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共读 ——《对分课堂-中国教育新智慧》

宝宝

<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微光课题组成员集体购买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中国教育新智慧》一书,7-8月共读此书,成员的点滴阅读感悟让我们初步感受——为什么此书值得读,并值得共读。</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对分课堂:渐进式自主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董全果</b></p><p class="ql-block"> 近日在闲散的午后静读了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书中的部分内容引起了我个人比较强烈的共鸣,也有部分内容对目前的我来说稍显难懂。但总体上不管是从教学方法上还是从从教心理上这本书都给了我很深的感触。</p><p class="ql-block"> 对分课堂颠覆了我一直以为的教学认知。传统的教学注重讲授且正常的教学步骤是新课讲授-吸收-作业-纠错-温故-新课讲授依次循环。而对分课堂提出了教学新思路,它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和吸收-讨论。三个阶段又可分解为五个流程,分别是讲授-独立学习,独立做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它的教学过程除了第一次上课时讲授新课在先,以后的每次课都是按照讨论-讲授-内化和吸收的顺序进行的。也就是每堂课都是先由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自己已经内化吸收了的知识点拿来讨论分享得出新知以后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的学习。它是一种渐进自主式的教育。它主张把课堂对分,但对分并不是简单地五五分,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主张教师要懂得精讲留白,精讲是讲出框架,圈出重难点,培养学生理解每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何学”,从内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它并不排斥“导读式讲授法”,并指出“导读式讲授法”可以成功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迅速掌握重点,结合对分课堂可以发挥出不错的教学效果。总之,对分课堂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可以真正地提升教学效率,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让普通生和后进生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传统知识到学习具体能力的转变。而其中的小组讨论涉及到的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理念也让我不禁联想到我们课题的理念“关注生命个体”,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适合他本人的发展从而更自信地立足于社会。而对分课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是讲授教学法与讨论教学法的完美融合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读书总是有收获也有疑惑。读完《对分课堂》,我也有一些个人的困惑,比如不同的学段和学科是否都适合对分教学?对职业中专的学生来讲,更适合隔堂对分还是当堂对分?对于文科性质背诵较多的科目如何灵活使用对分课堂?对分课堂教师的讲授时间与学生的讨论时间该如何分配?如果小组讨论脱离了课堂轨道该如何引导.....但是这些疑惑都需要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去实践,发现,总结,改进。我也期望将来在对分课堂的启示下遇见崭新的自己,进而去影响更多可以被影响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b style="font-size:20px;">“对分课堂”的方法论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静</b></p><p class="ql-block"> 2020年,在准备优质课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对分课堂”,当时翻阅了很多教学法论文与书籍,“浩瀚烟海”中,我俩擦肩而过。2022年暑假骨干教师培训上,我又一次听专家推崇备至地讲起“对分课堂”,至此,曾经有缘无份的我俩不期而遇。如果第一次相遇,“对分课堂”于我来说只是一种教学模式;22年的这次相遇,它以充满教育智慧的精神内核吸引着我,“对分课堂”对于我们的指导意义绝非只体现在课堂上。</p><p class="ql-block"> 上学期,是又累又充实的一学期,工作伙伴与我共同完成了一个多育人目标、多任务联动的传统文化系列活动——“邂逅非遗,传承扎染”。这是在扎染社团原有的基础上,我们创设出的系列主题活动,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扎染工艺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其他传统文化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美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潜能。是的,我认为学习与合作是人的一种潜能。</p><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创设的初始灵感来自于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对我的启发。他说:教育的目的在“启发”人性中所固有的求知、想好、爱美的本能。而《“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一书的系统阅读,给了我们这次活动组织以方法论的指导。</p><p class="ql-block"> 首先,依据“对分课堂”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的原则,我们合理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并确定了每次活动扎染工艺教学部分的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 确立分组与教学内容以后,想要有效的开展活动,就必须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是个性鲜明,能力各有千秋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发掘他们的特长,鼓励他们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尽性”(即启发学生本能)。</p><p class="ql-block"> “尽性”,这是宋明儒学极为推崇的,即,尽量发挥天赋的个性穷理尽性。人人个性不同,人人天赋不同,教育不是要创造出一样的标准化的人,而要以人为本,让这个人成为他自己,激发出其本人的能量,让他“尽性”。</p><p class="ql-block"> “对分课堂”以浅显的语言,系统的总结,为我们以人为本做教育提出方法指引。书中在谈到“对分课堂”对学生群体个体差异的应对原则时这样表述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弱化竞争:强调个人成长与合作性学习,避免不当比较挫伤学生自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美美与共:尊重差异和多样性,评价标准体现对多元化的理解、包容与欣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低槛高望:对后进生放低门槛,引其入门,对好学生开放空间,鼓励优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拾阶而上:起点再低,步骤得当,出能逐步提升,期望飞跃反而会欲速不达</span><i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i></p><p class="ql-block"> 这些原则指导了我们社团活动的具体组织开展,也为教师评价提出要求,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社团活动合作氛围好,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张扬个性的机会。我们甚至不拘于扎染,只要学生在扎染活动中展现出了他天性中的潜质,我们就创造条件,鼓励他创作,鼓励他表达自我。也因此,从扎染活动中,我们也分支出了系列小组,比如:从研究扎染史到研究汉服历代规制的汉服小组,从创作扎染文化衫到自行设计服装的服装设计小组,从展示体现不同时代扎染工艺的汉服秀到舞蹈专业学生爱上中国古典舞并自成社团,从为服装展示设计舞台而找到自己的专长而成立小组继续学习舞台美术设计......</p><p class="ql-block"> 对分课堂如同一座宝藏,认真研读,相信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教育启迪与方法论指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研读《对分课堂》 深入教学实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魏宁</b></p><p class="ql-block"> “微光共同体”不只是能引领我,给我指明前进方向,更是促进我不断学习的“推动者”。作为“微光共同体”一员,本想能感化一个个青涩少年,没想到收获最多的却是我自己。</p><p class="ql-block"> 微光共同体会经常给队员们提供共读书籍,本以为我会找忙孩子、忙工作的各种搪塞不看书的理由,没想到,在读书任务驱动下,我不仅没有找不读书的理由,反而会认真的去研读每一本共读书籍,因为每读完一本书都会让我有很多想做的事。</p><p class="ql-block"> 本次共同研读的是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中国教育新智慧》。我的暑假除了一些临时工作就是接送俩娃上各种辅导班,为了节约时间,我总是带着工作或是书籍在孩子的辅导班外面等他们。女儿的一次国学课上,我正在看《对分课堂—中国教育新智慧》,刘老师来到我身边轻声说:“这本书能借我看看吗?”我欣然同意。她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女儿很喜欢她的教学方法。我也想让她把对分课堂的方法运用到女儿的课堂中。再次送女儿上国学课,刘老师还书时说:“好课堂就应该用这种教学方法,我终于找到了理论支撑。”</p><p class="ql-block"> 《对分课堂》第三章65页:“在对分课堂的理念下,教学的第一目标不是让学生学多少、学多好,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爱学习。”是啊,中职生很多学生学习差的原因,就是调动不起学习的积极性。一次实践课,我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去学校的养殖基地观看小动物,有几个孩子最感兴趣的是基地里的孔雀,拉着学生一直问:“姐姐(我带的学生),能不能给我们做一只孔雀放到教室里呢?”这个问题让我很有感触,因为美术手工课堂上学的知识必须要转化为实际教学中。所以我和“姐姐们”表示同意,让学生尝试制作一只孔雀。</p><p class="ql-block"> 从基地回来后,我们就开始搜资料,查做法,但是学生们在做法上产生了分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她们先分成两组,各组制定一套方案,并且鼓励她们大胆的地去实践。创作过程中,学生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思考、不断查资料、不断尝试,最终运用了两种材料,都做出了很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学生将两只美丽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孔雀拿到幼儿园教室时,孩子们兴奋的尖叫声和惊叹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学生们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p><p class="ql-block"> 这个事例正是张学新教授在第十一章40句要诀的(1)反映对分课堂的最根本的理念和目标。权责对分: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制作孔雀并与学生共同研究制作,分享权力,共担责任。成就激励:学生将两只孔雀拿到幼儿园教室时,孩子们发出的叫声和赞叹声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瞬间自豪感爆棚。学以致用:幼儿提出制作孔雀时,学前教育的姑娘们就通过不断地实践解决难题最终完成作品,并将作品放置幼儿园幼儿欣赏,通过努力解决了真实问题,真正体会到了学以致用。行为真知:运用学过的手工知识,完成了幼儿的愿望,真正体会到手工课堂的知识这么的实用。</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实践活动极大的提升的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突然感觉《对分课堂—中国教育新智慧》很像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工具书,在有教学困惑时可随时翻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b style="font-size:20px;">读《对分课堂》的收获与困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元杰</b></p><p class="ql-block">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到研修杜郎口教学,再有幸拜读了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正是有责任,有方法的发光者愿意把对学生有帮助的相法和策略分享出来,我才有机会接触到更多,学到更多。</p><p class="ql-block"> “对分课堂”从形式上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和课堂时间来决定是“隔堂讨论”还是“当堂对分”。无论是“大步走”还是“小步走”,教师指出知识的框架、重点、难点,给予学生一定时间阅读材料、完成作业,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需求,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方法,深入理解,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在此期间是不讨论的。在最后的小组讨论中,表述出来自己不懂,不会的地方,或者想要知道的内容,寻求帮助。</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教师就应该只讲授,不设条条框框来限制学生的思维,不要求学得多少,学得好坏;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找自己喜欢的方法,想学的内容,提问和思考自己的困惑和研究方向。学生在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和内需的求知欲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且进步大而快。</p><p class="ql-block"> 我的困惑是这种模式是否适用于中职学校现阶段对老师的量化考核;缺乏思考和自主学习又基础薄弱的学生需要多久的时间才可以适应对分课堂。因为在实践中肯定会出现不和谐的状况,我们得寻求经验,慢慢摸索,善于总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 微光也可以光芒万丈,路漫漫,长思索,共进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忙里偷闲 读有所获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牛月</b></p><p class="ql-block"> 假期里,忙里偷闲,研学了张学新老师的《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收获满满。也给予了自己改变教学模式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对分课堂”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性的课堂。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授的教学模式,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老师讲授之后,自己独立自主的去学习所讲授的知识,独立做作业,随后进行讨论和交流。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感知时间,让学生做到真正的理解.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在研学过对分课堂之后,给予了自己改变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内容方面,对分课堂强调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其主动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方面,对分课堂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在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方面,对分课堂强调讨论探究学习和知识组织。在效果评价方面,对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潜能,使他们从被动意义上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意义上的学习者,学会自我教育,进而实现终身教育。</p><p class="ql-block"> 我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实施对分课堂教育模式困难。但是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方式,都应该克服困难去实施。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理论基础去探索去实施更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和自己都能在学习中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b><b style="font-size:20px;">初读《对分课堂》 感悟颇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李敏</b></p><p class="ql-block"> 暑假里,我细读了张学新教授的《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收获很多,感触颇深。该书集中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理念,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全面论述对分课堂如何整合讲授法和谈论法,进而系统贯彻四大学习理论和三大教学理论,构建了本科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体系。</p><p class="ql-block">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把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p><p class="ql-block">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提升学生自学能力。“对分课堂”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征,就是课堂上有一半时间是给学生进行独立的内化吸收,以及学生之间共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收获知识。在讨论环节,平时那些被动的,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带领下也会不自觉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同伴的鼓励与带动下,学生们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由原来的独来独往变成与他人合作,从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意识得到增强。</p><p class="ql-block">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将讨论形式引进课堂教学中,为师生、生生相互交流创造了有利环境。学生在对教学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后,有针对、有准备地开展交流,并在相互交流、讨论中解决问题,如果遇见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可寻求其他小组或教师的帮助。依托这一教学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还可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p><p class="ql-block"> 整体来说,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较大挑战。对分课堂不单是教师讲授、学生学习、隔堂讨论这些环节,它是对整个教学流程,从讲授到作业、课堂管理及考核进行了全新界定,不要仅根据一个环节去评价它,要从整个流程进行深入解。</p><p class="ql-block"> 这只是初读《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的感想,相信以后再读会有更深、更全面的体会。</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对分课堂》哪里触动到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冯宝宝</b></p><p class="ql-block"> 最开始听说《对分课堂》是在“四元读书”群里,最开始被《对分课堂》吸引是我读到他的核心理念:“不以成败论学生,不以优秀者来衡量普通人,也不用普通人去陪衬优秀者,用“阳关道”和“独木桥”的双轨,给每个人自主而舒心的选择,每一种选择都同样有意义,每一种生活都同样有价值。”天哪,这不就是微光人正在进行的微光行动,这不就是我当初对微光团队的发展规划:微光行动最终要走进课堂,因为课堂才是老师和学生接触和交流最多地方。</p><p class="ql-block"> “对分课堂提倡通过个性化的教育促进年轻一代的个性化发展;对分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接纳每一个学生,接纳每一个学生的全部现实;对分课堂鼓励追求优秀,但要允许别人选择普通,普通不等于平淡,也可以十分精彩。”天哪,这不就是微光团队省课题正在研究的问题——个性化动态育人。于是,就有了全体课题组成员共读此书的举措,目的是为课题组成员让微光行动走向课堂提供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 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亲自打来的电话让我兴奋不已,张教授的教育情怀让我感动至极,张教授对微光团队做法的肯定让我坚定不移,张教授对微光行动的支持让我信心满满。《对分课堂》让我看到了前行的灯塔,让我找到微光行动的理论支撑,让微光行动有了很好的抓手。“对分课堂把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退到台下,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对分课堂告诉我们,当我们懂点儿心理学,对人有更好的认识时,就会发现“把人当人看”不是最平俗的常识,而是关于人性最深刻的智慧。”这些恰恰是微光要做的,真好。原以为这些都是我凭空设想、一厢情愿,谁知早有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到出路,真好。这说明我的想法不是天马行空,这说明我的想法完全可以实践成功。</p><p class="ql-block"> “对分课堂的教学目标不是让学生学多少、学多好,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分课堂是一个没有批评的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充分“赏识”的课堂,美国心理学家之父詹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我们是中职学校,我们面对的是中职生,我们对中职生的定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的微光就是要照亮和温暖每一个能照亮和温暖的学生,他们不一定很优秀,他们不一定好成绩,他们不一定守纪律,他们不一定懂礼貌,甚至他们不一定尊重老师……越是这样,他们越需要温暖,越需要光亮。我们不一定能照亮所有人,我们只是微弱的光,但只要竭尽全力,就一定能温暖到需要温暖的人。你不在乎,他不在乎,被温暖到的那个学生一定在乎。</p><p class="ql-block"> 有《对分课堂》做理论支撑,有微光行动持之以恒,微光不微,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对分,不仅实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做对分教研、对分社团,还可以开展各种对分学习活动。对分,就是让组织者和参与者时间对分,权利对分,责任对分;对分就是充分关注每一个人,个性化定制学习活动,是最好的因材施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