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探梦》之七 《红楼梦》中“大观园”与康熙的“畅春园”

红香绿玉

<p class="ql-block">  在《红楼梦》书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座“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太虚幻境”般的“大观园”,作为书中人物贾宝玉及诸裙钗的生活居住之所。“佳园结构类天成”“春风秋月总关情”,在現实中“大观园”是否存在,其究竟在何处?一直就是红学界必须探索并回答的一道谜题。尽管红学家们不断地为我们绘画出了无数幅“大观园”图,各地也修建了几处“大观园”景观,但目前“大观园”仍然还是我们无法解脱的梦魇。</p> <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是贾府为“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的贾元春归省而修建的一座大规模的皇家御园和行宫。“大观园”是如何修建的呢?书中第16回对此作了详细描述:“老爷们已经议定了,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纵亦不敷,所添亦有限。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p> <p class="ql-block">“大观园”鸟瞰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大观园”的修建是利用了宁国府的会芳园和荣国府的旧花园的基址,两处合并一处改建而成的。其规模从东到北“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也就是说东墙和北墙的长度共计“三里半大”。那么,再加上西墙和南墙的长度,整个园子的周长合计就是七里了。</p> <p class="ql-block">  康熙23年(1684),康熙皇帝首次南巡之后,江南那些秀美的园林风光,使其深为感触。因此康熙皇帝在北京城外西北角的海淀附近,为自己的休闲理政之需而修建了“畅春园”。这座园林是仿照了江南的园林艺术而建造的,是一座标准的皇家离宫别館。据清代于敏中等人编纂的《日下旧闻考》记载:“畅春园在南海淀大河庄之北,缭垣一千六十丈有奇。畅春园本前明戚畹武清侯李伟别墅,圣祖仁皇帝因故址改建爰锡嘉名。”园林建成后,康熙还亲自为其撰写了一篇《畅春园记》,称“都城西直门外十二里曰海淀,……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盖神皋之胜区也。……前朝戚畹武清侯李伟因兹形胜,构为别墅。当时韦曲之壮丽,历历可考,圮废之余,遗址周环十里。”另外,清初史学家谈迁也在其所著《北游录》中,记述了自己在顺治12年七月曾到此地游览过,其描述道:“辛亥,早发为海淀之游,……寻策蹇出西直门,十二里至海淀,则清华园。故武清伯李诚铭,以神祖元舅余力治园。其地十顷,穿沼垒石,费几万缗,胜甲天下。……崇祯丙子冬,肃王内攻,尝驻此,毁其阁。今加葺者,又即肃王也,事不可料如此。”</p> <p class="ql-block">  如此看来,康熙的“畅春园”正是在明代李伟的“清华园”的旧址上重新修建的。“缭垣”即指围墙,总长“一千六十丈有奇”,经转换计算,“畅春园”围墙总长约为3498米,合七里长。比“清华园”的“周环十里”略小。至此,我们可以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与“畅春园”的围墙长度几乎一样,都是七里长。而且两座园林的另一共同之处,则都是以“旧园”改建成“新园”的。</p> <p class="ql-block">  再说《红楼梦》第23回,写了贾元春在“大观园”省亲回宫不久,“因在宫中自编大观园题咏之后,忽想起那大观园中景致,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敢使人进去骚扰,岂不寥落。”“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随后“贾政遣人来回贾母说:二月二十二日子好,哥儿姐儿们好搬进去的,这几日内遣人进去分派收拾。”“至二十二日,一齐进去,登时园内花招绣带,柳拂香风,不似前番那等寂寞了。”为什么“二月二十二日”是好日子呢?是作者在书中随便一说吗?</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与康熙和“畅春园”紧密相关。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26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庚午,是日,上移驻畅春园。”这是康熙皇帝修建畅春园之后的首次驻跸,二月二十二日之前,曾驻跸在玉泉山。从二月二十二日至二月三十日回宫之前,康熙首次在畅春园共住了八天。从此直到最后去世共36年时间,其中累计在畅春园居住了257次,总计3800多天。这几乎是其后36年生命的三分之一,并且最后还是在畅春园中的青溪书屋病逝的。可以说康熙皇帝的后半生与“畅春园”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那么,在《红楼梦》中,作者特意安排“宝黛钗”等初次入住“大观园”的日期与康熙皇帝首次驻跸“畅春园”的日期如此巧合一致,只能说明“大观园”与“畅春园”之间是存在着不同寻常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曹寅与李煦都是皇家内务府的包衣,更是康熙皇帝的亲信,两个人都与“畅春园”存在密切的关系。李煦自康熙27年离任宁波府后,直到康熙31年接替曹寅出任苏州织造之职,曾充任过首任畅春园总管大臣一职,时间近五年。而曹寅也曾承揽过畅春园附属西花园的建筑装修等工程,中华书局出版的《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一书中,刋载了三份有关奏折。即《内务府奏曹寅家人呈报修建西花园工程用银折》、《内务府奏详核乌罗图查算西花园工程用银折》和《内务府奏乌罗图查算西花园工程用银不实应予议处折》。奏折称“康熙五十一年正月二十日,分司乌罗图具奏,曹寅在西花园修建房屋、挖河、堆泊岸等项工程,共用银十一万六千五百九十七两九钱七厘”。由此可见,康熙皇帝的亲信奴才曹李两家都与畅春园的兴建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特殊关系。虽然我们不能断定作者心目中的“大观园”原型就是“畅春园”,但是说作者借助“畅春园”的规模格局,匠心独运重新筹划,奇思妙构成了《红楼梦》中的纸上“大观园”未尝不可。</p> <p class="ql-block">  为证此说,不仿举出一些两园相关之处。</p><p class="ql-block"> 一、畅春园内的景观有一点极为特殊,为一般园林所少见。在畅春园西墙内,从无逸斋之北至大西门一带,约有上百亩土地,种植着水稻和蔬菜。这里的水稻田是康熙选育水稻优良品种的试验田,康熙多次为此写诗称颂。如七绝《早御稻》有“紫芒半顷绿阴阴,最爱先时御稻深”之句,还有《畅春园观稻,时七月十一日也》诗“七月紫芒五里香,近园遗种祝祯详”等等,可以说康熙对水稻情有独钟,所以将其种入畅春园中。</p><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在《红楼梦》的“大观园”中,作者也刻意安排了一处景观。“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这里一派田舍农家风光,竟让率领众清客及贾宝玉来给“大观园”题写对额的贾政,一时“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众人以为此处题为“杏花村妙极”,贾政也说“只是还少一个酒幌”。贾宝玉不以为然,认为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就应用“稻香村”为名。而且觉得此景“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过于“人为穿凿”,不符合“天然”二字。结果却被贾政斥责,又让其题了一联“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作罢。“浣葛”典出《诗经》,意思是歌颂“文王后妃之德”,这里用来比喻元春身份非常贴切。后来省亲之日,元春让宝玉为“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浣葛山庄”四大处景观“各赋五言律一首”。宝玉捏着一把汗,才完成三首。亏得黛玉替他作了一首“杏帘在望”,“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之句,使得贾妃极为赏赞,称“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并把自己赐名的“浣葛山庄”改回了宝玉的题名“稻香村”。此处,后来被李纨看中选为住所。若按“杏花村”再挂一面酒旗来定调,那寡居之人李纨岂不成了卓文君,太不合人物身份。而居于“稻香村”才符合“竹篱茅舍自甘心”且自封“稻香老农”李纨的形象。那句“好云香护采芹人”的“采芹人”,不知是指书中人物贾兰,还是作者自指。我以为此处一语双关才是真意,尤其“云香”二字,倒读谐音则为“湘云”之名。</p> <p class="ql-block">  二、畅春园中在湖面与河道之间,从东到西排列着三条南北向的长堤,分别为丁香堤、兰芝堤和桃花堤,分别用种植的丁香花、玉兰花和桃花来命名。其中桃花堤最长,达数百米。每当花开时节,如火如荼让人仿佛置身于红霞万朵之中。康熙近臣高士奇在其《蓬山密记》中写道:“少顷至东岸……隔岸即万树红霞处,桃花万树今已成林。”翰林编修查慎行则有《畅春园早桃》诗,句云“今日重来云锦换,十分春色属山桃”“仙山楼阁无重数,只在红霞一朵中”。可以说“桃花生树起红云”是畅春园的一大景观。</p><p class="ql-block"> 在《红楼梦》中,桃花则更具有不寻常的命意,直与书中人物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大观园中从沁芳亭桥到沁芳闸桥的河堤一带,植有成片的桃花树。书中第23回写道:“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之后黛玉来了,两人在桃花树下共读《西厢》。第57回描写“雪雁从王夫人房中取了人参来,从此经过,忽扭头看见桃花树下石上一人手托着腮颊出神,不是别人却是宝玉。”回到潇湘馆后,雪雁把所见说给紫鹃听“紫鹃听了忙问在那里,雪雁道:在沁芳亭后头桃花底下呢。”还有第58回写宝玉“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可以说大观园中的沁芳堤与畅春园的桃花堤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伤心一首葬花辞”,“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其葬的就是桃花。第27回写宝玉“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到了埋香冢,可巧听到黛玉正在那里吟唱《葬花辞》:“花谢花飞花满天,……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词句让人凄凉生悲,有若杜鹃啼血。黛玉还写过一首《桃花行》诗:“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在《红楼梦》中,桃花是人物命运的象征,如李纨、袭人、黛玉等。书中“桃李”二字还可以谐音“曹李”,令人叹绝!</p> <p class="ql-block">  三、竹子是一种四季长青的观赏植物,在北方比较少见。可在畅春园里,却有成片的种植。康熙的寢宫是“青溪书屋”,在书屋的西侧建有一座“竹轩”,轩后山上山下皆是青翠的竹林,清风徐来,修竹摇曳。还有畅春园的西路南端的“无逸斋”,这里是皇太子及众皇子居住和读书的地方。整个院落被竹林环护,郁郁葱葱,给人一种青翠欲滴的感觉。查慎行有《无逸斋看竹恭纪》诗:“地辟琅玕坞,天通箭栝门,烟霄连别苑,雷雨过前轩。”乾隆皇帝也有《无逸斋》诗:“荷风凉拂簟,竹气静当轩”。由于无逸斋院中遍植翠柏苍松,名贵丛篁,故又得名“松竹深处”。</p><p class="ql-block"> 在《红楼梦》大观园中,贾宝玉的诗句“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是为“潇湘馆”写的题咏。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处,因为她“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杆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所以选择了这里。竹子也是林黛玉的一种象征,当大家起诗社时,黛玉就用了“潇湘妃子”的别号。探春说她“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那时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书中有多处描写潇湘馆的竹子,第17回,众人入园题对额时,首先来到一个所在,“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此处竟让贾政发出“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的感叹!第26回写贾宝玉“来至一个院门前,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举目望门上一看,只见匾上写着【潇湘馆】三字。”第35回“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第40回“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竹子为潇湘馆格外增添了一种清幽气氛。</p> <p class="ql-block">  竹子与曹寅和李煦也有着一种不寻常的关系。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38年(1699)第三次南巡时,“三月十四日至苏州,三月十九日戊子,赐苏州织造李煦御书【修竹清风】四大字。”“四月十五日甲寅,上驻跸江宁府,以织造府官曹寅之母年老赐【萱瑞堂】三大字,曹寅御书【云窗清霭】四大字。”康熙南巡给“曹李”两家赏赐的御书题字,都与竹子和读书相关。曹寅在他的《御书萱瑞堂》诗中有句“绿玉榜题萱瑞字”,其中“绿玉”二字,正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所题匾额“红香绿玉”雷同,宝玉在作诗时又要用“绿玉春犹卷”来形容芭蕉。后来因宝钗提醒他元春不喜欢“红香绿玉”四字,才改成了“绿蜡春犹卷”。其实,“绿蜡”才是真正形容芭蕉的,“绿玉”则是竹子的别称。</p><p class="ql-block"> 张云章《朴村文集》卷十一“御书修竹清风图记”一文称,李煦在康熙赐题“修竹清风”四字后“于郊外种竹成林,结屋数楹,杂村墟间,时一往游,遂自号竹村。”曹寅的《楝亭集》中收有种竹咏竹诗十多首,可见其也是对竹子格外青睐。《红楼梦》作者写黛玉喜欢竹子,贾政也认为能在月夜竹窗下读书,才不枉虚生一世,可见其渊源有自。</p> <p class="ql-block">  绿竹环绕的潇湘馆,宝黛在桃花树下共读《西厢》,稻香村的“稻花香里听鸡唱”,《红楼梦》中这些充满诗意的环境和情节描写,可以说正是作者从祖辈的畅春园的经历中获得的创作灵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