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索城即今荥阳老城,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半绕索河。群峰峙其南,广武山横其北,东拥京襄,西跨虎牢。493年,荥阳郡、县移治于此,称荥阳城。</p> <p class="ql-block"> 春秋郑地,以殷遗民索氏兄弟居此而得名。《左传·昭公五年》:公元前357年“郑子皮、子大叔劳诸索氏。”即此。地理坐标为北纬34°47′15.5″,东经 113°21′39.5″,海拔145米,东西长990米,南北宽642米,总面积635580平方米。城圈中之夯土城垣几乎不存,存有断断续续的城墙基遗迹,东北一带尚可看到部分夯筑城基。城内之衙署、古房多已拆除或被改建,建筑中只有县衙之二门、魁星楼、丁氏旧宅等少数几处存在。该城俗称大索城,实为荥阳城之误。荥阳作为古代一级政府的治所自北魏时期由今古荥镇迁于此地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是州或县的治所,是座历史比较悠久和驰名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 北部和东南部城基本身,且向城外、城内各10米和20米的区域。城内包括老县衙(原卫校院)、魁星楼等建筑以及遗存之石刻、古树等。</p><p class="ql-block"> 1987年5月6日,荥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荥阳县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革命先烈</b></p><p class="ql-block"> <b>董天知</b>(1911—1940.8.20),1911年出生于河南省荥阳县。1927年在北平弘达学院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直接受党的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彭湃的影响,参加革命活动,后任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1931年被捕入“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即草岚子监狱),敌人施尽了种种酷刑。在政治诱降和死刑威胁面前,他始终大义凛然,忠贞不屈。狱中党支部根据他的表现,于1932年批准他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冬,狱中政治犯50余人,为要求下镣、看报,举行绝食斗争。他毅然带病参加绝食斗争。到斗争取得胜利时,董天知已是奄奄一息了。</p><p class="ql-block"> 民国25年9月14日,党组织营救天知等人出狱,他和薄一波等一起作为党的统战工作先遣队,奔赴山西太原,参加牺牲救国同盟会的领导工作。被为“抗敌救亡先锋队”总队长。</p><p class="ql-block"> 董天知在百团大战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p>