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畔农户家

徐维林

五一小长假,有幸再次来到美丽的新安江畔,走进农家土楼,又一次真真切切地体验了山区农家人的田园生活。<br> 这座土楼是好友汪君老家的岳父家。土楼修建于1983年,是一栋两层楼的夯土房,它位于黄山市歙县新安江山水画廊畔、千岛湖第一岛旁的小川乡小川村。这座房子背靠大山,面对新安江,门前一条狭窄弯曲的土路,去年已经修成了一条水泥路,汽车可以开到家门口了,我们也就不必划船过来了。<br> 土楼门前山色如黛,江水碧波荡漾,偶尔有渔船、轮渡和邮艇打此经过,真是一处欣赏风景的好地方。屋后的大山道路陡峭,岩石纵横,种满了茶树和桑树,中间零星的长着一些枇杷、橘子之类的果树。现在正是春末夏初之季,橘花开了、桑葚红了、枇杷和柿子长势正旺并且挂满了枝头……<br> 在山涧之中,清澈的泉水长年不断地流淌,用管子引下来,流到家里的蓄水池里或者水缸里,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就出来了。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都是喝山泉水长大的,只是从前是用毛竹来引泉水,现在改用太阳能管子来引水了。<br> 登上台阶,走上大片石垒成的高台之上,来到农家小院。院子不大,屋檐下堆了不少干柴,墙上的电线上停着几只麻雀,似乎是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在这里,我们受到老人家的热情接待。<br> 走进木门,客厅的墙是木制结构的,中堂上挂着一幅老寿星图,下面有一个长条桌,前面是一张八仙桌和几把椅子。屋子很高,上面挂着自家做的火腿和咸肉。汪君的兄长告诉我:从前都是这样的土房子,冬暖夏凉,而且家家养猪做火腿,火腿只能挂在土屋内。火腿要放一年以上才能吃,上了三年的都能生吃。徽州的火腿外观虽然没有金华的火腿好看,但味道好,不做假。<br> 客厅的右边是一个杂物间,堆放着石磨、簸箕、箩筐、竹匾等用品。再往右,就是厨房了,这里有正宗的柴锅灶,只是由原来的三口锅改成了两口锅,厨房也显得宽敞了一些。客厅的左边是老人家卧室。<br> 客厅的后面有一道木板楼梯,楼上原来也有几个房间,现在不住人了,大多成了堆放杂物的地方了,只有一间房子里家具放得较为整齐,原来是老人儿子当年结婚时的婚房,这些家具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还是很上档次的了。<br> 汪君夫妇多次在我面前讲过他们的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的经历。老人叫凌家善,今年83岁了,当年是一位工程兵,在朝鲜战场上受了重伤,经过抢救活了过来,至今身上还留有弹片,回国养了7个月的伤,又一次重返了朝鲜战场……老人转业后,分到歙县交通局工作,当了工程股股长,一干就干到退休。老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单位画工程设计图无人能比,歙县早年不少公路的设计都是出自老人之手。<br> 老人个子不高,长得很瘦,但精神矍铄,耳朵有点背,是战争留下的后遗症,说话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难以听懂。据姓金的村长介绍:老人在单位时,每次长工资、发补贴什么的时候,老人都拒绝不要。他总说够吃就行了,不要麻烦国家了,跟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相比,自己活着就是幸福的了。后来单位给老人在城里分房子,他也没有要,因为喜爱家里的山山水水,退休后就回到了乡下。金村长又说:老人1957年在部队就拿67元工资了,如今退休才拿2700元,的确有点少。老人夫妇俩身体都不太好,长年看病,特别是凌老伯还有着严重的风湿病(这也是战争年代留下的后遗症),他的退休工资几乎都用来看病了。老人原属事业单位,退休时不知什么原因被划到了企业编制,家人、朋友等都为老人鸣不平,要去找单位,但老人一直不让大家去找。<br> 老太姓汪,今年77岁了,是18岁入党的老党员,一辈子在家务农。她一直支持丈夫的工作和做法。当年虽然一个人带着4人孩子生活,但在生产队里却是一把好手,种树、摘茶、养蚕样样都行,如今还是天天做农活。<br> 新安江边,山多地少,山上多岩石,当地人主要经济来源是茶叶、养蚕和养鱼,房前屋后的每一小块空地上都种上了蔬菜。如今为了整治新安江,保一方蓝天碧水,拆除了主江里的网箱,封山育林也不让大家大规模的养蚕了,因此主要的收入只有靠茶叶了。虽然现在是一年中最忙的采茶、制茶季节,而且这里到处都是茶山,但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漫山遍野的茶山上只能看见几位老人采茶的身影,多处都成了野茶了。<br> 从前,这里家家户户都自己手工做茶,堆在屋檐下的干柴主要是用来做茶的。现在都用机器做茶了,手工茶只是做一点自己喝了,大多数人家都把采来的鲜叶直接卖了拿现钱。由于这里靠近浙江省,茶叶基本上都被浙江人收去做龙井茶了,有的干脆就在当地做好,装上龙井茶的袋子再拉走。现在交通有所改善,也有人把一些茶做成黄山毛峰在安徽销售。这里的环境好,茶叶的品质高,加上不施农药,一直很抢手,供不应求。<br> 吃饭时,凌老伯还自豪地跟我们说:他家今年的茶叶卖了4000多块钱。看着凌老伯夫妇朴实的外表和勤劳的身影,我从内心里感到了深深地敬佩,共和国有了这些不为名、不为利的纯朴老人,他们才是我们的精神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br>(注:照片拍于2017年5、1小长假,文章写于两周之后。) 到处都是徽派建筑的房屋 随处可见的农家土楼 建在高台之上两层楼的夯土房——土楼 门前弯曲的小道已经修成了水泥路,终于通车了,村民们多年的心愿达成了。 门前的新安江里不时有渔船、轮渡和邮艇经过。 小院前的水池里是从山上引来的山泉水,清凉甘甜,这里的人都是吃这种水的。旁边是猪圈,老人说过了采茶季节再抓一只猪来养。 屋后的山上种满了茶叶、桑树和果树 老人在院子里忙碌 各种箩筐和背篓,有的写上了名字,因为当年生产队干活时都是一样的背篓,是为了不拿错而写的。现在村民采茶、买东西时还经常背。 堆的干柴过去一般都是为做茶叶时准备的。 散养的鸡,早晚放一次,野性十足。 麻雀也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屋后山体陡峭,开满了野花 外观上看,土楼还很气派。 墙上的老照片,可以看出老人曾经是一名威武的军人。 屋上挂着火腿和咸肉 杂物间里放着农具 厨房里的柴锅灶 手工做茶的炉子 老人的卧室 子女都出去工作了,楼上没人住了 儿子曾经的婚房 木箱里是汪夫人小时候的用品 楼上也成了杂物间 77岁的汪老太,一直支持丈夫,年轻时是生产队的生产能手。 凌老伯过八十大寿时拍的全家福 若大的茶山上只看见一位老人在采茶 剪过的茶树,让来年长得更好 石磨,过去家家过年都要自己磨豆腐 看小鸡苗的笼子 采茶时用的独脚凳 老人锯木头给我们烧锅用 山色如黛,江水碧绿,犹如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