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俄纪行21·导游篇

陈国俊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30705</b></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趟俄蒙之旅算是小众路线,分了五大板块:蒙古(乌兰巴托和特来奇)-伊尔库茨克(含贝加尔湖)-穿越西伯利亚大莽原(四天四夜的国际列车)-莫斯科-圣彼得堡。</p> <p class="ql-block">  除了西伯利亚列车行外,地接导游有4位,相处时间长短不一,交流程度各有深浅。仅就记忆与感觉,分别记略如下。应当事人要求,名字皆为化名,图片也作了虚化处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岩峰</b></p><p class="ql-block"> 岩峰,内蒙古赤峰人,1983年生人。小伙子是道地的蒙古族,曾告诉我过他的蒙古名,我没记住。</p><p class="ql-block"> 初次见面,方脸隆准、高个精实,是个帅哥。我们是在二连浩特的餐厅与岩峰会合的,车刚到点,就见一身穿白T恤的小伙,一边招呼我们,一边忙着帮拿行李。拿行李的快捷利索与说话的慢言细语,英武的形貌与憨厚的神态恰成对比。当时忙里忙外,左应右答,搞得满脸油汗也顾不上擦拭。</p><p class="ql-block"> 过边关是个麻烦活,尤其要考验导游的协调、应急和耐心。中蒙边境过关时,瞧岩峰的忙乎劲:刚回答完张三的问题,那边又有李四急呼呼地来召唤了,这还没完,关口处的王五又遭盘话,立马奔去“解急救难”。岩峰就像个救火员,不停地东奔西突,自然又是满脸油汗。</p><p class="ql-block"> 蒙古境内计划景点一个不落,食宿安排个个称赞。作为导游,岩峰已尽心尽力履行了职责。小伙子心善,还额外带我们去了乌兰巴托城边的苏联红军纪念碑,那是在一座山头上。岩峰说,除了看纪念碑,更重要的是能俯瞰城市全貌。大家到了个个叫好!</p><p class="ql-block"> 岩峰与我投缘,交流也渐渐加深。大学毕业后,跑过中蒙贸易,赚过一点小钱。后来入行者日多,再加上疫情肆虐,不好做了。现下受朋友之邀,从事中蒙旅游,虽然收入有限,但他很开心。他的理论是,不要把导游当成单调的职业,而是作为每次都能结识新朋友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其实带团是个疲惫烦心的活,可岩峰却总是不急不躁、从容平和。我曾问他,年纪轻轻怎么修得这么一副好脾性?他以其特有的慢悠语调给我讲了一段他的经历:20多岁时,有位僧人告诉他流年不利,是凶岁,一定要敬神明,多小心。那时年轻气盛,听后根本没上心。谁知就是那年,他一次出行竟出了3次车祸,所幸性命无碍。自此后,就像自己母亲一样,他也笃信了佛教。信仰是有力量的,理解和爱意、真诚和包容,总是伴随着自己。“心境是真宽了”,他微笑着告诉我,“做导游我很开心,从不想着去忽悠游客赚钱。”</p><p class="ql-block"> 6月18号那天,岩峰忽然换了件新衣。说实话,款式不咋的,还不太合身。可岩峰一脸喜气,开心得像个孩子,得意洋洋地告诉我:“女儿送的,父亲节礼物!”</p><p class="ql-block"> 这次蒙古行,他没诱导我们去购物消费,也没有带我们参加什么自费项目。只有一次推荐我们去特来奇牧民的蒙古包里去做客,品奶茶,吃点心,每人只要10元钱。</p><p class="ql-block"> 临别前,我和岩峰加了微信,期待他来江苏时能尽尽地主之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保尔</b></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列车一停靠伊尔库茨克站,就见一位身高近2米的俄罗斯帅小伙候在了车厢门口,他就是我们伊尔库茨克市的导游。人高马大的他,帮着我们把大行李一一接下车,然后自我介绍是“亚历山大·阿列克谢……”,长长一串,过耳即忘。小伙子善解人意,早就知道是这回事,指着自己的鼻子说,只要唤声“保尔”即可。“保尔”是他的昵称,好记又好听。此后,保尔之声便不绝于耳,他乐此不疲,百闻不厌。小伙子人虽高大,但性情很温和。说话慢,我一开始以为他说汉语不流利,慢很自然。后来发现他动作也慢,走路慢条斯理,打手势轻比慢划,还常常配以憨憨一笑。每当走完一地,他便笑咪咪地带着悠悠拖腔,来声“走—啦—,走—啦—”。以至于每每于观景之后,便有团员高声学舌,引得众人与保尔的一阵哄笑。后来我才发现,他的汉语除了语调生硬一些,表达一点也没问题,时而还会用四川、东北方言插科打诨。走路慢,其实是要和我们这些老人的节奏合拍,没事时他一人真是步履生风。憨笑倒是常态,生性如此。</p><p class="ql-block"> 保尔是1996年生人,今年27岁。小伙子大学一毕业就做中文导游,当地中文人才稀缺,他很吃香,收入不错。谁知新冠疫情一来,旅游歇菜。好在他既通中文又懂英文,很快在理工大学找到了工作,专门从事中国和非洲留学生的管理服务。</p><p class="ql-block"> 保尔憨厚又开朗,不吝与我们分享他的小秘密。他告诉我:在理工大学,他收获了爱情,未婚妻就是理工大学的教师。说罢,打开手机相册,一对俊男靓女在我眼前亮了一会。后来,我们去安加拉河畔的凯旋门和爱情桥,他悄悄地说:明年他就要结婚了,那时要来此地拍婚礼照,还得抱着妻子走过爱情桥呢!然后又憨憨一笑:我们想要3个孩子。瞧他一脸陶醉的神情,我从心底祝福保尔。保尔的家庭有故事。他开心地说:自己很幸福,既有哥哥姐姐,又有弟弟妹妹,家中5个孩子,他排行老三。随后又应着我们说他身高的话题幽默一句:在外很高,在家很矮。原来父母都是排球教练,母亲1.86,父兄都超过2米。接下来,他向我们娓娓叙述了他的“家史”:</p><p class="ql-block"> 他们家是纯正的俄罗斯族,用他的话说是“高贵的东斯拉夫人”,原籍在俄罗斯西部的欧洲城市,具体地名我没记住。在他高祖父这辈,作为东正教徒举家东迁来到伊尔库茨克。后来卫国战争时期,曾祖父应征入伍,是位功勋战士,最终牺牲于莫斯科保卫战。二战之后,他爷爷成了伊尔库茨克市著名的企业家,先后担任过啤酒厂、黄葡萄酒厂、面包厂、巧克力厂等5家国企的领导。后来苏联解体,国企纷纷破产或拍卖,他爷爷最终拍得了巧克力厂。</p><p class="ql-block"> 关于他怎么学起中文的,他的回答很佛系:“我很懒,家门口的大学正好有中文系,顺势就考上了。”他笑了笑又说:中文太难了,一般人都望而却步,这也是他们这儿中文人才缺乏的原因。不过保尔与中文有缘,开头一年很痛苦,一年之后他“忽然脑子转弯了”,学习一顺百顺,很快上了道。过后又去沈阳留学2年,如今听说读写都通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俄罗斯时局,他并不避讳。他告诉我们,俄罗斯人对普京的看法是正负对半,他是拥普者。至于俄乌战争,他所持的点与当局一致,认为“特别军事行动”是被迫的。现在,他的哥哥正在俄乌前线作战,而他也可能在今年秋季应征入伍。有人问他:参军害怕吗?他很坦率:害怕!不想打仗,但需要参加时我不会退却。</p><p class="ql-block"> 在伊尔库茨克行程里,船游贝加尔湖是自费项目,一般满15人起包。我们团16人刚好可包船,作为导游,他希望大家参加。没想到有9人不愿参加,保尔动员了2次,无效。他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当了5年导游,来贝加尔湖的全都选择了船游,一个团一大半不参加还是第一次遇到。我有些担心,一怕人数不够,船游项目泡汤,因按惯例包船要满15人;二怕保尔不高兴,影响后面的服务。结果我错了,保尔只是憨憨一笑,即使只有7人也争取到了正常包船不加价,还买了水果、点心和伏特加供我们游湖享用,让我们有了一次特别美好的体验。至于后续的行程,保尔一如既往地平和周到,尽心尽力。</p><p class="ql-block"> 后来发生了一件令人不快的事,保尔的态度更能体现他的和善与宽厚。我们从伊尔库茨克到莫斯科是中途上车,列车包厢安排和上下铺分配自然不能尽如人意,这导致了部分团员的不满,面对有人的愤懑和指摘,保尔除了耐心解释,就是默默忍受。好在经领队等沟通后,此事很快平息。我怕保尔难受,安慰了他几句。他仍然是憨憨一笑:“没事的,怪我没能做好,习惯了。”“习惯了”这三个字我听了很扎心,他接的都是中国团,这言外之意再清楚不过了。</p><p class="ql-block"> 船游贝加尔湖时,我和夫人与船长有张合影照,可后来手机中却没找到,一时很沮丧。岂料我国内的学弟却在校友微信群里发了出来,还善意地调侃了一下。惊喜之余询问学弟,原来5年前他俄罗斯之行的导游也是保尔,朋友圈里见了保尔发这张照片便立马反馈给我了。</p><p class="ql-block"> 天地茫茫,有缘相聚,和保尔也许仅此一面,甚感幸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陈少宇</b></p><p class="ql-block"> 列车从伊尔库茨克出发,经过四天四夜的旅行,行程5000多公里,终于在6月28日中午时分了驶抵莫斯科雅拉斯拉夫火车站。接站的是一位中国小伙子名叫陈少宇,身量中等,面目清癯,一副干练模样。在蒙古和伊尔库茨克,两位导游小伙子都有点慢性子,语速也不快。可陈少宇不然,语速快且表达清晰流利,略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甚是亲切。走到近处,才发现“小伙子”并不是太年轻,是位“资深青年”,果然他自我介绍是1984年生人,39岁了,而且已有了两个孩子。不过在他的脸上有常人不易察觉的淡淡的忧郁,这引发了我对他的好奇。</p><p class="ql-block"> 因为克里姆林宫暂不对外开放,陈少宇对我们的行程作了优化调整,一路安排显得井井有条。在讲解中,更体现了陈少宇的丰富知识储备和优秀的表达能力,历史掌故、风物人情皆烂熟于心,每到一处指点江山,评说人事,均能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 莫斯科的行程中有些自费项目,如观看大马戏团表演,参观兵器展览馆和新圣女公墓等。作为导游的陈少宇当然希望参加的人数多一些,根据经验他以为这16人的小团大概率会全部参加,但结果大出他的预料,一般参加的只有4人,最多一次也只有6人。从神情上可以看出,他有些失望,但也不勉强,更没有流露出不满,只是无奈一笑而已。平心而论,这些项目都很不错,我自己的感觉是,不仅开了眼界,而且会引发一些遐想和思考,若不参加确实有遗珠之憾。在这些行程中,由于人少我有机会与陈少宇近距离接触,聊的话题也就更加自由和开放了。没承想,我第一眼的感觉没有错,他淡淡的忧郁表情是他坎坷经历留下的印记,虽然他还未满不惑之年,不过生活已让他领略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故事还真有些“沧桑”呢!</p><p class="ql-block"> 陈少宇出生于齐齐哈尔的一个农村家庭。家境贫寒,供姐姐上学已是捉襟见肘了,他只能较早地结束了学业,未满17岁时便来到了俄罗斯闯荡人生。初到异国他乡时,是在一家中国贸易公司打工的,能混个温饱生活。可能是老天要考验考验他吧,没过多久这家专做季节贸易的公司便进入了阶段性休业,老板回国,员工放假。陈少宇不愿就这么回家,谁知等着他的是如同俄罗斯冬天一样残酷的明天。语言不通,投靠无门,寻求工作更是屡屡碰壁,他一下陷入了衣食无着的困境之中。流浪漂泊中,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中国小企业,可是人家不招工。为了求生,陈少宇的要求仅仅是只需管饭,不要工钱。后来老板发现这位少年勤快、实诚,办事也利索,不仅给开工资,还建议他去上学。就这样,白天工作晚上读书,不仅语言过了关,还读完了本科拿到了学位,少年人生虽然不是前程似锦,却也步入了正常之旅。</p><p class="ql-block"> 天道酬勤,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解体,让这位勤奋又聪明的年轻人瞅到了机会。那时俄罗斯的轻工产品匮乏,中国产品以其价廉实用而极度畅销。他在莫斯科的一个大市场租了一个铺面,专售中国首饰,生意红火。人虽辛苦,但收入不错,还赢得了一位在俄读书的浙江姑娘的芳心。这一时期小伙子算是开了挂,事业爱情双丰收,立业成家两不误。岂料天有不测风云,忽有一日莫斯科当局以整顿灰色市场为名,一下关闭并查抄了市场内所有中国商铺。陈少宇几百万元的货物就如被一头贪婪的巨兽吞入口中,结果申诉无门,血本无归。这位他乡游子一下从云端摔入了尘土,一度他沮丧忧郁,死念常常与他为伴。</p><p class="ql-block"> 这经历已然令人唏嘘,没想到还有更加惊心动魄的生死之遇。初到俄罗斯打零工为生,有时身份问题会出现一些瑕疵,有一次遭遇警察盘诘,因交流不畅一顿暴揍后被警察用枪戳进嘴里,交出了仅有的一点钱物后才算捡回了一条小命。还有一次,收账回家的途中已是夜晚,忽遇两辆警车追逼,一前一后把他的车逼入路边的林中,不仅钱财洗劫一空,还把他扒得只剩一条裤头,夺过汽车钥匙后扬长而去。后来被好心的过路人发现,才免于冻死。</p><p class="ql-block"> 说了这些故事,陈少宇淡然一笑,那淡淡的忧郁也似乎不见了。我问他为啥不回国发展,他叹一口气说:疫情三年,他被困老家。看到国内“内卷”厉害,人际关系繁杂、社会竞争激烈,连孩子读书都那么辛苦。长年在俄的生活,自己已喜欢上这里环境和气候,现在俄罗斯社会也好了许多,教育、医疗都免费,住房也没压力,可以正正当当地工作和生活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他就守着自己温馨的小家,平平淡淡地干着一份事业,安安稳稳地过着小日子。</p><p class="ql-block"> 人一知足,就都挺好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郭绍</b></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地导是一位中国小伙子。阳光、帅气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行程安排紧凑而不忙乱,景点讲解详尽而又重点突出,三天圆满的观光之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位小伙子的勤勉周到。体验着小伙子热情而专业的服务,我原以为他是职业导游,干多了自然就游刃有余了。后来才知道,导游不过是他在俄生活的一小部分,属于季节性兼职,挣点零花钱而已。</p><p class="ql-block"> 小伙子名叫郭绍,1994年出生于洛阳,家境良好。在莫斯科已经10年了,高中毕业后一路读完了本科、硕士,如今博士课程已完成,获得了成绩全优的“红本”,只待指日可期的论文答辩了。在俄罗斯街头,我时常看到大腹便便的汉子,其中不乏年纪轻轻的小伙子,联想到中国的小青年如今也痴肥者日多的现象,我不禁对郭绍健美的身材好奇起来,顺便问了他平时锻炼的项目。一聊却让我很意外,他竟然是健将级运动员。原来在国内时,他少年时就被业余体校的教练相中,进了少年足球队。果然天赋不凡,球技精进,一路打进了国家少年队,是多次洲际比赛的主力队员。后来到圣彼得堡留学,还参加了当地城市联赛,为球队夺得冠军立下汗马功劳。在圣彼得堡期间,读书创业两不误,开办了一家从事国内学生“留学和游学”的公司,疫情之前生意还很不错呢。</p><p class="ql-block"> 到底是新生代,读书游刃有余,创业经营有方,连生活也丰富多彩,讲究格调。我发现他与一般的导游不一样。一是很少吃旅游用餐店家提供的免费饮食,常见他自己出资点菜,有时还要来点啤酒什么的。我们在圣彼得堡期间,有一个观看芭蕾舞的自费项目,只是仅有4人报名。由于酒店与剧院相隔甚远,当晚他没让俄罗斯的大巴司机开车,而是冒着大雨自驾着他的宝马车来接我们,一路与我们谈天说地,让我们既开心又感动。有一次我曾问郭绍以后的打算,小伙子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规划,他的目标是回国先教书后创业。尽管国内的一些培训机构已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家长也为他选定了一家前景不错的单位,但他却自主落实了工作。明年,也就是他的而立之年,他将凭着自己的优秀学业和健将运动员的身份,入职国内某高校,开启他新的人生旅程。在与郭绍相遇的短短几天,让我领略了在俄留学的中国年轻一代的风采。</p><p class="ql-block"> 祝福你,郭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