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火车当医生

飞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从有了铁路以后,便有了检车员这个行业工种,被人们誉为“车辆医生”,为列车的安全运行保驾护航。旅客列车既有在车辆段车库检车员的“地勤医生”,又在列车上配备乘务检车员的“随车医生”,货物列车在编组站设置列车检修所(简称“列检”)也有“驻站医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我成为列检的检车员,这是我参加铁路工作的第一个职务,在“车辆医生”这一岗位上度过了火红的青春岁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习给车辆“把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世纪的铁路车辆主要是滑动轴承。两端轴头上装置两个轴箱,轴箱内上部安装轴瓦和垫板,下部安装油棉卷和润滑油。轮轴依靠轴瓦和轴颈之间的油膜润滑转动,如果油膜不畅,轴瓦和轴颈就会摩擦生热出故障。当时掌握轴温的方式只能靠手摸凭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摸轴是检车员的基本功,相当于车辆医生在给车辆“把脉”。车辆是铁路移动设备,轮轴是车辆运行的支撑点。轮轴转动产生摩擦,如果有故障就会发热,严重了就会“燃轴”,会导致切轴发生列车的脱轨颠覆事故。所以预防“燃轴”成为检车员工作的重中之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摸轴就像中医把脉那样伸出手指触摸轴箱顶部。不同的是用手指的背面,将手掌攥起,用四个指头的第二关节背面触摸。因为手指背面对热的感觉比正面更敏感细微。再就是劳动安全的考虑,这样可以防止手被烫伤。当列车进站停下后,检车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摸轴,要趁热摸一刻不能耽搁。普通车辆有四条轴八个轴头,货运列车编组六十辆左右。列车队检查组一般配备六对检车员,每对检车员顺着车两侧平行作业。摸到异常的轴温做好标记,等全部摸完以后再作处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摸轴是个“隔皮猜瓜”的技术活,对温度的感知要靠经验的积累。车轴运行产生摩擦会有温度,这种温度是正常的运转热,还是非正常的故障热,如何区分出来是关键。对轴温的判断温差是相对的,冬天有时稍微感觉点温暖就可能有故障,而夏天烫手也不一定是热轴故障。热中选热是很难的,技术好的检车员能够区分运转热和故障热,却只能体会不能言表。有人说运转热的手感是热而不灼,而故障热却热中带刺。用“跟着感觉走”来形容摸轴是再贴切不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对轴温拿不准就要打开轴箱盖,进一步观察轴箱内部的状况,触摸前进方向的轴颈油膜是否正常?看润滑油是否充足?轴头发热变色的情况等,决定是否放行。轴温高低还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长途直达列车轴温要高些,列车到达前在前方中间站待避时间长的轴温会略低。另外要考虑阳光辐射热的因素,运行两侧的轴温是不一样的,朝阳的一侧要比对面的温度要高一点。检车员就像中医大夫那样“望闻问切”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轴温来分析判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个人犹豫不决拿捏不准时,需要请人前来会诊,共同分析研判。一般是平行作业的搭档,再不行请修理师傅或工长前来帮助定夺。断定有故障时才“起镐验瓦”,就是用油镐将轴箱顶起,取出轴瓦查验。技术高超的检车员通过摸轴能基本断定故障类型原因,起镐验瓦的命中率很高。技术差的就会把正常的运转热误判为故障热,顶空镐劳而无功白忙活一场,有时还要耽误列车正点运行让人贻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摸轴还是个辛苦活。检车员露天作业,冬天寒风刺骨也不能戴手套,冻麻木的手放在冰冷的轴箱上,沾满油污,手皮皲裂。夏天则是“炙手可热”,烫得搭不上手,汗水湿透工作服。那时的检车员工作中个个手上沾油,工作服油迹斑斑,一身“油包”。伙计们流传着“远看是要饭的,近看像拾破烂的,仔细看是车辆段的”来自嘲调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技术高明的检车员工作是很轻松的,提溜个小锤子这敲敲那打打,看起来不怎样费力。摸轴遇到有些温度偏高的仍然大胆放行。而有些傻大胆马大哈盲目放行或漏检漏修,列车开出途中发生了燃轴。白天烟火滚滚,夜晚火光绕轮,被邻线会车的火车司机发现,或被中间站工作人员发现后拦停甩车,因防止发生重大事故立功受奖。而检车员责任人要被追责受罚,不仅影响个人还牵连单位,中断单位的连续安全天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十年代后期货车运用系统装备了红外线轴温探测仪。在进站前方线路两侧设置红外线探头,探测轴温发热的动态。第一代机型类似医院的心电图仪器,在图像纸带上画线,温度高的轴头线长。红外线值班员电话通知列检值班员,然后通过现场广播通知检车员。列车进站停稳后,检车员根据预报的辆数轴数前去确认是否有故障。红外线设备刚上马时技术不稳定,加之值班人员经验不足,只能采取宁可多报热轴信号避免漏报的方法,每趟列车都有四五个信号,经确认大多数为误报,及时反馈给红外线值班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渐提高了准确率,并减少了信号的数量。从此检车员不再摸轴了,减轻了工作负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检修车辆其他方面,提高了车辆整体检修质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了红外线轴温探测设备以后,从检查人员中抽出一对来担任修理工,负责对红外线信号的处理。大概是对我的重点培养吧,工长把我抽调下来,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学修理。虽然检车员们不用再摸轴了,但对修理工来说还是免不了摸轴的。只不过是小范围的重点摸轴,除了对预报的信号轴头要摸,还要摸同一转向架,同一车辆的轴头进行参照对比。比如货物偏载或超载会导致轴温偏高,必要时需扣车倒装货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跟着师傅学会了不少技巧,不久便能够独立作业了。于是我和检车员之间开始了“博弈”。对于红外线预报的轴温信号,首先要由检车员来分析判断,如果认定有故障,才请求修理工来处理。凡是经修理工处理过的车轴,列车开出后再发生事故,责任自然要由修理工来承担了。有的检车员为了推卸责任,凡是信号都要求修理工来处理。这样矛盾就产生了,有时等待处理的信号多,干修理的人手少忙不过来。刚开始干修理的时候,我对信号也拿不准,为了保险只好起镐验瓦,等于由“隔皮猜瓜”变成了开刀看瓜。其中大多数是无效劳动白费力,我吃了不少的苦头。有一年夏天白班我起镐验瓦二十多次中了暑。随着经验的积累,后来我就不再下笨力气了。对有把握的无效信号,确认无事大胆放行。当然如果出事故责任由我来负,好在“踢皮球”的检车员还是少数。在这个高风险岗位我始终保持了无事故的个人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旅客列车在车辆上安装了红外线轴温探测仪,乘务检车员运行途中在车上就能够掌握轴温情况。地面红外线温探测仪也不断升级换代,现在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THDS)已经实现无人值守,微机自动预警联网联控。在调度中心就能监控全局运行列车的轴温情况,是在微机屏幕上把脉“摸轴”了。2020年底的一个周末,我回访阔别二十年的济南西车辆段,参观了动态运用车间的工作现场,只见一排排工作台上摆放着一台台微机显示屏,一个个年轻的室内检车员坐在前面,聚精会神注视着屏幕上的车辆动态。让我这个老车辆竟然成了外行,不禁感慨万千,由衷地赞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刮瓦匠的工匠精神</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工长让我改干修理工,跟着学习刮轴瓦,处理燃轴故障。我是没有想到也不情愿的,刮瓦这个活安全风险高责任大,既要胆大又要心细,还又脏又累,大家都怵头干修理工。列车队会刮瓦的不多,主要依靠工长来干。我们干的是“快速修”,运用车辆的检修时间有限,要保证列车安全正点运行,修理工作是十分紧张的。轴瓦和轴颈的配合间隙我们叫游间,游间过小要“卡帮”阻断油膜,游间过大轴瓦的接触面小受力集中,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热轴。还经常遇到“橄榄形”的轴颈,一块轴瓦要反复刮研几十次。二十多斤的轴瓦在手上来回翻转,无意中练就了我的手腕,使我后来成为掰手腕的大力士。我吃苦耐劳用心钻研,很快就掌握了技术要领,开始独立处理燃轴故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一次和丁班配班,我们班工长休班。我独自第一次更换了一块轴瓦。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跟车试轴,调车机牵引车列到驼峰编组,将处理的故障车溜放到始发线,经过一个来回的运转磨合后,当摸轴温度正常时把我乐坏了。现在回想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从此一发不可收,胆量越来越大。对“艺高人胆大”我是深有感受的。我一个学徒工干了四级工的活,处理了不少燃轴。这是一些工作多年的老职工都干不了的。这绝不是吹牛,是有目共睹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干活不惜力气,有时也蛮干。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无遮无揽的编组场温度超过了40度。铁皮车厢就像一个个大烤箱,炙烤着检车员们。有一次到车下处理制动故障,工作服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干活很不方便,我干脆脱光膀子,不小心后背划了一个大口子,汗水浸湿伤口火辣辣的痛,鲜血染红了裤子。车间主任把我当做违反劳动纪律的反面典型,连续两年在车间会议上警示教育职工。我自己更是刻骨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列车队处理不了的热轴故障,要摘车送到站修线去处理。车间抽调技术骨干加强防燃轴工作,把我调到站修线轴检组,专门干轴检起镐验瓦的工作。站修线的任务是处理故障车和定期检修车。轴检的质保期是三个月,车辆全路运行三个月内燃轴就要担责。每当上岗作业,我都小心翼翼,不敢有半点的马虎凑乎。我干活儿比较善于动脑子追根寻底。结合我在列车队甲班干修理的经验,我处理的热轴故障,有半数以上是因为“磨领”造成的。就是轴瓦前端和轴颈前端的轴领相互摩擦,温度过高致使油膜带不上去,进而引发热轴。造成磨领的原因主要是转向架各部件之间的间隙磨损过大,两轴对角线不对称,导致轴瓦横向偏磨。当时转8A铸钢一体转向架占比重还不很大,多数是一些杂型转向架,还有不少拱板组装的。只在轴瓦上下功夫,头疼治头,脚疼治脚仅是治标。要从转向架整体上解决问题才能治本。这和中医的“辨证施治”是一个道理。我和搭档伙计尝试在间隙过大的部位加装垫板。必须找对应的轴头加,如果加错了适得其反。按照检修工艺这是入段大修才能干的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燃轴是车辆发生最多的事故种类,被称为“惯性事故”。燃轴可导致切轴,造成车辆脱轨,甚至列车颠覆酿成重大事故。记得从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他擒住了车辆“癌”》,反映东北一个车辆段职工防燃轴被评为铁道部劳模的事迹,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当时段上有一句口号“全段齐努力,降低燃轴率”,按照规定是允许有千分之三的燃轴率的。 1981年,为了提高修车质量,降低燃轴率,在段技术室的指导帮助下,我学习掌握了全面质量管理知识,领头成立QC小组。我运用“三图一表”,组织开展TQC防燃轴课题攻关活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组创出了轴检无燃轴一周年的历史最好记录。我代表班组在段发表攻关成果获得一等奖,又到青岛参加全局车辆系统成果发布会受到表彰奖励。后来我把“三图一表”管理工具运用到团组织的“青年安全监督岗”活动,也取得好的效果。济南铁路分局团委在我们西列检车间团支部召开现场会,成为一大创新特色经验。那时刚刚开始有奖金,每月人均不到十元,各工种岗位按系数分配。我的岗位系数是最高的。每月能拿十元多的奖金。算是对我技术过硬的认可,定职二级工时,就让我带了徒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轴检组我一干就是四年多,从没发生过燃轴事故。我的那把刮刀是让在刃具厂当工程师的母亲为我特制的,材质是高速钢,造型也好看,十分得心应手。 刮瓦成为我的拿手绝活。“精益求精”是我修车保持无事故的诀窍。有技巧但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付出汗水才能换来这个成果。这就是现在的热词叫“工匠精神”吧。1996年我担任济南西车辆段党委副书记时,仍能操刀披挂上阵,参加职工技术比武大赛,令出席观摩的车辆处长刮目相看,啧啧称赞,就足以证明我的功底之厚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机车车辆早已经装备滚动轴承了,以适应高速和重载的需要。滑动轴承已经被淘汰多年,刮瓦这个岗位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轴瓦也成了历史文物馆藏,难得一见了。一次我参观上海铁路博物馆时,看到了久违的轴瓦,令我这个曾经的刮瓦匠欣喜激动。我在铁路工作了四十余年,一半时间是在车辆段度过的。对铁路对车辆怀有深切的感情和难以泯灭的记忆。祖国万里铁道线上那车轮滚滚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奔向小康的累累硕果。我在职业生涯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触摸历史跳动的脉搏,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脚步,我是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现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分享给并肩战斗的老伙计们,在晚年共同回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也让年轻一代了解老一辈铁路人走过的艰辛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1996年我参加济南西车辆段技术比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程小源:美文赏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确实是一篇常读常新的美文。在原来火热青春和保车辆安全视面基础上又生发出对美文的新感觉新认识。客观上,文本呈现了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命题:即那种令人难以琢磨的具有模糊特征的摸轴经验,是中国古老思维文化在工业文明时代的光荣传承。文中对摸轴细节的放大说明了这一点。“把脉”这一题目精准契合了内容。就像中医药不是靠科学实验的逻辑推导出来的,全靠日积月累的点滴经验得到,轴温是用手摸出来保证安全的,也确实保证了安全,这见证了中国经验之于现代科技的巨大作用。因此,从形而上的意义上讲,这篇美文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种将职业做成事业的不懈追求,由爱生出的赤子之心,才有了一篇篇关于铁路人生活工作的真实可感、美不胜收的诗文!她有填补铁路叙事空白的意义,她当然构成铁路——时代——人的生活的话语系统,这个话语系统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她的超越性,始终在放大现实存在的正能量的同时,将人们希冀的美好指向了未来!这就使得十分写实的文字有了浪漫气质!其实,这更缘于叙述者的内心的激情与浪漫。这是一位50后写出的文字,青春不老便不言自明了。</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G5nWYnMDTuIm9VXn36uLw"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网页链接</a><span style="font-size:22px;">铁路货车检车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