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周道岷战友,既是同年入伍的同籍老乡,又是在同一个连队同吃同住、摸爬滚打、同甘共苦七年多的患难之交。最近,他把自己费尽心血历时数年撰写的《蜀邑东斑竹园周氏家谱》的底稿交给我,在帮他输入电脑的过程中,对他传奇的一生有了更多了解。现将他的故事制成美篇,与朋友们分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b></p> <p class="ql-block"><b>我和周道岷(左)战友合影</b></p> <p class="ql-block"><b>当年的新场街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境贫寒 求学路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腊月28日,周道岷出生于资阳市雁江区新场乡双石桥村4组的罗家坝。上面已有兄姐7人,他是父母的第8个子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年代,处于租地耕种佃农家庭的他,从小就在苦水中泡大。历经“减租退押”、“清匪反霸”、“三反五反”、“整风反右”、“总路线”、“大跃进”后,他已到上学年龄。可是兄弟姊妹众多,大哥周道刚刚从乐至县第一中学毕业被茂文县高中部录取,家里一贫如洗正愁学费钱呢,哪里有钱送他上学读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秋季开学前,一心向往读书求学的他,背着书包哭着求父母送他去上学。实在拿不出钱为儿子交学费的父亲一气之下,将他的书包夺下摔在地上。实在不忍心的干娘,只好领着光着屁股的他去新场小学报名交了1.2元的学费,才走上读书求学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学习非常刻苦用功,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没钱交学费老师仍然让他继续读书。到四年级时龙泽绪老师替他报名,读至小学毕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4年秋季,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丹山中学。那个年代,全县只有3所中学,能考上中学说得上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父母既为出类拔萃的儿子感到高兴,又为儿子的学费发愁。是他的三舅父徐云龙出手相助,送他去丹山中学报名,并代他交了13.2元的学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他吃住在学校。每个星期六下午放学后,得走40多里的路程回家拿生活用品,星期天下午背着下周需食用的红苕、辣椒酱、酸菜返回学校。不到14岁的他,走得双腿发软,脚板打满了水泡,是何等的艰难困苦,哪像现在的学生是多么地幸福!</b></p> <p class="ql-block"><b>如今的中小学</b></p> <p class="ql-block"><b>如今的丹山中学大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潜心求学的他,毕业前夕碰上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老师不敢前来上课,学生也不再安分守纪,流传数千年的“孔孟之道,尊师重道,敬老尊贤,万人师表”,在“破旧立新”的口号下瞬间化为乌有!“停课闹革命”变成了“打砸抢”,中国的古文化、古建筑在“红卫兵”的折腾下大量被夷为平地,成为废墟和垃圾。丹山中学六六级、六七级部分同学纠集成立了“七一造反兵团”、“八二六造反兵团”、“雄鹰战斗团”等“造反派”组织,对丹山辖区内的党政干部及教职员工,实施了一系列幼稚可笑、残酷无情的批判斗争,给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b></p> <p class="ql-block"><b>如今丹山中学的操场和教学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区委书记王化松,被戴上两米多高的尖帽子“游行示众”;区委秘书赵昌友被“舂碓窝”致其终身残废,并被冠以“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校长杨吉昌被戴上了“臭老九”的黑帽子;贫苦出生的政治教师周超云也被扣上了“维护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受尽各种批斗羞辱而剖腹自杀(未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几个“造反派”组织的头目们,领着“红卫兵”拆掉了雕刻细腻的古建筑过街楼;打烂了威武、传神、逼真的禹王宫门前的一对高大石狮;丹山大佛寺只剩下一尊无头的石像。曾、袁两家祠堂无一幸免,还想去掀翻唐代建筑的白塔,最后不知怎么幸存下来。</b></p> <p class="ql-block"><b>当年一对一人多高的石狮,巍然矗立在阶梯下面两侧</b></p> <p class="ql-block"><b>大佛寺内已恢复原有塑像</b></p> <p class="ql-block"><b>丹山白塔高高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被同学们戏称为“保皇派”的周道岷,不知道什么叫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他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丁点意识,更没有保护“当权派”的丝毫能力。他只想求学读书,积累更多的知识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报效社会和国家,从不参与这些纷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通过同学江登义,把回龙忱头寺一带的古书,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从隋唐演义到宋元明清的各朝代中能借到的古典历史书籍,以及学校收藏的喜好文集,在67一69年的三年时间里基本读了一遍。其中,两读《三国演义》和《石头记》;细读包、彭、施、狄公案。并用一个下午的时间,通读了《罗通扫北》,其中的精彩章节,至今仍有些许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遗憾的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犹如滚滚洪流冲击着华夏大地,大中专院校和高中全部停止招生,他本应三年毕业的初中却读了五年,仍然失去升学的机会。于1969年返回故里,所谓的“老三届”都回乡当了农民。随着“上山下乡”运动高潮的到来,他也成为一名“回乡知识青年”。幸运的是,新场乡党委没有埋没这位人才,委任年仅19岁的他为二大队第一任副业大队长,让他所学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末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