究,超过了当时外国人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由此奠定了他们古代建筑研究与保护的坚实基础。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调查我国传统古建筑,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详尽的研究报告。积了大量详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历年的古建筑调查报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史料。</p> <p class="ql-block"> 他们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用超前的建筑理念兴办建筑教育;完成了对北宋《营造法式》这部经典的解读。梁思成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抗日战争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清式营造则例》;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这是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论述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的专著。并同时完成了专为外国读者阅读的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用现代规划理论,提出了著名的首都规划《梁陈方案》;开创了中国文物保护研究的先河,为文物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国徽。</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认为建筑史并非史料的堆砌。应首先注意各时期的建筑思想。建筑史所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是介绍个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特征,还要了解建筑是如何演变、受什么因素制约、发展的规律是什么等一系列本体问题。只有深刻的了解历史,才能准确地把握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p> <p class="ql-block">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艺术之鉴赏,就造型美术言,尤需重“见”,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撇,义固至显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径”。梁先生的治学思想更为我们显示了他一生所崇尚的严谨学风与精品意识。</p> <p class="ql-block"> 他们在祖国的山河以忘我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立起了一座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