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晚有幸通过线上直播聆听了《做研究型教师》一书的作者鲍传友教授的讲座,其主题是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p><p class="ql-block"> 鲍传友是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与政策、区域教育规划与学校改进、教育领导力研究。</p><p class="ql-block"> 目前,“做研究型教师”已经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追求的目标。《做研究型教师(修订版)》以丰富鲜活的案例、生动平实的语言阐述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特征和价值,展现了其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技术,特别是详细地说明了其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要求和技巧。《做研究型教师(修订版)》对于引导教师参与研究、丰富和规范教师研究成果、提高教师研究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鲍教授在讲座中择其书中最核心的内容,围绕“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从三个方面加以讲授:</p><p class="ql-block">▫️如何认识课题研究</p><p class="ql-block">▫️研究问题的选择</p><p class="ql-block">▫️研究方案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 鲍教授指出,研究始于问题,那问题从何而来。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理论学习和阅读中发现问题,从与同事的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差异中寻找问题,从学校和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从教育政策实践中发现问题。</p> <p class="ql-block"> 他建议一线教师做课题研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课题的选择不能太宏大,难度不能超越自身的研究能力,也不能停留在现象层面,学会拆解话题,深入剖析,将话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直至不能再分,确定最终的研究立足点,对准“足够精确”的研究目标。</p> <p class="ql-block"> 另外,鲍教授提到,教师听评课效果不理想,往往是因为仅有定性分析,观察较笼统,不聚焦,缺少客观、深入的定量分析,缺乏科学的评价和测量手段。教育研究必须非常严谨、细致,才可能有实效,有说服力。</p> <p class="ql-block"> 鲍教授理论功底深厚,讲解深入浅出,通过举例阐明概念和方法,化抽象为具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举例阐释如何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因态度体现在具体行为中,态度随着行为的分开而分离、浮现,可从学生行为表现切入,比如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旷课,作业不按时交、敷衍了事,课堂活动不积极、参与度低等,从每一种行为表现挖掘出背后的深层原因。</p><p class="ql-block"> 斯滕豪斯曾说过,研究既是教学专业的特点也是专业实践的需要。“教师即研究者”,从事教育研究不仅是教师认识、分析和解决复杂教育问题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改变教师专业生活方式,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最后,鲍教授鼓励一线教师要从根本上确立终身学习意识,摈弃浮躁的功利心态,潜心实践反思,勤于阅读,深入研究,不断成长为研究型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