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说“北上广”的格调

zhibang

<h3>另说 “北上广”的格调<br><br>  “北上广”,中国一线三大城市, CPI在攀升,居住人口在攀升,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其格调。<br>格调更是品味生活的永恒旋律,格调是一种气质,格调是一种态度。每一座城市所独具的格调,即使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而又时尚的年代,它坚守着自己的格调,不因缤纷而改变。<br>城市的格调,不是说它的城市人口,不是说它的高楼大厦,不是说它的车水马龙的车流,不是说它的房价,更不是说它的GDP。<br>这些城市的格调,是由这些城市的历史、建筑、文化、风俗、语言等元素,日积月累而形成的,根深蒂固,就像一个人的乡音和肤色。<br>那么,“北上广”的城市格调是什么?它就是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总不会忘记的那些“腔调”,那些“味道”,那些“派头”,那些“韵味”,这就是城市独具的格调,这些格调也许几百年来都不会改变,相信吗?<br><br><br>  北京的格调是北京人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的那种“京腔”。<br>这种“京腔”,常常会在胡同口聊天的北京爷们儿那里听到。<br>他们眼光下斜,卷着舌头,用鼻音说话,一口纯正京腔。他们开口就是领导人的家长里短;或中东局势,或索马里海盗;或中国人民银行准备金利率最近又要调整,以解决流动性问题,或是股市,最近又多谈钓鱼岛主权,中国海监船执行巡航任务……。<br>北京的哥,热情,话多,京腔京调,风趣又幽默。时逢北京奥运会,会有这样经历:手里拿着在超市买的大包、小包的东西上了出租车----<br>北京的哥亲切地问:“您打算防地震吧?买这么多东西。据我所知,北京近期没有大地震。” <br>的哥又说:“明儿我去当义工了。”<br>“怎么当义工?干点什么?”<br>的哥说:“起威慑作用,密密麻麻满大街都是义工,志愿者什么的,坏人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明儿起我当义工去,威慑坏分子。”<br>的哥接着说:“您没看街道大妈、大爷,没事干都去做义工,当志愿者去了!”<br>“他们都是去威慑坏分子?”<br>的哥说:“您真是聪明,不过,这不仅是威慑作用,老头、老太太没事干,摆个小板凳,街头交友,省得憋在家里中暑。这叫一举多得。”<br>“坐马路上不是更容易中暑吗?”<br>的哥说:“精神作用很重要,一个老太太自个儿在家多没劲,马路上找一个老大爷,聊聊天,时间一会就过去了,心情一顺畅,就中不了署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br><br>北京的“京腔”----北京人那种做派,似要纵揽天下,似要彰显着几百年前的“皇家”高贵,虽然它又不同于“官腔”,但外地人听着,顿觉自己犹如子民,微如尘蚁。<br>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处处仍透着昔日皇家文化的尊贵与傲慢,无数的细节都在证明它的格调:建筑、商标品牌、饮食、口音以及娱乐。<br>北京长城,大部分是在公元1540年前后,时值明代时修建的,距今已有约450年历史。<br>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br>京剧(Beijing Opera),为中国“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也是一种京腔、京调,享誉海内外。<br>御膳,都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御膳食谱和烹调技艺。北海公园内的“漪澜堂”和颐和园内的“听鹂馆”,经营着“仿膳”,屋里的摆设也都是宫廷式样,“肉末烧饼”,“满汉全席”更是名不虚传,透着当年皇家的气魄。<br>北京的老字号多不胜数,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尽显自己的格调。<br>北京六必居酱园,创自明朝中期。挂在六必居店内一块金字大匾,相传是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br>北京同仁堂创办于1669年 (清康熙八年)。1723年(清雍正元年)由雍正皇帝钦定同仁堂供奉清宫御药房用药,此后历经清八代皇帝,188年之久,独办官药。<br>全聚德烤鸭店创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一炉百年的火,铸成全聚德烤鸭。<br>北京的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一砖一瓦,仍不失当年皇家气派和尊贵。久而久之,生活其中的北京人,也就有了这股气,成就了这股“京腔”。<br>若想了解北京格调的精髓,那就去品尝北京烤鸭吧:薄薄面饼,裹着片片金黄、带着薄薄一层鸭肉的烤鸭皮,卷着北方葱丝和甜面酱,咬一口,油腻腻,又透着香脆,混合着葱的辛辣,酱的细腻,甜咸。 <br>北京的格调尽显在“北京烤鸭”、“二锅头”之中 ----这都是“地道的北京味”。<br><br><br>  上海的格调是以温馨方式所讲究的“派头”。<br>这种格调,总是以上海人对初见的外地人,进行十分友好的一种考验而显现:可有“派头”?<br>上海人的第一道考验,就是目测你的穿着打扮是否得体;<br>上海人的第二道考验,通常是以十分真诚的态度提出的问题:“你住哪儿?”<br>一位地道的上海女性,据她说,她看人的“派头”要先看衣着,总是从脚上的鞋看起,逐一扫描到头部发型;其次,再看住处,如果听说一个人住在闵行区,就会立即觉得这样的人没法交往,“晚上喝咖啡都没法叫出来,住得太偏了嘛。”<br>这位地道的上海女性,还经常告诉别人,她去欧洲旅行的时候住在贵族朋友的城堡里,然后就问你住过哪家酒店。<br>但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