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与人生的哲意相通——读王崧舟《语文的生命意蕴》有感

雪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痴者文必工。”——蒲松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暑期我阅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语文的生命意蕴》,从书中得到了一些关于语文和人生的感悟,现将书中部分内容和自己的浅思作以收集整理。</p> 好课三境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有三境界,语文亦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青原行思大禅师总结出人生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了王崧舟老师的著作,我知道了一堂好的语文课,同样存在三重不同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所谓“在”,即身在、意在、思在,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哲学意味上的一种“人的存在”,是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经过自己思考的课,才能渐入佳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如”者,不仅谓“好像”之意,更谓“适合”之意。课的风格,取决于对自我、对主体的深刻尊重和理解。人越是彰显自己的人格特征和魅力,课的风格也就越鲜明、自然,具有魅力。人格率真,课必洒脱;人格庄重,课多严谨。本重境界,关键在于上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境界。“即”者,当下也,实现也。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糟糕的、浮躁的语文课凑成了糟糕的、浮躁的人生;反之,诗意的、宁静的语文课成就了诗意、优雅、温婉的人生。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表面是老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实则为生命与生命的心意交融,要实现这重境界,关键是要保持清明的觉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好课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境界。“课”的所有规范、所有准则,因为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成为自由和率性的道场。这样的课,就是诗意的课;课的诗意境界,也就是人生的诗意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此想对青年教师们说,无论教学理念如何更新、进步,万变不离其宗,所有语文课总是要围绕核心素养回归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莫被初入教坛、“独上高楼”的不知所措和孤独迷茫所吓倒,有了躬身实践的教学经验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教研精神,终会找寻到教学的正确方向,那时必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们也定会上出人课合一、属于自己风格的品质好课。当课堂的精彩绽放与你不期而遇时,这不经意间的惊喜和成功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盈。</p> 文字背后是人心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搭石》一课,有这样一段话:<i>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i>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感受景美,通过解词和朗读感受“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词意和节奏感之外,还要理解生活实际中人们走搭石必须走得快才易保持平衡,不能抢路或突然停住,不仅想着自己也想着别人,只有通情达理、民风淳朴的乡亲们,才会走出“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如本册《慈母情深》一课:<b>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i> </i></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只从母亲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工作是多么辛苦劳累还远远不够,学生理解不深刻。老师可以启发学生,按常理“我的母亲”在最前面出现一次就足够了: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但是表达效果明显不同。在这儿连用三个倒装句,其实相当于采用电影中的慢镜头拍摄方法来放大、定格母亲的形象,突出母亲带给作者的强烈震撼和难以言表的痛楚。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重现母亲弯腰驼背、青春不再、憔悴疲惫的慢镜头视角,再结合《游子吟》或其它相关内容拓展升华,伟大的母爱跃然纸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定得有那样的人、那样的心,才会有那样的文、那样的字。否则,只知“借景抒情”“人物描写”以及词语的节奏感、韵律美又有何用?“人”若不见了,语用何用?</p> 归来笑拈梅花嗅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多语文老师都对每一节课抱有热忱,但由于生活和工作各项事务的繁杂,课堂教学中难免急躁、缺乏耐心,当学生的反应达不到预期目标时,更是会陷入焦躁、自我专业怀疑甚至放弃本节课。尤其是经历过各级赛教的老师应该都有这种体验,从抽取课题起,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调动所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当节课进行研读、设计、打磨,最终要以良好的状态展示课堂组织驾驭、启发引导等能力,这中间大多会经历焦虑、杂乱无章、才思枯竭……语文教学教研中的这些压力如何化解?只有放下比赛、放下压力、放下荣誉、放下一切与生命和语文无关的东西,只想着“带孩子们读故事,讲故事,享受这个过程”,回归那一份语文的纯粹,才能让我们在灯火阑珊处与语文生命邂逅。只有经历一次次教学技艺的切磋,才会在专业淬炼和涅槃中提升我们的思想高度和实践深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因此,我们只需放下一切心理负累,把语文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精神土壤上,静待花开就好。唯保留对生命、对语文的那点初心如如不动、生生不息,用初心做课,用初心作文,更用初心做人,那么终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会在人生成长的某个节点上予以最纯真质朴的回馈,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终会“归来笑拈梅花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愿和语文,美美与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