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贵州(四)——苗寨与侗寨

野雏菊🌼

<p class="ql-block">  旅游路上常常会见到深入骨髓的美。从江县的岜沙苗寨便是。“岜”字在苗语读“bia”,这是一个很古朴、原始、地道,没有什么商业气息的村落。周边树林茂密,满目青翠。</p><p class="ql-block"> 岜沙的屋子大多背靠山崖陡坡,用石头或小砖垒出小小的屋基,在屋基上盖吊脚楼。吊脚楼是全木结构,均为杉木,屋顶都是黑色瓦片,很有年月沧桑感。村里的路小且不平整,路面用石板或小石子铺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晾禾架</p> <p class="ql-block">  随处可见小孩留着鼻涕在路上玩耍,妇女挑着担子回家,屋里的居民在洗头或干着家务。看得出,这里的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落后,大部分的屋子黑漆漆的,东西摆放杂乱无章。尽管如此,你还是能感觉到他们很平静,与世无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参观介绍苗寨的小纪念馆后,随处走走,随处看看,用鸡鸣狗吠来形容也是合适的。最后来到芦笙广场就是为了欣赏他们原汁原味的表演,演员都是村里的人,没有导演,很值得一看。这是一个纯苗族村寨,全村共5个寨子,三百多户人家住着两千多人,能感受到浓郁的古代遗风。这里的男人头顶挽有发髻,穿着自织的土布衣裤,挎着腰刀,肩扛火药枪,不过现在这枪已是用来表演居多了。岂沙少女着亮光的土布百褶裙再佩戴上古香古色的精美刺绣,显秀美之气。纳闷的是,这里的妇女大多腰部显得特别肥大,不知为何。</p> <p class="ql-block">表演前,女孩子们在做刺绣。</p> <p class="ql-block">纯朴的民风</p> <p class="ql-block">  岜沙相对有商业感觉的就是通往芦笙堂的小路两边的手工艺品店和村子入口处的小广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赫然出现在眼前,总感觉这还是一个很神秘而又有趣的部落。这里没什么饭店,想在这里吃饱估计不太可能。几个零星的摊位,几副宣传画,几个随风飘摇的旧灯笼,大概是最有商业感觉了。我们要一杯本地杨梅酸汤,几片西瓜和冰糖凉粉,再来一个烤鹧鸪,算是简单填了肚子。</p> <p class="ql-block">  传统芦笙表演内容有:田间劳作、结婚仪式、芭莎汉苗山魂、芭莎理发、丰收舞蹈。其中抢亲环节会请两名男游客配合表演,喝酒、卖糯米粑,想尝糯米粑的游客随意给点钱就可以。岜沙与众不同的是男子的发型——头的周边剃光,头顶则蓄着长发挽成一个椎髻,苗语叫“后棍”。这里没有理发店,是村民自己用镰刀来剃头,这手艺看得你惊讶不已。</p> <p class="ql-block">  岜沙人对树木特别崇拜,把树木当神祭拜。他们认为"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岂沙人"生时种一棵树,死时也种一棵树",他们从出生到死都要与树连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树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在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岂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喜好不同,如果你喜欢原生态,岜沙绝对值得一来。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希望这里尽量长久的保持自己的宁静,不要像凤凰古城那样,抬头看一层层古寨挂满客栈招牌,临街满是全国各地都有的民族'特色'店,擦肩而过的都是异乡人……(当然估计这里的吸引力没那么大,毕竟景观没那么出色。)</p> <p class="ql-block">也许疫情过后不久,岜沙苗寨没什么饭店。我们回到从江县城,寻了昨晚错过的涵江黑猪肉米粉店(昨晚8点就卖完了),点念念不忘的米粉,果然好吃到爆炸。</p> <p class="ql-block">  满怀期待走进侗寨,却失望而归。这里是满满的商业味,随处可见的广告招牌,随处可见的出租民族服装的店铺和穿着民族服装招摇路过的游客,实在没什么味道。</p><p class="ql-block"> 绕行一圈结束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